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乌头汤及其拆方对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中医辨证为寒湿痹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乌头汤组(33例)、川乌麻黄组(28例)、乌头汤去川乌麻黄组(30例)、甲氨蝶呤组(25例)进行分组给药,观察Das28评分及抗CCP抗体、RF、CRP等血清学指标。结果乌头汤组、川乌麻黄组治疗后Das28评分明显降低,优于其他治疗组(P0.05);乌头汤组明显降低抗CCP抗体、RF水平,优于西药对照组及其他拆方组合(P0.05);乌头汤组、川乌麻黄组降低CRP水平疗效显著,优于甲氨蝶呤组及乌头汤去川乌麻黄组(P0.05)。结论乌头汤原方组及其部分拆方组合,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明显降低血清中抗CCP抗体、RF、CRP,直接或间接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诱导病情缓解,推测这可能与其发挥消炎镇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王涛  林静  狄舒男  匡海学 《新中医》2016,48(8):130-132
目的:观察乌头汤及其拆方治疗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将经中医辨证为寒湿痹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乌头汤组(15例),川乌麻黄组(15例),乌头汤去川乌麻黄组(15例),甲氨蝶呤组(15例)。分别进行分组给药,观察疾病活动性评分体系(Das28评分)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7(IL-17)指标。结果:除乌头汤去川乌麻黄组外,乌头汤组、川乌麻黄组、甲氨蝶呤组治疗后Das28评分明显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头汤组、川乌麻黄组Das28下降水平明显,与甲氨蝶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头汤组比川乌麻黄组下降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后,乌头汤组、川乌麻黄组、甲氨蝶呤组VEGF、IL-17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头汤组下降水平明显,与甲氨蝶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川乌麻黄组与甲氨蝶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川乌麻黄组、乌头汤去川乌麻黄组、甲氨蝶呤组与乌头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头汤原方组及其部分拆方组合,能够改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清中炎症因子VEGF、IL-17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乌头汤及其拆方对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中医辨证为寒湿痹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伴贫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乌头汤组(15例)、川乌麻黄组(15例)、乌头汤去川乌麻黄组(15例)、甲氨蝶呤组(15例)进行分组给药,观察Das28评分及HB、PLT等血清学指标。结果乌头汤组、川乌麻黄组治疗后Das28评分明显降低,优于其他治疗组(P0.05);乌头汤组明显改善HB、PLT水平,优于西药对照组及其他拆方组合(P0.05)。结论乌头汤原方及其部分拆方组合,能够缓解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清中HB、PLT水平。  相似文献   

4.
乌头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试计 《新中医》2008,40(11):45-46
目的:观察乌头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实验室指标变化的影响.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予塞来昔布及甲氨喋呤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头汤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晨僵、握力、关节疼痛、20米步行时间等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血小板计数(BPC)值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时ESR、BPC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头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改善关节炎活动期的病情,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玉液汤原方及其2组拆方对糖尿病大鼠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玉液汤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作用机制及配伍意义。方法设正常对照组,采用高脂饮食叠加腹腔注射β-cytotoxins制作模型,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玉液汤原方组、玉液汤拆方1组、玉液汤拆方2组、二甲双胍组,治疗8周,用ELISA法检测DM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结果玉液汤原方组及其拆方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降低,与二甲双胍组相比,玉液汤各组效果更为明显。结论降低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玉液汤原方组效果最佳,优于拆方组和二甲双胍组,拆方2组优于拆方1组;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网络可能是玉液汤防治DM大鼠及其并发症的机理之一。玉液汤配伍中君臣佐使规律在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7年来,我们应用《金匮要略》乌头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下简称类关炎)62例,并与雷公藤片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加味乌头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自1994年5月至1995年12月对42例类风湿性急性关节痛患者用加味乌头汤治疗,并着重观察了治疗前后血清新喋呤(Neo)及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42例均符合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类风湿疾病学会修订...  相似文献   

8.
