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2例妊娠期梅毒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取60例同期健康孕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根据治疗时机分为四组:A组(14例)在孕12周内予以驱梅治疗,B组(18例)在孕28周后予以治疗;C组(24例)整个孕期均进行驱梅治疗;D组(16例)孕期未给予驱梅治疗。比较两组及观察组不同治疗时机、TRUST滴度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流产、死胎发生率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先天梅毒、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RUST滴度≥1∶8时明显高于TRUST滴度<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81.4%)明显高于A组(50.0%)、B组(55.6%)及C组(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大小依次为:D组>B组>A组>C组;A组新生儿情况明显好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D组次之。结论:抗梅毒治疗时机和梅毒TRUST滴度对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从而探寻降低新生儿梅毒发病率以及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临床医学办法。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5年5月我院接诊的妊娠合并梅毒8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不实施任何治疗,观察组实施全过程的抗霉素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新生儿情况、患者血清RPR滴度、治疗孕周与新生儿梅毒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足月产38例,占95.00%,对照组足月产10例,占25.00%,观察组早产、流产、死亡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没有死亡和流产的情况发生,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常新生儿有35例,占87.50%,对照组仅7例,占17.50%,而两组患者正常新生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10,P=0.0003);观察组在先天梅毒儿、窒息儿、低体质量儿等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血清RPR滴度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分析:患者血清RPR滴度≥1∶16的新生儿预后明显没有患者血清RPR滴度≤1∶8的好,两组患者血清RPR滴度与新生儿预后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越早的治疗孕周,其先天梅毒儿的发生也就越小,不同治疗时间的梅毒产妇产出正常新生儿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的孕产妇极易出现不良的妊娠结局,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查尤为重要,及时有效地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采取规范化的抗梅治疗,能够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有效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早期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期梅毒孕妇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孕妇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梅毒治疗时机不同分为观察组(n=75)、对照组(n=75),两组均予以苄星青霉素治疗,观察组孕早期(孕周13周)行抗梅毒治疗,对照组孕中晚期(孕周≥13周)行抗梅毒治疗,对两组孕妇妊娠结局、新生儿娩出时情况、新生儿预后情况、不同RPR滴度下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观察组为6.67%,低于对照组(1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出生体重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梅毒感染占比与对照组比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RPR滴度≤1∶8时,新生儿梅毒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孕妇RPR滴度1∶8时,观察组新生儿梅毒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早期抗梅毒治疗可减少妊娠期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阻断梅毒垂直传播,改善新生儿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妊娠期梅毒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2017年6月—2022年6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分娩的妊娠合并梅毒的580例孕妇,分为A组(接受苄星青霉素治疗的梅毒孕妇,其中A1组孕期初次诊断梅毒感染并接受2个疗程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的孕妇;A2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阴性和血清固定的孕妇,既往接受规范治疗,孕期给予1个疗程苄星青霉素;A3 TPPA阳性、RPR阴性和血清固定的孕妇,既往接受规范治疗,孕期拒绝治疗)、B组(不规范治疗的梅毒孕妇)、C组(未治疗的梅毒孕妇)。比较A、B、C 3组间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围产儿死亡及先天性梅毒儿发生率。结果 3组孕妇年龄、分娩方式和所生婴儿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总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分别是11.39%(50/439)、24.59%(30/122)和63.16%(1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新生儿的血清梅毒抗体TPPA和RPR在18个月龄内均转为阴性。结论梅毒感染的孕妇接受2个疗程苄星青霉素治疗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不同孕期妊娠梅毒患者的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共124例妊娠梅毒妇女接受了驱梅治疗,包括孕早期42例,孕中期40例,孕晚期42例。结果:124例妊娠梅毒患者中不良妊娠33例,包括流产死产14例,先天性梅毒患儿19例。