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许多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内固定后影像学显示获得了充分的神经减压和良好的内固定植骨融合,却残留或出现顽固下腰痛,疗效并不满意,因此可能还存在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疗效。目的:分析腰椎柔韧性及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对腰椎植入物内固定疗效的影响。方法:随访120例行腰4,5单节段内固定患者,内固定前测量前屈、后伸位腰椎前凸角度的变化作为腰椎柔韧性指标,测量腰3,4关节突关节角,并进行退变程度分级,内固定前和内固定后1年对患者进行Oswestry评分,计算改善率。分析腰椎柔韧性及关节突关节退变对内固定后症状改善率的影响。结果与结论:腰椎柔韧性与内固定后症状改善率呈正相关。关节突关节退变严重组症状改善率差,关节突关节角不对称组症状改善率较差。因此腰椎柔韧性、关节突关节角对称性和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是影响腰椎内固定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腰椎关节突关节(FJ)是椎体后的一对小关节,是腰椎节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引导、控制脊柱的运动方向、活动范围并承受脊柱一定负荷的作用。目前,FJ结构的异常如关节面角度改变、双侧角度不对称、纵向关节的形态移行变化等产生的原因及其对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影响,还不十分明确。有研究表明,关节形态的改变可来自先天或关节炎症后的重塑,且关节的异常形态可通过影响应力-应变关系和瞬时旋转轴,而造成FJ以及椎间盘的损伤和炎症,并致使腰椎发生退变性疾病。本文对FJ解剖结构异常的原因,及其生物力学机制和退行性变的过程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上FJ对腰椎退变性疾病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关节突关节形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关节突关节形态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方法。方法 首先对41例60岁以下(平均年龄55岁)有L4-5退变性滑脱的患者和32例(平均年龄53岁)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查。用CT轴向扫描关节突关节,测量L3-4,L4-5,L5-S1关节突关节的角度,关节横向,关节面的深度和观察关节面形态。第二部分研究分别测量40例40岁以下和40例60岁以肯要痛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角度,观察其关节。结果 退变笥滑脱患者与对照组相比,L4-5节段关节角度方向明显偏向矢状面,关节角度不对称和关节面深度比也有显著差异。第二部分2组下腰痛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角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60岁以下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存在着关节突关节形态异常,L4-5节段关节或矢状排列和/或同时伴有关节角不对称是腰椎早期滑脱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由腰椎关节突关节病变引起的脊柱疾病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其中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LFT)与腰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退变性腰椎滑脱、脊柱侧凸等疾病相关。近年来,LFT对脊柱退变过程的影响已被广泛研究,这将对各类脊柱疾病的预防与诊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就LFT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93例腰椎椎间盘术后有/无症状复发进行自身前后的CT比较,结果发现,在腰椎椎间盘术后有症状复发的63例中,有腰椎关节突出关节不对称者48例,占76.2%;而腰椎关节突关节对称者腰椎椎间盘术后症状复发15例,占23.8%,腰椎关节突出关节不对称引起腰椎椎间盘术后症状复发明显高于对称者(x^2=101.06,P〈0.005)。结果提示: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腰椎椎间盘术后症状复发有显著关系,故  相似文献   

6.
<正>历来不乏关于腰椎失稳的研究,目前被多数学者所认同并应用于临床的"腰椎失稳"定义是由Stokes和Frymoyer于1987年提出的:脊柱运动节段(function spinal unit,FSU)的刚度下降,生理载荷下脊柱运动节段的位移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致出现脊柱畸形、神经症状和不能忍受的疼痛。生物力学试验证明,腰椎运动节段正常解剖结构的改变将导致腰椎节段性失稳。本文对  相似文献   

7.
腰椎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形态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卫新  章稼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4):3660-3661,T002
目的 文章探讨关节突关节形态对腰椎滑脱的影响。方法 L4-5节段退变性滑脱25例(均年龄55岁),后滑脱12例(均年龄53岁)和峡部裂滑脱11例(均年龄44岁)与32例(均年龄47岁)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查,CT轴向扫描关节突关节,测量L3-4,L-4,5L5-S1关节突关节角度,关节宽度,的深度和关节面形态。结果 由上向下关节角度逐步从矢状向冠状转化。在L4-5节段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角度方向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向矢状(P<0.01),退变性滑脱组和后滑脱组的关节宽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退变性滑脱组的关节面深度比有显著差异,峡部裂滑脱组的唯一差异是关节宽度显著减少(P<0.01)。结论 结果提示关节突变状排列可能是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某些患者发生腰椎退变性时可能会出现滑脱。  相似文献   

8.
