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柏非生物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艳萍  李丹丹  丁丽琴  邱峰 《中草药》2016,47(15):2621-2626
目的对黄柏Phellodendri Cortex(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的干燥树皮)的非生物碱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柱色谱、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正相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柏70%乙醇提取物的非生物碱部分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1)、(-)-4-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2)、(-)-绿原酸甲酯(3)、(-)-5-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4)、毛柳苷(5)、阿魏酸甲酯(6)、咖啡酸甲酯(7)、4-羟基苯乙醇(8)、3,4,5-三甲基苯酚-O-β-D-葡萄糖苷(9)、2-methoxy-4-(2-propenyl)phenyl-β-D-glucopyranoside(10)、tachinoside(11)、丁香酸甲酯(12)、(6S)-去氢催吐萝芙木醇(13)、(6R,7aR)-地芰普内酯(14)。结论化合物9~14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麻黄附子甘草汤配伍过程中炮附子生物碱成分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喷雾串联质谱方法(ESI-MS/MSn)和内标法分析麻黄附子甘草汤方剂中二萜类生物碱种类和含量的变化,通过拆方研究了麻黄、甘草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麻黄附子甘草汤的配伍内涵。研究表明,麻黄、甘草单独与炮附子配伍时能够通过化学和物理作用减少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并生成脂型生物碱,但方剂组合后有效成分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增加。结合初步药效学实验表明,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说明炮附子在复方中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可能为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同时复方的整体配伍利于有效成分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麻黄及其与桂枝配伍前后麻黄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变化的特征,并对二者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以金刚烷胺为内标,采用UPLC-MS/MS法测定大鼠灌胃给予麻黄单煎液及麻黄-桂枝药对水煎液后三个时间点(0.25、1.5、3h)组织样品中5种麻黄生物碱的浓度。结果:与麻黄组相比,给药后0.25h,不同程度的降低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各组织的含量,增加了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各组织的含量;在分布的平衡期(1.5h),麻黄桂枝组均能显著提高麻黄类生物碱在肺组织中的含量,提高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肾组织中的含量;在给药后3h,麻黄桂枝组均能显著提高麻黄类生物碱在脑组织中的含量,显著提高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肾组织中的含量,显著降低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心组织的含量。结论:桂枝增加了麻黄类生物碱在大鼠脑组织中的分布,增加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肾中的分布;降低了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心组织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鉴定了127个化学成分,l-α-松油醇(31.64%)、1,4-桉叶素(12.80%)和十六烷酸(26.22%)分别是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5.
锦灯笼中哌嗪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锦灯笼Phyysalis alkekengi var. francheti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NMR等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锦灯笼大孔吸附树脂50%乙醇洗脱组分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3S, 6R)-3-异丙基-6-(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1)、(3S, 6S)-3-异丁基-6-异丙基-2, 5-哌嗪二酮(2)、(3S, 6S)-3, 6-二-(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3)、(3S, 6S)-3, 6-二异丙基-2, 5-哌嗪二酮(4)、(3S, 6R)-3-(2-甲基丙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5)、(3S, 6S)-3-异丁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6)、(3S, 6S)-3-异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7)、(3S, 6R)-3-异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8)、(3S, 6R)-3-(2-甲基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9)、(3S, 6S)-3-异丁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10)、(3S, 6S)-3-异丙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11)、(3S, 6R)-3-异丁基-6-(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12)、(3S, 6S)-3-苄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13)。