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考证,认为中药硝石是矿物硝石Niter经加工炼制而成的结晶;朴硝为矿物芒硝Mirabilite加工而得的粗制结晶,芒硝是朴硝再煮炼后所得的精制结晶。  相似文献   

2.
桑白皮具有清肺热、利尿之功,"泻肺之有余,非桑白皮不可",主要应用于两方面:肺热引起的咳吐黄痰(痰中带血);小便不利,味甘性寒。适用于肺中水气互结或肺热,忌用于肺虚或小便过多、风寒感冒咳嗽。本文通过对其功效主治本草考证,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丹参用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即有相关记载。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丹参功效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但历代医家对丹参的功效理解认识不一,甚至有相悖的现象。本研究分别从汉晋南北朝时期、唐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和近代时期,通过本草考证对历代本草进行深入挖掘与梳理。经过系统考证,梳理了历代主流本草中丹参功效认识的沿革。发现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正品丹参即为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的丹参品种,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4.
附子的诸多功效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和逐步完善,目前归纳为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本文对附子功效的记载进行本草学、方书及医籍考证,附子各功效自古均有运用,回阳救逆在明清时期明确提出;金元时期,附子补火助阳的功效细化为以温脾肾之阳为主;散寒止痛在《神农本草经》已明确指出。该文为附子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白芷功效应用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芷Angelicae dahuricae在《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中已经收载.列为中品药。书中记载了该药的性味、功效和应用。自《本经》以降,历代本草多有发挥,到《本草纲目》(简称《纲目》)达高峰.该书对白芷的论述最为丰富。但从明代后,尤其到清代.各医家应用白芷的范围逐渐缩小。其中有些功效不为广泛使用。何故使然?明以前白芷的功效记载是否准确。对此进行探讨,对于更好地研究开发该药。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五味子是临床常用中药,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作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清时期以来,医家们根据五味子产地、基原和功效的不同,将其分为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并普遍认为北五味子是五味子的正品。现阶段在中药临床上对南北五味子仍未有明确的区分,两者常通用,较为混乱。为此,本研究考证了古今本草、医学古籍、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历版中药学教材,梳理了这些书籍中对南北五味子功效等方面的古今记载,旨在为正确指导南北五味子的临床用药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古籍文献及现代文献,了解射干从古至今的功效演变及治疗病种变化,利用药理药效实验手段,对其主要功效进行验证,将传统中药特色优势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有助于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对中药新药研发有效成分、治疗病种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本草考证射干功能主治、从医籍考证射干治疗病症、基于《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析射干复方治疗病种,对射干主要功效主治进行总结,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射干主要成分抗炎作用机制,筛选动物模型和考查指标,对射干功效进行初步验证。结果:综合古典本草医籍应用情况和方药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射干有消痰、利咽的功效,是治疗咽痛喉痹的要药;现代研究中实验组血清及咽喉组织中IL-4、血清及肺组织中IgE、血清中LTC4水平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射干提取物对慢性咽炎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及肺组织中IgE水平,抑制血清及咽喉组织中IL-4和血清中LTC4的表达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中防治肺系疫病方药的用药规律,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第5 版《中华医典》数据库中的肺系疫病条文,筛选明确具有现代流行性传染病特征、发病部位在呼吸系统、且包含药物组成的条文。提取其中涉及的病名、证候、用药等信息,对提取信息进行术语规范化后,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常用中药用药频次、分析其关联规则,获取核心处方及组方规律,结合现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 869 条古代疫病条文,根据传染性评价和发病部位判断后,最终纳入含中药处方的肺系疫病条文共177 条,1 条来自唐代,4 条来自宋代,2 条来自金代,2 条来自元代,60 条来自明代,90 条来自清代,18 条来自民国。