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Th17和Th22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4月收治的54例M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7例,对照组予以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治疗组予以沙利度胺联合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Th17和Th22细胞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Th17、Th22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h17、Th22细胞水平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仅Th17细胞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Th17、Th22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MDS效果良好,联合检测Th17、Th22细胞水平变化,可对免疫调节剂的临床使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CA作用于MDS细胞模型后的表型及分子机制,通过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细胞凋亡等多重维度研究化疗药物作用于MDS细胞后的反应,揭示DCA治疗MDS的分子机理及其与SHP-1基因甲基化的关系。方法:采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DCA处理后的MDS细胞存活率,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DCA对MDS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AnnexinV-FITC/PI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免疫蛋白印迹和real time PCR实验研究DCA治疗MDS的作用机制。结果:实验发现,DCA作用于MDS skm-1细胞能抑制肿瘤增殖,且2. 0及5. 0μmol/L DCA组相对0. 5μmol/L DCA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吸光度降低、抑制效应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应用DCA后MDS skm-1细胞穿过Transwell上室底膜的数量显著下降。在0. 5、2. 0及5. 0μmol/L DCA处理后,MDS细胞凋亡率依次为4. 54%、9. 31%及16. 58%,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3. 20%。这表明,细胞凋亡率随DCA浓度显著增加。在经不同浓度DCA处理的MDS细胞系中,SHP-1基因甲基化状态随着药物浓度升高而减弱,SHP-1表达量升高,STAT3表达量减少,而STAT3磷酸化水平则受到明显抑制。结论:通过对DCA作用于MDS细胞后的表型反应分析,发现其主要通过抑制增殖和转移并诱导凋亡来干预MDS,并具有药物剂量依赖性,这揭示了DCA治疗能够改善SHP-1基因的甲基化进而抑制p-STAT3表达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例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应用地西他滨+IAG方案(地西他滨25 mg/d,1/d,静脉滴注,d 1-5;去甲氧柔红霉素10 mg/d,1/d,静脉滴注,d6;阿糖胞苷10 mg/m~2,1/12 h,皮下注射,d 6-19;G-CSF 300μg,1/d,皮下注射,d 6-19)。观察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例使用2个疗程,另1例使用1个疗程,2例获完全缓解;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所致的感染,未见肝肾毒性反应及其他严重的胃肠等非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维奈克拉(venetoclax,VCX)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 细胞系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化疗敏感性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CCK-8 法检测不同浓度VCX 对MDS 细胞(SKM-1 和MUTZ-1 细胞系)增殖活力的影响;将MUTZ-1 细胞根据不同处理分为4 组:对照组、VCX 组、DAC 组和VCX+DAC组;Annexin V-FITC/PI 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 细胞色素C(cytochromeC),裂解型半胱天冬酶3(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B 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2(B cell leukemia/lymphoma-2,Bcl-2) 与Bcl-2 相关蛋白X(Bax)比值;JC-1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SKM-1 和MUTZ-1 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H2DCF-DA 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 和LC3- Ⅱ /LC3- Ⅰ比值。结果 随VCX 浓度升高,MUTZ-1 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F=0.003,P=0.001)。与对照组(4.28%±1.66%)相比,VCX 组(13.75%±3.02%),DAC 组(12.39%±4.16%)和VCX+DAC组(18.10%±3.50%)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782,P<0.05)。与对照组(1.01±0.02,1.04±0.02,1.01±0.04) 相比,VCX 组(1.67±0.05,2.23±0.10,0.43±0.05),DAC 组(1.62±0.08,1.85±0.06,0.49±0.07) 和VCX+DAC 组(3.24±0.10,3.81±0.19,0.13±0.01) 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cytochrome C,cleavedCaspase-3 蛋白表达及Bcl-2/Bax 比值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6.384,282.069,248.035,均P<0.05)。与对照组(2.05±0.34,8.78±1.37)相比,VCX 组(8.72±1.26,14.02±1.45),DAC 组(8.44±2.13,13.20±2.41)和VCX+DAC 组(15.66±2.90,26.45±1.53)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ROS 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6.782,69.071,均P<0.05)。与对照组(1.05±0.04,1.02±0.08,1.01±0.07)相比,VCX组(1.62±0.15,2.60±0.19,0.56±0.15),DAC 组(1.67±0.17,2.45±0.20,0.54±0.14)和VCX+DAC 组(3.72±0.21,3.58±0.27,0.13±0.09)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 Ⅱ /LC3- Ⅰ表达明显升高,而P62 蛋白表达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8.257,209.422,236.92,均P<0.05)。