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髁状突游离再植术在髁状突颈部高位骨折开放复位固定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颌后切口,下颔支部垂直斜形截骨,取出升支后缘骨块,:将髁状突游离取出,体外与升支后缘骨块复位固定后再植入,最后复位固定升支截骨部。结果:10例14侧采用本方法复位固定,经1周~3年临床观察,面部形态及张口咀嚼功能均满意。结论:髁状突颈部高位骨折并严重移位、脱位者,可用本方法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下颌骨骨折中,髁状突骨折占了大约30%,严重的下颌功能障碍与此密切相关。随着对髁状突骨折预后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下颌骨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的研究和内固定器械的进一步改进,以及对髁状突骨折的精确解剖复位和颞下颌关节生理功能正常恢复的要求,显著促进了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髁状突骨折手术治疗的途径和可行性。方法:采用耳屏前入路或耳屏与颌下联合入路进行髁状突的复位、固定及关节囊的修复。结果:本组16例共20经术后平均4个月的随访,面部形态在本对称,张口度正常,无关节紊乱及面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关节囊外移位性髁状突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方法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三维CT(Three-DimensionalComputedTomography,3DC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成像技术,由于所呈现的是立体图象,并可根据需要任意旋转电子图来显示要观察的区域犤1-3犦,特别适宜于对颌面部结构复杂骨的骨折诊断。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996年8月至2001年2月,对52例临床疑有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患者进行了三维CT检查。其中男性41例,女性11例;年龄6~63岁,平均25岁;车祸伤34例,坠跌伤12例,拳击伤6例。全部患者撞击着力点在颌面颊或颏部。2.检查方法:使用SOMATONPlus-4螺旋CT,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锥形束CT(CBCT)在髁突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自201O年1月~2012年6月诊治的髁突骨折42例(59侧),每例患者术前均行CBCT检查。其中有28例(32侧)在CBCT检查之前已行曲面断层全景片检查,17例(25侧)已行螺旋cT检查。结果:2侧骨折经曲面断层颌全景片检查后漏诊,漏诊率6.25%;螺旋cT和CBCT检查无误诊和漏诊,均可以确诊髁突骨折,并明确骨折部位及分型。42例(59侧)髁突骨折中,髁头(囊内)骨折13侧,髁颈骨折27侧,髁突下骨折19侧。13侧囊内骨折中,A型7侧,B型4侧,C型0例,M型2侧。PDA分类,Ⅰ型28侧,Ⅱ型11侧,Ⅲ型20例。结论:对于髁突骨折的诊断,CBCT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影像学技术,并可以明确骨折类型,对其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髁突高位切除术对髁突肥大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髁突高位切除术对髁突肥大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计算髁突肥大患者(共12例)的术前、术后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评价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变化.结果 ①术后患者面型改善,X线检查显示术后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及下颌升支高度基本对称髁突表面可见新骨皮质形成.②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善,Fricton颞下颌功能障碍指数和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分别从治疗前的0.131和0.066下降到0.042和0.021(P<0.05).结论 髁突高位切除术在改善面型的同时亦可以有效改善髁突肥大导致的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7.
下颌髁状突骨折治疗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4%~51%,儿童可高达41%~66%。本文对笔者经治的66例髁突骨折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探讨其损伤特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下颌髁状突骨折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下颌髁状突骨折病例资料,同时配合门诊复查、电话随访等手段获得相关信息。结果经过长达2 a的随访观察,绝大多数病例手术后骨折完全愈合,脸型、咀嚼功能、咬合关系、开口度等均恢复理想,1例出现面神经功能异常,经早期功能锻炼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创口感染,经过切开引流、抗炎后治愈;1例钛板固定3个月出现排异反应,行取出术。结论开放手术治疗是成人下颌髁状突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颌骨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技巧。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5例髁状突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2~3年的术后随访观察,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取得了较好效果。结论: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年龄、骨折部位、移位程度、咬合关系紊乱和下颌运动障碍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尽可能进行保守治疗。对于严重移位而难以复位的和粉碎性的髁状突骨折,或不能进行保守治疗的病例,主张手术复位固定。  相似文献   

10.
随着意外伤害的逐年增多,由于颌面部处于暴露部位,受伤的机率也随之增大,颌面骨样骨折在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下颌骨占居面下1,3区域,极易受到意外打击致伤。发生在下颌骨的骨折约占面骨骨折病2,3,故下颌骨骨折为颌面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但青少年髁突矢状骨折(sagitrtal fracture of the  相似文献   

11.
