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估急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的价值以及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39例幕上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MR资料。在DTI序列各项异性指数(FA)和平均弥散系数(MD)参数图上选取梗死病灶及对侧为感兴趣区(ROI),并以ROI为种子点拟合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比较梗死病灶与对侧ROI的FA和MD值改变。计算梗死侧/对侧的参数相对值(rFA和rMD),分析两者与患者入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入院神经功能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结果:DTT显示梗死病灶区白质纤维束损伤。梗死病灶FA和MD值均明显低于对侧(均P0.05)。rMD值与入院NIHS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540, P=0.001)。结论:基于DTI可有效评估急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并且rMD值与患者入院神经功能具有明显负相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究脑卒中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扩散定量指标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集37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30例健康被试的DTI数据,运用概率性纤维束成像追踪出健康被试的CST,获得健康对照组CST模板.基于健康对照组的CST模板测量两组被试双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进一步计算两组被试FA比率(FA ratio,rFA)、FA不对称性(FA asymmetry,FAasy)、MD比率(MD ratio,rMD)和MD不对称性(MD asymmetry,MDasy),用这六个扩散参数相关指标来评估脑卒中患者CST完整性损伤,并与患者"手+腕"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卒中组病灶同侧CST的FA、rFA显著降低(分别为t=-15.775,t=-11.111,P<0.001),FAasy显著增高(t=9.473,P<0.001);而MD、rMD显著增高(分别为t=9.553,t=7.733,P<0.001),MDasy显著降低(t=-8.941,P<0.001);病灶对侧CST的FA和MD均无显著变化(P>0.05).患者病程及病灶大小与各扩散指标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卒中组病灶同侧CST的FA和rFA与"手+腕"及上肢FMA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42,P=0.038;r=0.479,P=0.003;r=0.343,P=0.038;r=0.482,P=0.003),FAasy与"手+腕"及上肢FMA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353,P=0.032;r=-0.490,P=0.002).分步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相较于病灶同侧CST的FA和rFA,FAasy与"手+腕"和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更加相关(分别为Beta=-0.353,P=0.032;Beta=-0.490,P=0.002).结论基于健康对照组CST模板测得的FA相关指标能反映CST结构完整性.FAasy与"手+腕"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密切相关,或许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手腕部和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扩散峰度成像(DKI)各参数随梗死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与扩散张量成像(DTI)进行对比。方法 对95例脑梗死患者行DWI、DKI扫描,并根据脑梗死的时间分为5组: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2例、亚急性期早期33例、亚急性期晚期20例、慢性期20例,获得DKI的相关参数图,测量病变区及对照区各参数值并计算其百分比变化率,分析各参数值随时间的演变规律。结果 DKI各参数值[平均扩散峰度(MK)、径向峰度(K⊥)、轴向峰度(K//)]在梗死后升高,急性期达到高峰,之后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DTI各参数值[平均扩散系数(MD)、垂直扩散张量(D⊥)、轴向扩散张量(D//)]在梗死后降低,急性期达到最低,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MK、K⊥、K//的百分比变化率较MD、D⊥、D//更高,且平行方向变化均大于垂直方向。结论 DKI评价脑梗死优于DTI,可更全面地分析脑梗死微观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和动脉自旋标记(ASL)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的评价。材料与方法 25例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超急性期5例、急性期16例和亚急性期4例,所有患者均行DTI及ASL检查,观察各期的DTI图像及ASL图像并通过特殊软件进行后处理,重建白质纤维束(DTT),测量梗死区与镜像区的FA值、ADC值及r CBF值,比较差异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梗死灶FA值、ADC值及r CBF值均较镜像区脑组织明显降低(P0.0 5),梗死区FA值、A D C值与r C BF值之间无明显相关(P0.0 5);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别分析3个时期脑梗死区的FA值、ADC值和r CBF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DTI和ASL能够早期反映梗死灶血流灌注情况及该区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根据量化的数据,可以间接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的时间,进而提高适合溶栓的患者人数,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的扩散张量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脑梗死的扩散张量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的影像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包括40例脑梗死患者.影像检查时间从卒中发病后11h至9个月.