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春兰 《北京中医》2011,(10):760-761
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针灸治疗全过程包括理、法、方、穴、术几个环节,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法补泻亦是针灸补泻最为独特的一面,然而不能以偏概全。针灸补泻是贯穿于针灸治疗全过程的,即理、法、方、穴、术多个层面,全过程,应从针灸疗法、经脉与脏腑相关性、穴位特性及其配伍、针刺手法等方面综合考虑。临床常用的各种针灸疗法,在补虚泻实方面具备相对不同的特点及趋向,根据不同病证特点选择不同的针灸疗法,是实施针灸补泻的第一步。同时考虑经脉与脏腑相关性特点、常用腧穴的补泻特性及腧穴配伍对补泻的影响,再结合实施针刺或其他手法之补泻。临证时注意运用各环节的补泻,以提高针灸治疗效果,达到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
在针灸临床上对于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在针刺补泻法的探求上,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重视理、法、方、穴的应用,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平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浅谈针刺补泻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勇 《中医药学刊》2006,24(4):748-748
在针灸临床上对于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在针刺补泻法的探求上,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重视理、法、方、穴的应用,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平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漫  周晓柯 《河南中医》2016,(10):1762-1764
"徐疾"之义,应视其所修饰内容而定,为复式补泻手法。若指提插捻转手法,或开阖补泻,或言气至或脉象,即当作快慢、重轻、徐缓与紧疾解;若云留针时间则当解作久暂。且无论其所指为何,皆当贯穿于针刺前、针刺中及针刺后的整个针刺过程。而"徐""疾"作"快慢"解时当相对而言,并无定性的速度而言。当然,此论仅指针刺施术过程而言,临证时更应全面顾及理、法、方、穴、术这一全过程,选穴施术均应以准确辨证为前提,法随证立,方随法出,穴由方选,术依法施。  相似文献   

5.
针刺补泻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云凤  冯涛 《中国针灸》2002,22(2):20-28
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对于针刺补泻法的探求,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应重视理,法,方,穴的,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当悉心探究每用行之有效的远道刺法,输刺法,巨刺法及泻南补北法,刺井泻荥法等具体的辨证补泻配穴法。以平补平泻法制作之而“辅针导气,邪得淫溢,真气得导”。  相似文献   

6.
<正>针刺补泻是针刺产生效应的一个关键因素,经云"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补泻反则病益笃",可见正确熟练掌握针刺补泻方法对临床针灸师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然而,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难点。从古至今,针刺补泻手法众说纷纭,特别是一些复式手法更是存在争议,比如烧山火、透天凉、赤凤迎源、苍龟探穴等接气法,《针灸逢源》之高武、《针灸问对》之汪机,斥这些手法为"巧立名色,无稽之谈"。孰是孰非,让后学者无从师是,这严重阻碍了  相似文献   

7.
刘清国 《中国针灸》2008,28(5):359-364
从腧穴穴理、经穴取穴方法、毫针针刺方法、毫针补泻、临床配穴、论治思想等方面,简要介绍杨甲三教授的针灸学术思想。腧穴的实质是“神气”游行出入,而非“皮肉筋骨”局部形质。深刻理解腧穴本质,对于临床取穴、配穴具有重要意义。针刺补泻是临床取得疗效的核心环节之一,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杨甲三熟读经典,遍习各派,逐渐融会贯通,删繁就简,形成了自己的针刺补泻风格。扬甲三的论治思想概括来说有以下3个特点:其一,体现了专病、专方、专药、专穴的精神;其二,善于针药并用;其三,临证治疗时思路敏捷,方法灵活,善于变通,而不为常法所囿。  相似文献   

8.
不同腧穴针刺对内毒素致热家兔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腧穴针刺对内毒素致热家兔模型的影响浙江中医学院方剑乔,高镇五,林咸明,应航,詹红生(310009)针灸具有补泻效应,其补泻效应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功能状态.同时与脑穴的特性和针刺手法有关c防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具有相对的特异性。针灸古籍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文献计量学分析为基础,从理、法、方穴、术4方面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的针灸处方。方法:对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电子数据库检索的2002至2012年针灸治疗ROU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理:ROU以心脾积热和阴虚火旺为发病主因,主病之脏在心脾肾;法:清热泻火和滋阴降火为基本治法,辨证辅以利湿、安神等法;方穴:以远近相合为组方原则,即局部取穴、邻近选穴及远端选穴相配合,临证选穴各有侧重;术:局部治疗泻法为主,可选择弱激光照射、刺络放血等法,整体调节补泻兼施,可行穴位敷贴、毫针刺法等法。结论: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从理、法、方穴、术4方面初步探讨ROU的针灸处方,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与科研。  相似文献   

