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目的:观察多次小容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0—08—2011-08在我院急诊ICU留观的60例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全部经CT和(或)MRI及脑血管造影检查排除血肿、脑实质出血、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需要外科或介入处理的患者,将人选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常规治疗组(30例)和脑脊液置换术组(30例)。常规治疗组采取传统治疗方案并仅给予单纯释放脑脊液处理。脑脊液置换术组通过7次腰穿用小容量0.9%生理盐水等量置换出血性脑脊液,术后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脑脊液置换术组经治疗后临床症状较常规治疗组有明显改善。脑脊液置换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值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脑脊液置换术组第4次置换前脑脊液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检测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次脑脊液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检测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小容量脑脊液置换术可有效改善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循环,缓解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此操作方法简单,治疗创伤小且安全有效,适宜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5.
脑脊液置换术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良好方法之一。我院从1998年3月~2000年2月共行脑脊液置换术9例 ,取得了确切的临床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治疗组9例 ,男5例 ,女4例。平均年龄61岁。对照组9例 ,在同一时间内随机抽取 ,其中男5例 ,女4例。平均年龄56岁。18例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均行头部CT检查确诊 ,而且配合常规方法止血、防脑动脉痉挛等对症治疗。1.2护理及方法1.2.1术前准备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环节之一。病人入…  相似文献   

6.
1995年5月~2002年4月,对我院内科收住院的36例原发性或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急性出血性血管病。SAH起病急、病情重,易发生脑血管痉挛(CVS)、脑积水、蛛网膜粘边。CVS是SAH患者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根据CVS早期发展迅速,严重广泛,我们通过早期有规律,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用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3例,对照组运用一般内科药物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对照组间疗效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中有10例治愈,15例好转,8例治疗效果不佳,无死亡病例;对照组中有5例治愈,8例好转,15例治疗效果不佳,2例死亡。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脑脊液置换疗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可靠、安全、疗效确切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小儿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小儿时期较常见且危及生命的疾病,我们采用脑脊液置换的方法对18例患儿进行治疗,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期,减少后遗症,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胡珊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2):5236-5237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4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7%,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甄建壮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0):1064-1065
目的:探讨用常规内科治疗配合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7例SAH患者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痊愈出院31例。好转8例。恶化2例,死亡6例,结论:SAH的预后与入院时的意识状态和脑脊液置换术开始的早晚有关,慎重选择病例行脑脊液置换术可改善SAH的症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脑脊液置换术的护理。方法:对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脑脊液置换术病人的护理观察。结果:20例病人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讨论:脑脊液置换术能减轻病人痛苦。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王济良 《华西医学》2009,(2):272-273
目的:研究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79例为治疗组及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脑脊液置换疗法。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及死亡率上差异均有显著。结论:脑脊液置换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经头颅CT及腰穿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由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按单、双数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脑脊液置换术,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结果治疗组头痛持续时间、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00,95%CI(1.014,8.880),P=0.04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术中、术后均未发生脑疝形成、颅内感染和低颅压性头痛等并发症.结论脑脊液置换术 常规治疗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优于单纯常规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三通管行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近年来在其治疗方法上国内外都在不断探索。传统的脑脊液置换术(先缓慢放出一定量血性脑脊液,然后用注射器缓慢向鞘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再如此重复)已作为治疗SAH的有效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但是,我们在实践中认为上述方法有以下缺陷:①注射速度不易控制,过快易影响脑脊液循环,而诱发脑疝;②注射速度不易控制.置换不充分,易出现先注射的生理盐水随后被放出的现象(假置换现象);③反复抽注等暴露性操作,易发生鞘内感染。为此。我们设计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法,即用三通管行脑脊液置换治疗SAH。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术配合相关护理治疗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0年8~12月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20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全部经CT证实并排除血肿及脑实质出血,通过腰穿反复7次用小容量(10 ml)生理盐水置换出血性脑脊液,并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20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脊液置换术配合积极护理后,80%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值结果显示,第4次置换前脑脊液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与第1次置换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次置换前与第4次置换前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术配合相关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循环,缓解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等临床症状,减少迟发型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急性脑血管病。最主要的症状是剧烈头痛,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常规治疗方法等待血性脑脊液自行缓慢吸收,效果不尽理想。近年来有经腰穿多次置换脑脊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报道,疗效可靠。但需反复、多次作腰穿,病人有一定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进展迅速,致残、致死率高,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危重疾病,及时诊断、正确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健,我科应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40例SAH取得了满意效果,所有患者病情均趋于稳定,我们认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对78例经头颅CT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分组行常规治疗加用脑脊液置换和仅用常规治疗,并作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头痛时间明显缩短,脑积水发生率明显减少,病死率下降,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脑脊液置换治疗,措施积极,方法简单,安全,疗效显著,可快速消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剧烈头痛,对脑积水有较好的治疗及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