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骨保护素(OPG)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来我院就诊的RA病例共139例,记录每例RA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测结果,评价同一时点的RA活动性(DAS44)评分。同期对每例患者进行双手X线检查。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OPG水平。分析OPG与RA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DAS44评分及影像学进展的关系。结果(1)RA患者血清中OPG的水平高于其他风湿病对照而低于健康对照组(χ2=11.119,P=0.004)。(2)RA患者血清中OPG的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以60岁为界分组)、病程(以6个月为界分组)无相关性。血清中OPG与红细胞沉降率(ESR)相关(r=0.224,P=0.008),与患者的疼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DAS44-ESR、DAS44-CRP评分均无相关。(3)OPG的表达与抗核抗体和抗角蛋白抗体阳性率无相关性。OPG与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以及影像学分期均无相关性。结论 RA患者血清OPG的表达与疾病活动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骨保护素(OPG)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冠心病组64例及对照组26例用ELISA法测定OPG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2支、3支病变组.冠心病的多个易患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分析.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OP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P<0.001);血清OPG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0.47,P<0.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OPG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OR=2.4;95%的可信区间为1.4~4.2).结论OPG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与银屑病关节炎(PsA)中的阳性率,探讨抗CCP抗体与RA、PsA疾病活动指标、骨侵蚀的关系。方法收集RA110例,PsA48例,41名健康对照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血清抗CCP抗体浓度,并分析RA、PsA患者血清抗CCP抗体水平与肿胀关节数(SJC)、压痛关节数(TJC)、疾病活动指数(DAS)及骨侵蚀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抗CCP抗体在RA阳性率为82%(90/110),在PsA阳性率为15%(7/48),正常对照组均为阴性。RA抗CCP抗体阳性率与PsA、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sA与正常对照组抗CCP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体阳性RA患者SJC、TJC及DAS28评分均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体阳性PsA患者SJC及TJC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抗CCP抗体阳性的PsA患者均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RA及PsA抗CCP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之间骨侵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RA,抗CCP抗体与疾病活动度相关。抗CCP抗体可出现在PsA患者血清中,抗CCP抗体阳性的PsA患者多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且与SJC、TJC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与病情活动性的相关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方法检测RA患者活动组 (30例 )、缓解组 (30例 )及正常对照组 (30名 )的血清VEGF ,并分析血清VEGF与RA病情活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活动组RA患者血清VEGF(183± 5 6 )ng L显著高于缓解组 (84± 8)ng L及正常对照组 (82± 8)ng L (P <0 0 1) ;活动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与RA病情活动指标C反应蛋白 (CRP) (r=0 711,P <0 0 0 1)及Stoke指数 (r=0 6 38,P <0 0 0 1)呈显著正相关 ,与类风湿因子 (RF) (r=0 16 1,P >0 0 5 )、血沉 (ESR) (r=0 12 8,P >0 0 5 )、双足双手X线狭窄侵蚀积分 (r=- 0 0 11,P >0 0 5 ;r=0 0 2 4 ,P >0 0 0 5 )无相关性。与反应RA活动期指标血清透明质酸 (HA)、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白细胞介素 2 (IL 2 )相比 ,VEGF判断RA活动期的敏感性为 93 3% ,特异性为 93 3%。结论 血清VEGF与RA的病情活动性有关 ,检测血清VEGF有助于RA活动性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骨保护素(OPG)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测定58例冠心病心衰患者和22例正常体检者血清中OPG,并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CHF组患者血清OP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NYHA级别的增加而明显增高(P〈0.01)。结论:OPG与冠心痛心力衰竭相关联,其血清水平可以作为判断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裴必伟  徐胜前 《中国医药》2011,6(4):505-507
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是Simonet等[1]于1997年发现的一种具有调节骨吸收功能的分泌型糖蛋白,该蛋白基因过度表达会导致小鼠出现骨质硬化,早期小鼠即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卵巢切除术后的小鼠,给予重组OPG cDNA腺病毒载体注射可以产生高表达的OPG且破骨细胞数量减少,骨量大大增加,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给绝经后妇女皮下注射OPG可以快速、有效地抑制骨转换,故认为其在调节骨代谢、预防骨质疏松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接受依那西普(etanercept,ETN)治疗52周后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骨密度改变。方法:3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MTX7.5 mg/周逐渐加量至15 mg/周,3例患者于第8周时最大剂量为20 mg/周);治疗组17例(MTX用法同前,其中2例患者于第8周时最大剂量为20 mg/周,ETN:25 mg,每周2次,皮下注射)。于治疗前、12周、26周、52周分别检测骨保护素(OPG)、血清骨钙素(OC)、降钙素(CT)、甲状腺旁素(iPTH)。并行腰椎及股骨不同部位骨密度(BMD)测定。结果:2组在治疗前血清OPG水平即有显著降低,对照组随着治疗时间的持续而进一步降低。治疗组在治疗26周后出现升高,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血清iPTH在治疗前2组均有显著升高,对照组随着治疗时间的持续而进一步升高。治疗组在治疗12周后出现升高,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2组患者腰椎、股骨颈、股骨沃德三角BM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依那西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减少骨丢失、有效改善患者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8.
