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天津市失能老人社会支持状况及相关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措施提升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345例失能老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失能老人社会支持总分为(34.76±5.84)分,高于国内常模(34.56±3.73)分;所处地区、年龄、职业、居住状况、月收入、失能持续时间、现患慢性病情况是影响社会支持的主要因素。结论:不同失能老人需要不同的社会支持,相关部门需根据失能老人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社会支持,以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老年抑郁量表、孤独量表等测量工具对212名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年龄大、无配偶、文化程度低、独居、无子女、参加体育锻炼频率低、自我健康评价低者其社会支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经济收入、一年内是否住院与与社会支持在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经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总分的主要因素有年龄、有无配偶、居住状况、有无子女、体育活动频率、腰臀比(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社区空巢老人抑郁分值、孤独分值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P<0.01)。结论 影响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的因素众多,社会及家庭应予以关注,尤其是高龄、无配偶、无子女、文化程度低的空巢老人,为其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共同为老年人营造幸福安康的生活环境,以提高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社区失能老年人自我同情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社区失能老年人自我同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长春市南关区6所社区的355名失能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同情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失能老年人自我同情总分为(71.02±10.75)分,社会支持总分为(33.08±8.43)分;自我同情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病程、性格特征、社会支持是社区失能老年人自我同情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社区失能老年人自我同情处于中等水平,医护人员应关注女性、文化程度低、病程长、性格内向、社会支持度较差的失能老年人,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其自我同情水平。  相似文献   

4.
周洁兰  王瑞瑜  吴艳姬 《全科护理》2020,18(24):3123-3125
[目的]探讨健康生态系统护理模式在空巢失能老年群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出院的空巢失能老年病人90例为研究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45例,对照组出院后接受常规延续护理,试验组接受健康生态系统护理模式干预,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空巢失能老年病人干预后孤独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家庭支持评分、社会支持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健康生态系统护理模式对空巢失能老年群体施加干预,可显著提高其家庭及社会支持水平,改善其身心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沿海地区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品质与照护者社会支持系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收集唐山市沿海地区2 155名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照顾者的一般情况,应用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品质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进行不同维度测评,应用方差分析法对不同分级社会支持的照护品质单项评分和总分进行比较,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品质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结果:照护者高水平与低水平社会支持的照护品质各单项评分及总分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水平与中等水平社会支持比较,除水分获得、家庭成员的需求满足2项评分,其余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水平与低水平社会支持比较,除去舒适程度、皮肤的完整性、照顾者与残病老人的关系品质、照护者获得个人成长、照顾者情绪的影响5项,其余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品质评分与照护者的社会支持程度呈正相关(r=0.608,P<0.01)。结论:照护者受社会支持程度影响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品质,注重照护者的社会支持,提高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了解居住方式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寻找最佳居住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reneric Quarity fo Life Inventor-74,GQOLI-74)调查表,随机抽取广州军区沙河地区3个干休所250名老年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用居住方式详细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定专用表,将所有问卷调查资料分项目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 老年人居住方式与生活质量密切关系,以“问巢而居“最好,“分巢而聚“次之,“空巢独居“最差.结论 使老人常处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居住氛围之中,注重改善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乌鲁木齐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探讨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 采用MOS SF-36、SSRS量表对1151例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得分高低对其生活质量总分、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有影响(P<0.05),而对生理职能、身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的影响不明显(P>0.05).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维度均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结论 社会支持状况直接影响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完善社会支持网络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描述失能老年人的出院准备度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及疾病状况调查表、出院准备度量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青岛市5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20例失能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失能老年人的出院准备度总分为(93.28±16.32)分,各维度标准化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预期获得的帮助、个人状态、适应能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出院指导质量、感知可获得的社会支持、对社会支持利用度、自理能力、住院时间等是失能老年人出院准备度的影响因素。[结论]失能老年人的出院准备度有待提高,医务人员应加强和改进对失能老年人及其主要照顾者的出院指导,加强人文关怀,帮助失能老年人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尤其重视自理能力低、住院时间长的失能老年人病人,提高其出院准备度,保障出院后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探讨提高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有效方式。方法使用社会支持量表(SSRS)、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用便利抽样的方式对91名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取基本数据,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采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91份,有效问卷91份,有效回答率100%。本次调查显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总均分为(619.12±132.83)分,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无配偶[(637.25±127.17)分比(565.53±137.53)分],每月养老金不同[(652.40±129.55)分比(581.98±127.87)分]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9,-2.61;P均〈0.05)。本次调查中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总均分(37.46±9.25)分,不同性别、年龄、每月养老金的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无配偶,文化程度不同的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调查显示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比较显著,相关系数为0.46(P〈0.05)。结论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显著,因此社会支持对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关心空巢老人的心理需要,完善社会支持,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老年人社会支持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爱和支持。如何完善服务,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政府及社会各方面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从社会支持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具有现实意义。现将国内外有关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温州市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温州市社区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温州市12个社区314名空巢老人进行调查。结果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形式、月经济收入和空巢年限对空巢老人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有影响;男性较女性易获得客观支持;患疾病种数对空巢老人主观支持有影响;负性经历对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有影响。结论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根据空巢老人的具体情况给予社会支持,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住院空巢老人的焦虑抑郁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老年抑郁量表(GDS)对住院空巢老人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15名住院空巢老人中,95名(82.7%)存在焦虑症状,32名(28.3%)存在抑郁症状。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住院空巢老人焦虑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有躯体疾病、经济压力和宗教信仰;影响老人抑郁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有躯体疾病、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子女探视间隔时间以及既往职业等。结论:住院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护理工作者应根据住院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善其心理状况,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吴彩芹  杨慧  杜小滢  王华 《护理研究》2004,18(23):2089-2091