涉及药物共204 种,单药使用频次最高前3 位的为甘草、黄芩、桔梗,出现药对频次最高的组合为甘草-桔梗、黄芩-甘草、连翘-甘草。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进一步分析,设置支持度20,得到核心处方黄芩-黄连-连翘-甘草-桔梗;设置支持度16,得到核心处方为黄芩-黄连-柴胡-连翘-桔梗-牛蒡子-玄参-甘草。结论:中国古代经历多次疫灾,积累了丰富的抗疫经验,记载了大量的抗疫方药。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古代肺系疫病的诊疗经验,建立了古代肺系疫病文献数据库,发现古代肺系疫病与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辨证分型虽不尽相同,但高频用药多为清热药、解表药;处方规律则改泻火解毒为辛凉宣肺,注重顾护胃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昆仑穴的古籍文献,归纳整理其主治病证、腧穴的单穴及配伍应用和应用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方法 以《中华医典》为源数据库检索昆仑穴的相关条文,建立昆仑穴应用数据库,通过IBM SPSS STATISTIC 26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检索相关的古籍著作共计238部,纳入文献条文432条,昆仑单穴主治病证共达47种,优势病证为:腰痛、足痛、头痛、下肢肿(头痛、下肢肿为并列关系)、癫痫、鼻衄、喘证、难产(癫痫与鼻衄、喘证、难产为并列关系)、肩背痛、太阳中风、前阴肿、疟疾、暴喘、中风、水肿、小儿阴肿(暴喘、中风、水肿、小儿阴肿为并列关系);配伍主治病证73种。最常见的配伍用穴频次前10依次为合谷、照海、绝骨、足三里、太冲、太溪、涌泉、金门、腕骨、申脉、三阴交、天柱、委中、阳溪(腕骨、申脉、三阴交、天柱、委中、阳溪出现频次相同);最常使用的方法为针刺和艾灸。结论 上述结果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古籍中昆仑穴在单穴治疗中与配伍治疗的临床应用,总结分析古代病案中昆仑的优势病种和与之相配的使用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应用和科研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古今文献共检,分析总结运动障碍的取穴规律,为给运动障碍人群制定安全有效、规范系统的选穴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华医典》(第五版)及2011-2021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F)中运动障碍选穴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整理,分析归纳选穴规律。结果 古籍条文纳入443条,共涉及121个腧穴;现代文献纳入249篇,共涉及152个腧穴。使用频率最高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四肢部和头面部取穴较多,躯干部取穴较少;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五输穴、下合穴和原穴;曲池、阳陵泉、悬钟、肩髃、手三里、合谷、足三里、环跳、百会、尺泽为古今常用的腧穴。结论 古今治疗运动障碍的选穴以运动障碍肢体局部腧穴为主以调形,配合百会穴以调神,体现了“形神共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之真武汤为温阳利水的经典名方,由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5味药物组成。后世医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与运用,使真武汤不断被传承并发扬。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将记载真武汤方书进行系统梳理,对其历史沿革、主治病证、用药剂量、药物炮制、用法、药味加减变化等进行考证。研究发现,真武汤在明清时期应用最为广泛,诸医家对于真武汤的主治病证多继承仲景之说,个别医家将其用于治疗白喉及一切水证;部分医家对真武汤药味进行加减变化,用以治疗发斑、休息痢、黄疸等。现代临床多用于治疗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其药物炮制较为明确,建议附子需炮制、去皮,茯苓、白术、芍药、生姜生用;虽用药剂量不尽相同,但大都与《伤寒论》中剂量一致。根据文献考证建议临床该方参考剂量为:茯苓、芍药、生姜各41.25 g,白术27.5 g,附子15 g。用法为以水1 600 mL,煎煮成600 mL,去渣,每次温服140 mL,每日3次。通过对记载真武汤的文献挖掘整理,以期对真武汤的临床应用及成方制剂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紫丹参为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民间常用药物,应用广泛,但其药用历史及本草考证资料有限。该文通过系统查阅历代本草文献,结合我国几种鼠尾草属植物的形态描述和野外实地调查,对民族药紫丹参的基原、名称、药用历史、功能主治、民间应用、药理作用等进行了系统考证和整理,以期为紫丹参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认为古代本草记载的紫丹参与今用紫丹参物种一致,为云南鼠尾草Salvia yunnanensis的根,其药用历史约600年,具有广泛的民间临床应用基础。主要用于经闭、痛经、月经不调、跌打肿痛、肢体麻木及多种血瘀证。紫丹参的相关临床应用与与现代药理学证据是相互支撑的,表明基于临床经验总结的传统医学具有较高的挖掘价值。基于本草文献考证的证据表明,紫丹参在妇科、血瘀等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开发价值,应充分挖掘紫丹参的民间临床应用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其物质基础、药效、作用机制等相关研究,促进紫丹参的资源利用和产品开发,使其更好服务于人类。