结论 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申丽  王晶  李玲玉  张小君  杨长水  宋勇春 《中草药》2015,46(21):3155-3161
目的研究山麻黄Ephedra equisetina内生真菌Myrothecium roridum LLY固体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并进行体外细胞毒活性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MTT法进行化合物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并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法进行化合物细胞毒活性机制初步研究。结果从M.roridum LLY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吩嗪-1-羧酸(1)、1-甲氧基吩嗪(2)、N-methyl-1H-indole-2-carboxamaide(3)、甲基硫赭曲菌素(4)、ditryptophenaline(5)、7,8-二甲基异咯嗪(6)、deoxyleporin B(7)、尿嘧啶(8)和胸腺嘧啶(9)。MTT测定发现,化合物3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38.0μg/m L,阳性对照顺铂的IC_(50)值为11.5μg/m L。细胞周期分析发现,化合物3可导致SMMC-7721细胞S期阻滞;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化合物3可使SMMC-7721细胞中细胞周期负调控蛋白p27的表达上调,并且Cleaved-PARP蛋白被明显活化。结论化合物7为1个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3能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其对SMMC-772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与S期细胞周期阻滞相关,并受到p27蛋白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夏天无中筛选与高表达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作用的活性成分,并考察其对β1-AR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β1-AR细胞膜色谱与UPLC/MS联用分析方法筛选鉴别夏天无中的活性成分;用美托洛尔(10μmol·L-1),药根碱(1,5μmol·L-1)处理β1-AR/CHO-S 24 h,换异丙肾上腺素(50μmol·L-1)损伤细胞10 h后,ELISA法测定活性成分对β1-AR下游因子c AMP,PKA水平的影响,评价其对β1-AR的抑制作用。结果:药根碱是夏天无中作用于β1-AR的活性化合物;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与ISO组相比,药根碱和美托洛尔对c AMP,PKA水平均有下调作用(P0.01)。结论:药根碱是夏天无中具有β1-AR抑制作用的活性化合物;建立的β1-AR/CMC-offline-HPLC/MS分析方法可快速有效筛选出作用靶点明确的活性成分,且筛选结果与生物效应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素心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 var.concolor种子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和重结晶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素心腊梅种子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包括1个新化合物素心腊梅碱(1),1个新天然产物N1,N10-二甲基吲哚基乙胺(2)以及6个已知化合物:10-二十一碳烯酸(3)、β-谷甾醇(4)、β-胡萝卜苷(5)、胡萝卜苷亚油酸酯(6)、东莨菪素(7)和对羟基桂皮醛(8)。结论化合物1为新生物碱类化合物,命名为素心腊梅碱,2为首次从天然界发现的化合物。其他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9.
张立国  程佳佳  倪力军  谢婷 《中草药》2016,47(6):963-969
目的探究以马钱子、麻黄生物碱为主要部位的7种腰痛宁衍生方的细胞药理活性,并对细胞模型下有优效的组方进行体内药效学评价。方法以50%马钱子生物碱+50%麻黄生物碱为组方基础,分别与腰痛宁胶囊组方药材及8种常用风湿骨病组方中药的总黄酮、总皂苷、总挥发油/水提物及总多糖有效部位组合成7个样品,同时以腰痛宁加黄酒药引为对照。测定各样品抑制小鼠巨噬细胞中前列腺素E2(PGE2)增殖的IC50及促进小鼠巨噬细胞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增殖的EC50,并进行比较。同时采用最小二乘优化方法,计算各样品的EC50或IC50叠加值,根据EC50或IC50实验值和叠加值之间的差异分析各有效部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小鼠耳肿胀模型和小鼠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模型进行最优组合的体内药效学评价。