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茱萸为历代医家常用药,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经行腹痛等症。本文通过总结整理近10年吴茱萸的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吴茱萸主要含有生物碱类、萜类(包含苦味素类)、黄酮类、苯丙素类、蒽醌类、甾醇类及挥发油等成分,具有镇痛、抗炎、保护胃肠道及抗肿瘤等作用。吴茱萸的传统功效为温经止痛,现代虽有报道其具有镇痛作用,但是在温经方面的研究较少。吴茱萸所含的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及苦味素类化合物为研究最广泛、最深入的药效成分,具有诸多药理活性,是吴茱萸的标志性成分,但目前关于吴茱萸毒理学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2.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吴茱萸的化学成分种类多,药理作用广泛。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山豆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0,他引:1  
目的:介绍山豆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至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生物碱、多糖等;药理毒理研究表明山豆根具有抗肿瘤、抗炎、抑菌、保肝、增强免疫、抗心律失常、降血压等药理活性,同时又可引起肝毒性、神经毒性、胃肠道反应等毒副作用。结论:建议开展山豆根抗肿瘤活性、毒性及肝毒性的"量-时-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以及开展与之配伍减毒增效研究,建立其安全有效的治疗窗口,最终为其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阿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阿魏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阿魏合理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些年有关阿魏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等方面的文献、书籍,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香豆素和苯丙素类成分。药理研究表明,阿魏具有抗炎、抗过敏、抑制胃肠蠕动、抗氧化和杀菌等作用。结论:从文献来看,阿魏的研究主要在抗炎、抗氧化和胃肠道作用等方面,对其抗肿瘤作用药理研究较少,只有少数阿魏制剂在临床上用于抗肿瘤,建议加强阿魏抗肿瘤研究,以探讨其"消积"作用及其机制,为从现代药理学角度阐明阿魏功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吴茱萸致小鼠肝毒性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廖文强  李波  李莉  赵军宁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4):4865-4868
目的:研究吴茱萸提取物致小鼠肝毒性的分子机制。 方法:30只KM小鼠随机分为3组, 连续灌胃给予吴茱萸提取物15 d后,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 Erk1/2, CDK8, CK1e, Stat3, Src蛋白表达量。 结果:吴茱萸提取物导致Erk1/2, CDK8, CK1e表达量上调(P <0.01), Stat3, Src表达量下调(P <0.01)。 结论:吴茱萸致肝毒性分子机制可能与Erk1/2, CDK8, CK1e, Stat3和Src信号分子相关。  相似文献   

6.
吴茱萸水煎液致小鼠肝毒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吴茱萸致小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机制。 方法: 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吴茱萸高剂量组(30 g·kg-1·d-1)、中剂量组(20 g·kg-1·d-1)、低剂量组(10 g·kg-1·d-1)和正常组,连续灌胃给药或蒸馏水21 d后,摘眼球取血,离心,取血清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取肝脏,计算脏器指数并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物(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脱氢酶(GSH)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计算SOD/MDA;采用ELISA 法测定肝组织中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 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吴茱萸3个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明显升高,肝脏肝组织形态学出现肝细胞灶性坏死。肝组织中SOD/MDA,GSH-Px和NOS活性明显下降(P<0.05),GSH含量显著升高(P<0.05);炎症介质TNF-α,IL-1β,IL-6含量显著升高(P<0.01)。 结论: 大剂量吴茱萸致小鼠肝毒性的机制可能与自由基及炎症因子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吴茱萸不同炮制品的肝脏毒性作用,探讨吴茱萸的炮制减毒机制。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组和吴茱萸不同炮制品组(生吴茱萸、甘草制吴茱萸及盐制吴茱萸),各炮制品又分为6.5、3.25、0.65 g/kg剂量组,各组连续ig 15 d后处理,检测小鼠血清ALT、AST活力,肝组织中SOD、MDA、Na^+,K^+-ATP酶、Ca2+-ATP酶、TNF-α、IL-1β水平,免疫组化法观察肝组织中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生吴茱萸组能升高血清中ALT、AST含量,降低肝组织Na^+,K^+-ATP、Ca2+-ATP、SOD活力,升高MDA、TNF-α、IL-1β水平,肝组织Bcl-2蛋白表达减弱,Bax蛋白表达增强;与生吴茱萸组比较,甘草制吴茱萸组、盐制吴茱萸组能降低血清ALT、AST含量,升高肝组织Na^+,K^+-ATP、Ca2+-ATP活力、SOD活力,降低MDA、TNF-α、IL-1β水平,肝组织Bcl-2蛋白表达增强,Bax蛋白表达减弱。结论:甘草制和盐制可有效降低吴茱萸的肝毒性,减轻吴茱萸导致的肝损伤,其炮制减毒的机制可能与减轻肝组织氧化损伤,改善肝组织能量代谢,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以及调节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吴茱萸化学成分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近几年来国内外文献的检索与查阅,从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方法方面对吴茱萸的药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吴茱萸主要肝毒性成分,预测毒性成分作用靶点,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肝毒性作用机制。方法依据TCMSP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Pharmmapper服务器、UniprotKB数据库筛选吴茱萸的活性成分,并预测肝毒性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吴茱萸毒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通过KOBAS3.0数据库对靶点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进行分析。结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吴茱萸中筛选得到14-甲酰基二氢吴茱萸次碱、芳樟醇、1-甲基-2-戊烷基-4(1H)喹诺酮、辛弗林、柠檬烯等147个潜在毒性成分,涉及靶点F2、PIM1、MMP13、MAOB等49个,经建立网络连接,细胞代谢、催化活性、刺激反应等通路可能与肝毒性作用相关。结论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发现吴茱萸中的多种潜在毒性成分可能通过多个靶点与细胞代谢、催化活性等通路相互作用,从而可能产生肝毒性,为后续进一步深入验证吴茱萸肝毒性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线索。  相似文献   

10.