[目的 ]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病人的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 ,寻求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方法 ]应用社会支持量表和Spitzer的生活质量指数 (QLI)评定表对 86例OSAS病人进行调查。 [结果 ]OSAS病人的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总均分及各维度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社会支持低的病人其生活质量较低。 [结论 ]护士应根据OSAS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在临床实践中应尽可能调动社会支持系统 ,发挥社会支持系统作用 ,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 ,使OSAS病人获得比正常人多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卒中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者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及失能老人社会支持现状,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评定量表Ⅱ、社会支持量表及微型营养评定精法等,对天津市207例脑卒中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照顾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家庭照顾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分(118.84±30.87)分,低于城市一般人群(P0.01);常模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营养、人际关系、自我实现、压力应对、健康责任、运动锻炼;病人社会支持得分(34.26±5.13)分,低于常模(P0.01);照顾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病人社会支持得分呈正相关(r=0.357,P0.01)。[结论]加强对脑卒中失能老人照护单元的社会支持,不仅有助于减轻照护负荷,改善家庭照顾者健康行为及生活质量,同时促进长期照护水平的提高及脑卒中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住院空巢老人的焦虑抑郁状况及主观幸福感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老年抑郁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对2014年3月至10月105名住院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住院空巢老人中27.62%(29名)存在焦虑状况,37.14%(39名)存在轻度抑郁,16.19%(17名)存在中重度抑郁,主观幸福感水平不高。老人的主观幸福感与焦虑和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P0.01)。经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情况和娱乐活动是住院空巢老人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娱乐活动、文化程度、慢性病种类及体育锻炼是抑郁的影响因素;影响住院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抑郁、睡眠情况、娱乐活动。结论住院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主观幸福感水平不高,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影响着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及生活质量;护理工作者在常规日常护理的同时,应注意影响住院空巢老人心理状况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疏导,促进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肺结核患者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水平,并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肺结核患者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状况。方法按确诊登记顺序连续抽取250例新发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患者,选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0.40%的肺结核患者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处于中低水平,26.40%的患者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处于高水平;肺结核患者高水平的主观支持占27.20%,低水平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分别占90.80%、100.00%,而患者高水平的社会支持总分仅占4.00%;婚姻状况和性别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肺结核患者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度低,其中未(离)婚患者为社会支持较低人群。应采取措施减少情绪应激、避免消极应对和增强社会支持,尤其注意未(离)婚患者的心理状况,以促进肺结核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提高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对80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生活质量与家庭照顾呈负相关,社会支持与配偶健在呈正相关。结论生活质量和社会支持都与家庭因素有关,医护人员应重视家庭的因素,通过加强家庭的护理、完善医疗保健机构、加强患者及家人的健康教育等来提高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与抑郁现状,探讨社会支持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老年抑郁量表以及一般资料调查表,对天津市某养老院的164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养老院老年人抑郁得分为(17.00±7.00)分,社会支持总分为(28.42±7.26)分,三个维度得分分别为:客观支持(6.00±3.00)分、主观支持(16.82±3.70)分、对支持的利用度(8.00±5.00)分.养老机构老人社会支持总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的(34.56±3.73)分. 抑郁得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抑郁是养老机构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应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降低老年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oneliness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with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of the left-behind elderly in rural areas and explor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support and loneliness of the left-behind elderly in rural areas.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272 left-behind elderly people in 6 rural village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PSSS),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and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Loneliness Scale (UCLA) with a stratified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method.Results: The loneliness score of the left-behind elderly in rural areas was 52.54 ± 7.25,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ore was 78 (68.87), and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ore was 57 (51.62).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oneliness, while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n the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loneliness of the left-behind elderly in rural areas was ?0.102 (P < 0.001).Conclusions: Higher level resilience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alleviat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loneliness. Improving the resilience of the left-behind elderly in rural areas is a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promote their mental health.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Social support for Japanese elderly people living in small towns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i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ected aspects of self‐reported social support, religion, end‐of‐life issues, and death anxiety. A total of the 1956 men and women responded to a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a scale of social support they received in their home. The major findings showed that an increased level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s not a predictor of decreased death anxiety but correlated with image of death and coping style of death anxiety, for which those who reported greater support tend to use more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fewer religious beliefs. Early in the next century 25% of Japan's population will be 65 years of age or older. Elderly Japanese have benefi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values of family care giving which historically provided great social support. How do these elderly respond to questions about the end of their lives when their reported social support va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