计算病灶侧与对侧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各向异性指数(AI),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亚急性晚期病灶在扩散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慢性期病灶表现为低信号和/或高信号.急性期、亚急性早期病灶ADC平均值(3.2272±1.0126)低于对侧(7.8861±0.5407),P<0.001.慢性期病灶ADC平均值(11.6629±1.4251)高于对侧(7.7248±0.7164),P<0.001.亚急性晚期病灶ADC平均值与对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814.各期病灶的FA、AI平均值低于对侧,P<0.001.结论扩散加权成像可快速检出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责任病灶,但ADC图不能准确评价各期脑梗死灶水分子的扩散状态.FA和AI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病灶各向异性扩散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豆状核(苍白球、壳核)损害的扩散特点。方法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未经治疗的14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15例年龄、性别匹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行颅脑MRI扫描,包括常规MRI平扫及DTI扫描,测量豆状核(苍白球、壳核)的部分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系数(MD)、第一本征值(λ1)、第二本征值(λ2)和第三本征值(λ3),比较两者的差异性。结果(1)苍白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D患者FA值减低(t=2.24,P=0.035),MD值升高(t=4.10,P=0.000、),λ1值升高(t=3.96,P=0.001),λ2值升高(t=3.17,P=0.005),λ3值升高(t=2.56,P=0.02)。(2)壳核: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LD患者同样表现为FA值减低(t=2.35,P=0.028),MD值升高(t=5.13,P=0.000),λ1值升高(t=5.32,P=0.000),λ2值升高(t=4.22,P=0.001),λ3值升高(t=4.15,P=0.001)。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豆状核损害表现为FA值的降低,MD、λ1、λ2、λ3值的升高,DTI可提供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豆状核在扩散水平损害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桥脑小脑束的扩散参数在发病3个月内和1年后的动态改变,分析其与脑卒中后远期步行能力的关系。方法选取亚急性期(病程3周~3个月)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偏瘫患者30例,分别于发病3个月内(首次)和发病1年后(随访时)采用DTI在感兴趣区桥脑小脑束的小脑中脚区域测定左、右两侧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作为影像学参数;同时采用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对入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上、下肢运动评定部分,并作为偏瘫分级(PG)的依据(即上肢和下肢运动评分之和);并于随访时,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分别评定入选患者的平衡功能、功能预后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首次扫描后发现,桥脑小脑束未受累侧FA值(0.499±0.053)和随访时桥脑小脑束未受累侧的FA值(0.490±0.094)明显低于同期受累侧。首次检测所得桥脑小脑束的rFA值与首次和随访时的下肢运动PG分值、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上肢、下肢和总运动结局是否良好与桥脑小脑束的rFA值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桥脑小脑束的rFA值预测下肢运动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比值为0.84(P=0.002),最佳界值点为0.92(敏感度71.4%,特异度73.9%)。结论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桥脑小脑束的DTI参数(rFA值)可预测其长期运动能力的恢复情况,且桥脑小脑束的rFA值是预测下肢运动结局是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评价脑梗死视辐射损伤的价值。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9月,21例单侧脑梗死伴视野缺损患者行DTI检查,测量患侧及健侧视辐射不同时期各向异性分数(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同期测量双眼视野平均缺损(MD),分析FA、ADC与MD的相关性。结果发病后24 h内(t=2.38,P0.05)、第1周(t=15.60,P0.01)、第4周(t=19.13,P0.01)时患侧FA均低于健侧;24 h内(t=10.13,P0.01)及第1周(t=6.06,P0.01)患侧ADC明显低于健侧。患侧第1周(r=0.581,P0.01)、第4周(r=0.703,P0.01)FA与同期MD呈正相关;患侧24 h内ADC与同期MD呈正相关(r=0.519,P0.05)。患侧第1周(r=0.525,P0.05)、第4周(r=0.762,P0.01)FA与6个月时MD均呈正相关。结论 DTI可用于评价脑梗死后视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机体功能障碍与锥体束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内的常规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及ADC图,从中筛选出病变累及单侧基底节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例,分别测量病灶区与大脑对侧相应部位的FA值、ADC值、纤维束数量,并计算出纤维束数量健侧与患侧差值,使用mimics软件对病灶体积进行测量,同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临床医学肌力分级对机体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价。使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健、患侧纤维束数量、FA值、ADC值的差异;统计出数量差值与病灶体积、NIHSS评分、肌力评分的相关性;统计16例患者出现的所有神经系统阳性表现。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和3D slicer软件在病变区和健侧对应部位重建,对比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健、患侧锥体束数量、FA和ADC配对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为0.001、0.005、0.001)。