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7—02/2008—04收住院的慢乙肝患者127例,按病情分为慢性轻度,慢性中度,慢性重度,肝硬化四组。MMP-1检测采用双抗体夹ABCELISA法(试剂盒由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结果:随着肝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血清MMP-1的值越来越降低,慢中组与慢轻组比较,慢重组与慢中组比较,肝硬化组与慢重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P1对评价肝脏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 9( MMP- 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 1( TIMP- 1)在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过程中的表达和动态变化.方法用酶标法检测 7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 4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 MMP- 9和 TIMP- 1的浓度.结果血清 MMP- 9和 TIMP- 1浓度在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过程中逐渐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 P<0.01);其中轻度患者的 MMP- 9与中度、重度、肝硬化之间,肝硬化与中度、重度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 P<0.01);除了慢性乙肝重度患者的 TIMP- 1与肝硬化之间比较无意义外,其余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血清 MMP- 9和 TIMP- 1在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过程中可能起促进作用,能够被用来做为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朱陇东  邵沂  马怀亮  郭长劳 《临床荟萃》2004,19(10):563-565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5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并检测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以健康人20例为对照,并对患者组经3个月的常规护肝治疗后比较其症状、肝功能、肝纤维化的改善程度.结果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和肝纤维化的进展,血清TGF-β1水平随之上升,即对照组<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P< 0.01);患者组血清TGF-β1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IV型胶原(CIV)、脾门静脉内径呈正相关(P< 0.01),与血清白蛋白(ALB)呈负相关(P< 0.01);经3个月常规护肝治疗后,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HA、PⅢNP改善程度与血清TGF-β1呈负相关.结论 TGF-β1密切参与CHB肝细胞破坏和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测定患者血清TGF-β1可反映CHB患者肝细胞损害和肝纤维化程度,并能提示预后,对临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检测阳性率和定量值及其与肝脏损害的临床内在联系。方法:随机选取轻度、中度、重度及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各20例。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同时检测血清中CCCDNA、HBVDNA值及ALT、AST、TBIL值。结果:HBVDNA阳性100例中cccDNA阳性53例,HBVDNA阴性20例中cccDNA阳性2例,差异显著(P〈0.01);轻度、中度、重度及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cccDNA检出阳性分别为15、13、17、10、2、1例;轻度、中度、重度及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ccDNA检出阳性者在发病的极期连续多次检测均阳性,恢复期转阴;轻度、中度、重度及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CCDNA检出阳性率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和肝硬化患者有显著差异(P〈0.01)但组间差异不明显;轻度及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度及重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和肝硬化患者3组之间cccDNA水平分布位置不相同(P〈0.01);120例患者血清中cccDNA值和ALT秩相关(P〈0.01);CCCDNA值与AST秩相关(P〈0.01);CCCDNA值与TBIL秩无相关。结论:病毒明显复制且炎症活动明显时的乙肝患者血清cccDNA阳性检出率高;可能为肝脏急性显著损害的指标之一;可作为判断病毒明显复制时肝功能显著损害的又一临床参考参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儿体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湖南省儿童医院2020年6—11月收治的69例CHB患儿作为CHB组,另外选择同期体检合格的74名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健康对照组和CHB组血清25(OH)D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治疗前后的变化以判断预后.方法 选取420例确诊为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慢性肝炎中度、重度、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变化依病情的轻重而表现出高低.肝硬化存活组57例,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为(2 826.4±918.5)U /L;死亡组46例,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为(1 312±427.2) U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患者的血清胆碱酯酶水平越低,其病情越严重,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水平低者预后差,病死率高.血清胆碱酯酶能比较敏感而特异性反应出肝脏合成代谢功能,因此血清胆碱酯酶可作为病情预测及其预后的重要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瘦素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定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后肝硬化(LC)患血清瘦素水平,并探讨其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79例CHB、77例LC患的血清瘦素水平,同时检测76名正常人血清瘦素水平作为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B和LC患,无论男女其血清瘦素水平均明显降低,且CHB患瘦素水平明显低于LC患。以上3组血清瘦素水平女性均高于男性。结论:CHB和LC患,不论肝功能异常程度如何,其血清瘦素水平均低于正常人,其原因与肝脏受病毒感染损伤、肝脏功能异常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各类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sFas配体(sFasL)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18例各种类型CHB患者经前列腺素E1等药物治疗前后血清sFas、sFasL的水平,并与30名健康献血者比较.结果 118例各种类型CHB患者的sFa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0.01、0.01、0.05),且重型肝炎(FH)>CHB重度>CHB中度>CHB轻度(P均<0.01),sFas的升高与总胆红素(TBil)呈显著性正相关(r=0.605,P<0.01);FH和CHB重度的sFas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恢复期各组sFas和sFasL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血清sFas、sFasL的水平与CHB病情密切相关,监测二者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和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各类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sFas配体(sFasL)的水平变 化及其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18例各种类型CHB患者经前列腺素E1等药物治疗前 后血清sFas、sFasL的水平,并与30名健康献血者比较。结果 118例各种类型CHB患者的sFas明显高于正常 对照组(P<0.01、0.01、0.01、0.05),且重型肝炎(FH)>CHB重度>CHB中度>CHB轻度(P均<0.01),sFas 的升高与总胆红素(TBil)呈显著性正相关(r=0.605,P<0.01);FH和CHB重度的sFas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0.01)。恢复期各组sFas和sFasL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1)。结论 血清sFas、sFasL的水平 与CHB病情密切相关,监测二者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和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血清MMP-3与MMP-9 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杨虹  魏桂荣  李红戈 《中国康复》2005,20(5):278-280
