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甘肃道地中药材大黄、黄芩的体外抑菌活性,为临床中药治疗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煎煮法制备大黄、黄芩中药原液,用肉汤稀释法测定两种药液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大黄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50mg/mL和125mg/mL。黄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50mg/mL;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未见明显抑菌作用。结论:大黄、黄芩对临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且大黄的抑菌活性优于黄芩;大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优于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抑制作用较好的中药,进行组方,研发新药,探讨中药提取物或中药制剂对防治多重耐药菌株引起疾病的效果。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不同来源的大肠杆菌对13种抗生素类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多重耐药菌株;采用牛津杯法测定45味中药提取液对多重耐药菌的抑菌圈直径,筛选出表现为高敏的中药;采用二倍稀释法确定10味高敏中药的最小抑菌浓度,评估不同中药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抑制效果。结果:筛选出耐药率高于70%的多重耐药菌株7株,其中猪源3株、羊源1株、鹅源3株;多重耐药菌株对28味中药表现为不敏感,对7味中药表现为中敏,对10味中药表现为高敏;抑菌效果最好的3味中药依次是博落回、黄连和水杨梅。结论:不同中药对同一多重耐药菌株抑制效果不同,一些中药对多重耐药菌可以起到较好的体外抑制效果,为研制临床上耐药性疾病防治的新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为临床有目的性地采取治疗及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10年1—12月住院患者中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者进行调查,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点。结果共调查病例20 507例,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1例,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2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例,产ESBLs大肠埃希菌93例,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9例。结论了解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针对性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及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为临床有目的性地采取治疗及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10年1—12月住院患者中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者进行调查,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点。结果共调查病例20 507例,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1例,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2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2例,产ESBLs大肠埃希菌93例,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9例。结论了解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针对性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及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并监测其耐药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病人送检的痰液、尿液、血液及各种分泌物等样本4038份作为病原菌培养,并进行鉴定。结果:在4038份标本中,分离得到细菌1420株;从中分离得到MDRB菌株425株,总分离率为10.53%;MDRB在临床各种标本中检出,包括痰液、尿液、分泌物、血液、胆汁、粪便、穿刺液中,以呼吸道、泌尿系标本和各种分泌物中分布最多;呼吸道标本检测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伤口分泌物检测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最多,体腔引流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不动杆菌最多;多数菌株对常用抗生素有一定耐药性。结论:多重耐药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强,临床需加强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宋丽萍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3):128-129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2012年06月至2013年06月10例产生耐药菌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通过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使患者得到了高效的治疗与护理。结论:正确的预防措施,规范的治疗与护理是避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我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MDRO)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控制MDRO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将2013~2014年检验科细菌室对我院多重耐药菌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致病菌7324株,多重耐药菌1997株,占33.7%;耐药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多重耐药菌中占前三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结论: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菌株的增加,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合理选用抗菌药,加强感染监测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是控制感染播散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8.
活血解毒汤治疗泌尿系多重耐药菌感染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5月~2005年10月,笔者对泌尿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7例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与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孙薇  陈红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3):121-12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原因及干预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老年病科收治的39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感染部位及所采取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老年多重耐药菌感染39例,感染率为3.42%;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3例,占58.97%;泌尿道感染14例,占35.90%;血液感染2例,占5.13%。感染病原菌主要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在老年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规范医疗护理操作行为,认真落实手卫生,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提高感染病人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牛萍 《国医论坛》2014,29(2):45-45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临床常见的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多重耐药菌感染应用常用抗生素效果欠佳,故已成为治疗上的棘手问题,并伴有较高的病死率。多重耐药菌感染在社区或医院中可引起散发、交叉传播、甚至爆发流行,对婴幼儿、免疫缺陷者和老年人的威胁尤大。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全身免疫力降低,营养状况差,长期反复住院,既往病史复杂,加上放、化疗及介入手术等其他侵入性操作,处于医院这个感染源比较集中的场所,因而容易发生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1.
