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评价MRI、MRA对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临床确诊的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头颅MRI、MRA资料。结果15例患者急性脑梗死病变部位:MRI为点状、片状异常信号;DWI表现为高信号;ADC为低信号;ADC值为(0.55±0.14)×10~(-3) mm~2/s;病灶直径(8.62±9.27)mm。病灶部位:10例脑叶,7例基底节及侧脑室旁,2例小脑,2例苍白球,1例脑干。12例侧脑室前后角白质周围片状、云雾状长T_1、长T_2异常信号病灶;11例双侧基底节及侧脑室旁点状长T_1、长T_2异常信号为陈旧性腔隙性梗死;7例脑萎缩。13例MRA表现:8例(61.53%)动脉狭窄,5例(38.46%)动脉管腔僵硬。结论应用头颅MRI、MRA对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的早期临床诊断、病情程度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认知障碍与梗死灶的部位、体积、数目及伴随脑病理性改变的关系。方法纳入76例ACI患者,发病0~7d内进行相关检查,根据简明精神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分为认知正常、轻度认知障碍和痴呆组,比较三组梗死灶特点的差异。结果 76例患者中85.5%有不同程度认知损伤。与认知正常组相比,余两组教育年限短、发病前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高(P0.05);其中轻度认知障碍组NHISS、改良Rankin量表(MRS)、Barthel指数(BI)均低于痴呆组(均P0.05)。梗死灶位于左/右侧半球、是否涉及皮质及具体部位对认知障碍发病率没有影响,但梗死数目越多、体积越大,认知受损越明显。有认知受损者多伴脱髓鞘等脑改变。结论 ACI认知障碍有一定的特殊性,发病率较高,认知受损的程度与发病前认知水平、神经功能缺失程度、教育水平、梗死数目、梗死体积、一些伴随的脑病理性改变有关,与性别、年龄、梗死部位、涉及皮质损伤等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梗死的MRI特征性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MRI特征性表现及与临床关系。方法分析30例HI患者的MRI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HI以发病2周内常见,约占76.7%。不同部位脑梗死HI的出血形态、位置不同:脑叶HI15例(50.0%),脑回状、斑片状出血位于皮层和/或皮层下白质;脑深部HI(基底节及丘脑)10例(33.3%);小脑HI4例(13.3%),斑片状、线状出血位于梗塞区内、边缘;混合型2例(6.7%)。T2*WI呈低信号。结论HI的MRI表现与脑梗死部位、面积有密切关系。T2*WI有助于HI的检出。脑梗死患者病情加重或考虑大面积脑梗死应在2周内进行影像学复查,以利于HI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的MRI弥散张量成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用MRI弥散张昼成像(DTI)分析腩梗死的弥散张量改变,探讨脑梗死的DT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肓法分析临床及常规MRI和(或)CT确诊的69例脑梗死患者的DTI图像.分析脑梗死的DTI信号改变,测量病变区域的各向同性(ADCiso)值和各向异性(FA)值,并与健侧相应正常解剖区域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ADCiso图和FA图上病变区的信号改变和定量测量,总结归纳出69例脑梗死病例分以下4种类型:I型(8例):病变区ADCiso值降低,FA值升高:ADCiso图表现为低信号,FA图表现为高信号.Ⅱ型(23例):病变区ADCiso值和FA值均降低,但病变周围区域ADCiso值降低.FA值升高;ADCiso图为低信号,FA图呈中央低信号,周围高信号改变.Ⅲ型(7例):病变区ADCiso值和FA值均降低;ADCiso图和FA图上均为低、等信号.Ⅳ型(31例):病变区ADCiso值升高,FA值降低;ADCiso图表现为高信号,FA图表现为低信号.以上病变区弥散张量参数与健侧镜像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l定性、定量分析有可能更好地揭示脑梗死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有望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影像学分期,成为指导临床诊疗、监测病情进展和评定预后等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评估急性脑梗死代谢物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核磁共振(MRI)及1HMRS扫描,梗死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化合物(Cho)与对侧相应正常脑区代谢产物比值(rNAA、rCr、rCho)及同侧乳酸/胆碱值(Lac/Cho),比较不同部位各代谢产物相对浓度。结果 rCr(F=6.102,P=0.085)各区域间无显著差异;rCho(F=2.229,P=0.094)各区域间无显著差异;rNAA中央部与外侧缘间有显著差异(F=2711.140,P〈0.05);Lac/Cho区域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F=29127.575,P=0.000)。结论 1HMRS检查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常规MRI,可同时检测脑梗死的进展情况。作为一种无创伤活体显示组织代谢的影像学方法1HMRS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D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A(磁共振血管成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DWI和MRA检查,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6例患者在DWI病灶均显示为高信号。