目的文章探讨关节突关节形态对腰椎滑脱的影响。方法L4~5节段退变性滑脱25例(均年龄55岁)、后滑脱12例(均年龄53岁)和峡部裂滑脱11例(均年龄44岁)与32例(均年龄47岁)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查。CT轴向扫描关节突关节,测量L3~4、L4~5、L5~S1关节突关节角度、关节宽度、关节面的深度和关节面形态。结果由上向下关节角度逐步从矢状向冠状转化。在L4~5节段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角度方向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偏向矢状(P<0.01),退变性滑脱组和后滑脱组的关节宽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退变性滑脱组的关节面深度比也有显著差异。峡部裂滑脱组的唯一差异是关节宽度显著减少(P<0.01)。结论结果提示关节突关节矢状排列可能是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某些患者发生腰椎退变时可能会出现滑脱。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切除与人工椎间盘对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测量腰椎间盘切除及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变化,探讨椎间盘切除及人工椎间盘置换对关节突关节的影响。方法:分别测量L4-5椎间盘切除前、后及SB-ChaiteⅢ型人工椎间盘置换后轴向、后伸、侧弯载荷下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变化,采用自身对照法进行比较。结果:相同的轴向、后伸、侧变载何下,椎间盘切除后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变化率明显大于椎间盘切除前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人工椎间盘置换后较椎间盘切除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椎间盘切除后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变化率的增高提示椎间备用切除后腰椎生物力学的改变可能是关节突关节退行性变的重要原因;人工椎间盘置换可以消除椎间盘切除对关节突关节内压力改变的负面影响,恢复关节突关节内近似正常的压力改变,提示人工椎章盘可以起到正常椎间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下腰痛患者关节突关节形态与腰椎侧弯的关系。方法:37例腰椎侧弯的下腰痛患者,通过X线摄片和CT轴向扫描,测量L3/4、LA/5、L5/S1关节突关节形态。26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在腰椎侧弯患者中L4/5节段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为72%,L5/S1节段为49%。结论:腰椎侧弯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有关,可能是侧方不稳、滑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国内在下腰痛患者中对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调查分析腰椎小关节不对称在腰椎间盘退变与小关节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测量312例下腰痛患者共936个脊柱功能单位的小关节角度差值,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对称,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不对称。对936个脊柱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结果与结论:①小关节是否对称在年龄及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无显著关联(P>0.05)。③在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组比小关节对称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更重(P<0.01)。提示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影响,但在腰椎活动度最大的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可能会引起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12.
背景: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国内在下腰痛患者中对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调查分析腰椎小关节不对称在腰椎间盘退变与小关节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测量312例下腰痛患者共936个脊柱功能单位的小关节角度差值,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对称,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不对称.对936个脊柱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结果与结论:①小关节是否对称在年龄及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 〉 0.05).②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无显著关联(P 〉 0.05).③在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组比小关节对称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更重(P 〈 0.01).提示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影响,但在腰椎活动度最大的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可能会引起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椎间盘高度的变化及其与螺钉角度的关系.方法 对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的腰椎滑脱患者3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术后固定融合区邻近椎间盘的变化;对是否"悬浮固定"对邻近椎间盘高度变化的影响以及不同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邻近椎间盘高度变化与螺钉角度的关系.结果 随访10~16个月,平均13.5个月.①L5-S1固定组其上方的L4\L5椎间隙术后1年高度与术后即时相比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L5固定组其上方的L3\L4椎间隙及下方的L5\S1椎间隙术后1年高度与术后即时相比虽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5-S1固定组其上方的L4\L5椎间隙高度变化与L4-L5固定组其上方的L3\L4椎间隙高度变化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L4-L5固定后,固定融合区上方邻近椎间隙(L3\L4)高度变化与下方邻近椎间隙(L5\S1)高度变化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把手术组按螺钉角度大小分为2组(C组<6°,D组>6°),将2组固定融合区上方邻近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将手术组固定融合区上方椎间隙高度变化与螺钉角度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正线性相关关系(r=0.373,P=0.039).结论 ①是否"悬浮固定"对固定融合区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没有差异;②固定融合区上、下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风险无差异;③螺钉角度的大小对固定融合区上方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有影响,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即螺钉角度越大,椎间盘退变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腰椎骨折与腰椎退变患者经腰椎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后2年邻近节段退变(ASD)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36例腰椎骨折患者和30例腰椎退变患者分别设为骨折组和退变组。骨折组给予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组给予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并依据DR和改良Pfirrmann腰椎间盘突出MRI分级变化评估两组的ASD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2年,骨折组的ASD发生率低于退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退变患者内固定手术后对ASD影响大于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5.
