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伴和不伴腹水的肝硬化患者血浆NO水平以及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探讨血浆NO的水平以及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对于腹水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正常人及肝硬化患者的血浆NO浓度,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各组门静脉内径及血流速度。【结果】伴有腹水的肝硬化患者的血浆NO浓度高于不伴腹水组,且门静脉内径增宽血流速度减慢,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NO增高以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在腹水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介入治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于本院行介入治疗的3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介入治疗中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者19例、部分脾栓塞术(PSE)者17例。后均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分析36例患者术前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各参数变化。结果 TIPS术前FPP值明显高于术后(P<0.05);TIPS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数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TIPS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数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PSE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PVP、TLP数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PSE术后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HAP、HPI数值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介入治疗后经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诊断,可直观定量监测术前术后的肝实质血流量变化情况,微创、安全且重复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其病死率可高达50%,第一次出血后即使暂时得到控制,大多数患者还会在半年内复发。 我国常见的门脉高压症大多数是肝炎后肝硬化所致,属于肝窦后梗阻,肝功能差,无论实施哪种治疗手段,其疗效均难以十分满意,关键取决于病人的肝脏功能及全身情况。 外科治疗门脉高压症包括分流手术和非分流术两大类。各类中又有不同的手术方式。国内对各  相似文献   

5.
雷丽 《基层医学论坛》2004,8(2):152-153
通过2000余例各类肝病变的超声检查,进一步验证了门静脉系统在肝超声切面上的解剖与图像特征.从中摸索到肝内门静脉系统的图像对肝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多年来门静脉系统的显示方法均采用放射技术,如术中门静脉.经皮脾静脉造影,经皮肝静脉造影.经脐静脉造影等。皆属创伤性诊断,有引起腹腔内出血,胆汁外漏等合并症的危险。用B超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B超在肝硬化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5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为其分别进行腹部B超检查和电子胃镜检查。检查结束后,对这两种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经电子胃镜检查发现,有38例患者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现象。经腹部B超检查发现,有30例患者存在门静脉主干增宽的现象,有32例患者发生了脾静脉内径增宽的现象,有37例患者发生了脾脏增厚的现象。②食管胃底静脉的曲张程度与门静脉主干增宽、脾脏增厚及脾静脉内径增宽呈正相关。结论:腹部B超可较为准确地反映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脾静脉及脾脏的改变情况。这对临床上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B超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收治的经病理手术确诊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128例。患者术前均经腹部B超诊断。分析腹部B超在评价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脾静脉内径、门静脉主干及脾脏厚度间关系的应用价值。结果胃镜检查发现128例患者中有110例(85.94%)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轻度38例,中度32例,重度40例。腹部超声诊断发现,门静脉主干增宽67例(52.34%)、脾静脉内径增宽82例(64.06%)。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门静脉脾静脉增宽(r=0.396,P=0.000)、主干内径增宽(r=0.412,P=0.000)呈正相关。结论腹部B超能有效评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变情况,可为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前诊断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杨唯 《大家健康》2008,(2):21-21
我是一个早期肝硬化患者,最近的超产检查结果提示门静脉境宽,医生说我已经出现了了门脉高压症,请问病情是否严重?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9.
徐路 《四川医学》1999,20(2):200-200
幽门螺杆菌(HP)与胃十二指肠病变关系现已经比较明确,但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胃粘膜的关系报告还甚少。现将我院1994年11月至1997年10月期间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胃粘膜HP感染情况报告如下,以探讨此类病人与HP的关系。1临床资料11对象肝硬化门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一次足量补血治疗(A组)与少量多次补血治疗(B组)的疗效。方法肝硬化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一次足量补充全血或红细胞,提升血红蛋白至9g/L以上;少量多次补充全血200ml或红细胞1单位,提升血红蛋白至7-8g/L左右。结果相同时间内,B组出血停止明显多于A组(p〈0.05),而再出血病例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少量多次补血治疗可以缩短持续出血时间,防止再出血。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规律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402例病人516次上消化道出血的时间。结果 1天24小时中,5-6时为出血的第1高峰期,16-17时为第2高峰期,23时为第3高峰期。夜间出血362例,发生率为70.16%,白天出血154例,发生率为29.84%,出血发生的时间昼夜差异显著(P<0.01),夜间死亡52例,死亡率为14.36%,白天死亡10例,死亡率为6.49%,昼夜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及死亡的时间是有规律性的。  相似文献   

12.