结果 25%马钱子生物碱+25%麻黄生物碱与总黄酮组合(4号样品)具有最佳的综合细胞抗炎、免疫调节活性,且各模型下该组方中有效部位间有极强的协同作用;25%马钱子生物碱+25%麻黄生物碱分别与总皂苷、总挥发油/水提物及总多糖组合样品(5、6、7号样品)的抗炎活性与4号样品相当;5和7号样品有良好的综合免疫调节活性;25%马钱子生物碱+25%麻黄生物碱以及马钱子生物碱或麻黄生物碱与总黄酮组合样品(1、2、3号样品)的药理活性均显著弱于4号样品;小鼠体内药效学实验表明将4号样品组合中25%马钱子生物碱+25%麻黄生物碱比例降为25%及5%时,具有较好的抗炎、免疫作用。结论马钱子生物碱不宜单独与麻黄生物碱配伍,2种生物碱不宜单独与总黄酮配伍,25%马钱子生物碱+25%麻黄生物碱与总黄酮、总皂苷、总挥发油/水提物及总多糖分别组合通常会产生协同或叠加作用,有助于增强25%马钱子生物碱+25%麻黄生物碱的细胞药理活性,25%马钱子生物碱+25%麻黄生物碱与总黄酮组合样品的细胞抗炎和免疫调节活性在小鼠体内亦得到体现,提示根据细胞实验结果筛选优化中药组方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喷雾串联质谱方法(ESI-MS/MS^n)和内标法分析麻黄附子甘草汤方剂中二萜类生物碱种类和含量的变化,通过拆方研究了麻黄、甘草对附子生物碱的影响规律,揭示了麻黄附子甘草汤的配伍内涵。研究表明,麻黄、甘草单独与炮附子配伍时能够通过化学和物理作用减少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并生成脂型生物碱,但方剂组合后有效成分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增加。结合初步药效学实验表明,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是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说明炮附子在复方中发挥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可能为热解型单酯型生物碱,同时复方的整体配伍利于有效成分的转化。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应用454 GS FLX Titanium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年生草麻黄Ephedra sinica的草质茎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8 389条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 sequence tags,ESTs),序列平均长度为373 bp。所得序列与Gen Bank中麻黄的EST合并拼接,获得18 801条一致性序列(unigene)。通过与公共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对所得转录本进行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其中56.0%(10 531条)的unigenes与其他生物的已知基因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进一步分析获得了19条可能参与麻黄生物碱生物合成的序列(共编码9个关键酶),97条细胞色素P450序列,以及大量转录因子序列。该研究为麻黄生物碱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麻黄转录组学的研究提供了海量数据,对于麻黄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麻黄对脂肪细胞脂质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麻黄对脂肪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用正常大鼠附睾处脂肪细胞,分别观察麻黄对由14C标记的葡萄糖转化的脂肪合成及由去甲肾上腺素(NE)促进的脂肪分解的作用。结果:麻黄可促进由葡萄糖转化的脂肪合成,并且这种作用与基质溶液的pH值有关;麻黄尚可抑制由NE促进的脂肪分解作用。结论:麻黄具有促进脂肪细胞脂肪合成的作用,该作用不是由麻黄碱所致,其作用机制与胰岛素有类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气质联用研究麻黄及其炮制品中挥发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麻黄炮制前后挥发油含量及其油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沸点物质增多,含量也增高;高沸点物质减少,含量也降低。以炒黄麻黄变化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麻黄中生物碱类有效成分的非水毛细管电泳含量测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季一兵  陈玉英  吴如金 《中草药》2003,34(12):1127-1129
目的 利用非水毛细管电泳(NACE)法对麻黄中各生物碱类有效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比较不同提取方法中各组份含量差异。方法 采用50mmol/L醋酸铵的甲醇溶液,未加入任何其他添加剂,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 各组份在8min内达基线分离。伪麻黄碱在9.8~147.0μg/mL,去甲基麻黄碱在6.8~102.0μg/mL,麻黄碱在9.4~141.0μg/mL,去甲基伪麻黄碱在4.8~72.0μg/mL,甲基麻黄碱在6.8~102.0μg/mL分别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各麻黄碱类回收率在95.0%~100.4%。结论 为麻黄中各生物碱类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和灵敏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并结合GIS技术对中麻黄在我国的生态适宜性进行预测,以寻找影响中麻黄适宜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及适宜生长区域。对采集到38份中麻黄样本和从CVH中获得的116条中麻黄分布信息运用ArcGIS技术进行分析。利用MaxEnt模型对中麻黄在我国的生态适宜区进行预测。