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关系.以文献和专著中报道的肝毒性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药大辞典》记载的药性理论内容为主要依据,统计分析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及归经方面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①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在四气归属方面均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均为寒、温、平、凉和热性.二者在四气归属上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中药肝毒性与四气归属无相关性;②肝毒性中药在五味归属方面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为苦、辛、甘、酸、涩、咸和淡味;一般中药在五味归属方面亦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为苦、甘、辛、咸、涩、酸和淡味.中药肝毒性与五味归属有一定相关性(P <0.05,rp=0.137).③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在归经方面均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均为肝、肺、胃、脾、肾、心、大肠、膀胱、胆、小肠、心包和三焦经.二者在归经上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中药肝毒性与归经无相关性.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归属和归经方面有明显差别,但与一般中药比较,中药肝毒性与四气归属和归经无相关性,与五味归属则有一定相关性,但为弱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药的性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中药的性质是指其固有性质,包括形、色、气、味、质地等,以五味较为重要,其实质是理化性质,是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效应,是由中药的固有性质产生的,包括四气、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本文以《药典》为依据,探讨了五味与四气、归经、毒性的关系。发现辛味多温热,苦、甘、咸味多寒凉,酸味则温热与寒凉相近。各种味均入多经,在总体上以入肝经最多,其中苦、咸味主入肝经,辛、甘、酸味主入肝、肺、脾经。甘味有毒药最少、辛、苦味有毒药较多,酸、咸味有毒药居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开发一种更优的评估中药肝毒性的方法,为中药保健食品原料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国际公开构建肝毒性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训练集数据,形成训练集。使用Discovery Studio 4.5对训练集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针对每一类使用朴素贝叶斯(NB)、逻辑回归(LR)、邻近算法(KNN)等9种机器学习的方法构建QSAR模型,并利用交叉验证方法对模型构建方法进行评估。最后使用最优类模型对113种中药保健食品原料包含的783个成分进行了预测,根据多模型加权平均概率筛选出肝毒性成分占比较大的中药。结果:根据对训练集化合物的分析,可以看出第3类模型的准确率为85%~91%,高于现有报道的中药成分肝毒性预测模型。对中药保健食品原料成分的分析发现肝毒性化合物48个、不具有肝毒性的化合物735个,肝毒性预测概率为0.15~0.30,说明中药保健食品原料肝毒性普遍较低。预测肝毒性成分所占比例较高的中药有茜草、番泻叶、当归、大黄、丹参、厚朴、川芎、桑枝、桑白皮、五味子等。结论:对训练集预先聚类,提高QSAR模型准确率,为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中药保健食品原料成分进... 相似文献
4.
5.
6.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7,(24)
运用现代药物研究结合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从中药物质基础、作用于人体的生物学效应等方面,结合中药配伍与复方整体性研究,分析中药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评价四气五味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四气五味理论以临床证候为基础,通过探讨与药物成分、机体反应、生物代谢等因素的相关性,实现中医理论与现代临床医学的联合运用。中药药物成分对药性归属产生的影响尚不明确,且现代医学物质相关研究与传统五味界定存在差异,其主要成分与功效不完全相关,需进一步探索及完善。 相似文献
7.
温热寒凉四性仅说明药物的阴和阳,只解决“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问题。四气与五味相合,则可以比较有规律地说明药物功能,它是药性理论的核心,仍服从于温热兴奋和寒凉降低机体的功能活动。如果再与归经结合起来,就能比较正确地指明药物功能的性质和作用的位置,进而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然而有些药物现在记载的性、味、归经还不能完全反映药物的功能,应研究改正。 相似文献
8.
"性、味结合归经"层面研究中药药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出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研究中药药性的新思路。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全文数据库,对中药药性(性、味、归经等)研究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结果:目前国内对中药性、味或归经都作了较多的研究,着眼点或拘于单因素(四气、或五味、或归经)研究,或双因素(性-味、味-归经、归经-性)研究,较少将四气、五味、归经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迄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思路及成果在指导中药临床应用或产品开发或进一步深入研究等方面实用价值小。结论:为发挥中药药性研究的指导作用,提出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开展系统研究,全面阐述中药药性理论的共性规律,构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中药药性学”,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为中药新药的创制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药四气五味和化学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盛良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2804-2806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反映药物能量的 ,而化学反应中的电子得失和能量有关 ,因此可以用广义酸碱原则和前线分子轨道理论中的电子得失来解释中药四气五味 ,探寻中药四气五味的规律、电子得失是中药现代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中药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药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了适应不同病情用药的需要,必须经过加工炮制以适应临床需要。中药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工增强药性提高疗效中药通过不同的炮制处理,对性味、功效有明显的改变,能显著提高疗效。如生甘草性百平,以清热解毒、降火为长,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疮毒等症,若经过蜜炙后其性味变为甘温,具有温中、补益脾气的功效;又如积壳、积实生用破气作用较强,经款炒后能缓和其燥烈之性,以免伤正气,从而达到行气祛痪的目的;灶心土味辛,具有温中散寒,温运脾胃的作用;白术、山药多用土炒,则… 相似文献
11.
12.
中药四气五味的量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盛良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2):2943-2945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反映药物电子得失能量的 ,即量化其阴阳和大小的。四气反映阳—受电体—酸的能量 ,五味反映阴—给电体—碱的能量 ,四气、五味均可量化。 相似文献
13.
中药性味归经的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中药理论的研究较为活跃,中药理论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医药学者的关注。性味归经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从1949至1985年,全国发表的药性理论论文有675篇,其中性味归经的论文为165篇,占文献总数的24.4%。长期以来性味归经的标定较为混乱,标准不统一,随意性较强,影响了中药的科学性,给临床、教学、科研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对性味归经进行整理研究,使之规范化是一项较为紧迫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中药四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揭示其功能和物质属性的现代研究因认识差异较大,研究思路与方法不同,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文章从7个方面阐述了中药四性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金敏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5,(Z1):101-102
近年来,中药毒副作用的病例时有报道,特别是新马禁用黄连事件、日本柴胡事件、巫丹事件、比利时中药减肥事件的发生,使中药毒性反应的危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中药的毒副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论中药四气五味的科学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神农本草经》序称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 ,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与有毒无毒。”自古以来 ,各种中药书籍在论述一药物时必先标明其性味 ,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 ,以及临床用药 ,都有实际意义。本文试就中药四气五味的内容及现代研究成果进行的分析综合 ,以论中药四气五味的科学性。1 四 气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其中寒凉和温热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而寒与凉 ,温与热性质基本相同 ,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温次于热 ,凉次于寒。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反应概括…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