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钟慧  朱源  余江南  徐希明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7):3226-323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药物应用的重视,难溶性天然药物的增溶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天然活性成分大多数存在相对分子质量大、溶解性差等问题,导致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阻碍了其在制剂研发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发展。因此,选择合适的增溶方法,增加难溶性天然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十分重要。该文就近年来制剂开发领域研究的热点技术,如前体药物技术、包合物技术、固体分散体技术、共晶技术、渗透泵技术、液固压缩技术、微粉化技术、自微乳、纳米混悬剂、脂质体、聚合物胶束等制剂新技术在增加难溶性天然药物溶解度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介绍和评述了每一种技术或方法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应用实例、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液固压缩技术是利用液体赋形剂溶解难溶性药物,然后用涂层材料吸收后得到固体粉末的一种技术.该技术可有效增加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Ⅱ类水难溶性药物溶出速率,通过液固压缩技术制得的粉末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可压性,工艺简单、成熟.重点介绍液固压缩技术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和制备方法,并对液固压缩技术在难溶药物固体制剂和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3.
"液固压缩"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新出现的能够显著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新技术,该文选择丹参中的难溶性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及其脂溶性有效部位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非挥发性液体为液相溶剂,微晶纤维素为载体材料,二氧化硅为涂层材料制备液固压缩片,并对其流动性(休止角,卡尔指数及豪森指数)、药物与辅料相互作用(DSC,XRPD)等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液固压缩片与普通片剂溶出曲线,探讨该技术在改善丹参酮ⅡA溶出度方面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溶出度随液相溶剂的溶解度增高而增大,R及载药量对以丹参酮ⅡA单体为模型药物的制剂影响较为明显,但对以丹参脂溶性有效部位为模型药物者影响较小。表明"液固压缩"技术能够显著改善丹参酮ⅡA的溶出度,同时能够与丹参中的其他脂溶性成分发生协同作用,更好地促进丹参酮ⅡA的释放,提示"液固压缩"技术在中药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液固压缩技术使黄芩苷固体自微乳化制剂快速溶出的机制。方法:采用液固压缩技术制备黄芩苷固体自微乳化制剂,比较其与原料药及市售片的溶出度,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粉末接触角测定仪等探讨黄芩苷固体自微乳化制剂的速释机制。结果:黄芩苷固体自微乳化制剂溶出50%,仅需要6.4min。DSC表明黄芩苷固体自微乳化制剂中无黄芩苷的特征峰,黄芩苷固体自微乳粉末的接触角比原料药及市售片明显变小。结论:采用液固压缩技术制备黄芩苷固体自微乳化制剂,可改善药物润湿性,增加药物溶出时的有效表面积,使难溶性药物快速溶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液固压缩技术使α-细辛脑快速溶出的机制.方法:以聚山梨酯-80为液体赋形剂,微晶纤维素PH-101为载体材料,微粉硅胶(R) 200为涂层材料,制备药液比1∶4的α-细辛脑液固压缩片,比较其与市售普通片的溶出度,通过测定X-射线衍射(XRD)和崩解时限,探讨该压缩片的速释机制.结果:液固压缩片中α-细辛脑在5 min时,溶出度>80%.XRD表明液固压缩片中无α-细辛脑的特征峰.结论:采用液固压缩技术可改善药物润湿性,增加药物溶出时有效表面积,使难溶性药物快速溶出.  相似文献   

6.
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志华  方晓玲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5):1124-1127
 目的综述近几年来难溶性药物口服制剂及制剂技术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结果难溶性药物随着制剂技术的改进及新剂型的应用,可通过固体分散体、微乳、纳米混悬剂等形式口服给药提高药物的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结论随着药学领域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难溶性药物的口服给药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这一限制已逐渐被克服,难溶性药物通过口服给药也可获得较好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7.
水难溶性是大部分药理活性成分难以开发成口服固体制剂的主要原因。聚合物无定形固体分散体(polymeric amorphous solid dispersion,PASD)能大大提高难溶性药物的表观溶解度及溶出速率,已经成为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常用手段。然而由于PASD中药物处于高表面自由能的无定形态,在储存过程和溶出过程中易于向晶态药物转变从而丧失相应制剂优势。笔者从PASD的处方角度和制备技术角度,为研制质量稳定且后期开发风险低的PASD制剂提供结构化开发思路,并通过分析PASD的上市产品和专利趋势阐述了PASD技术在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固体制剂生物利用度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纳米晶体技术为改善难溶性药物或难溶性中药成分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本文主要综述了药物纳米晶体的制备方法、纳米晶体技术在难溶性药物中的应用,同时对药物纳米晶体制剂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与思考,以期为进一步促进纳米晶体技术在难溶性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自乳化释药系统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在中药方面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文章综述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定义、特点、体内外质量评价指标、在难溶性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以及存在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液固压缩技术速释茯苓皮总三萜片中松苓新酸和去氢依布里酸的机制。方法:以松苓新酸和去氢依布里酸为指标成分,比较茯苓皮总三萜液固压缩片与原料药体外溶出度的差异,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茯苓皮总三萜原料药、液固压缩片粉末和液固压缩片辅料混合粉末进行物相表征。结果:液固压缩技术可显著提高松苓新酸和去氢依布里酸的溶出速率。茯苓皮总三萜液固压缩片中松苓新酸和去氢依布里酸在120 min时的总溶出度92%,t50(溶出总浓度50%所需时间)和tD(溶出总浓度63.2%所需时间)分别为11.18,22.71 min;总三萜原料中松苓新酸和去氢依布里酸的总溶出度29%,t50和tD分别为231.06,359.23 min。DSC分析显示辅料对茯苓皮总三萜不存在相互作用,液固压缩片粉末的DSC曲线上,主药吸收峰完全消失,说明药物在液固粉末中是以非晶型形式存在。结论:液固压缩技术可改善茯苓皮总三萜的溶出度,使难溶性药物快速释药。  相似文献   