李爱民 《光明中医》2008,23(10):1525-1525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IL-1、TNF-α的变化。方法:选择5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予甲氨蝶呤15mg每周1次,加双氯灭痛25 mg,每日3次治疗(治疗组),与正常组(对照组)比较,着重观察治疗前后患者IL-1、TNF-α的变化。结果:R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TNF-α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病情越重,IL-1,TNF-α越高。用药12周后血清IL-1,TNF-α明显降低(P〈0.05)。结论:阻抑由IL-1、TNF-α介导和激发的免疫过程对诱导RA病情缓解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联合乌头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用甲氨蝶呤治疗,观察组加用乌头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2%、对照组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乌头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介导的免疫损伤的关系.方法:将93例RA患者分为湿热痹阻型、寒湿痹阻型、瘀血痹阻型、肝肾阴虚型、肾气虚寒型5组,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L-6的水平,并与正常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RA患者血清...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旨在探讨乌头汤及其拆方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贫血患者11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114例患者分为乌头汤组32例、川乌麻黄组27例、乌头汤去川乌麻黄组29例、甲氨蝶呤组24例。连续治疗8周,治疗结束后对比较4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贫血症状积分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4组患者整体临床疗效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 05);组间比较:中药各组临床疗效均明显高于甲氨蝶呤组(P0. 05),其中乌头汤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乌头汤去川乌麻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余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2)4组患者整体贫血症状积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 05);组间比较:中药各组治疗后贫血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甲氨蝶呤组(P0. 05),其中乌头汤组治疗后倦怠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症积评分明显低于乌头汤去川乌麻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余各组间贫血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3)4组患者整体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组间比较:乌头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甲氨蝶呤组(P0. 05);其余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乌头汤及其拆方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贫血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其中乌头汤临床效果最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当归拈痛汤及其拆方对类风湿性节炎大鼠血清IL-6的影响,进一步深入探讨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模型,检测血清中相关炎性细胞因子IL-6的水平。结果:当归拈痛汤及其各拆方组可显著抑制SD大鼠过高的炎性细胞因子IL-6分泌,其中全方组明显强于拆方组,拆方1组作用强于拆方两组。结论:当归拈痛汤及拆方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中具有下调致炎因子IL-6的作用,提示这与该药抑制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散寒通络汤在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接收的90例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45例)与参考组(45例),观察组采用散寒通络汤(自拟)治疗,参考组采用芬必得片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疼痛指数、关节肿数、关节疼数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散寒通络汤治疗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减少疼痛,具有显著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郭青  曹永贺 《陕西中医》2006,27(12):1537-1537,1551
目的:观察祛风湿、活血通痹类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口服散寒通络汤(附子、生麻黄、细辛、独活、丹参、全蝎等)治疗本病44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18%。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祛风湿,消肿通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冯健峰  柴铁劬 《新中医》2014,46(9):152-153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薏苡仁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2例。治疗组予针灸联合口服薏苡仁汤并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对照组予口服薏苡仁汤并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观察2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8.1%,对照组66.7%,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CRP、ESR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CRP、ESR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联合薏苡仁汤能够缓解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刘枫  董平高 《四川中医》2009,27(4):63-64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程长、难治愈的疾病,服用西药疗效欠佳、副反应大。根据中医观点,其病因病机是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邪。运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在临床上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避免了西药的副反应,提高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寒湿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寒湿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寒湿夹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服用寒湿方,对照组服用正清风痛宁缓释片。治疗前后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寒湿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寒湿夹瘀型)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CM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 TRFIA)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低浓度样本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CMIA、TRFIA 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32例肝病门诊和脾胃病科病人血清HBsAg,并对其中HBsAg 低浓度标本25 例用三种方法测定.结果:①232 例标本中HBsAg 阳性:CMIA法106例,TRFIA 法105 例,ELISA 法93例,CMIA与 ELISA,TRFIA与 ELI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MIA 与TRFI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率分别为94.39%、94.83%和99.14%.②低浓度标本用三法测定HBsAg,CMIA25例阳性、TRFIA 24 例,ELISA 18例,ELISA与CMIA、TRFI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IA、TRFIA 阳性检出率要高于ELISA.结论:CMIA与TRFIA定量检测HBsAg其灵敏性、准确性都基本相当,但TRFIA操作繁琐,反应时间长,HBsAg低浓度标本采用CMIA 定量检测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当归拈痛汤及拆方对类风湿性节炎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该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诱导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观察当归拈痛汤及拆方对实验性大鼠足肿胀的抑制作用,检测血清相关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水平.结果:当归拈痛汤及各拆方组可显著抑制从大鼠足跖肿胀及多发性关节炎,抑制AA大鼠过高的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分泌,其中拆方1组作用强于拆方2组.结论:当归拈痛汤及拆方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中可以下调致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水平.提示这可能与该药抑制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