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平喘效果及机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赜  石倩  杨洋  李若洁  朱元元  白钢 《中草药》2009,40(5):771-774
目的 探讨麻黄碱与伪麻黄碱在平喘作用效果与机制方面的差异.方法 取麻黄碱、伪麻黄碱和草麻黄提取物供试样品,分别在分子细胞受体、离体器官及整体动物水平进行实验,比较其作用效果.结果 麻黄碱、伪麻黄碱以及草麻黄提取物均可以激动β2肾上腺素受体,并且麻黄碱的激动效果(EC50)优于伪麻黄碱(EC50);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实验中,麻黄碱对乙酰胆碱(Ach)引起的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的解痉作用优于同浓度的伪麻黄碱;麻黄碱可以延长组胺致喘豚鼠的引喘潜伏期,其作用效果优于同浓度伪麻黄碱的作用,且草麻黄提取物亦有此相同作用.结论 草麻黄提取物含有麻黄碱及伪麻黄碱,麻黄碱在平喘效果上优于伪麻黄碱,并且草麻黄中麻黄碱的量高于伪麻黄碱,草麻黄中主要由麻黄碱起到平喘作用,伪麻黄碱具有辅助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UPLC-MS/MS测定大鼠灌服麻黄、麻黄-石膏水煎液后血浆和尿液中5种麻黄类生物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的含量,计算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探讨麻黄-石膏配伍对主要药效成分体内血浆药动学和尿排泄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配伍石膏后5种生物碱的药动学变化趋势大体相同,表现为达峰时间缩短,吸收速度加快,但吸收程度与表观分布容积减少,可能与尿排量的增加有关。此外,石膏的加入有针对性地提高伪麻黄碱的达峰浓度、延长甲基麻黄碱的体内滞留时间来实现麻黄平喘作用的“增效”,而对去甲基麻黄碱和麻黄碱则起“减毒”作用,由此验证了麻黄-石膏合用时“相反之中寓相辅”配伍原则的科学性,同时可为方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确立了应用高速液相色谱法(HPLC)对麻黄中麻黄碱类五种生物碱去甲麻黄碱(norephedrine)、 去甲伪麻黄碱( norpseudoephedrine)、麻黄碱 (ephedrine)、伪麻黄碱(pseudo-ephedrine)、甲基麻黄碱(methyle phedrine)的分离定量法。色谱柱用Radial Pak CN,流动相用 0.001M二丁胺磷酸(dibutylamine-phosphate)水溶液(pH3.0),流速:4 ml/分,检测波长214 nm。校准曲线:去甲麻黄碱(2~100μg/ml),Y=2.27 X- 0.0234(R =1.000);去甲伪麻黄城(2?100μg/ml),Y=2.18X-0.0032 (R=1.000);麻黄碱(5~500μg/ml),Y=2.16 X-0.02 20 (R=1.000);伪麻黄城(5~500μg/ml),Y=1.93 X+0.0158 (R=1.000)(甲基麻黄碱(5~200μg/ml),Y=1.74X +0.0749 (R=0.998)。具有直线性。回收率良好,92.0~96.6%。日内变动为 2.10~6.08%;日差变动为2.90~10.34%。 应用本法对3个国家产的10种麻黄作分离定量,并就13个处方53种舍麻黄方刑中的麻黄城类生物碱进行分离定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夏天无中筛选与高表达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R)作用的活性成分,并考察其对β1-AR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β1-AR细胞膜色谱与UPLC/MS联用分析方法筛选鉴别夏天无中的活性成分;用美托洛尔(10μmol·L-1),药根碱(1,5μmol·L-1)处理β1-AR/CHO-S 24 h,换异丙肾上腺素(50μmol·L-1)损伤细胞10 h后,ELISA法测定活性成分对β1-AR下游因子c AMP,PKA水平的影响,评价其对β1-AR的抑制作用。结果:药根碱是夏天无中作用于β1-AR的活性化合物;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与ISO组相比,药根碱和美托洛尔对c AMP,PKA水平均有下调作用(P0.01)。结论:药根碱是夏天无中具有β1-AR抑制作用的活性化合物;建立的β1-AR/CMC-offline-HPLC/MS分析方法可快速有效筛选出作用靶点明确的活性成分,且筛选结果与生物效应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麻黄及其与桂枝配伍前后麻黄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变化的特征,并对二者的分布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方法:以金刚烷胺为内标,采用UPLC-MS/MS法测定大鼠灌胃给予麻黄单煎液及麻黄-桂枝药对水煎液后三个时间点(0.25、1.5、3h)组织样品中5种麻黄生物碱的浓度。结果:与麻黄组相比,给药后0.25h,不同程度的降低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各组织的含量,增加了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各组织的含量;在分布的平衡期(1.5h),麻黄桂枝组均能显著提高麻黄类生物碱在肺组织中的含量,提高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肾组织中的含量;在给药后3h,麻黄桂枝组均能显著提高麻黄类生物碱在脑组织中的含量,显著提高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肾组织中的含量,显著降低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心组织的含量。结论:桂枝增加了麻黄类生物碱在大鼠脑组织中的分布,增加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肾中的分布;降低了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在心组织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麻黄-附子药对提取物中麻黄类生物碱平衡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经皮给药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70%乙醇提取、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方法,制备麻黄-附子药对提取物。采用沉淀法联合HPLC,测定麻黄-附子药对提取物中主要有效成分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各类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采用摇瓶法,测定麻黄-附子药对中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正辛醇-水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结果提取物在甲醇和乙腈中的溶解度较大,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在pH 7.4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解度最大。