与DAC 组比较,VCX+DAC 组细胞凋亡率、cytochrome C,cleaved Caspase-3,Beclin1 蛋白表达水平,LC3- Ⅱ /LC3- Ⅰ比值和ROS 含量均明显降低(t=2.473,28.564,17.291,16.115,7.021,9.319);线粒体膜电位、Bcl-2/Bax 比值和P62 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t=4.621,9.244,4.2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DAC 组和VCX 组细胞中上述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VCX 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凋亡、自噬和氧化应激来促进MDS 细胞对DAC 的化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应用含地西他滨的化疗方案缓解后继续维持治疗的效果及高危AML在allo-HSCT后进行预防性输注地西他滨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于本院行allo-HSCT术后的10例MDS/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AML 4例,MDS 2例,MDS转化的AML(t-AML)4例。10例患者中移植后复发8例,高危AML移植后应用地西他滨预防2例。复发组患者应用地西他滨+化疗达完全缓解(CR)后,继续应用地西他滨维持治疗;预防组患者在移植后30至45 d、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前提下,给予预防性地西他滨输注。8例患者辅以G-CSF动员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地西他滨维持治疗及预防性输注的剂量为5 mg/m2×(7-10)d,每4-6周为1个疗程,共3-7个疗程。结果:随访至2018年11月30日,10例患者中7例无病存活,平均生存期为15.5±1.9个月,1年总生存(OS)率为64.0%。10例患者中发生急性GVHD及慢性GVHD者分别为6例和4例。结论:应用地西他滨+DLI治疗allo-HSCT后复发MDS/AML及高危AML患者在allo-HSCT后预防应用地西他滨,可延长无病生存期,降低复发率,为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化疗方案治疗老年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40例老年复发/难治性AML患者(69-85岁)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方案(地西他滨,15 mg/m~2,d 1;阿克拉霉素,10 mg/m~2,d 3-6;注射用阿糖胞苷,10 mg/m~2,d 1-14;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μg/(m~2·d),d 1-14)。对照组采用标准CAG方案(阿克拉霉素20 mg/m~2,d 1-4;注射用阿糖胞苷,15 mg/m~2,d 1-14;G-CSF400μg/(m~2·d),d 1-14)。2周1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总缓解率(ORR),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1年生存率,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的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CR 55.00%(11/20),OR 85.00%(17/20)(P 0.05);CAG组CR 30.00%(6/20),OR50.00%(10/20)。截止至2018年2月,40例患者中17例存活,20例死亡,3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12(2-35)个月。联合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13(2-35)个月,1年OS率为70.00%;CAG组中位生存时间10(2-31)个月,1年OS率为5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外周血WBC、Plt数高于CAG组,Hb水平低于CA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肺部感染、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CAG组(65.00%vs 25.00%,50.00%vs 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方案治疗老年复发/难治性AML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并无差异,但不良反应增加,在临床在治疗过程中要及时给予预防性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含地西他滨(Dec)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MDS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1年11月本中心收治的接受allo-HSCT治疗的93例MDS和MDS-AML患者的病例特征及疗效。所有患者均予以含Dec(25 mg/m2/d×3 d)的清髓预处理方案。结果:93例患者中男63例、女30例; MDS 77例,MDS-AML 16例。I/II级预处理相关毒性反应(RRT)发生率为39.8%,仅1例(1%)患者发生III级RRT。91例(97.8%)患者粒系植入成功,中位植入时间为14(9-27) d; 87例(93.5%)患者血小板植入成功,中位植入时间为18(9-290) d。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Ⅲ/Ⅳ度a GVHD发生率分别为44.2%和16.2%;慢性GVHD(c GVHD)、中重度c GVHD发生率分别为59.5%和37.1%。93例患者中54例(58%)发生移植后感染,其中肺部感染(32.3%)和血流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剂量HAG及地西他滨联合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34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CAG组及联合治疗组(HAG+Decitabine),CAG组采用CAG方案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小剂量HAG及地西他滨联合方案治疗方案,治疗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1个周期后,联合治疗组总缓解率显著高于CAG组(χ2=5.311,P=0.021)。治疗后,2组患者恶心呕吐,感染,骨髓功能抑制,出血及肠道不适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CD3~+,CD4~+及CD8~+细胞数均显著低于CAG组(P0.05)。随访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2年累计总生存率为(76.2±6.3)%,显著高于CAG组(45.7±7.6)%(χ2=4.214,P0.05);联合治疗组2年累计无病生存率为(57.4±7.7)%,显著高于CAG组(30.3±7.9)%(χ2=5.250,P0.05)。结论:小剂量HAG及地西他滨联合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国产地西他滨联合预激化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吡柔比星(THP)+阿糖胞苷(Ara-C)](CTG方案)治疗中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近远期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诊中老年MDS转化AML患者共76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CTG治疗和地西他滨联合CTG治疗(联合治疗组)2组,CTG治疗组36例,联合治疗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4个疗程治疗,随后进行来那度胺维持治疗。比较2组的近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探讨影响联合治疗的不良预后因素。