纤维束数量差值和病灶体积、肌力分级有显著相关关系(r=0.632,P=0.009;r=-0.554,P=0.026);病灶体积和NIHSS评分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差异及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789,P=0.000)。健、患侧纤维束数量差值和NIHSS评分无相关性(P=0.061),FA值减少程度和ADC减少程度无相关性(P=0.890)。患侧纤维束走形异于健侧,部分患侧纤维束受压、变形、移位、断裂,部分健侧纤维束向患侧延伸。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体功能障碍与锥体束损伤程度有相关性,病灶体积越大,锥体束损伤程度越严重,脑组织损伤程度越重,机体功能障碍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超急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高疑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及DWI扫描,并根据其发病时间和影像图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显示率、边界以及范围均优于常规磁共振成像;所有病例病灶的ADC值与rADC值均明显下降.结论 DWI技术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能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求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颞叶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rcal cortical dysplasias,FCD)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收集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FCD患者及45名健康对照者,回顾分析其MRI及DTI资料,分别测量典型病变区与对称健侧区、对照组同侧区的皮质及白质的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 anisotropy,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应用Pearson检验入组患者双侧皮质区、白质区的FA和ADC值相关性,应用Duncan检验不同类型FCD的两种参数测量结果差异性,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入组患者患侧和健侧以及对照组同侧区数据的差异性,应用配对χ2检验(McNemar检验)分别对皮质组MRI平扫及DTI技术对FCD阳性表现检出能力进行差异性分析,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对3种检查方法与FCD病理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Pearson检验结果显示皮质区FA及ADC测量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白质区两者数值呈负相关性(P0.05);Duncan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FCD的FA及ADC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对于FA测量值,皮质患侧与健侧及对照组同区域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质患侧数值显著低于健侧及对照组同区域(P0.05)。对于ADC测量值,皮质与白质患侧数值均显著高于健侧及对照组同区域(P0.05);McNemar检验显示皮质区ADC值阳性检出力较MRI平扫及FA值的灵敏度(77.8%)更高,Kappa一致性检验得出ADC值检出力与FCD病理结果一致性最高(Kappa=0.802,P0.05)。结论 FCD的皮质区和白质内病理表现有较大差异,FA及ADC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组织内微观结构细节,但对辅助病理分型效用较差,DTI技术尤其是ADC值可对FCD的诊断提供独特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D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诊断、评估缺血性小卒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1例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课题入组的缺血性小卒中患者。28例患者行MRI基线扫描(发病后3d内)及随访MRI复查,13例仅做基线扫描。其中1例因并发出血终止研究,其余40例患者均在发病后3个月接受临床随访。扫描序列包括常规MRI、DWI及DTI序列。重建表观弥散系数(ADC)图、部分各向异性(FA)图、FA彩色编码图、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分别测量患侧及健侧相应部位ADC值、FA值。对预后的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结果41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基线扫描DWI与DTI均发现梗死病灶,其中5例为超急性脑梗死,36例为急性脑梗死。41例患者基线DWI序列上患侧呈高信号,ADC值下降,患侧ADC值与健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FA值明显低于健侧(P〈0.01),而5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FA值无特异性改变。28例患者复查时所有患侧ADC值较基线进一步升高,FA值下降(尸均〈0.01)。DTT图显示的19例皮质脊髓束受累和6例胼胝体受损患者预后较差,其余患者预后较好。结论DWI技术能早期发现缺血性小卒中病灶、帮助定位诊断,而DTI技术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白质纤维束情况、指导康复治疗。联合应用两者有助于缺血性小卒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预测WHOⅡ级脑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基因状态。材料与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25例WHOⅡ级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及DKI扫描,测量肿瘤实质区、水肿区、同层面对侧正常脑白质(normal appearing white matter,NAWM)的DKI参数扩散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平均扩散峰度(mean kurtosis,MK)、轴向扩散峰度(axial kurtosis,Ka)、径向扩散峰度(radial kurtosis,Kr),并对DKI参数校正处理,得到相对扩散各项异性分数(ratio of FA,rFA)、相对平均扩散系数(ratio of MD,rMD)、相对平均扩散峰度(ratio of MK,rMK)、相对轴向扩散峰度(ratio of Ka,rKa)、相对径向扩散峰度(ratio of Kr,rKr)值(肿瘤区、水肿区参数值除以对侧NAWM)。