麻黄碱、伪麻黄碱在正辛醇-水中的表观油水分配系数分别为0.101(lgP=-0.99)、0.076(lgP=-1.12)。提取物中麻黄生物碱类成分的油水分配系数受pH值影响较大。结论提取物在极性大的溶剂中溶解性较好,适宜的pH值可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其有效成分的水溶性和脂溶性,从而有利于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玉竹中具有降血糖作用的生物碱成分并进行分离鉴定。方法:组合运用多种离子交换树脂色谱对玉竹水提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NMR和MS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PNPG法和DNS法对所分离生物碱成分进行抗α-葡萄糖苷酶和抗α-淀粉酶活性筛选。结果:从玉竹水提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2个多羟基生物碱,2个酰胺类化合物,3个氨基酸以及甜菜碱。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deoxynojirimycin(1),fagomine(2),L-azetidine-2-carboxylic acid(3),1,2(S)-pyrrolidinedicarboxamide(4),(2S)-citrullinamide(5),丝氨酸(6),γ-氨基丁酸(7)和甜菜碱(8)。对化合物1,2,4,5,8分别进行了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1和2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98,0.272 mol·m L-1,作用效果优于阳性药阿卡波糖(IC500.493 mol·m L-1)。此外,化合物1对α-淀粉酶有抑制活性,IC50为0.681 mol·m L-1,但抑制活性较阿卡波糖(IC500.035 mol·m L-1)弱。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玉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有显著的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因此,多羟基生物碱类成分是玉竹发挥降血糖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成睿珍  张春艳  李玥  赵静 《中草药》2018,49(8):1919-1923
目的建立基于UPLC-DAD-TOF/MS结合HPLC-UV法检测麻黄样品化学成分的方法,以明确麻黄"先煎去沫"样品化学成分间的差异。方法 UPLC-DAD-TOF/MS:Waters ACQUITY UPLC?BEH C18(50 mm×2.1 mm,1.7μm)色谱柱,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 L/min,柱温40℃,正、负离子模式扫描;HPLC-UV: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150 mm×4.6 mm,5μm),以0.1%磷酸水溶液(含0.05%三乙胺)-乙腈溶液(99∶1)为流动相,等度洗脱,体积流量1 m 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30℃。结果上沫中所含成分较少,去沫下液和全煎煮液中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同时,三者均可鉴定出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5个生物碱类成分和1个羧酸类成分(4-羟基-7-甲氧基-2-喹啉羧酸)。但上沫中生物碱含量极低,而全煎煮液中3种生物碱的含量略高于去沫下液。结论麻黄"先煎去"沫理论可能与生物碱类成分关系不大,但仍需后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9.
采用柱色谱法对桑叶提取物中黄酮、生物碱、多糖组分进行富集分离;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利用蔗糖为底物,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桑叶多组分进行评价;采用等效线法、周-特氏联合指数法和等辐射分析法评价2组分间的药效相互作用及量效特点,为揭示桑叶降血糖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成分分析表明,桑叶提取物中,黄酮质量分数为5.3%,有机酚酸质量分数为10.8%,1-脱氧野尻霉素(DNJ)质量分数为39.4%,多糖质量分数为18.9%。活性评价表明,桑叶黄酮、生物碱、多糖组分均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抑制率随各组分浓度的增加而升高,3个组分中桑叶生物碱抑制活性最强。桑叶生物碱与桑叶黄酮配伍、桑叶生物碱与桑叶多糖配伍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但多糖与黄酮组配伍未见明显的协同作用,从而证实了桑叶多组分调节血糖的相互作用,为桑叶多组分降血糖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揭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配伍组方对麻黄细辛附子汤(MXF)体外经皮吸收的影响,以阐明MXF外用的配伍机制,为其经皮给药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中药复方外用配伍机制研究积累数据。方法:采用Franz体外扩散池法,以含1%聚山梨酯-80的生理盐水溶液为接受液,采用麻黄生物碱类成分(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附子生物碱类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和细辛挥发油类成分(细辛脂素和甲基丁香酚)的12 h累积渗透量(Q12 h)和稳态渗透速率(Jss)为指标,考察麻黄组、附子组、细辛组、麻黄-附子组、麻黄-细辛组、附子-细辛组、麻黄-附子-细辛组(全方组)对大鼠背部的透皮吸收情况。结果:各成分的Q12 h和Jss比较,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排序均为全方组麻黄-细辛组麻黄组麻黄-附子组,且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排序均为附子-细辛组附子组麻黄-附子组全方组,且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甲基丁香酚排序为细辛组麻黄-细辛组附子-细辛组全方组。各组中细辛脂素的Q12 h和Jss差异不大。结论:不同配伍组方对MXF中各指标成分的经皮吸收有影响,且对不同成分的影响程度不同;成分不同,经皮吸收效果也不同。细辛对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的经皮吸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附子对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的经皮吸收均有一定抑制作用,麻黄和附子均会对甲基丁香酚的经皮吸收起到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