钛杆式人工髁状突在颞颌关节重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纯钛杆式人工髁状突在颞颌关节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材料与方法:应用纯钛加工成杆式人工髁状突,关节头呈球面状,直径8mm,相连的柄厚1.5mm,宽5mm,长有25mm、30mm、35mm、40mm、60mm、80mm、100mm、120mm短的为直杆型,长的为角型,柄上有3-6个孔,孔径为2mm。纯钛螺钉直径1.5mm,长有5mm、7mm、9mm、10mm,用以固定钛人工髁状突。截除髁状突或下颌升支后,根据关节凹的位置,在下颌升支或下颌体表面用骨凿凿出与钛人工髁状突柄相适应的凹槽,再用螺钉固定钛人工髁状突于下颌升支或下颌体上,术后颌间固定2周。结论:从2000年1月至2002年4月,笔者应用纯钛加工成简易钛杆式人工髁状突,应用于临床10例,其中4例颞颌关节强直、4例成釉细胞瘤、2例角化囊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结论:简易杆式钛人工髁状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手术简单,固定牢固,人工髁状突呈球面状,利于各个方向的运动,适宜于不同患者髁状突及升支部缺损颞颌关节重建,术后能立即恢复患者面容、咀嚼与语言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和工伤的增多.颌面部骨折病人迅速增长.并且由于CT检查技术的普及以及三维重建的应用.下颌骨髁状突矢状骨折得到明确的诊断和定位.近几年来本院共收治了下颌骨颏部骨折合并髁状突矢状骨折脱位的病人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下颌骨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常见发病区,占下颌骨骨折的8%~35%[1]。自1805年Desaut最早发表有关髁状突骨折治疗的观点,190多年来,随着对骨折认识加深,诊断和治疗手段也不断发展,但在治疗方法选择上,仍存在颇多争议。1 髁状突骨折的诊断和分类随X线片技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正>髁状突骨折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52%,儿童颌骨骨折以下颌骨骨折为主,骨折部位以颏部及髁状突多见[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痛,关系紊乱和下颌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髁突假体应用于颞下颌关节重建的可行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10年1月,对10例(11侧)患者应用人工髁突假体行颞下颌关节重建手术。男7例,女3例;年龄40~68岁,平均50岁。左侧7侧,右侧4侧。下颌骨肿瘤7例,病程9~24个月,平均15个月。双侧髁突囊内骨折3例,其中交通事故伤2例,高处坠落伤1例;伤后至入院时间分别为2、3、2 d;骨折按照Neff等的分类法:M型及A型1例,M型及B型1例,余1例一侧为M型,一侧为髁突下骨折。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面部对称,咬关系良好;张口度22~38 mm,平均30 mm。双侧颞下颌关节无弹响及疼痛,肿瘤无复发。一侧人工髁突假体就位角度稍差,其余人工髁突假体位置良好,与关节窝和关节结节的关系正常,能正常饮食。结论人工髁突假体应用于肿瘤术后颞下颌关节重建,效果良好;应用于髁突囊内骨折的治疗,其临床效果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小型猪不同类型髁突骨折对颞颌关节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军  胡敏  周继林  洪民 《中国骨伤》2000,13(11):655-657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髁突骨折后的血供变化。方法 中国实验用小型猪15头,分别造成左侧髁突纵行和横断骨折模型,在不同时间进行放射同位素三相骨扫描检查。结果 不同类型髁突骨折后血流相时间-放射性强度曲线均显示峰值升高,峰时后延,术侧颞颌关节区延迟相和血池相的放射性计数比值各个时间组均比健侧大,提示TMJ血流灌注受到影响,与髁突横断骨折比较,髁突纵行骨折后TMJ血流所受影响程度较大,时间较长。结论 放射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评价耳屏前切口在髁状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中的治疗范围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耳屏前切口对48例髁状突骨折患者行内固定并做回顾并电话及患者复诊回访,然后收集资料进行总结。结果:48例患者中一例一年后失访,其余47例患者全部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耳屏前切口因其损伤小、能在直视下操作等优点,仍是各型髁状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较好的手术入路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CBCT影像的新图像配准技术在颞下颌关节疾病诊疗的流程,并对其可靠性进行评 价。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行正颌手术治疗的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术前术后 锥形束CT(CBCT)图像,在开源软件(3D Slicer)中,运用基于体素的图像配准技术,测量髁突的位置 和形态学变化,并采用同类相关系数(ICC)对该方法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 髁突轴向旋转的ICC为 0.976,轴向平移的ICC为0.984,表面变化测量的ICC为0.947。结论 基于CBCT图像新配准技术在测量髁突 旋转、位移和形态变化方面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为颞下颌关节疾病的诊疗提供了可靠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髁突颈复合型骨折采用不同材料内固定后不同时期骨折局部应力分布状况及应力遮挡作用,试图为新型固定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采用小型钛板和可吸收板固定后,不同时期骨折局部的von Mi ses应力值分布,并且计算比较各时期的应力遮挡率。结果:骨折固定初期,两种材料在各部位的应力遮挡率都在95%以上。骨折愈合后,骨缝各分区的应力遮挡率大小依次为:钛板固定后期>可吸收板固定1年>可吸收板固定3年。结论:下颌骨骨折采用小型钛板内固定时,在各骨折愈合时期均存在应力遮挡效应;可吸收板在固定早期具备与钛板相近的应力遮挡效应,后期较钛板小;就骨折局部的应力遮挡效应而言,可吸收材料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坚强内固定方式选择。方法: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髁状突颈部复合型骨折于髁颈部采用单小型钛板和两个小型钛板两种方式固定后,下颌骨位移等值线图、von Mi ses应力等值线图和固定板最大von Mi ses值。结果:单板固定位移值在右侧关节骨折段减小,在中间和左侧骨折段增大;应力传导轨迹在左侧外斜线和右侧乙状切迹中断;固定板最大von Mi ses应力为574.179Mpa。双板固定位移值右侧关节骨折段较单板固定大,中间和左侧骨折段较小;应力轨迹未中断;后缘固定板最大von Mi ses应力为263.324Mpa,前缘为199.122Mpa。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看,对于单侧髁颈部骨折伴有对侧颏旁区骨折,在髁颈部骨折区采用两块小型钛板固定优于单块小型钛板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