裴必伟  徐胜前 《中国医药》2010,6(8):505-507
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是Simonet等[1]于1997年发现的一种具有调节骨吸收功能的分泌型糖蛋白,该蛋白基因过度表达会导致小鼠出现骨质硬化,早期小鼠即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卵巢切除术后的小鼠,给予重组OPG cDNA腺病毒载体注射可以产生高表达的OPG且破骨细胞数量减少,骨量大大增加,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给绝经后妇女皮下注射OPG可以快速、有效地抑制骨转换,故认为其在调节骨代谢、预防骨质疏松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裴必伟  徐胜前 《中国医药》2011,6(1):505-507
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是Simonet等[1]于1997年发现的一种具有调节骨吸收功能的分泌型糖蛋白,该蛋白基因过度表达会导致小鼠出现骨质硬化,早期小鼠即可出现严重的骨质疏松.卵巢切除术后的小鼠,给予重组OPG cDNA腺病毒载体注射可以产生高表达的OPG且破骨细胞数量减少,骨量大大增加,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给绝经后妇女皮下注射OPG可以快速、有效地抑制骨转换,故认为其在调节骨代谢、预防骨质疏松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男女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性激素变化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本院收治的临床确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6例,另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这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女性患者PRL、E2水平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男性患者FSH、LH水平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男性与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均存在明显的性激素水平变化,这对于临床诊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晓玲  陆方林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2):3041-3042
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ORA)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例EORA及103例中青年发病的RA患者(MRA)的临床症状及常用实验室检查等项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起病在EORA组中有11例(11/19,57.9%),在MRA组中有32例(32/103,31.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ORA组中伴肺间质病变者有10例(52.6%),MRA组有27例(26.2%)。两组患者在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及男女发病率这些指标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ORA急性起病多见,首发在肩和膝等大关节受累的多见,乏力及肺间质病变等关节外表现明显增多。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利于阻止病情恶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D-二聚体(D-dimer)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的水平,探讨D-dimer术前水平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12月至2005年11月行关节置换的109例患者,其中RA 52例,骨性关节炎(OA)41例和强直性脊柱炎(AS)16例;其中RA患者根据类风湿因子(RF)血清浓度,分为RF(-)组及RF(+)组。所有患者进行纤溶、凝血、血常规及炎性相关指标检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A患者血浆中的D-dimer均明显高于正常值,并明显高于OA、AS(P<0.01)。15例RA患者RF定量检查在正常范围,即RF(-),但D-dimer血浆浓度均值仍然增高,平均为(745±98)ng/ml,与OA、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dimer与RF、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指标有密切相关性(P<0.01)。结论RA患者存在与OA、AS明显不同的纤维蛋白溶解。D-dimer在RA中存在明显增高的规律,因此RA患者D-dimer水平增高,不能作为DVT发生可能性大的可靠依据,也不能以此项增高而增大术后抗凝药剂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定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sICAM) 1、可溶性E 选择素 (sE 选择素 )、白细胞介素 (IL) 1、肿瘤坏死因子 (TNF)、干扰素 (IFN) γ水平 ,探讨sICAM 1、sE 选择素与IL 1、TNF、IFN γ及病情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检测 3 0例活动期RA患者与 3 0名正常对照者sICAM 1、sE 选择素、IL 1、TNF、INF γ水平。结果 RA患者血清sICAM 1、sE 选择素、IL 1、TNF、IFN 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sICAM 1与sE 选择素、IL 1、IFN γ水平及类风湿因子 (RF)正相关 ,sE 选择素与IL 1正相关。结论 RA患者血清sICAM 1、sE 选择素、IL 1、TNF、IFN γ水平显著升高 ,ICAM 1及sE 选择素参与RA发病过程 ,sICAM 1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吸附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免疫吸附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RA)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 7例RA患者随机分为RA免疫吸附剂治疗 35例 (治疗组 )和非吸附治疗 32例 (对照组 )。将治疗组患者动脉血流经RA免疫吸附剂 ,吸附后由肘静脉回输入体内。