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态势十分严峻,无论是患病率还是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有非常多的因素可以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例如遗传因素、饮食、吸烟、酗酒等,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角色。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有几百种,其中可培养的有400余种,能影响体重和消化能力、抵御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的风险。食物中的胆碱类物质可以被肠道中的微生物代谢为氧化三甲胺(TMAO),这种物质会加大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目前被人们认为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子。益生菌作为对机体健康有益的微生物,可以调节肠道微生物的平衡从而改善高血压。通过对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研究可以来开辟预测、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类肠道分布着系统庞大、高度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包括古生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这些肠道微生物是人体能量获取的关键,它们可以将膳食营养素代谢成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充当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纽带。在心血管疾病中,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肠道菌群的组成也已经被证明发生了改变。本文将总结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其在生物体代谢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中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及其代谢产物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衰、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相关。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CVD影响的机制已有报道。本文将综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衰心功能不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在CVD防治方面的潜在价值,为CV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赵文艳  陈曦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7):3292-3297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CVD)为最常见的一种,有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但目前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未能满足临床需求,亟需探索新的防治策略。肠道菌群作为机体不可分割的“器官”,对宿主的生理活动有很大影响,不仅影响宿主代谢、神经发育、体内能量平衡和免疫调节,还对血压、血糖、血脂和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有重要作用,这些均为ACVD发病的危险因素,因此通过对肠道菌群的有效调节来预防或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成为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对肠道菌群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及目前常用的调节菌群失调的治疗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ACVD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人体肠道生存着大量细菌,其组成、菌群比例等变化与各类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等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然而影响肠道菌群平衡的因素主要有高脂饮食及高盐饮食。本文就饮食影响肠道菌群的机制及肠道菌群失调参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人体的肠道有100~1500种近100万亿个细菌,有"人体的第二基因组"之称。这些细菌与人类相互作用,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巨大影响。笔者对以往研究肠道微生物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从而进一步了解肠道菌分布及其相关疾病间的关系,为预防肠道菌群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肠道作为人体储存细菌最多的器官,与肝脏在功能及解剖上联系息息相关。肠道中的微生物群可通过多种潜在机制,对肝脏病理及功能产生影响;而随着肝脏功能障碍的发展,结合胆汁酸减少,影响肠道菌群的比例及多样性,破坏肠道粘膜屏障,将进一步损伤肝脏。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慢性乙肝疾病之间的关系将为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8.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多种机制参与了CVD的发生和发展,其引起的代谢产物紊乱是主要的作用机制。本文着重介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在CVD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以期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CVD间的关联性,为CVD微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临床上CVD的精准干预治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能量代谢和营养物质吸收过程,可加强免疫能力和抵抗力。而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导致多种肠道疾病。近几年,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的关系研究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就肠道菌群的功能及其变化对肠道疾病的影响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郑鹏  嵇武 《医学综述》2014,(24):4479-4481
人体消化道存在大量细菌,肠道菌群调节着人体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其功能状态的改变与人体多种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转归密不可分,在宿主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该文总结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与现状,简介肠道菌群的构成以及生理功能,探讨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PD的病理特点主要是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异常聚集形成路易小体(lewy bodies,LBs)。但近年来病理学研究发现,肠道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的α-syn聚集可早于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是指共生于人体消化道中的大量微生物,GM紊乱和多种疾病有关。最近的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和AD模型小鼠的GM是紊乱的,GM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AD的发生和发展。某些细菌产生的神经递质或神经毒性物质可通过循环系统进入大脑,影响神经功能。其中的毒性物质包括氨气、蓝细菌产生的β-N-甲氨基-L-丙氨酸、蛤蚌毒素、α类毒素和淀粉样蛋白等。GM异常引起的海马和大脑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降低和进行性认知功能丧失有关。GM失调产生的内毒素可诱发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是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重要的风险因子。AD和2型糖尿病也具有相关性和相似性。益生菌、益生元和中药可调节GM,有实验表明它们可缓解AD患者或模型小鼠的症状。然而,它们对AD的防治效果如何,以及通过GM发挥防治AD作用的机制细节尚待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在人体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参与能量代谢、免疫调节等过程,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在人类健康和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起着重要作用,是冠心病诊断、治疗、预后的潜在靶点.本文就冠心病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武庆斌 《苏州医学》2007,30(2):111-113
哺乳动物的胃肠道最主要的功能在于摄取营养、维持体液的平衡和驱除有害的微生物和其它一些毒性物质。胃肠道表面积巨大,有着人体最大的免疫组织,在抗原的传递、识别、抗体的产生和免疫反应或变态反应的发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婴儿出生时胃肠道是无菌的,免疫系统几乎没有发育,但很快有种类繁多的细菌定植。随着细菌的定植,肠道菌群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心血管病病位在心,但与脾胃密切相关,而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等产生的作用可能是中医学"脾"生理病理功能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之一。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调节肠道菌群对心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对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疗效显著,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大量研究显示,针灸既能调节肠道菌群,也能调控脾胃功能。因此,该文拟从肠道菌群与"脾胃学说"的相关性入手,结合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西医认识,探讨针灸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17.
肠道菌群与艰难梭菌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菌群与艰难梭菌相互作用的研究苏文金(厦门大学生物学系)BourliouxP(巴黎南大学药学院微生物学系)伪膜性结肠炎常见于服用抗生素的病人,其症状与厌氧的艰难梭菌(Clostridiumdifficile)及其毒素的作用有关,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是人体健康与疾病转换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宿主营养代谢、药物代谢、维持肠黏膜屏障结构完整、免疫调节、抵御病原体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通过内分泌系统、炎症-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对大脑产生影响,这种肠道和大脑之间的双向通信称为脑-肠轴。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通过炎症-免疫机制作用于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导致大脑功能改变,从而参与了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本文将探讨肠道微生物群与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曹海宁  周昌宁 《当代医学》2011,17(26):24-26
人体内存在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正常肠道菌群,其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微生态系统。像是一道屏障,保护宿主的健康,维持人体肠道正常生理功能。肠壁内存在为数众多、功能强大的淋巴细胞,以肠粘膜为界,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正常肠道菌群在促进免疫系统发育,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协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又有制约和调控作用,如对正常菌表现为免疫耐受,对病原菌表现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间的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疾病。  相似文献   

20.
肠道菌群是人体健康和疾病转换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因素,它不仅参与了脑-肠轴活动,还可对中枢神经系统(CNS)相关疾病的发病起到关键作用。该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在CNS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并且概括了微生态制剂和粪便微生物移植技术在CNS疾病中的应用前景。目的在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肠道菌群与宿主关系的认识,为CNS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