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心莲  尹淑英 《中国针灸》1997,17(9):529-531
对1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温针治疗前后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高脑啡肽(LEK)、前列腺素E2(PGE2)、环磷酸腺苷(cAMP)等指标进行了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A患者血浆中IL-6、TNF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增高,cAMP含量降低(P〈0.05);IL-1、TNF、PGE2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针灸治疗后LEK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近况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翁文水 《中国针灸》1997,17(8):507-510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近况翁文水(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福州350003)主题词关节炎,类风湿性/针灸疗法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RA)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表现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本病致残率较高,迄今病因不明,是临床常见的疑...  相似文献   

3.
汪玉婷子  徐兰凤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60-1061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病变发生在滑膜,可累及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及全身组织,引起关节肿痛,继而软骨破坏,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针灸疗法疗效确切、经济安全、无毒副作用,并且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江武  夏敏 《新疆中医药》2005,23(6):28-30
目的:了解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并探讨其消炎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将45例RA患者随机配对以1:2分为针灸组(30例)和消炎痛组(15例),观察其疗效并测定部分患者治疗前后超氧化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酶(LPO)的改变和亮脑啡肽(LEK)的变化。结果:针灸组与消炎痛组治疗RA疗效相似(P〉0.05),治疗前后的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晨僵、握力、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均下降;治疗前后SOD和LPO降低,而LEK明显升高。结论:针灸治疗RA具有消炎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亮脑啡肽升高,调节自由基代谢有关,同时发现针灸治疗能使ESR明显下降,RF滴度下降,可能还有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临床报道针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有较好疗效,具有镇痛、消肿和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但针灸对RA的镇痛抗炎作用与免疫功能、自由基代谢的关系,国内外很少有报道。本项工作旨在观察针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免疫功能、抗自由基酶类的影响,以探讨针灸镇痛抗炎作用的机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住院RA患者18例,女12例,男6例;最小者28岁,最大者65岁,平均为43.5岁;病程最长者6年,最短者3个月。参照美国风湿病学学会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①关节清晨僵硬;②游走性或对称固定多发性关节肿痛;③关节功能受限或障碍;…  相似文献   

6.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对白细胞介素2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君  金伯华 《针刺研究》1992,17(2):126-128
<正>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RA)属祖国医学的“痹证”范畴,是以慢性对称性、多关节表现为主的一种全身性疾病。虽然病因尚不明了,但是认为其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RA与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和体液免疫失调关系密切。为探讨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采用针刺、温针、穴位注射、蜂针及综合疗法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提示 :针灸治疗已从单纯的临床观察进入到实验研究阶段 ,今后应进一步开展针灸治疗的机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太乙神针配活痹饮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5例安仁县中医院(423600)匡建军主题词关节炎.类风湿性/针灸疗法,关节炎.类风湿性/中医药疗法,活痹饮/治疗应用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较为常见,笔者运用太乙神针配合活痹饮治疗25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  相似文献   

9.
京尼平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京尼平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蛋白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观察京尼平苷对实验性大鼠足肿胀的抑制作用;检测血清IL1β和TNFα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京尼平苷可以延缓对侧肢体足肿胀发生的时间,抑制大鼠足肿胀的程度(P<0.01);用药后,中、高剂量给药组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京尼平苷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中可以下调致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水平,提示这可能与该药抑制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采用Freund氏完全佐剂复制的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施以麦粒灸,并加用皮肤针在关节肿胀部位叩刺出血,每日1次,治疗21天。结果:灸刺组RBC·C3bRR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激素治疗组及正常组(P<0.01);其血浆皮质醇也高于模型组及正常组(P<0.05及<0.01);关节病变减轻,全身一般情况亦近似于正常组,而明显优于激素治疗组。  相似文献   

11.
肖君  刘心莲 《中国针灸》1992,12(6):26-28
  相似文献   

12.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对称性的关节肿胀、疼痛、晨僵、畸形和关节的功能损害,主要病理变化是关节滑膜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导致关节软骨和骨质的进行性和不可逆损害~([1]),类似于"局限性恶性肿瘤"的增生性和破坏性病变,属中医学"痹症"范畴。目前,造成RA关节破坏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对其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RA的发生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功能低下等各种因素综合  相似文献   