术后标本制作蜡块行Sanger基因测序分析。25例分为IDH突变型16例,IDH野生型9例,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校正后两组DKI参数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值的诊断价值。结果 IDH野生型肿瘤实质区rFA值、rMK值均高于IDH突变型,而rMD值低于IDH突变型,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瘤周水肿各参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瘤体rMK值ROC曲线下面积为75.7%,当截点取0.515时,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68.7%;rFA值ROC曲线下面积为72.9%,当截点取0.527时,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93.7%;rMD值ROC曲线下面积为75.7%,当截点取1.261时,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66.7%。结论 WHOⅡ级脑胶质瘤瘤体rMK、rFA、rMD值有助于判断IDH基因状态,并且rMK与rMD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量亚急性期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皮质脊髓束(CST)脑桥基底部水平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评估患者CST损伤程度及其与功能水平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搜集发病7~21 d(亚急性期)、Glasgow昏迷量表12分,且出血灶位于基底节区的ICH患者26例,采用NIHSS、m RS和BI量表评估患者功能水平。通过1.5 T磁共振仪采集DTI图像,测量CST脑桥基底部λ_1、λ_2、λ_3值,然后计算得到FA、MD和λ_(23)值,最后计算病灶侧与正常侧DTI各项指标的比率,即r FA、r MD、rλ_1和rλ_(23)。通过SPSS 18.0对CST两侧的FA、MD、λ_1和λ_(23)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DTI指标比率和NIHSS、m RS、BI量表评分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病灶侧FA、MD、λ_1值显著降低(P0.05),λ_(23)值无显著差异(P0.05)。r FA值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_s=–0.694,P=0.000),与m R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_s=–0.633,P=0.001),与B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_s=0.674,P=0.000)。结论 ICH亚急性期CST发生以华勒变性为主要特点的白质完整性受损,脑桥基底部DTI指标r FA值可对CST损伤导致的运动功能水平下降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小脑中脚的扩散参数在起病3个月内及1年左右的动态改变,分析其与脑卒中后远期步行能力的可能关系。 方法选取有偏瘫体征的首次发病的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病例10例,分别于发病后3个月内(首次)及发病1年左右(第2次),基于兴趣区方法在大脑脚锥体束解剖学区域和小脑中脚桥小脑束解剖学区域测定左右两侧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作为影像学参数;采用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对入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上下肢运动评定部分,并作为偏瘫分级(PG)的依据,即上肢和下肢运动评分之和,均于DTI检测时同步评定,并于最后1次随访的同时,分别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功能预后和生活自理能力。 结果①发病3个月内,首次扫描的大脑脚病灶受累侧的FA值(0.396±0.102)和发病后1年时的FA值(0.447±0.067)较未受累侧的FA值[(0.540±0.109)和(0.535±0.081)]明显降低(P<0.01);而首次扫描的小脑中脚受累侧的FA值(0.599±0.116)和发病后1年时的FA值(0.539±0.102)较未受累侧FA值[(0.489±0.047)、(0.483±0.070)]明显升高(P<0.05);②首次大脑脚的rFA值与同时间点上下肢运动各自PG分值及运动结局总PG分值均呈明显相关(P<0.05),亦与发病1年随访时NIHSS、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以及与mRS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③首次小脑中脚的rFA值与同时间点的上肢运动PG分值及运动总PG分值呈明显相关(P<0.05),亦与发病1年随访时的NIHSS、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mRS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而与发病1年随访时下肢运动PG分值的关联性虽较大脑脚rFA值相关性更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605,P=0.064),与平衡能力的相关性也较大脑脚rFA值相关性更大,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r=0.592,P=0.071);④长期运动的总结局与年龄、运动功能缺损程度、病灶大小、首次大脑脚rFA值及小脑中脚rFA值五个参数变量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病灶大小和小脑中脚rFA值两个参数均与下肢运动结局显著相关(P<0.05),而年龄、病灶大小、大脑脚rFA值及小脑中脚rFA值四个变量与上肢运动结局呈显著相关(P<0.05);⑤首次小脑中脚rFA值对应的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比值为(0.81±0.15),大于同时间点大脑脚rFA值的ROC下面积比值(0.76±0.19),预测下肢运动预后的小脑中脚rFA最佳界值点为0.83(敏感度71%,特异度100%),大脑脚rFA值的最佳界值点为0.77(敏感度57%,特异度100%)。 