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初始血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疾病诊断分型、染色体核型及FLT3-ITD基因突变等基础临床特征均无显著性差异,联合治疗组的近期疗效优于CTG治疗组(ORR:72.5%vs 50%)(P0.05),而骨髓抑制程度、严重感染发生率、胃肠道反应及肝损害方面,2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2年时间,联合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优于CTG治疗组(19.9 vs 11.0个月)(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近期疗效不佳(RR=3.926,P=0.015)、FLT3-ITD基因突变(RR=4.347,P=0.004)是影响联合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国产地西他滨联合预激化疗治疗中老年MDS转化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预激化疗,而不良反应并未显著增加,其中近期疗效及FLT3-ITD基因突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和ITP患者血浆对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培养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并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观察并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和液体培养法(检测CD41a+细胞表达率)进行巨核细胞培养,根据培养条件的不同将实验分成4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地西他滨组,C组为ITP患者血浆组,D组为地西他滨+ITP患者血浆组。除上述成分不同外,4组中其余培养条件均相同。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巨核细胞集落,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培养细胞中CD41a+细胞的表达率。结果:不同浓度的地西他滨对巨核细胞集落生长的作用不同,地西他滨浓度为3.0μmol/L时能明显促进巨核细胞生长。B组与A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明显增加,CD41a+细胞表达率也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与C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较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西他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促进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集落生长,且以浓度为3.0μmol/L时,巨核细胞集落最多。ITP患者血浆对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去甲基化制剂地西他滨(decitabine)和(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MDS—RAEB细胞株SKM—1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用台盼蓝拒染法研究药物对SKM—1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用四氮唑蓝还原试验和流式细胞术观察药物对SKM—1细胞分化作用;用Annexin V—FITC标记药物作用后的细胞,了解其早期凋亡的情况;用RT—PCR研究药物作用前后细胞Fas,survivin和P15^INK4B。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decitabine和(或)TSA对SKM—1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能促进SKM—1细胞分化,细胞表面CD14、CD11b表达增加,HLA—DR表达减少;decitabine和(或)TSA处理SKM—1细胞后,SKM—1细胞凋亡增加,细胞Fas和P15^INK4B mRNA表达增加,survivin mRNA表达减少。结论:decitabine和TSA均可以促进SKM—1细胞凋亡和分化,可能与Fas、P15^INK4B和survivin基因表达有关,二者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去甲基化制剂地西他滨(decitabine)和(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SA)对MDS—RAEB细胞株SKM—1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用台盼蓝拒染法研究药物对SKM—1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用四氮唑蓝还原试验和流式细胞术观察药物对SKM—1细胞分化作用;用Annexin V—FITC标记药物作用后的细胞,了解其早期凋亡的情况;用RT—PCR研究药物作用前后细胞Fas,survivin和P15^INK4B。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decitabine和(或)TSA对SKM—1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能促进SKM—1细胞分化,细胞表面CD14、CD11b表达增加,HLA—DR表达减少;decitabine和(或)TSA处理SKM—1细胞后,SKM—1细胞凋亡增加,细胞Fas和P15^INK4B mRNA表达增加,survivin mRNA表达减少。结论:decitabine和TSA均可以促进SKM—1细胞凋亡和分化,可能与Fas、P15^INK4B和survivin基因表达有关,二者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地西他滨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护理体会。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护理、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以及出院指导。认为治疗过程中注重感染、出血并给予预防毒副反应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缓解率、改善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减轻用药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8例中高危MDS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低剂量地西他滨25mg/d微量泵泵注,1h泵注完毕,第1~4或1~5或1~6天,每28d为1个周期。每周期治疗后评价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38例共完成115个周期治疗,其中完成1个周期者9例,完成2个周期者12例,完成3个周期者5例,完成4个周期者5例,完成6个周期者3例,完成7个周期者3例,完成8个周期者1例;总有效率为73.68%,其中完全缓解10例,骨髓完全缓解6例,血液学改善12例;115个周期中,Ⅲ~Ⅳ度贫血发生率为37.39%(43/115),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40.87%(47/115),Ⅲ~Ⅳ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40.00%(46/115),Ⅲ~Ⅳ度感染发生率为13.91%(16/115),Ⅲ~Ⅳ度出血发生率为1.74%(2/115);骨髓抑制期内死亡3例(7.9%),无因药物不良反应停药病例,治疗30d内无死亡患者;随访至2015年11月30日,3例失访,4例死亡,31例存活,中位生存期为14.3个月,1a累积生存率为52.1%。