13.
栀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朱江  谢文利  晋玉章  孙文军  高欣 《中成药》2005,27(7):801-803
目的:研究中药栀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蛋白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口服栀子浸膏,观察药物对实验性大鼠足肿胀的抑制作用;检测药物对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栀子浸膏可以剂量依赖性抑制大鼠足肿胀的程度(P<0.01);用药后,给药组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栀子浸膏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中可以下调致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水平,提示这可能与该药抑制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温针、穴位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4例,分为两组并加常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活性、白细胞介素Ⅱ(IL-2)等项免疫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温针与穴位注射追风速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不明显(P>0.05),NK细胞活性及IL-2治疗前均低于正常人组,经治疗后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1)。进一步证明了针灸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虹  黄迪君 《四川中医》1999,17(12):3-5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odArthritis.RA)是一种疑难、顽固性疾病,其根治方法尚属医学界的一大难题。由于激素能迅速缓解RA症状,临床上常普遍应用。据估计,高达40%-60%的RA患者都正在或曾经用过激素[1]。国际上一致认为,尽管用激素后,RA患者症状有暂时甚至明显的改善,但激素对该病本身及其进程并无实质的影响,长期服用产生的副作用和医源性疾病的危害比RA本身更严重[1]。多年的临床研究证明,针灸治疗RA行之有效。有学者发现,用针灸治疗BA不仅能缓解其症状和体征,并可减少激素等药的用量,甚至停服,且能避免激素引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RA患者60例.给予中药、针灸加甲氨喋呤(MTX)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值变化并与ESR、CRP进行相关性分析,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舍量及血清过氧化脂质(LPO)值的改变。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结果:本法能明显降低TNF—α水平,提高血清SOD含量.并使LPO水平明显下降。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RA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水平,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回顾近10年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文献,系统整理、总结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针灸治疗方案、包含单纯针刺、针刺联合其他治疗(温针灸、针刺联合电针治疗、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针刺联合穴位注射、针刺联合中药熏蒸)、对该病的治疗效果,为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人类风湿性关节炎成纤维滑膜细胞(MH7A)对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来探讨类叶牡丹提取物(Caulophyllum robustum Maxim Extract,CRME)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CRME对MH7A细胞活力的影响,选取半数抑制浓度(IC_(50))以下的药物浓度作为干预剂量;ELISA法检测CRME(50,100,500μg·mL~(-1))剂量对TNF-α(20 ng·mL~(-1))诱导MH7A细胞释放白介素-6(IL-6)、白介素-4(IL-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促凋亡因子Bax、Fas L和抗凋亡因子Bcl-2的影响。结果 CRME在质量浓度为50μg·mL~(-1)~500μg·mL~(-1)对细胞活力均无影响,IC_(50)值为645.32μg·mL~(-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上清中IL-4、IL-6、VEGF、RANKL、Bax、Bcl-2和Fas L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CRME各剂量组均能降低IL-6水平及升高IL-4水平(P0.01);CRME 100,500μg·mL~(-1)剂量组能明显降低VEGF的表达(P0.05),且具有浓度依赖性;CRME 500μg·mL~(-1)剂量组能明显降低RANKL含量(P0.01);CRME 100μg·mL~(-1)剂量组可促进Fas L的表达(P0.01);CRME 50μg·mL~(-1)剂量组可降低Bcl-2的表达(P0.05);CRME各剂量组均可促进Bax的表达(P0.01)。结论减轻炎症、降低血管翳形成、增加骨保护,促进异常增生的滑膜细胞的凋亡可能是CRME抗类风湿性疾病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自身免疫炎症为切入点,探讨中药复方-问荆合剂对湿热痹阻证RA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问荆合剂、甲氨碟呤和双氯灭痛)和对照组(甲氨碟呤和双氯灭痛),观察其治疗前后生物化学、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症状体征、中医证候学等多种指标的变化,系统评价问荆合剂对RA的临床疗效。结果:在临床研究中,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16.67%,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血清TNF-α(P〈0.05)和IL-10(P〈0.05)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RP组内治疗前后各自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ESR、RF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组间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晨僵时间、关节疼痛数、手握力、肿胀关节数及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组内各自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关节功能评分组间差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余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医证候指标在组内治疗前后各自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问荆合剂对湿热痹阻RA具有显著疗效,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对与RA相关细胞因子TNF—α.有明显下调作用即下调了前炎性因子TNF—α.水平,上调了抑炎因子IL~10的水平。由此认为问荆合剂对TNF—α.和IL-10的调控作用是其治疗RA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加味防己茯苓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分子机理。方法:建立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数据库,选择RA关键的细胞因子IL-6及TNF-a,运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进行对接;结果:在加味防己茯苓汤8种中药的所有活性成分中,Vicenin-2、异鼠李素和胡萝卜苷与IL-6的结合活性较好,Vicenin-2、胡萝卜苷和防己诺林碱与TNF—a的结合活性较好。其作用机理与相应的内源性配体相似。结论:加味防己茯苓汤治疗RA的分子机理涉及其中复杂的多组分多靶点的作用机理,利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可以便捷地探讨中药复方复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