背景:随着脊柱手术方法的成熟及内固定器械的发展,脊柱内固定融合术已成为许多脊柱疾患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远期出现的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目的:回顾分析脊柱内固定后邻近节段发生退变的相关因素,有助于改善脊柱内固定的方法,减少远期并发症。方法:分别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Pubmed数据库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关于脊柱融合内固定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文章,检索词分别设定为“脊柱融合内固定、邻近节段退变、单侧cage椎间融合固定”和“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spine fusion、unilateral single cage”。筛选资料,选取脊柱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文献,筛除非随机试验的研究,将随机对照试验作为纳入标准,排除重复性研究文献。主要从术式、融合方式及邻近节段破坏等方面讨论脊柱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结论:筛选得到27篇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从中得出融合节段数目、方式、部位及手术时对邻近节段小关节破坏是引起邻近节段退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工椎间盘置换、单侧cage椎间隙植骨内固定在预防、延缓邻近节段退变上有一定作用。在决定融合固定术前,应综合考虑内固定材料、手术方式可能带来的影响,避免或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
  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17.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后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腰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共同维持腰椎的稳定,任何一个部分的退行性变都将引起另两部分的退变.观察SB Charite人工腰椎间盘假体置换对相邻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影响,以提供人工椎间盘临床应用的生物力学参数.方法:实验于2003-03在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力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10具新鲜成人尸体腰椎标本,包括L2~5椎体及其椎间盘,死者均为急性脑死亡的健康青壮年.肉眼及X射线观察以排除标本无畸形、退行性变及结构性破坏.剔除椎旁肌肉及其筋膜组织,保留所有的韧带、椎间盘及关节囊并维持其完整性.②实验方法及评估:将Ω状微型电阻式压力传感器置入L4/5关节突关节,分别测量L3/4椎间盘完整和人工椎间盘置换两种状态下轴向(400~2 000 N)、后伸、对侧弯和同侧弯(2~10 N·m)载荷4种工况时L4/5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结果:纳入成人尸体腰椎标本共10具,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过程中标本无破坏和脱落.轴向、后伸、同侧弯及对侧弯加载条件下,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盘完整组比较,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 结论:①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后相邻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正常时无明显改变.②人工椎间盘置换在重建腰椎生物力学性能的同时不会引起相邻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退变性腰小关节疼痛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小关节关节囊及关节组织中有大量神经末梢分布,这些神经纤维来自脊神经后支的内侧分支,解剖学上每个小关节至少接受两个脊柱节段的神经支配.但是患有腰椎小关节损伤的患者有时会有下腰部、大腿前方、腹股沟等部位疼痛,说明腰小关节的神经支配分的复杂性,腰椎小关节的这种支配方式形成了十分复杂的腰腿痛发病机制.腰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同其他关节的骨性关节炎一样,表现为软骨面的病损,软骨下骨的硬化及骨赘形成,关节腔狭窄,关节囊增厚及滑膜增生等改变.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高表达是退行性骨关节炎形成的重要诱因,基中最重要的是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腰背肌锻炼时机的康复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4-9月入住我院脊柱外科行多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共7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先后入院非平行对照的方法将75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分为2组,观察组(2020年4-6月)40例,术后3周开始进行五点式腰背肌锻炼;对照组(2020年7-9月)35例,术后6周开始进行五点式腰背肌锻炼。(1)比较2组患者出院前和术后3个月复查时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值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比较2组患者术前1日和术后3个月复查时腰椎功能障碍(ODI)评分。(3)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2组患者出院前表面肌电信号RMS值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日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个月复查时,2组患者表面肌电信号RMS值、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及椎体不稳等不良事件。结论多节段腰椎内固定术后3周开始腰背肌锻炼,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其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