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微透析技术是一种测定活体脑细胞间液中生化物质变化的新技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微透析技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进行连续监测,通过对细胞间液中兴奋性氨基酸、乳酸、葡萄糖、甘油等生化物质代谢变化的检测来研究脑血管痉挛、脑缺血以及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脑微透析(cerebral microdialysis,CMD)监测技术可连续监测活体脑细胞外液中的生化物质浓度,现已逐渐应用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患者的临床监测中。通过对a SAH患者脑细胞外液葡萄糖、乳酸、丙酮酸、谷氨酸浓度以及乳酸/丙酮酸比值进行监测和分析,可初步判断a SAH患者的预后,对脑血管痉挛、迟发性脑缺血等继发性脑损伤进行预警,并可指导a SAH患者的个体化及目标化治疗。CMD监测已成为重症a SAH多模态监护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本文对CMD在a SAH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持续引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对住院的SAH患者31例应用脑脊液持续引流为治疗组,25例常规治疗为对照组。结果:两组病人头痛缓解时间、脑积水发生例数、脑血管痉挛发生例数、消化道出血例数、肾功能损害例数,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死亡1例,对照组死亡5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脊液持续引流治疗SAH可减少并发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6例SAH患者行MSCTA检查,随后行DSA检查对照。结果26例SAH患者MSCTA显示动脉瘤13例,AVM 3例,脑血管狭窄1例,正常9例,MSCTA漏诊1例小的后交通动脉瘤,其余25例患者的MSCTA诊断结果与DSA一致。结论MSCTA对检查SAH病因的敏感性高,是一种简便、少创、准确性高的诊断方法,可做为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微透析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以透析原理作为取样基础的新的化学采样技术,具有活体取样、动态观察、定量分析、采样量小、组织损伤轻等特点。在神经科学领域已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系统介绍了其原理、方法、优缺点、影响因素及在神经科学尤其颅脑外伤领域的研究应用现状。并对微透析的应用前景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约有15%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且不能明确出血原因.对于出血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并且脑血管造影阴性,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1].现对我科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确诊的11例PNS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大鼠脑皮质细胞外液中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EAA)[主要包括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水平的变化规律,探讨SAH后脑损害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SAH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将微透析探针置入大鼠右侧顶叶皮质,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定点采样,样本采用高效液相分析方法进行检测。结果SAH后0hGlu和As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1),而后Glu虽有波动但均高于基础水平;在SAH后1hAsp水平降至基础水平,25hAsp水平再次显著升高(P〈0.01),而后呈升高趋势。结论SAH后大鼠脑皮质细胞外液中Glu和Asp在不同的时限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提示两者在SAH后的缺血性脑损伤中均起一定作用,但早期的神经细胞损伤主要与Glu有关,而Asp主要在中后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临床微透析技术在颅脑创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透析(microdialysis)技术是一种微侵袭、连续在线研究细胞间液生化物质如神经递质及其他活性物质的动态方法,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徽透析技术越来越多地直用于顷脑创伤及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监测.以提供与患病情有关的脑代谢情况,使临广术监测从生理水平上升到化学水平,有助于缺血性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一般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断容易,少数不典型的SAH临床诊断仍很困难,我科诊治二例,报道如下。 例1男性,35岁,3天前饮酒时突然剧烈头痛,呈持续性,呕吐一次。立即到当地医院就诊,做头颅CT检查,提示可疑SAH,转来我院。血压不稳定。查体:血压170/110mmHg,心肺正常。神志清醒,颅神经阴性。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颈部抵抗不明显,克氏征可疑。腰穿;未测压力(压力高),淡粉红色CSF。  相似文献   

10.