孕早期不良妊娠率为7.14%,孕中期为22.5%,孕晚期为5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梅毒患者治疗越早,不良妊娠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探讨妊娠梅毒孕妇孕期干预时机对母婴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进行产检及分娩的孕妇254例,所有孕期发现梅毒后,均给予长效青霉素治疗。早期干预组给予240万U,臀部肌内注射,1次/周,3周/疗程。每疗程结束后复查,若转阴,则晚期再治疗1个疗程,若未转阴且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滴度下降小于2倍比稀释度,则继续治疗1个疗程。对于中期干预者,在发现后治疗1个疗程,晚期治疗1个疗程。晚期干预者在发现后即治疗1个疗程。结果:早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12例(10.00%),死胎0例,新生儿畸形0例,新生儿死亡0例,新生儿梅毒0例;中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22例(26.83%),死胎2例(2.44%),新生儿畸形2例(2.44%),新生儿死亡0例,新生儿梅毒2例(2.44%);晚期干预组早产、低体重儿26例(50.00%),死胎8例(15.38%),新生儿畸形4例(7.69%),新生儿死亡4例(7.69%),新生儿梅毒10例(19.23%)。早期干预妊娠结局最优,且新生儿梅毒发生率最低(P0.05)。RPR滴度低组,妊娠结局明显优于滴度高组,且新生儿梅毒发生率低(P0.05)。结论:妊娠梅毒孕妇孕期早期干预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临床上对疑似孕妇应尽早诊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妊娠期梅毒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并探讨产前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自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入我院治疗的确诊感染梅毒的孕妇确诊了妊娠结局的资料,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等,以正常分娩患者为对照组,以不良妊娠结局及先天性梅毒的梅毒孕妇为病例组,用统计学分析,评价影响妊娠期梅毒患者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及其关联性。结果:共纳入患者26例,首次治疗孕周(OR=2.67;95%CI:1.99-3.59)、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OR=16.89;95%CI:8.46-33.70)、孕期没有完成治疗(OR=11.00;95%CI:6.46-18.72)、RPR滴度上1:8(OR=10.62;95%CI:6.69-16.85)、早期梅毒(OR=65.90;95%CI:38.29-113.44)、非青霉素治疗(OR=3.24;95%CI:1.50-6.97)是CS的危险因素;首次治疗孕周(OR=1.34;95%CI:1.22-1.48)、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OR=3.68;95%CI:2.96-4.58)、孕期没有完成治疗(OR=1.46;95%CI:1.38-1.56)、RPR滴度上1:8(OR=3.11;95%CI:2.50-3.85)、早期梅毒(OR=35.83;95%CI:23.60-54.40)、非青霉素治疗(OR=2.71;95%CI:1.74-4.24)是是APOs的危险因素。结论:孕期治疗延后或孕期未完成治疗或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小于4周、RPR滴度越高、早期梅毒感染、非青霉素治疗是CS和APOs的危险因素。且随着孕期首次治疗延迟、孕期首次治疗结束到分娩的间隔时间4周的缩短、TRUST滴度增加妊娠梅毒CS和APOs发生的风险也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2年8月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医院产科收治204例及2012年8月至2015年10月成都市西区医院产科收治120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统计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情况,比较不良妊娠结局和正常妊娠结局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将对不良妊娠结局有影响的因素再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措施。结果:324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中有24例(7.41%)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对正常组300例患者和不良结局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产次、年龄、就诊时梅毒分期、其它传染病、驱梅疗程、随访执行情况是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就诊时梅毒为中晚期、有其他传染病、完成驱梅疗程≤1、未严格执行随访计划是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较高,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不良妊娠结局的因素较多,在加强对孕妇进行梅毒筛查的同时,应加强梅毒感染孕妇的后续治疗和管理,确保梅毒感染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梅毒感染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提高孕妇的妊娠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的324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统计孕妇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情况,比较不良妊娠结局和正常妊娠结局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妊娠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324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中有24例(7.41%)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对正常组300例患者和不良结局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显示,产次、年龄、就诊时梅毒分期、其它传染病、驱梅疗程、随访执行情况是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就诊时梅毒为中晚期期、有其它传染病、完成驱梅疗程≤1、未严格执行随访计划是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妊娠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较高,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感染不良妊娠结局的因素较多,在加强对孕妇进行梅毒筛查的同时,应加强梅毒感染孕妇的后续治疗和管理,确保梅毒感染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梅毒感染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提高孕妇的妊娠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梅毒妊娠孕妇死胎原因及影响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98例梅毒孕妇进行前瞻性研究,收集梅毒孕妇的病历资料以及妊娠结局,对其中9例梅毒死胎孕妇和89例正常妊娠梅毒孕妇进行对照观察,就梅毒妊娠孕妇死胎原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毒史、TRUST滴度、性伴侣数、是否完成治疗等因素与梅毒孕妇死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了梅毒孕妇的婚姻状况、TRUST滴度以及是否完成治疗是造成梅毒妊娠孕妇死胎的高危因素。