MRA显示:142例患者发现颅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狭窄的动脉分布为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三级分支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48例腔隙性脑梗死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且有16例发展成进展性脑梗死,34例腔隙性脑梗死在MRA上未见明显血管狭窄和闭塞,仅1例发生进展性脑梗死。结论急性脑梗死DWI检出阳性率100%,MRA检查最常受累的是大脑中动脉。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所处解剖区的供血大动脉易发生狭窄,且容易出现进展性卒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与不同急性脑梗死病变模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CA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患者梗死模式分为:单发性梗死(包括小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大的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皮质分支动脉供血区梗死和大面积梗死)、分水岭梗死(CWI)和多发性梗死。比较不同模式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CA病变情况。结果 3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MCA狭窄致穿支动脉(PAI)梗死最为多见,占137例(42.28%);PAI患者MCA重度狭窄率与其他单发性梗死、多发性梗死和内分水岭梗死(IWI)患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分水岭梗死、多发性梗死和大面积梗死的MCA重度狭窄率高于小穿支动脉梗死、大穿支动脉梗死、皮质穿支动脉梗死和外分水岭梗死(P0.05),而内分水岭梗死、多发性梗死和大面积梗死之间的MCA重度狭窄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A狭窄致PAI最为多见,但是MCA重度狭窄并非是PAI的重要原因;MCA重度狭窄易导致CWI(尤其是IWI)和多发性梗死;MCA重度狭窄也是导致LTI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扩散成像(DWI)磁共振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用DWI诊断急性脑梗死10例,并与传统CT扫描及常规MRI结果比较。结果:DWI在发病6小时之内已能明确发现脑内相应对高信号灶,常规MRI需在发病12小时后才能显示病灶,其中T2WI较T1WI敏感,而CT则需24小时左右才能显示脑内病灶的存在。DWI显示的病灶较T2WI稍大,所有新病灶在DWI上均为高信号。结论:DWI对诊断超早期脑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总结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成人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分析急性梗死病
灶的分布特征。
结果 入组27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7.1±11.9)岁(49~84岁),平均血红蛋白浓
度(67.5±18.5)g/L(33~107 g/L)。该组患者具有如下特点:13例(48.1%)患者卒中危险因素≤1,13
例(48.1%)患者出现意识障碍。16例(59.3%)患者表现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acute multiple brain
infarction,AMBI),12例(75%)的AMBI累及1个以上循环。13例(48.1%)在2周内有卒中复发并加重。
结论 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卒中危险因素少,但急性期内复发率高,出现意识障碍及AMBI患者比例
较高,累及1个以上循环的AMBI多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2例确诊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2例应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或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北京版量表(MoCA)评定认知功能。结果:本组22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以胼胝体(16例)、额叶内侧面(16例)受累最多。肢体乏力(20例)为最常见症状,其中以下肢为重的偏瘫(7例)和单肢瘫(4例)最常见,其他临床表现包括意志减退/淡漠(12例)、排尿障碍(10例)、感觉减退(7例)、失语(3例)等。12例完善MMSE或MoCA量表患者中有8例存在认知功能缺损。结论: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应加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DWI及SEPs检查,在入院及发病2个月时对患者进行NIHSS评分,并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71例患者中,SEPs异常者46例(64.79%);三组患者NIHSS1及NIHSS2评分组间两两比较均有差异。DWI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MRI;梗死体积与患者的NIHSS呈正相关关系。