吴茱萸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药用植物,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镇痛和治疗肠胃疾病。然而在临床报道中曾有因长期或过量服用吴茱萸,而发生的中毒案例。因此吴茱萸经常通过加工炮制的方法来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通过查阅有关吴茱萸炮制的国家及地方炮制标准和现代研究文献,对吴茱萸的现代炮制工艺,以及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和药理变化进行总结,旨在为吴茱萸的炮制机理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吴茱萸炮制前后生物碱及毒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李群  王易宾 《中成药》1993,15(4):19-21
以生物碱为指标,对吴茱萸及不同炮制品进行了定性、定量比较。结果表明,吴茱萸及其炮制品均含主生物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辛内弗林。炒品总生物碱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炮制品;毒性实验显示吴茱萸毒性很小,炮制前后亦无显著差异,为筛选吴茱萸炮制工艺及临床用药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吴茱萸药理作用及其物质基础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茱萸是我国应用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始载于《本经》,云:味辛,温。对近年来有关吴茱萸的药理作用进行概述,并进一步分析了其药理作用特点、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为研制、开发、生产以中药吴茱萸为原料的制剂产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桑椹研究进展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概述桑椹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黄连与吴茱萸及其不同配伍的药性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四性、黄连与吴茱萸近年来的国内外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黄连与吴茱萸配伍的化学成分、药理及药性的现代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黄连与吴茱萸及其不同配伍的药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配伍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药理及临床应用方面,而对于药性药效物质基础以及在分子细胞水平对其配伍后药理药效机制的研究不多。结论:黄连与吴茱萸的药性研究亟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5.
卜兰  刘菲  熊亮  彭成 《世界中医药》2020,15(9):1237-1246
益母草属植物中的化合物类型多样、结构丰富,其中萜类化合物是目前发现数量最多的一类,同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因此,作者对益母草属萜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进行总结归纳,为该属萜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长春花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进行文献整理,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为我国传统中药,是一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开发潜力的中药资源。迄今为止,已从地榆中分离鉴定出18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鞣质、三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为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鞣质类成分可作为地榆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指标。体外研究表明,地榆具有止血、抗菌、抗肿瘤、神经保护和降血糖等多种药理活性。在丰富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地榆对于外伤出血、烧烫伤以及白细胞减少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然而,地榆发挥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近40多年来国内外地榆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分析综述,为其进一步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作为一种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其不同部位都有着悠久的用药历史。沙棘叶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不同的组分还具有调节代谢、预防心血管和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功效。对沙棘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表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沙棘叶对疾病的作用机制。此外,阐明沙棘叶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也将对沙棘产业化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补骨脂ADME及其相关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补骨脂是临床常用的补益类中药,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香豆素、黄酮及单萜酚等化合物类型。补骨脂提取物及其单体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随着临床不良反应报道日益增加,补骨脂的肝、肾毒性及皮肤过敏等毒副作用逐渐引起重视。本文归纳总结补骨脂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在机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及排泄(Excretion)过程(ADME),并对其临床不良反应及相关毒性研究进行综述,为补骨脂的科学安全应用提供相关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蒙药芯芭为蒙医专用药,历史悠远,应用广泛。本文通过系统查阅近期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其本草考证、定性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进行小结与展望,确定蒙药芯芭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应放在化学成分的深入系统研究、弄清芯芭传统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建立芯芭质量标准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