结论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MDS疗效满意,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剂量地西他滨单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1例中高危MDS患者,根据用药方案将他们分为A、B和C 3组:A组——地西他滨10 mg/(m~2·d)×7 d,28 d为1个疗程;B组——地西他滨20 mg/(m~2·d)×5 d,28 d为1个疗程;C组——地西他滨+CAG地西他滨10mg/(m~2·d)d 1-5,阿糖胞苷10 mg/m~2皮下注射q12h d 1-7,阿克拉霉素10 mg/d静滴d 1-4,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200μg/(m~2·d)d 1-7, 28 d为1个疗程。3组患者均给予治疗4个疗程,比较3组的疗效及治疗反应。结果:3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18.75%、22.22%和23.53%,总有效率(ORR%)分别为56.25%、61.11%和58.82%,3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1年,3组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血细胞均较基础值上升。1个化疗疗程之后,3组患者Ⅲ-Ⅳ级骨髓抑制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A组骨髓抑制发生率较B和C组明显降低。3组感染发生率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A组感染发生率较B和C组均明显降低。4个月治疗期间人均成分血输注量,A组较B和C组低,但3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低剂量地西他滨单药治疗MDS与常规剂量地西他滨及联合CAG方案治疗MDS疗效相当,但严重骨髓抑制及感染发生率均较低,患者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观察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DAC)对NB4及K56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DAC对NB4及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DAC作用后细胞周期的变化和CD11b的表达水平;瑞氏染色法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形态变化;DNA梯形片段电泳分析细胞凋亡。结果表明,DAC显著抑制NB4及K562细胞的增殖(P<0.05),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DAC作用NB4及K562细胞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113μmol/L和0.138μmol/L;不同浓度DAC作用72 h后,0.15μmol/L DAC处理组两种细胞株G0/G1期细胞比例均显著增高,而S期细胞比例降低(P<0.05);两种细胞株的髓系分化抗原CD11b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两种细胞株经不同浓度DAC处理48 h后,0.15μmol/L DAC处理组均出现典型的凋亡梯形DNA条带。结论:DAC抑制NB4及K562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凋亡;DAC对NB4细胞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地西他滨治疗后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方法 7例MDS患者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Ⅰ型或Ⅱ型(RAEBⅠ/Ⅱ)接受规律的地西他滨治疗,5天方案(4例)和3天方案(3例),每个疗程分4个时间点采集其外周血,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real time-Q-PCR)方法检测外周血P15和CDH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结果 用药前3例患者(例2、例4和例7)P15甲基化水平较高(20%~65%),CDH1均较低(0.5%~5%).无论5天还是3天方案,用药前甲基化水平越高,用药后下降越明显,患者用药第5/7天后P15、CDH1甲基化水平下降幅度最大,达20%~60%,P15可维持在下降后的水平,在随后的治疗中未再出现明显的下降,但是CDH1的波动较大,用药期间CDH1甲基化水平可升至≥用药前水平.目前的数据表明甲基化的变化与血象变化不一致.应用重复测量方法分析5天与3天方案两个基因甲基化水平变化,两种不同方案组间去甲基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有血液学改善的患者与未改善患者的去甲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西他滨治疗后P15和CDH1的甲基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但甲基化水平与治疗方案和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分析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患者疗效及生存期的改善作用。方法对89例MDS-RAEB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地西他滨组、化疗组和联合组。依据IWG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根据随访结果进行生存分析,计算比较三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结果联合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骨髓缓解、血液学改善及总反应率的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5),疾病稳定和治疗失败的比例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联合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4个月,明显高于地西他滨组(17.1个月)和化疗组(15.2个月),P<0.05;患者对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方法整体具有较好的耐受性。结论地西他滨联合小剂量化疗的方法可以提升MDS-RAEB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联合EI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4例复发/难治AML及高危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D-EIAG组和D-CAG组,各22例。D-EIAG组采用地西他滨联合EIAG方案,D-CAG组采用D-CAG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改良复合完全缓解率(mCRc=CR+CRi+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总有效率(ORR=mCRc+PR)、总生存时间(OS)、1年OS率、骨髓抑制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D-EIAG组mCRc 16例(72.7%),PR 3例(13.6%),ORR为86.4%;D-CAG组mCRc 9例(40.9%),PR 6例(27.3%),ORR为68.2%,两组mCRc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而ORR率比较无差异(P>0.05)。D-EIAG组中位OS时间为20(2-38)个月,1年OS率为72.7%;D-CAG组中位OS时间为16(3-32)个月,1年OS率为59.1%,两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的改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重视,DNA序列中非编码基因表达遗传学的变化具有潜在的可逆性.人们以此作为治疗的靶点,针对DNA去甲基化、组蛋白去乙酰化、RNA默认等采取了相应的药物治疗手段[1],5-脱氧阿扎胞苷(地西他滨,商品名达珂)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DNA甲基化的有效抑制剂[2].我们对15例MDS中危Ⅰ、Ⅱ型和高危患者采用地西他滨治疗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