微透析技术可用于测量活体细胞外液中各种小分子物质浓度 ,现已广泛应用于脑组织局部代谢研究中。十多年来 ,通过实验及临床研究 ,对于癫痫发作前后能量代谢相关物及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浓度改变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极大地推动了对癫痫发作机理的研究 ,并从生化角度为痫灶定位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对此作一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通过微透析的方法,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家兔海马内能量物质和谷氨酸的含量变化,了解蜕皮甾酮(EDS)对其干预的效果。方法 30只家兔分为5组,即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组(L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组(L-SAH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尼莫地平治疗组(Nim/SAH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蜕皮甾酮(1 mg/kg,4/d)治疗组(EDS/SAH 1 mg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蜕皮甾酮(3 mg/kg,4/d)治疗组(EDS/SAH 3 mg组)。比较观察微透析所测得的各组家兔海马SAH前后葡萄糖、丙酮酸、乳酸、谷氨酸的含量变化。结果乳酸/丙酮酸比值(L/P)在SAH后有上升趋势。SAH后3 d时EDS/SAH 3 mg组右侧海马组织间液中L/P较其它组低(P<0.05)。谷氨酸的含量在SAH后也明显增高,10 d时达高峰。Nim/SAH组1 d和3 d右侧海马组织间液谷氨酸含量较L-SAH组降低(P<0.05),在SAH后1 d和3 d EDS/SAH 3 mg组较L-SAH组和Nim/SAH组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蜕皮甾酮能减轻家兔SAH后海马组织能量代谢的紊乱和谷氨酸的堆积。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 ,但不典型病例误诊率高 ,现将本院自 1991年以来误诊的 2 1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1例 ,发病年龄 5 4~ 80岁 ,平均年龄66 5岁 ,男 9例 ,女 12例 ,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 (个别病例经腰穿检查 )确诊。颅脑CT是确诊SAH的首选诊断方法。CT扫描对早期和少量的SAH的检出率不如脑脊液检查。如 12h后CT阴性须行腰穿 ,脑脊液呈均匀血性可支持诊断〔1〕。本组病例有的入院时未做头颅CT首先考虑其他病 ,后均经头颅CT扫描 ,有的行腰穿检查确诊。头颅CT检查时间从发病 2h~5d ,…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尤其是因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是神经内外科面临的难题。动物SAH模型的建立对SAH病理生理研究有重大意义。本文叙述了动物SAH各种模型的建立及其优缺点与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1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51例SA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SAH多为高血压所致,临床表现以突发剧烈头痛为主,大部分患者通过头颅CT及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结论SAH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7.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血管痉挛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研究采用注血所致狗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对SAH后DCVS进行研究。认为IAB(孵育动脉血)是主要致病因素。自由基损伤可能是DCVS发病关键环节之一,5—HT与DCVS无直接关系,Ach是基底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减弱或消失的主要原因。本文对61例SAH合并DCVS进行了分析,DCVS发病为60%,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CT于基底池存在较多弥漫性高密度影时,可预示DCVS的发生,SAH再发者危险性更大。DCVS患者多病情重,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9.
尼莫通治疗伴颅内压增高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尼莫通治疗伴有颅内压增高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60例经头颅CT及腰穿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随机分为尼莫通组的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降颅内压、营养脑细胞及止血等常规治疗,尼莫通组同时加用尼莫通50ml(10mg)静脉滴注,每天1次,共7-10天,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天测脑脊液(CSF)压力以及观察再出血发生率,脑血管痉挛(CVS)、病死率等。结果:尼莫通组CSF压力在治疗的第5天恢复近正常,而对照组第7天才下降至接近正常(P<0.05)。尼莫通组病死率及CVS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间再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尼莫通在SAH早期应用不加重颅内压增高症状增加再出血发生率,且能预防CVS,降低颅内压,缩短颅内压增高的持续时间,临床应用较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SAH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经CT及腰穿证实的234例SAH患者中38例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资料。结果 SAH继发癫痫的发病率为16%,以大发作多见,少数为局限性或精神运动性发作;早发型癫痫发生率为84%,其中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47%,仅临时用过抗癫痫药;迟发型癫痫发生率为16%,需长期服抗癫痫药。结论 SAH较易继发癫痫.且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密切相关;早期发作较易控制,晚期发作较难控制,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