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历代文献古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牵牛子的名称、基原、规格等级和药效等方面进行考证。牵牛子入药常记作“黑丑、白丑”,历代本草中记载的黑丑以裂叶牵牛为主;白丑存在争议,圆叶牵牛或丁香茄儿。一般认为黑丑力速,白丑效迟。药性以苦寒为正,而辛热可能在于皮,可通过去皮、炒黄或蜜炙来降毒。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古籍整理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文脉与思想的重要载体,是赓续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基于此,笔者提出了中医药古籍整理的时代目的,在于发掘传统文化的宝藏,揭示其意义,发扬其精神,吸取其经验教训,使之服务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阐述了古籍整理中的几大问题,即重视“执拗的低音”现象、避免“后出转劣”趋势、注意“代古人立言”隐患;论述了以“道统”的思想理念、不忘初心的守则、科学的方法作精确的考证,揭示学术的本来面目和真价值的方法论;并以本草考古为例,分享了如何以科技手段破解历史密码的实践探索,以期为中医药古籍的整理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证治准绳》记载的养胃汤善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及疟疾等,现已被收录于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整理相关古籍文献及现代文献发现《证治准绳》养胃汤类方众多,与《证治准绳》养胃汤交织衍化且临床应用广泛,为厘清其历史沿革和衍化脉络,对养胃汤及其类方的历史源流进行梳理,并对方义组成、药物基原、炮制方法、功效主治等关键信息进行考证分析。该研究共获取《证治准绳》养胃汤数据896条,经筛选纳入26条有效数据,涉及中医古籍17部,另纳入《证治准绳》养胃汤类方有效数据29条,涉及23部古籍供脉络梳理。考证发现,养胃汤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之“人参养胃汤”,并沿用至今,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应用,因而流传版本较多。经对比分析,历代《证治准绳》养胃汤方剂组成较为统一,其药物基原和炮制方法基本清晰,建议“清半夏、厚朴(姜汁炒)、苍术(米泔水制)各37.3 g,橘红27.98 g,藿香叶、草果、茯苓、人参各18.65 g,炙甘草9.33 g。上述药物粉碎为粗粒,每服14.92 g,以水450 mL,生姜7 g,乌梅2 g,煎至270 mL,热服”。《证治准绳》养胃汤具有温中解表,燥湿除疟之效,主治病证广泛,如外感风寒、内伤生冷等脾胃不和之症及各类疟疾。现代临床未见有《证治准绳》所载养胃汤相关报道,故需加大对该方的挖掘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独一味是藏族常用药之一,具有的良好的活血止血、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风湿痹痛,黄水病。该文通过查阅历代藏族药典籍、本草,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独一味名称、性味、基原、入药部位、采收加工、功效主治的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及本草考证。经考证独一味始载于八世纪中叶《月王药诊》,音译为大巴。独一味性味的记载以性平、温,味甘、苦、涩为主,除《青藏高原甘南藏药植物志》,其他典籍中均记载为无毒。历代主流的基原为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的地上部分入药,此外古代尚有圆叶筋骨草Ajuga ovalifolia,美花圆叶筋骨草A. ovalifolia var. calantha,藏玄参Oreosolen wattii的全草入药的情况。古代采收时间多为农历8—9月霜降前采挖,现代采收时间为秋季花果期采收。由于独一味药材的蕴藏量大幅减少,其入药部位由全草或鲜叶,演变为地上部分为主。功效古今记载以养骨补髓,引黄水,止血止痛为主,但古代尚有治疗虫病,月经淋漓,遗精症,腹泻及滋补身体的功效,该文通过对独一味的本草考证,以期为藏族药资源独一味扩大开发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本草中记载的中药玉竹的基源植物,并对中药玉竹进行全面的本草考证,为研究中药玉竹提供文献依据。方法:查阅历代本草书籍,从形态、功效以及炮制方法鉴别女萎和葳蕤,又对中药玉竹进行本草考证,分别进行了名字来源的考证,植物形态的考证以及对其功效进行了论证,并对现代玉竹的食用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考证出玉竹在历代本草品种来源:本草中记载的葳蕤为现代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本草中记载的女萎为今毛茛科植物女萎Clematis apiifolia。玉竹的本草考证包括名字来源的考证,玉竹又名荧,地节,马薰,称为玉竹以表示根状茎形状。茎似小竹竿,叶光莹如竹叶,地下根状茎长而多节,故有玉竹和地节之称。形态考证:根状茎圆柱形,互生叶,叶椭圆形,先端尖。玉竹功效为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玉竹现代不只作为药品应用,还广泛应用在保健品以及食疗中。结论:玉竹作为传统的药食两用的中药材,适应广,用量大,疗效好。加强对玉竹的应用研究,生产方面的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将玉竹作为一个产业来开发,把玉竹的产业做大、做强,让玉竹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发展方向。表明玉竹具有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