川续断科蓝盆花属植物大多数在国内外广泛作为民间传统用药,潜在药用价值较大。通过Sci Finder,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等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集到有关蓝盆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文献,经全面分析后,分类归纳成综述。至今,蓝盆花属植物中所含化学成分类型较多,主要有黄酮类、三萜类、环烯醚萜、香豆素类、酚类、有机酸和挥发油等结构类型。药理作用有解热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聚集、镇静、增强免疫等功能,尤其是在抗氧化和抑菌等方面效果显著。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和三萜类。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对蓝盆花属植物的研究,综述其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为全面了解和综合利用蓝盆花属植物、开展发现其新的药用活性成分研究并对其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淡豆豉抗菌活性及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传统发酵中药淡豆豉的抗菌活性及化学成分。方法:淡豆豉80%乙醇提取物用适量蒸馏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及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得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部分及水层,利用体外抗菌法筛选和追踪抗菌活性部分,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及制备HPLC对抗菌活性最强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单体化合物,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MS等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淡豆豉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显示最强的抗菌活性,该有效部分对呼吸道致病菌及其他常见致病菌均显示较强的抗菌活性,正丁醇萃取部分和石油醚萃取部分次之。从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1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大豆素(1),大豆苷(2),染料木素(3),染料木苷(4),黄豆黄素(5),黄豆黄苷(6),胡萝卜苷(7),胸腺嘧啶(8),腺嘌呤(9),尿嘧啶(10),尿苷(11)。结论:淡豆豉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抗菌效果明显。化合物1~6为异黄酮类;化合物7~11为首次从该药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地肤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中药地肤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概况。方法:查阅国内外20年来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和综述。结果:地肤子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萜类及其皂苷、挥发油等,药理活性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降血糖和抗胃黏膜损伤等。结论:地肤子化学成分明确,药理活性丰富,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玉竹叶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玉竹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离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十八烷基键合硅胶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化学成分分离,运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MS,1H-NMR,13C-NMR,HMBC等)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玉竹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草酸(1),反式-对羟基桂皮酸(2),顺式-3-己烯醇-β-D-葡萄糖苷(3),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香豆酰胺(4),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5),芹菜素(6),金圣草黄素(7),腺苷(8),肥皂草苷(9)和异牡荆素(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玉竹叶部位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6,8,10为首次从黄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白附子新老制品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验结果显示白附子新工艺制品与老工艺制品相比较,其固有成分的含量有明显增加,而辅料明矾的含量有所下降。从化学的角度证明新工艺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复方是几味中药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配伍组成,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中药复方药效是各味药各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用整体的观点研究中药复方,阐明中医理论,揭示中药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制定质量标准,优化制剂工艺。研究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以及配伍规律,才能更科学的阐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本文总结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配伍规律,为中药复方走向国际市场垫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茺蔚子中神经营养活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茺蔚子中神经营养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追踪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高效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质谱、核磁共振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PC12细胞神经轴突生长促进作用测定神经营养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1),auraptenol(2),1-亚油酸单甘油酯(3),刺槐素(4)和β-谷甾醇葡萄糖苷(5),其中化合物1可以明显促进PC12细胞神经轴突的生长。结论: 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显示良好的神经营养活性。  相似文献   

18.
大黄为传统大宗中药材,临床应用广泛,国内外需求量极大,但其传统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而占大黄总生物资源二分之一以上的地上部分作为非药用部位被丢弃,浪费资源的同时造成一定的环境压力。研究表明,大黄地上部分富含蛋白质、粗纤维、果胶、氨基酸等营养成分,以及蒽醌类、黄酮类、二苯乙烯类等化合物,具有泻下、抗炎、止血、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等药理活性。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大黄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并对其开发前景进行展望,为其深入研究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Multi‐drug resistant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nd other bacterial pathogens represent a major threat to human health. In view of the critical need to augment the current drug regime,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five quinonoids, viz. emodin, diospyrin, plumbagin, menadione and thymoquinone, derived from natural products.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quinonoids was evaluated against a broad panel of multi‐drug and 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XDR‐TB) strains, rapid growing mycobacteria and other bacterial isolates, some of which were producers of β‐lactamase,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 (ESBL), AmpC β‐lactamase, metallo‐beta‐lactamase (MBL) enzymes, as well as their drug‐sensitive ATCC counterparts. All the tested quinones exhibited antimycobacterial and broad spectrum antibacterial activity, particularly against M. tuberculosis (lowest MIC 0.25 µg/mL)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 (lowest MIC <4 µg/mL) of clinical origin. The order of antitubercular activity of the tested quinonoids was plumbagin > emodin ~ menadione ~ thymoquinone > diospyrin, whereas their antibacterial efficacy was plumbagin > menadione ~ thymoquinone > diospyrin > emodin. Furthermore, this is the first evaluation performed on these quinonoids against a broad panel of drug‐resistant and drug‐sensitive clinical isolates,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
降真香为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的特色地道药材,被《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中国民间生草药原色图谱》等典籍所收载,主要含有生物碱、酚类及挥发油类化合物,降真香叶具有芳香气味,可以治疗感冒、咳嗽,熟果可食,果肉味甜,微带麻舌感,并可入药助消化,根可止血定痛、消肿生肌、平气喘,树脂具有解热、止痢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降真香具有抗肿瘤、抗菌及细胞毒性等生物活性。本文主要针对降真香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概况进行综合阐述,为进一步对其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