11.
纳米混悬剂(也可称为纳米晶体混悬剂或纳米晶)可通过减小粒径,增加比表面积,显著增加难溶性药物的饱和溶解度和溶出,改善其生物利用度,解决难溶性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效部位的递送难题。该文在简要概括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的基础上,主要对难溶性中药纳米混悬剂的体内外行为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难溶性中药纳米混悬给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促进纳米混悬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青黛脂溶性提取物固体分散体制备及溶解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海云  陈钧  陆琪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756-2758
目的考察共研磨技术对难溶性药物的增溶能力。方法分别利用共研磨技术和共沉淀法制备青黛脂溶性提取物的固体分散体,并以靛玉红为指标,采用HPLC测定其表观溶解度。结果共研磨技术和共沉淀法有效提高了靛玉红的表观溶解度,不同载体研究表明共研物中亲水载体的羟基对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有着重要的影响。结论共研磨技术能有效地提高难溶药物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3.
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了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将一些难溶性的中药有效成分应用固体分散技术制成固体分散物,不仅能增加它们的溶解度、溶出速率、生物利用度,也有利于中药制剂的剂型改革。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2018,(11)
纳米混悬技术为解决中药难溶性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溶解度障碍、溶出速率不佳以及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其在中药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有利于拓展中药应用、实现中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该文概述了中药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和固体化方式,旨在纳米混悬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中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药制剂溶出度测定方法研究现状与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外溶出度测定试验是现行药品标准中考察难溶口服固体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主要指标,是考察批与批之间质量差异、控制药品质量的重要方法,通过体外溶出计划试验可以反映固体制剂以及半固体制剂所含主药的晶型、粒度、处方组成、辅料品种和性质、生产工艺、包装材料和贮藏条件等对制剂质量的影响。由于中药制剂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以及我国中药制剂发展的特殊性,对中药制剂中体外溶出度试验与体内生物利用度试验的研究方法还不太成熟,国家药品标准中还没有收载含中药溶出度检查的项目。随着国内中药现代化工程的进展和国外对传统药物研究的不断深…  相似文献   

16.
《中成药》2019,(1)
固体分散体将难溶性药物以分子、无定形或微晶等形式分散在载体材料中,是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溶出速率和生物利用度的有效途径,但其中药物重结晶等稳定性问题已成为制约以该技术为基础的给药系统市场化瓶颈之一,因此,研究固体分散体中的药物状态及药物状态随着贮存时间延长的变化情况,对其性质评价和稳定性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测定固体分散体中药物分散状态的光谱分析、热分析、显微分析等方法的原理、优势及不足的研究进展,为该制剂中药物分散状态的测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液固压缩技术增加葛根总黄酮的溶出度,优选最佳处方。方法筛选液体赋形剂和载体,制备药液比为1∶4,R值为20的葛根总黄酮液固压缩片,将其与原料药和市售片的溶出度进行比较,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考察药物的晶型转化。结果液固压缩片较原料药和市售片的溶出度大幅度提高。优选的最佳处方LS-3,以吐温-80做液体赋形剂,微晶纤维素做载体,溶出50%时,仅需42.6s。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液固压缩片中主药的特征峰消失。结论液固压缩技术可改善葛根总黄酮的溶出,快速释药,并将药物从结晶状态转化为分子或无定形状态。  相似文献   

18.
岩白菜素固体分散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用水溶性载体PEG6000和PVP与难溶性药物岩白菜素制成固体分散物,经溶解度和溶出度试验,表明固体分散物的溶解度和溶出度参数Td值与岩白菜素水溶性载体的物理混合物有显著性差异。岩白菜素的PVP共沉淀物(1:8)的溶解度和溶出度也显著高于PEG6000共熔物(1:8)。将岩白菜素的PVP共沉淀物(1:8)压制成片剂,能符合1985年版《中国药典》的有关规定,其溶出度比复方岩白菜素片大20%,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9.
纳米混悬技术为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可望为中药难溶性成分的成药性提供新的解决方法。综述了中药难溶性成分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包括Top-down技术、Bottom-up技术以及联用技术,稳定剂选择包括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聚合物,稳定性考察包括再分散性和晶型转变,给药途径包括口腔、经皮、鼻腔、肺部和注射给药,以及药物动力学和药理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纳米混悬技术在中药难溶性成分中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提高,本文可为进一步促进纳米混悬技术在中药难溶性成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参考文献44篇。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7,(5):1022-1025
目的:探讨液固压缩技术提高复方丹参片中丹参酮ⅡA溶出度的机制。方法:制备药液比为1:2,PEG400为液体载体,硅酸铝镁为载体材料和涂层材料的复方丹参液固压缩片,将其溶出度与市售的复方丹参片进行比较,并通过X-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考察丹参酮ⅡA的存在状态变化。结果:液固压缩片中丹参酮ⅡA的溶出度较市售片大幅度提高,X-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液固压缩片中丹参酮ⅡA的特征峰消失。结论:液固压缩技术可以改善丹参酮ⅡA的溶出度,快速释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