目的:观察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62例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分为观察组1和2,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观察组发病2-5 d、15 d及对照组的血清 MMP-3、MMP-9的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FDS)。结果:血清MMP-9和MMP-3水平发病2-5 d时,观察组1、2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1 MMP-9水平比观察组2升高更显著(P〈0.01);发病15 d时,观察组1、2 MMP-9和 MMP-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发病2-5 d的血清MMP-9和MMP-3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脑梗死发病早期血清MMP-9与MMP-3水平的高低与临床病程有关,而且是判断脑梗死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宋新文  邓存良  盛云建 《临床荟萃》2007,22(14):1001-100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过程中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0例健康人均于清晨空腹采血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TGF-β1、HGF水平并同时检测肝功能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TGF-β1、H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GF-β1分别为(167.5±87.6)μg/L、(313.1±96.3)μg/L(、495.9±134.4)μg/L vs(81.4±40.7)μg/L,MGT分别为(1530.4±912.2)ng/L(、2461.5±1624.7)ng/L、(3805.2±2104.8)ng/L vs(270.3±123.5)ng/L(均P<0.05),且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呈正相关(r=0.625,r=0.568,r=0.579,r=0.612);HBV DNA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TGF-β1、H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胞因子TGF-β1、HGF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生理过程,其水平变化与肝脏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组及180例心功能正常者为对照组。测定血清尿酸及血脂等指标,同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每搏输出量、心排血量。结果血清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分级相关,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分级相关,可能是慢性心力衰竭判定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丁友法  施春 《新医学》1994,25(10):516-517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68例肾功能减退患者进行血清透明质酸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慢性肾炎组和慢性肾衰组血清透明质酸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慢性肾衰组又显著高于慢性肾炎组(P<0.01);透明质酸与肌肝、尿素氮呈正相关,表明血清透明质酸水平与肾脏损害程度成正比。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血透)前、后透明质酸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血透不能清除血液中的透明质酸。文中对慢性肾病患者透明质酸升高的机理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3~5期患者血清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73例CKD患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分为三组,检测其血清酶指标,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各组间进行比较,并分别与7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CKD5期患者的CK、LDH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及CKD3、4期;CKD3~5期患者血清AL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AST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ALT在本研究中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KD患者部分血清酶水平不同于健康对照组,这种变化可能与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骨病、贫血、感染等有关,可对疾病临床诊断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是多种肾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严重阶段,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几种常见血清酶:乳酸脱氢酶(LDH、LD),A-羟丁酸脱氢酶(HBDH、HB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COT,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ALT),肌酸肌酶(CPK、CK),肌酸肌酶同功酶(CK-MB),碱性磷酸酶(ALP),淀粉酶(AMY、AMS)异常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慢乙型肝炎患者血清GP73变化特征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了109例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GP73水平及可能的相关因素,其中代偿期肝硬化患者60例,失代偿肝硬化患者49例。对血清GP73鉴别代偿性及失代偿性肝硬化的诊断性能进行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GP73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拷贝数(HBV DNA)水平显著相关,但与患者血清清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215.9±96.56)ng/mL]血清GP73水平显著高于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13.7±68.95)ng/mL]。ROC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2(95%CI:0.74~0.90,P0.05)。当cut-off值设定为大于或等于140.5ng/mL时,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人群中,GP73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55%和75.0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化患者血清GP73水平与肝损伤及病毒复制状态有关。检测血清GP73有助于肝硬化代偿与失代偿期之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20例CSHB患者、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前后和3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FFA水平,并结合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CSHB组和CHB组患者血清FFA水平分别为(1 638.6±96.4)mmol/L和(626.1±37.5)m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23.1±26.4)mmol/L,P<0.01、P<0.05],CSHB组FFA水平高于CHB组(P<0.05);治疗3周后CSHB组和CHB组患者血清FFA水平分别为(548.1±46.3)mmol/L和(228.1±12.4)mmol/L,CSHB组FFA水平高于CHB组,CHB组FF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220.4±16.4)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HB、CHB患者FFA水平均显著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治疗后FFA水平下降,提示检测血清FFA水平对CSHB的病情诊断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刚  徐爱芳  李宏波  李沛 《检验医学》2009,24(5):364-366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20例CSHB患者、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治疗前后和30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清FFA水平,并结合血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CSHB组和CHB组患者血清FFA水平分别为(1 638.6±96.4)mmol/L和(626.1±37.5)m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23.1±26.4)mmol/L,P〈0.01、P〈0.05],CSHB组FFA水平高于CHB组(P〈0.05);治疗3周后CSHB组和CHB组患者血清FFA水平分别为(548.1±46.3)mmol/L和(228.1±12.4)mmol/L,CSHB组FFA水平高于CHB组,CHB组FF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220.4±16.4)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HB、CHB患者FFA水平均显著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治疗后FFA水平下降,提示检测血清FFA水平对CSHB的病情诊断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Fas和FasL是介导细胞凋亡的一对重要的细胞膜表面死亡分子及受体.表达FasL的细胞可介导表达Fas的靶细胞发生凋亡.在肝病发病中,肝细胞凋亡起重要作用,且Fas系统是介导凋亡的重要途径。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肝细胞Fas表达比未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细胞Fas表达要明显增多。Fas和FasL均可分泌或脱落至细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1963Blunber发现,曾称澳大利亚抗原(澳抗)、肝炎相关抗原(HAA),1974年定名为HBsAg.HBsAg除存在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外壳部分外,还存在于一些完全由HBsAg构成的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和管形颗粒(20×50~230nm)中,这些颗粒是HBV过剩的外壳.HBsAg可分为10个亚型,除有一个共同抗原决定簇a(又可分为a_1、a_2及a_3外,还有两组相互排斥的亚抗决定簇,即d和y、w和γ(w又可分为W_1、W_2、W_3及W_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