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ecent successful clinical trials of 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for large artery ischaemic stroke have established the value of this treatment modality as an adjunct to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not as an alternative: thrombectomy delivery was undertaken in the context of highly efficient networks for acute thrombolysis delivery and the great majority of patients received IV thrombolytic drug treatment. Even for the minority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 for whom thrombectomy is potentially relevant, access will be limited by geography and service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s in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in the near future will likely produce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intravenous treatments.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ll remain the first line of treatment for the great majority of acute stroke patients.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 068例,均为发病12 h内。其中资料不全(7例)、存在绝对禁忌证(465例)者被排除,最终有596例无绝对禁忌证的静脉溶栓候选者被纳入研究。以有无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为终点事件,根据是否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将静脉溶栓候选者分为治疗组(133例)和对照组(463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OTD)、发病日期、多模式影像检查和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的差异,分析年龄、性别、OTD和基线NIHSS评分对静脉溶栓决策的影响。静脉溶栓的绝对禁忌证包括OTD超过6 h、卒中模拟病、影像学证据提示的出血性卒中、未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等。结果小卒中及症状快速恢复卒中(MRIS)是静脉溶栓候选者中最常见的相对禁忌证[47.5%(283/596)],其次为发病至评估结束时间超过4.5 h[34.7%(207/596)]。治疗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OTD低于对照组,MRIS比例低于对照组,多模式CT检查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9.0(5.5,12.0)分比2.0(1.0,5.0)分;OTD:120(74,170)min比210(120,285)min;MRIS:12.0%(16/133)比61.1%(283/463);多模式CT检查:33.1%(44/133)比21.8%(101/463),均P0.01];两组间年龄、性别及工作日发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有无静脉溶栓治疗为终点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OTD与静脉溶栓治疗决策呈负相关(OR=0.97,95%CI:0.95~0.99,P0.05;OR=0.99,95%CI:0.98~0.99,P0.01),基线NIHSS评分及多模式CT检查与静脉溶栓治疗决策呈正相关(OR=1.24,95%CI:1.17~1.31,P0.01;OR=17.55,95%CI:4.28~71.88,P0.01)。结论 MRIS及发病至评估结束时间延误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排除溶栓治疗的最主要原因,多模式CT影像和较重的基线卒中程度是促进静脉溶栓临床决策的正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4.
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选择性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组(联合组)共35例;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动脉组),30例。动脉组用微导管超选择病变动脉,尿激酶用量50万~150万U。联合组先静脉滴注尿激酶0.5万~1.0万U/kg,再动脉给尿激酶,总量不超过150万U。术前及术后6h、24h、7d、30d、90d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24h、30d后ESS评分联合组为83±24、88±26;动脉组为77±29、81±24。治疗后总再通率:联合组为42.8%,动脉组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起病6h内,动静脉联合溶栓与动脉溶栓治疗相比,总再通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龄(年龄≥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院神经内科发病4.5 h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7例,经头部CT或MRI证实。按发病年龄分为≥80岁组(47例)和80岁组(110例)。记录基线资料,包括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3.0~4.5 h)、应用抗凝药物等;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评估溶栓后安全性和疗效,即7 d和3个月时的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静脉溶栓24 h、1周内和3个月的恢复良好率。结果 (1)与年龄80岁组比较,年龄≥80岁组的心房颤动比例和中位年龄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6%(28例)比32.7%(36例),83(81,85)岁比67(59,75)岁,均P0.01];其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脑梗死病因亚组分型中,年龄≥80岁组心源性栓塞比例高于80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6%(28例)比32.7%(36例),P0.01];其余病因分型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年龄≥80岁组与年龄80岁组患者1周死亡率[分别为6.4%(3例)、6.4%(7例)]及3个月死亡率[12.8%(6例)、9.1%(10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颅内出血比例[10.6%(5例)、8.2%(9例)]和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4.3%(2例)、6.4%(7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4 h恢复良好率[38.3%(18例)、45.5%(50例)]和1周恢复良好率[53.2%(25例)、62.7%(69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80岁组3个月预后良好率低于80岁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1%(24例)比71.8%(79例),P0.05]。结论对于发病4.5 h内的高龄(年龄≥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选择适当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有利于增加安全性及早期获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6例,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情况分为恶化组24例,非恶化组11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结果恶化组年龄、糖尿病、既往脑梗死、近端血管狭窄/闭塞、溶栓前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溶栓后4h纤维蛋白原、随机血糖及空腹血糖水平较非恶化组明显升高,抗血小板治疗比例较非恶化组明显降低(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近端血管狭窄/闭塞、溶栓前随机血糖、白细胞计数是阿替普酶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6.986,95%CI:1.331~36.678,P=0.022;OR=2.186,95%CI:1.481~3.227,P=0.000;OR=1.500,95%CI:1.158~1.942,P=0.002),而发病前抗血小板治疗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保护因素(P=0.020)。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有诸多相关危险因素的存在,其有助于识别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转归和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接受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F与静脉溶栓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60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67例(41.88%)合并AF.与非AF组相比,AF组年龄更大[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77(71 ~83)岁对69(59 ~78)岁;Z=4.142,P<0.001],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评分更高[11(6~17)分对7(4 ~14)分;Z=2.623,P=0.009].AF组溶栓后24 h[3.0(1.0~4.5)分对2.0(0~6.0)分;Z=-0.312,P=0.775]和7 d[4.0(2.0~5.0)分对5.0(2.0~8.0)分;Z=1.574,P=0.115]时NIHSS评分较基线降低值以及90 d时转归良好患者比例(38.81%对25.82%;x2 =3.063,P=0.080)与非AF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24 h内HT(14.93%对5.38%;x2=4.179,P=0.041)和90 d内死亡(16.42%对6.45%;x2 =4.073,P=0.044)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非AF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不,AF与90 d时临床转归[优势比(odds ratio,OR0.9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81~2.366;P=0.912]、24 h内HT(OR1.992,95% CI 0.580 ~6.369;P=0.285)以及90 d内死亡(OR 2.483,95% CI0.727~8.586;P=0.146)均无独立相关性.结论 AF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90 d时临床转归和24 h内H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绿色通道流程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2018年1月至8月本科室收治的静脉溶栓患者70例为对照组,2019年5月至12月优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绿色通道治疗流程后收治的患者70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急诊至抽血检验时间、急诊至CT完...  相似文献   