结论:SEPs结合DWI检查,能对急性脑梗死做出早期诊断,并对早期判断病情程度、评估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1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57例)和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58例),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改良的Rankin(mRS)评分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和6个月的NIHSS、BI和mR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NIHSS、BI和mRS评分的好转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预后,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联合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1例头颅MRI表现酷似颅内感染的多灶性脑梗死。方法:患者行头颅MRI检查,脑脊液等检测,脑标本行多部位病理检查。结果:MRI:两侧额叶及胼胝体膝部、体部多发片状异常信号,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FLAIR高信号,DWI稍高信号,增强后病灶环形强化。病理诊断:脑动脉重度粥样硬化伴大脑顶叶、基底节、胼胝体及脑桥多发梗死伴出血灶形成。结论:多灶性脑梗死头颅MRI增强亦可出现酷似颅内感染的多灶性环型增强。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增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5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并与30例脑动脉硬化患者及2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脑梗塞患者TNF水平明显增高,脑梗塞组TNF为7.19±1.67ng/ml,脑动脉硬化组为2.30±1.06ng/ml,正常对照组为1.41±0.23ng/ml。脑梗塞组与脑动脉硬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重型脑梗塞患者血清TNF含量亦较轻型患者显著增高。重型TNF含量为11.32±1.43ng/ml,轻型为6.90±1.50ng/ml(P<0.05)。提示TNF参与脑梗塞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脑梗塞患者血清TNF含量测定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治疗及预后的一项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确定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信号改变和近似弥散系数 (ADC)的时间演变规律。方法 :分析 10 1例脑梗死患者的 13 5次DWI资料。结果 :超急性、急性和亚急性期脑梗死DWI为高信号 ,慢性早期多数病灶仍为高信号 ,慢性晚期绝大部分病灶为等或低信号。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脑梗死ADC下降 ,慢性早期多数病灶接近或高于正常 ,慢性晚期明显升高。结论 :脑梗死的DWI信号和ADC变化具有特征性的时间演变规律 ,结合常规MRI ,DWI可以推断脑梗死所处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蕲蛇酶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蕲蛇酶治疗组96例,对照组94例,进行双盲对照研究。结果 蕲蛇酶治疗组显效率为67.7% ,较对照组之46.8% 明显升高(P< 0.01);治疗后FG、PAgT、nP、Ht4项凝血指标显著下降(P< 0.05);颅脑CT复查低密度灶平均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1)。结论 蕲蛇酶实为一种新型的降纤、抗栓、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CT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PCI)变化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103例发病2.5~24小时、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APCI患者32例,分析脑CT早期变化特点,并与71例非进展性脑梗死进行对比。结果:103例患者,70例脑CT出现异常(68.0%),其中进展组27例(84.4%)出现脑梗死早期表现,明显高于非进展组(43例,60.6%)。进展组患者病情进展至高峰时,脑CT显示,16例(50%)出现梗死体积增大,5例(15.6%)有出血性梗死,3例(9.4%)有新部位的梗死,8例(25%)梗死体积无明显变化。结论:脑CT可作为早期诊断APCI的预测指标,导致神经功能恶化的直接原因可能与梗死体积增大、出血性脑梗死和再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20.
可溶性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与急性脑梗死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水平变化在急性脑梗死时的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3 0例急性脑梗死及对照组2 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P 选择素、PAF水平 ,同时测定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计算机体层摄影显示脑梗死面积。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可溶性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明显增高 ,可溶性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水平与末梢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急性脑梗死的面积呈正相关。结论 :可溶性P 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是急性脑梗死病情监测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