邓泽虎  罗晓勇  梁万明  王济明 《西部医学》2009,21(12):2142-2143
目的观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对105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门静脉高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常规手术组74例,预防性手术组31例,术后随访12-84个月,观察术后出血率和病死率。结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功能Child A和Child B级患者疗效好,而Child C级患者疗效差。术后出血率和病死率比较,常规手术组和预防手术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疗效满意;预防性手术不能有效预防出血和改善预后,因此行预防性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血管指数(LVI)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明确诊断的4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和30例正常人,分别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门静脉流速(PVV)、肝动脉搏动指数(HA-PI),并计算肝血管指数(LVI)。结果:肝硬化组的LVI比正常组明显降低,分别为7.877±2.657和22.163±4.487(P<0.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LVI可作为肝硬化诊断的重要参数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4 0例肝硬化患者及 2 0例正常人的门静脉主干和脾静脉的最大截面直径、平均流速、流量及淤血指数 (CI)。 结果 :肝硬化组的门静脉直径 (PVD)、流量 (PVF)、淤血指数 (PVCI)和脾静脉直径 (SVD)、流量 (SVF)、淤血指数(SVCI)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肝硬化组的门静脉流速 (PVV)、脾静脉流速 (SVV)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在肝硬化组内部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阳性者的PVD显著大于EVB阴性者 (P <0 .0 1)。PVCI及SVCI亦显著大于EVB阴性者 (P <0 .0 5 ) ,SVV显著小于阴性者 (P <0 .0 5 )。在肝功能不同的患者之间 ,Child PughC级患者的PVD及PVCI显著大于Child PughA级和B级患者 (P <0 .0 1) ,C级患者的PVV显著小于A级患者 (P <0 .0 5 )。 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系统的血流量增多 ,阻力增大 ,而且其程度受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影响 ,且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小数量和功能的变化,探讨术后高凝状态原因。方法 以四氯化碳所致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9组:P组为术前对照组;a、b、c、d组行部分大网膜切除术,相应于术后第3、7、14、21天采血检测;A、B、C、D组行脾切除术,也于术后第3、7、14、21天采血检测。检测项目包括:D-二聚体浓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PAgT)、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浆浓度等。结果 ①脾切除术组D-二聚体含量术后即显著上升,至术后第14天显著高于对照组,至术后第21天仍未见下降;②脾切除术组血小板计数、GMP-140含量术后长时间维持在高水平,至术后第21天仍显著高于术前和对照组,而PAgT手术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鼠脾切除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持续增多和功能活跃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李寒春  马双余  李宗芳  蒋安  张健  李君 《西部医学》2013,(12):1808-1813
目的 通过检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患者胰腺A、B细胞及几种糖代谢指标的变化特点,探讨胰腺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糖代谢异常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2005年3月~2006年3月期间住我院且行脾切除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与外伤性脾破裂病人,挑选术中切除脾脏时于脾门处连带有少许胰腺组织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最终收集到15例病例.其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11例作为病例组,外伤性脾破裂4例作为对照组.1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根据术中门静脉压力检测结果及肝功能Child分级依次分为门静脉压低、中、高和肝功能Child A、B、C3组.对15例病人术前采集空腹血样,保存后统一检测空腹血糖(FPG)、C肽(FCP)与胰高血糖素(Glc);并通过胰腺形态学变化,分析胰腺组织变化与门脉压力、糖代谢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胰岛A、B细胞数量于门脉压低组(32.5±3.5,82.5±10.6)与中组(29.0±6.0,81.6±5.7)较对照组(29.8±5.0,84.8±5.3)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门脉压高组(21.8±3.5,74.5±5.2)则明显低于对照组[(29.8±5.0,84.8±5.3),P<0.05].空腹血糖(FPG):肝功能A级(4.85±0.86)、B级(4.10±0.30)与对照组(4.60±0.74)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肝功能C级(6.98±1.30)则明显高于肝功能A、B级与对照组(P<0.05);门脉压低组(4.67±0.98)、中组(4.25±0.43)与对照组(4.60±0.74)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高组(7.10±1.12)则明显高于低、中组与对照组(P<0.05);空腹C肽(FCP):肝功能A级(1.14±0.13)、B级(1.43±0.1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92±0.08),P<0.05],C级(0.71±0.06)明显低于A、B级与对照组(P<0.05).门脉压低组(1.17±0.20)、中组(1.35±0.1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92±0.08),P<0.05],高组(0.77±0.10)明显低于A、B级与对照组(P<0.05);胰高血糖素(Glc):肝功能A级(154.08±12.38)、B级(235.82±15.92)、C级(325.58±14.56),门脉压低组(148.36±15.45)、中组(228.53±19.97)、高组(330.46±20.6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2.13±14.92),P<0.05],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的加重及门脉压力的升高逐渐升高.病理检查证实胰腺内分泌部出现了相应的病理改变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胰腺内分泌部可能参与了胰腺糖代谢异常的发生,Glc、FCP在不同肝功能分级间有显著差异,有可能作为判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肝功能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7.
李丹  李亚刚 《吉林医学》2002,23(4):219-220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门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4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门脐静脉断流术的临床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组在术后早期预防性应用口服抗凝药物,随访观察两组病人门静脉血栓的发生机率。结果:应用抗凝药物组病人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机率远低于未应用抗凝药物组(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门脐静脉断流术的病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门脉血栓的形成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门静脉成像对肝硬化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行门静脉CTA检查,并统计侧支循环的发生部位.受检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扫描,后处理方法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结果 53例中,胃左静脉曲张33例(62%),胃后/短静脉曲张7例(13%),食管静脉曲张40例(76%),食管旁静脉曲张15例(28%),胃底静脉曲张29例(55%),胃/脾-肾静脉分流20例(38%),腹壁静脉曲张19例(36%),直肠静脉曲张3例(6%).结论 MSCT门静脉成像可精确显示各类侧支循环的部位、程度及走行,可为临床治疗前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对腹部外科学仍是一个挑战。目前的手术方式主要有分流和断流术,然而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往往不足以耐受手术及麻醉的打击,因而手术病死率较高。随着内镜、影像技术的发展及新材料、新设备的出现,微创治疗以其创伤小、适应证广、疗效显著而成为当代研究的重点。该文作者对目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微创治疗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潘超雄  孙杰 《河北医学》2004,10(9):812-814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 (商品名科素亚 )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作用。方法 :2 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每天口服氯沙坦 2 5~ 5 0mg ,历时 2~ 4周 ,应用多普勒超声分别测定治疗前后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径 ,并计算门静脉、脾静脉的血流量。结果 :治疗后门静脉内径明显缩小 ,从 (1 4 .1 8± 2 .1 1 )mm降到 (1 2 .1 1± 1 .87)mm(P <0 .0 1 ) ,血流量从 (1 1 85 .5 2± 81 2 .6 0 )ml/min降到 (6 41 .91± 390 .30 )ml/min (P <0 .0 1 ) ;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径及其血流量也有所降低 ,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氯沙坦具有一定程度的降门脉压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