9.
10.
急性卒中的机械溶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在美国,静脉内(IV)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是目前惟一获得批准的一种卒中疗法.在美国国立神经病和卒中研究所(NINDS)的试验中,尽管接受tPA治疗的患者约有一半得到完全恢复,但其亚组分析表明,较严重的卒中患者用tPA治疗取得明显改善的几率只有8%.这些患者的不良转归促使我们寻找更有效的急性卒中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近期预后,探讨其在基层综合性医院使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2年4月~2014年9月在玉田县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7例,根据治疗不同分为低剂量组60例(rt-PA 0.6mg/kg),标准剂量组57例(rt-PA 0.9mg/kg),对照为组70例(未行rt-PA,仅常规治疗)。系统采集所有患者病历资料,均完成28d及90d随访。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为预后良好,分析各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和对照组出院和28d随访时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vs 31.6%vs 18.6%,P=0.182;38.3%vs 45.6%vs 27.1%,P=0.092),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90d时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0.0%vs 52.6%vs 32.9%,P=0.047)。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vs 10.5%vs 0%,P0.05);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随访90d时,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和对照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vs 3.5%vs 4.3%,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d预后,降低患者残疾,但有一定出血风险,低剂量rt-PA较标准计量出血少。  相似文献   

12.
静脉溶栓是一项被证明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溶栓后发生的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sICH)会影响患者的恢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确定溶栓后sICH的危险因素有助于筛选适合的溶栓患者.溶栓后sICH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男性性别、肥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高、高血压、糖尿病或高血糖、心房颤动、溶栓时间延迟、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脑白质疏松等.不过,其中一些危险因素仍然存在相互矛盾的报道,需要进一步大样本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救系统应用移动电话预通知措施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院内时间延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96例,依据有无采用院前预通知措施分为有预通知组(18例)和无预通知组(78例)。以入院至治疗中位数时间及入院至治疗时间≤60 min(入院至治疗时间达标率)的比例为主要终点指标;以入院至评估时间、入院至获得影像结果时间、入院至获得实验室结果时间、静脉溶栓决策时间、发病至治疗中位数时间以及发病至治疗时间≤180 min的比例为次要指标。比较两组各变量及时段的差异。结果有预通知组冠心病发生率、基线NIHSS评分水平、溶栓前紧急降压治疗比例明显高于无预通知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3%(6/18)比10.3%(8/78),9(4,17)分比4(3,9)分,27.8%(5/18)比7.7%(6/78),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预通知组入院至治疗时间、发病至治疗时间、入院至评估时间明显低于无预通知组,入院至治疗时间达标(入院至治疗时间≤60 min)比例高于无预通知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5(33,49)min比51(40,60)min,134(110,165)min比167(127,215)min,1(1,4)min比8(4,12)min,100%(18/18)比75.6%(59/78),均P0.05];两组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影像结果获得时间、入院至实验室结果获得时间、静脉溶栓决策时间及发病至治疗时间≤180 min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救系统的院前预通知方案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院内时间延误,提高入院至治疗时间达标(≤60 min)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和其他检索,收集关于静脉溶栓前他汀类药物使用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4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队列研究,包括9 237例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对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与近期预后无关(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OR=1.05,95%CI:0.93~1.18,P=0.47)或呈负相关(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分:OR=0.82,95%CI:0.73~0.92,P0.01);与症状性颅内出血呈正相关(OR=1.46,95%CI:1.17~1.82,P0.01);与病死率无关(OR=1.16,95%CI:0.79~1.71,P=0.44)。结论溶栓前使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等不良反应,并且可能导致卒中患者溶栓后3个月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应重视急性缺血性卒中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前,发病后3h行的静脉内溶栓治疗疗效仍然是明显的,并获准应用于临床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标准溶栓治疗方法。然而,静脉内溶栓治疗对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等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很低,疗效欠佳;而动脉内溶栓治疗较静脉内溶栓虽有较高的再通率,但其优点却被时间耽误所抵消。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兼有静脉内溶栓治疗的快速和动脉内溶栓治疗的高再通率,似乎是解决血管闭塞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评价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组12例行rtPA静脉溶栓.观察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lkin scale,mRS)评分评价2组转归.结果 动脉溶栓组完全再通18例(58.1%),部分再通7例(22.6%),血管再通率为80.6%,并发有症状颅内出血3例,死亡1例.尿激酶动脉溶栓组与rtPA静脉溶栓组90 d时转归良好率(74.2%对66.7%,x2=0.24,P=0.622)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9.68%对8.33%,x2=0.19,P=0.892)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治疗时间窗内尿激酶动脉溶栓能显著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转归,近期疗效和远期转归均与rtPA静脉溶栓相当.  相似文献   

18.
Ding  Yunlong  Ji  Zhanyi  Ma  Li  Zhai  Tingting  Gu  Zhiqun  Niu  Jiali  Liu  Yan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2019,48(4):580-586
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Thrombolysis - We included 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patients who received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 at three stroke centers via either...  相似文献   

19.
20.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首选方法,但在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中的血管再通率较低.以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为代表的血管内治疗能有效使缺血性卒中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改善转归.文章对静脉溶栓桥接治疗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