结论:梅毒孕妇TRUST滴度1∶8以及未完成临床治疗是造成梅毒妊娠孕妇死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丙基硫氧嘧啶(PTU)与甲巯咪唑(MMI)对治疗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疗效、妊娠结局以及对胎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90例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孕妇作为研究试验对象,按是否服用PTU和MMI治疗分为A、B、C组,A组采用口服PTU进行治疗,B组采用口服甲巯咪唑进行治疗,C组未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对三组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平均体重和1min Apgar评分进行数据分析。结果:A、B组患者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T4)以及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A组患者的FT3、FT4和TSH的水平低于B组,数据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B组妊娠结局好于C组,数据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相关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A、B组患者胎儿的平均体重高于C组,并且1min Apgar评分也均高于C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与B组在胎儿体重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1min Apgar评分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丙基硫氧嘧啶与甲巯咪唑均可以显著改善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改善妊娠结局,并可以增加胎儿体重,提高Apgar评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深圳市宝安区梅毒血清固定的妊娠期孕妇的状况进行筛查及了解规范性治疗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医疗单位进行免费梅毒保健筛查的妊娠期孕妇作为观察对象。对妊娠期梅毒患者的数量及梅毒血清固定的人数比例进行分析。梅毒血清固定孕妇,根据第一疗程、第二疗程同时驱梅用药患者作为治疗组,而两疗程没有同时进行药物治疗或两疗程均没有驱梅用药的患者作为未治疗组,选取同期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观察规范性治疗对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影响。结果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梅毒筛查中,3年的梅毒确诊分别为204例、154例和195例;血清固定孕妇占比分别为5.39%、9.74%和3.07%;在血清固定组患者中不良结局妊娠上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治疗组新生儿血清梅毒阳性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未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采取药物治疗对于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降低新生儿血清感染率和不良疾病发生率上均具有较好帮助,值得在梅毒血清型固定妊娠妇女中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治疗妊娠梅毒对胎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部收治的妊娠梅毒孕妇4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48例孕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4例。孕早期行抗梅毒治疗设作观察组,孕中期和孕晚期行抗梅毒治疗设作对照组,治疗后对比2组胎儿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足月生产率83.33%高于对照组54.17%,观察组早产率12.5%、死胎率4.17%低于对照组33.33%、12.5%,观察组梅毒儿发生率8.33%低于对照组25%,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 0.05)。结论妊娠梅毒及早给予治疗能有效降低早产率、死胎率、死产率、流产率及新生儿先天梅毒,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有效改善新生儿的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妊娠期梅毒治疗对妊娠不良结局以及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的93例妊娠期梅毒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干预的时机不同,将其分成了三组:12周(A组),12~28周(B组),28周(C组),比较各组治疗后的妊娠不良结局、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RPR滴度以及1min、5min Apgar评分。结果:C组妊娠期梅毒病人的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以及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显著的高于A组和B组;C组中儿RPR滴度≥1∶8母体和婴比例均显著的高于A组和B组;A组中1min、5min Apgar评分≥7分的婴儿比例明显高于B组和C组,并且B组显著的高于C组;A组中1min、5min Apgar评分4分的婴儿比例明显低于B组和C组,并且B组显著的低于C组;上述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妊娠期梅毒病人的早期干预治疗能够有效的改善不良妊娠结局,降低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妊娠期梅毒患者治疗时机的选择对妊娠结局及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妊娠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梅毒治疗的有80例,记为研究组,其中胎龄12周时治疗的有26例,记为甲组,(12~28)周的有27例,记为乙组,28周的有27例,记为丙组。