随访 8~ 30个月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经 1~ 2次吸附治疗 ,有效率 97% (34/ 35 ) ,较对照组 6 9% (2 2 / 32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完全缓解率治疗组 83% (2 9/ 35 ) ,较对照组 5 0 % (16 / 32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其中病史 <2年并关节功能状态Ⅱ级者 2 2例 ,完全缓解率 10 0 % (2 2 / 2 2 ) ,较对照组病史 <2年并关节功能状态Ⅱ级者 2 0例 ,完全缓解率 70 % (14 / 2 0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病史≥ 2年治疗组完全缓解率 5 4 %(7/ 13) ,较对照组 17% (2 / 12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关节功能状态Ⅲ级者治疗组完全缓解率 5 8% (7/ 12 ) ,较对照组 18% (2 / 11)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免疫吸附剂治疗RA ,优于非吸附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抗角蛋白抗体(AKA)在R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RA患者356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150例,进行相关实验指标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F、抗CCP抗体、AKA在RA患者中阳性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抗CCP抗体阳性组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C反应蛋白(CRP)、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RF高于抗CCP抗体阴性组,2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检测RF、抗CCP抗体、AKA有助于R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且抗CCP抗体和RA疾病活动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来氟米特(LEF)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活动期RA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给予LEF20mg/d;对照组45例,给予甲氨蝶呤15mg,每周1次,2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91.1%(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15.6%(P〉O.05)。结论LEF治疗RA与甲氨蝶呤同样有效,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7.
郭兆军  周伟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0):1309-1310
目的 评价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抗体)联合检验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风湿病患者125例,按设计要求分RA组78例,其他风湿病组(非RA组)47例.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抗CCP抗体、乳胶凝集法检测RF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抗CCP抗体阳性率为66.7%,RF阳性率为74.4%,抗CCP抗体+RF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62.8%,抗CCP抗体+RF联合检测与单独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检测的特异性98.6%,阳性似然比29.2,比单独检测有明显的提高;灵敏度49.6%,阴性预测值54%,比单独检测有明显的降低.结论 联合检测能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降低检测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联合检测更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芪总甙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黄芪总甙 (AST)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RA)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开放性的临床试验 ,治疗前后自身对照。选择RA患者 11例 ,男性 2例 ,女性 9例 ;年龄为 2 9~ 6 5岁 ,平均 (47± 14 )岁 ;病程 2个月~ 3年 ,平均 (1 8± 1 2 )年。AST的起始剂量为每日 0 6 g (0 2g ,每日 3次 ) ,若疗效不明显 ,可增至每日0 9g(0 3g ,每日 3次 )。 4周为 1疗程 ,共观察 2个疗程。在试验过程中不得加用具有镇痛、抗炎、免疫调节和肌肉松弛等影响疗效评价的中西药物。结果  11例RA患者经AST治疗 4周后 ,无效 6例 ,改善 3例 ,进步 2例 ,无明显进步病例 ,总有效率 4 5 5 % ;治疗 6周后 ,无效 5例 ,改善 2例 ,进步 3例 ,明显进步 1例 ,总有效率 5 4 5 % ;9例RA患者经AST治疗 8周后 ,无效 4例 ,进步 4例 ,明显进步 1例 ,总有效率 5 5 6 %。主要观察指标的改善结果显示 :4周疗程时 ,AST能明显改善RA患者的休息痛、舌质淡和脉象细 (P <0 0 5 ) ;6周疗程时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休息痛、舌质淡、脉象细和肿胀关节数 (P <0 0 5 ) ;8周疗程时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休息痛、晨僵时间、舌质淡、脉象细、肿胀关节数和指数 (P <0 0 5 )。 8周时AST明显提高RA患者淋巴细胞的增生反应 (P <0 0 5 ) ;同时降低RA患者外?  相似文献   

19.
张德亭  余静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2):1837-1839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人软骨糖蛋白39(HC gP39)、骨桥蛋白(OPN)及类风湿因子(RF)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9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观察组)血清HC gP39、OPN含量,免疫散射浊度法检测RF水平,并与98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HC gP39、OPN和R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20.25、32.71、36.34,均P<0.01),且观察组中活动期患者血清HC gP39、OPN和RF水平高于非活动期(t=24.22、45.62、50.15,均P<0.05);RA患者Ⅰ期与Ⅱ期、Ⅱ期与Ⅲ期、Ⅲ期与Ⅳ期血清HC gP39、OPN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48、12.36,均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RA患者血清RF水平与HC gP39、OPN水平呈正相关(r=0.682、0.656,均P<0.01),HC gP39水平与OPN也呈正相关(r =0.608,P<0.01).结论 HC gP39、OPN及RF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其可作为判断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和不同分期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