结论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小脑中脚的DTI参数(两侧对比的FA值)在预测步行能力方面较大脑脚DTI参数的预测能力更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和复发型视神经脊髓炎(RNMO)患者看似正常视放射区DTI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材料与方法 RRMS患者、RNMO患者及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各20例行DTI检查,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的FA值及MD值,并采用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应用SPSS 17.0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Dunnett-t检验分别分析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组内及组间两侧视放射的FA值及MD值,以及用Spearman软件分析DTI定量值与ED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健康对照组、RRMS及RNMO患者组组内双侧视放射FA值(t=0.41,P=0.68;t=0.10,P=0.92;t=0.63,P=0.54)及MD值(t=0.72,P=0.48;t=0.20,P=0.84;t=0.20,P=0.84)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RRMS及RNMO患者组左右两侧视放射FA值(P=0.00;P=0.00)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下降,MD值(P=0.00;P=0.00)均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RNMO组双侧视放射FA值比RRMS组下降(P=0.02),而MD值(P=0.50)无明显差别;(2)RRMS组及RNMO组双侧视放射FA值(r=-0.19,P=0.42;r=0.20,P=0.41)及MD值(r=0.11,P=0.64;r=-0.33,P=0.15)与EDSS评分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RRMS及RNMO患者看似正常的视放射区均有受累,但二者视放射受累的程度不一致,FA值对鉴别MS及NMO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并可作为监测MS及NMO临床进展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MR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大脑行动态观察,研究其扩散变化规律。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12只,假手术组只分离血管,模型组根据线栓法制备缺血2h再灌注模型。术后24h、7d、14d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行T2加权成像(T2WI)、DTI扫描,观察脑梗死体积与相关脑区平均弥散率(MD)和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24h、7d和14d的mNSS评分均升高(均P<0.01),且缺血再灌注后7d的mNSS评分低于上一时间点(P<0.05)。T2WI成像显示,模型组大鼠梗死部位呈异常高信号,随时间推移高信号区域面积减少。DTI结果显示,缺血后24h,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患侧所有脑区MD值均显著下降(P<0.01,0.05),7d后呈假正常化,14d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0.05);缺血后24h,患侧胼胝体、海马及纹状体的FA值均显著下降(均P<0.05),7d时均持续下降(P<0.01,0.05),除了胼胝体,其他脑区在14d达到最低水平(P<0.01,0.05)。缺血后24h,除了感觉皮层,健侧脑区MD和FA值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0.05);缺血后7d,除了胼胝体和海马,其他脑区MD值均低于假手术组(P<0.01,0.05)。结论:DTI能够反映不同时期缺血再灌注后脑白质损伤的变化特点,患侧白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为不可转逆的结构破坏,健侧白质功能变化可能与交互性半球间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DTI评价偏执型精神分裂症(SP)患者双侧钩束的损伤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症状等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3例偏执型SP患者(SP组)和30名正常人(对照组)行脑部DTI扫描,测量双侧钩束的FA值和平均弥散率(MD)值,对同侧DTI指数进行组间比较,并对患者两侧钩束的DTI指数进行组内比较及不对称性分析,其中不对称性分析采用不对称系数(AI)进行计算,并统计分析,最后对SP患者双侧钩束的DTI指数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偏执型SP者左右侧钩束的FA值分别为0.65±0.31和0.55±0.12,MD值为(0.75±0.04)×10-3 mm2/s和(0.75±0.04)×10-3 mm2/s;对照组FA值分别为0.66±0.09和0.65±0.07,MD值为(0.75±0.04)×10-3mm2/s和(0.75±0.05)×10-3mm2/s.SP患者双侧FA值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FA值与PANSS的阴性症状得分(rL=0.36,P<0.05;rR=0.35,P<0.05)、一般病理症状得分(rL=0.35,P<0.05;rR=0.39,P<0.05)及总分(rL=0.40,P<0.05;rR=0.41,P<0.05)均呈正相关,而与PANSS阳性症状得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SP组与对照组同侧钩束MD值及SP组双侧钩束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SP患者钩束不存在显著左右不对称性(P>0.05).结论 DTI能发现偏执型SP患者双侧钩束纤维微观结构的损害以及两侧不对称性的缺失,并且这些损害与临床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付晓莉 《临床医学》2021,41(2):75-7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与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在不同时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周口市淮阳区人民医院收治97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慢性期32例,亚急性期18例,急性期21例,超急性期26例,所有患者均行DWI和PWI检查,观察不同时期患者两侧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不同时期患者PWI与DWI异常信号区域关系以及PWI图像参数。结果慢性期、亚急性期患者梗死区ADC高于健侧对应区,急性期、超急性期患者梗死区ADC低于健侧对应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WI>DWI多见于超急性期,PWI=DWI多见于慢性期、亚急性期,PWI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结节性硬化(TS)患者脑灰质和白质内病灶的扩散特点。方法:对14例临床和影像学诊断的TS患者利用3.0T MR系统进行DTI检查,测量34个皮层病灶的平均扩散率(MD)和12个白质病灶的MD、分数各向异性(FA)、最大本征值(λ1)和横向本征值(λ23),并与对侧相应部位的扩散指标比较。结果:在TS患者,皮层和白质病灶的MD明显高于对侧(P〈0.001),白质病灶的FA明显低于对侧(P〈0.001),λ23明显高于对侧(P〈0.001),而λ1仅略高于对侧(P=0.0146)。结论:DTI可提供TS患者脑灰质和白质病灶的病理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