未接受梅毒治疗的有80例,记为对照组。对比观察对照组、研究组(甲组、乙组、丙组)婴儿先天性梅毒以及其他妊娠结局出现情况。结果研究组婴儿先天性梅毒、先兆流产、早产、极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出现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甲组、乙组婴儿先天性梅毒、先兆流产、早产、极低体重儿、新生儿死亡出现率远低于丙组(P0.05),但甲组与乙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有导致婴儿先天性梅毒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早期孕期治疗可降低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妊娠晚期合并性传播疾病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定本院产科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妊娠晚期合并性传播疾病者8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孕妇80例作为对照组,随访统计、对比两组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感染率、窒息率、胎盘早破率、产后出血率、压疮感染率、早产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晚期合并性传播疾病会增加妊娠风险性,引发不良妊娠结局,应当引起临床重视与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变化特点及转归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经孕期规范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150例,于孕妇产前l周进行RPR及TPPA试验,并对新生儿娩出3d后及以后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对不同时间血清学转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150例新生儿中106例RPR、TPPA双阳性,44例单TPPA阳性。与TPPA单阳性母亲新生儿相比,RPR、TPPA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RPR阳性比例较高(P〈0.05)。(2)随访中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在出生后2个月,而TPPA单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为出生后6~12个月间。(3)孕妇产前RPR滴度越高,新生儿血清RPR转阴时间越长(P〈0.05),而孕妇产前RPR滴度与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无关(P〈0.05)。新生儿出生时RPR滴度越高则新生儿转阴时间越长,滴度于1:1~1:4间的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更长(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所分娩新生儿的梅毒血清检查结果多呈阳性,且母亲RPR滴度越高的新生儿,其梅毒血清检测呈阳性的时间越长,但RPR均能转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期梅毒治疗对妊娠不良结局以及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影响。方法:将96例妊娠期梅毒患者按治疗时期的不同分为3组,每组32例:早期组(12周)、中期组(12周~27周)及晚期组(≥28周),对比3组患者在治疗之后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母婴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及1min、5min的阿氏评分(Apgar评分)。结果:晚期组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较早期、中期组更高;晚期组中RPR滴度≥1:8的母体与婴儿比例均较早期、中期组更高;早期组1min、5min的Apgar评分≥7分婴儿比例较中期、晚期明显更高,中期组较晚期组更高,早期组1min、5min的Apgar评分4分婴儿比例较中期、晚期明显更低,中期组较晚期组更低;晚期组婴儿先天性梅毒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中期组,以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梅毒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可更有效改善妊娠不良结局,同时降低婴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治疗妊娠期梅毒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梅毒感染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妊娠期梅毒患者80例,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分为A组(孕期≤12周)、B组(孕期12~27周)、C组(孕期≥28周),三组患者均给予规范、足量的抗梅毒治疗。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Apgar评分、母婴梅毒RPR滴度情况。结果:A组梅毒孕产妇的足月分娩率88.5%显著高于B组的55.6%及C组的55.6%(P0.05);A组梅毒孕产妇的早产率是11.5%显著低于B组33.3%及C组的37.0%(P0.05);三组孕产妇的流产、死胎、低体重儿发生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B组、C组新生儿(P0.05);A组母婴梅毒RPR滴度均显著低于B组、C组母婴梅毒RPR滴度(P0.05)。结论:妊娠期梅毒孕产妇及早给予抗梅毒治疗,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足月分娩率、降低早产率、改善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患者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科室妊娠梅毒患者116例临床资料,其中梅毒规范治疗患者86例列为治疗组,未治疗或者治疗不规范患者30例列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发生3例(3.49%)不良妊娠结局,明显低于对照组8例(26.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668,P=0.002);治疗组发生5例(5.95%)不良新生儿结局,低于对照组6例(26.0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28,P=0.003);治疗组新生儿RPR全部转阴,明显优于对照组8例(44.4.4%)转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58,P=0.013)。结论:对合并梅毒妊娠患者实施规范的抗梅毒治疗是关键的改善妊娠结局以及新生儿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