10.
易玮 《中医药通报》2002,1(1):39-40
文章通过介绍靳瑞教授几个行之有效的经验针灸成方的组穴原理、组穴原则来体现靳老的主要学术思想——独创的三针疗法体系;重点介绍了靳老“候气、辨气、补泻”的行针三要素的针法特色;简要介绍了靳老对传统针刺补泻手法与现代针刺补泻手法的独到见解和二者有机组合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1.
针刺补泻手法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手法 (指毫针针刺手法 ,下同 )是指从进针到出针的一系列操作过程。针刺手法包括基本操作手法和补泻方法。而进针得气后的补泻手法是治疗中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笔者仅就针刺补泻手法中的有关问题阐述如下。1 针刺补泻手法种类于书庄[1] 收集了多种古今的补泻手法。其中基本补泻法 :徐疾、提插、捻转、迎随、呼吸、开合、九六等 ;综合针刺手法有 1分层 (部 )补泻法 :烧山火、透天凉 ,2补泻结合法 :阴中隐阳、阳中隐阴 ,3捻转补泻法 :龙虎交战 ,4捻转提插补泻法 :子午捣臼 ,5捻转升降行气法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风迎原 ,6…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选穴后施行针刺补泻手法和常规针刺法对照治疗,比较针刺治疗前和治疗后即刻、治疗30 d后、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及观察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手法组H-B评分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疗效比较,手法组疗效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运用针刺补泻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在疗效方面优于单纯常规针刺法治疗。  相似文献   

13.
病有虚实而治有补泻,补泻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法则,表现在针灸疗法应用上尤为突出。针刺操作是针灸临床理、法、方、穴、术中最后一道程序,法术不明补泻不精就要犯虚虚实实之戒,不但病不易治而且会造成严重后果,正如《灵枢·禁服》所说:“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桴乎应鼓。”《金针赋》说:“观乎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乎补泻,方可起于顷危。”《灵枢·根结》道:  相似文献   

14.
全国名中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武连仲教授用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概括出针刺的理、法、方、穴、术,其创立的"通经止痛"针刺疗法在临床中疗效佳,武老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时,取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具有走窜针感的经穴为主穴,其配伍精确,组方严密,手法独特,可供临床参考。本文将武老运用"痛经止痛"针刺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经验从"理、法、方、穴、术"方面做浅述。  相似文献   

15.
指出穴性与所处的经脉和部位以及施加在腧穴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关,腧穴具有双向调节的特点,因机体状态或针刺手法、气血流注、针刺深浅、针尖方向、患者体质、艾灸、刺血等不同,表现出寒热虚实等不同性质。掌握腧穴穴性,能因证立法,据法取穴,以方统穴,精简腧穴处方,易于施术,达到针灸治病时的理、法、方、穴、术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对《灵枢》针刺补泻进行初步探讨.《灵枢》针刺补泻首先是针对虚实而言,《灵枢》制定针刺补泻原则,归纳有迎随、徐疾、捻转、提插、开合等几种针刺补泻手法,这些针刺补泻原则和补泻手法为后世针灸学家所遵循.认为《灵柩》针刺补泻理论对当代针灸教学、临床、科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针灸,应了解和掌握《灵柩》针刺补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整理《标幽赋》中关于针灸理论的相关论述,主要从针刺取穴特点、针刺补泻方法、针刺禁忌三个方面总结其在针灸临床中的具体指导作用,探讨《标幽赋》针灸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研究发现《标幽赋》擅长特定穴的应用,重视时间针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善用上下、前后、左右等多种配穴方法和单式、复式补泻手法,为针灸临床治疗过程中选用何时何穴、运用何种针刺手法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提高了临床疗效。此外,《标幽赋》中还论述了患者不适合针灸治疗的状况及时间,并明确指出了禁针禁灸穴,强调医者提高自身诊疗技术的重要性,避免失治误治,为针灸临床有效规避风险提供了详实的理论依据。《标幽赋》针灸理论言简意赅、贴近临床、规避风险、提高疗效,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志明     
1927年生于河北省唐县,1946年参军做针灸工作,1952年毕业于察哈尔省医专,1959年入卫生部举办的西学中班。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理事,西班牙针灸学会名誉顾问。早年拜张世兴、郑毓林、杨济生为师。他强调辨证施治,严于理、法、方、穴、术,精于针刺补泻手法,重视气至病所。他深研各种灸法,发展了隔核桃皮眼睛灸,苇管器灸、瘢痕灸,他的瘢痕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症和针刺预防锑剂治疗血吸虫病毒性反应受到卫生部奖励。针刺气至病所和经络循经感传研究被评为部级科技成果奖。  相似文献   

19.
浅析针刺补泻手法在认识上的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斌 《中国针灸》1997,17(8):501-502
浅析针刺补泻手法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张建斌(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针灸科,210009)主题词针刺补泻,刺法针刺操作手法是针灸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临床疗效的取得离不开针刺操作手法。历代医家发明和总结了许多操作手法,并结合“补泻”来认识,形成了针刺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20.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杨继洲针刺手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计量学角度探讨分析明代医家杨继洲的针刺补泻手法。针灸补泻手法的刺激量对针灸的治疗效应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必须掌握适度的针灸刺激量,才能提高治疗效果。杨继洲提出针刺手法中补泻刺激量的大小有“刺有大小”和“刺有深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