中麻黄MaxEnt模型ROC曲线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的AUC依次分别是0.986,0.958,均大于0.9,趋近于1。中麻黄较高适宜度主要集中在甘肃西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和西藏东北部。模型运算得出的中麻黄生境适宜度具有很高的准确度和可信度,表明MaxEnt模型对中麻黄在中国潜在分布区的预测效果非常好。为野生资源的探测和栽培区域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小叶黄杨非生物碱类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叶黄杨的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方法:应用MCI、正相硅胶、RP-18反相硅胶以及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等各种柱色谱技术对小叶黄杨乙酸乙酯与正丁醇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5-二羟基-3,3’,6,7-四甲氧基黄酮(1),4’,5-二羟基-3,6,7-三甲氧基黄酮(2),3’,4’,5-三羟基-3,6,7-三甲氧基黄酮(3),松脂素(4),3’-O-去甲基表松脂素(5),阿魏酸甲酯(6),对羟基肉桂酸甲酯(7),黄花菜木脂素A(8),紫丁香苷(9),异落叶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10)。结论:化合物1,4~7,9~10均系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香青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香青Anaphalissinica的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柱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 6个黄酮类化合物 ,山柰酚 (kaempferol,Ⅰ ) ,3-O-β-D吡喃葡萄糖-(6-O-香豆酰基 )-山柰素苷(tiliroside ,Ⅱ ) ,槲皮素 (quercetin ,Ⅲ ) ,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 (quercetin-3-O-β-D- glucosides,Ⅳ ) ,黄芩苷(scutellarin ,Ⅴ ) ,5 ,7 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 (5 ,7 dihydroxy-8-methoxyflavone,Ⅵ )和 1个吡喃酮化合物helipyrone(Ⅶ )。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Toyopreal HW-40C、Sephadex LH-20、硅胶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学技术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并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并通过建立C48/80诱导RBL-2H3细胞脱颗粒体外模型,对中麻黄中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哮喘活性筛选。结果 从中麻黄5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羟基-5-(4’-羟基苯基)戊酸乙酯(1)、3-羟基-5-(4’-羟基苯基)戊酸甲酯(2)、儿茶酚(3)、苯甲酸(4)、5-(4-羟基苯基)-2-戊烯酸(5)、(+)-rhododendrol(6)、frambinone(7)、香草乙酮(8)、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甲酯(9)、3,4-二羟基苯乙醇(10)、姜酮(11)、原儿茶酸(12)、3,5-二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3)、丁香酸(14)、3-hydroxy-4-methoxy-benzene carboxylic acid(15)、香草酸(16)、丁香酸甲酯(17)、4-羟基-3-甲氧基苯丙酮(18)、去甲丁香色原酮(19...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鉴定马钱子中的生物碱类成分.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MS)对4类生物碱的裂解规律进行研究,并据此推断马钱子提取物中的生物碱结构.结果:4类生物碱结构上的不同导致它们在裂解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这些特征性的裂解方式,结合保留时间、质荷比以及多级串联质谱数据,共鉴定了18个生物碱成分,其中士的宁型8个,伪型2个,氮氧化物型5个,氮甲基型3个.结论:该研究为马钱子的成分分析与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黄德斌  胡泽华  余昭芬  黄谨  陈薛妃 《中草药》2017,48(9):1802-1811
目的探索马桑水提取物(CSE)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抗菌作用机制。方法分别用AFFX原核表达谱芯片、Western-blotting、SDS-PAGE凝胶电泳等方法,测定CSE对MRSA相关基因表达、自溶酶以及β-内酰胺酶的影响。结果 MRSA对绝大多数抗生素耐药,而CSE与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具有显著地协同效应(P0.05);可显著下调MRSA的RNA表达总量,单用CSE或与氨苄西林合用均能呈剂量依赖性调控基础代谢基因、肽聚糖水解酶(lytM)基因、转运子基因、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以及β-内酰胺酶活性(P0.05);可显著提高MRSA菌体内头孢唑啉浓度(P0.05)。结论 CSE具有抑制MRSA作用,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与调控ribA、PBPs、lytM等相关靶基因的表达与转录,影响药物主动外排、细菌自溶及代谢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