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使用是中药方剂中的经典药对,其最著名的方剂出自于《丹溪心法》中的左金丸,由黄连-吴茱萸(6∶1)组成。方中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之效。吴茱萸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两药相伍一温一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具有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之良效。在左金丸的基础上黄连-吴茱萸药又对派生出许多不同的配伍比例,其不同比例在功效侧重、用法用量、临床应用等方面也不尽相同,虽然随着现代分析仪器的应用及分子药理学理论的发展,黄连与吴茱萸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已得到比较充分的研究,但对于黄连-吴茱萸不同比例关系的药对的配伍原理,以及对两药不同比例关系配伍后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总结,该文通过查询文献及古籍从名医方论,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几方面对黄连-吴茱萸药对的不同配伍比例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以期为黄连-吴茱萸药对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3.
黄连、吴茱萸不同配伍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连和吴茱萸配伍使用已有悠久历史,北宋<太平圣惠方·治水泻诸方>载有茱萸圆方,由黄连和吴茱萸2味按1:1比例组成,用于下痢水泻;<圣济总录>载甘露散,由黄连和吴茱萸按2:1比例组成,主治暑气为病.<丹溪心法>专用黄连与吴茱萸6:1比例组成左金丸,用于清肝泄火.宋代已有用吴茱萸与黄连同炒炮制黄连,到明代,出现了用吴茱萸煎汤浸炒.明代出现吴茱萸与黄连同炒的记载,至今一些地方标准还收载有黄连水制吴茱萸的的炮制方法.现代化学和药理学的不断发展,在黄连吴茱萸配伍的化学研究方面已有不少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5.
HPLC测定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前后吴茱萸胺及吴茱萸次碱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连与吴茱萸两药配伍使用最早见于明代朱震亨《丹溪心法》中的左金丸[1],该方由黄连6两、吴茱萸1两组成,苦寒与辛热并用,是寒热配伍的代表之一,具有泻火、疏肝、和胃、止痛等功效。现代临床常将此两药合用治疗肝火犯胃之各种疼痛及多种消化道病症。吴茱萸的主要成分为吴茱萸胺 相似文献
6.
黄连与吴茱萸配伍比例对黄连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后黄连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 黄连、吴茱萸分别按1:1、1:2、1:4、1:8、1:16、1:32比例配伍,水煎制得水提液,用柱层析-紫分光光度法测定配伍方剂提液中黄连生物碱的含量,实验数据进行配伍比例与黄连生物碱的含量的变化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黄连配伍吴茱萸可引起其生物碱含量的减少,其损失率与吴茱萸的配伍剂量线性相关,经统计学检验P〈0.01。结论 在现代制药工艺 相似文献
7.
药对是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常用的配伍形式,是历代医药学家临床用药的经验总结,组成简单却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征.通过这样的配伍组合,从而发挥协同增效或配伍减毒的作用.黄连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吴茱萸辛苦且热,长于温暖脾胃阳气以散寒止痛,又能降胃气而止呕,且温肝暖肾.黄连-吴茱萸为典型的寒热药对,二者药性—寒—热,...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黄连与吴茱萸及其不同配伍的药性研究。方法:通过检索中药四性、黄连与吴茱萸近年来的国内外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黄连与吴茱萸配伍的化学成分、药理及药性的现代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黄连与吴茱萸及其不同配伍的药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配伍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药理及临床应用方面,而对于药性药效物质基础以及在分子细胞水平对其配伍后药理药效机制的研究不多。结论:黄连与吴茱萸的药性研究亟需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吴茱萸为历代医家常用药,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厥阴头痛、寒疝腹痛、经行腹痛等症。本文通过总结整理近10年吴茱萸的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吴茱萸主要含有生物碱类、萜类(包含苦味素类)、黄酮类、苯丙素类、蒽醌类、甾醇类及挥发油等成分,具有镇痛、抗炎、保护胃肠道及抗肿瘤等作用。吴茱萸的传统功效为温经止痛,现代虽有报道其具有镇痛作用,但是在温经方面的研究较少。吴茱萸所含的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及苦味素类化合物为研究最广泛、最深入的药效成分,具有诸多药理活性,是吴茱萸的标志性成分,但目前关于吴茱萸毒理学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黄连、吴茱萸水提物对二甲肼(DMH)诱导的大鼠结肠癌癌前病变的作用及其对结肠上皮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DMH制备大鼠结肠癌模型;应用形态学的方法测定经过细微分离获得的完整肠腺内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变化;应用甲基绿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计数中、降结肠异变肠腺病灶(ACF)数目。结果 黄连、吴茱萸能够明显抑制模型组动物ACF的形成。模型组动物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增殖显著增加,而黄连、吴茱萸能够明显抑制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的增殖;模型组动物降结肠肠腺内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而中结肠肠腺内细胞凋亡较正常相比无明显差异,而吴茱萸能够显著促进中、降结肠肠腺内细胞的凋亡,黄连无促进肠腺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 黄连、吴茱萸能够显著抑制结肠癌癌前病变ACF的形成,提示其对结肠癌可能具有抑制和临床治疗作用,其中吴茱萸的作用部分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实现,而黄连对肠腺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但对肠腺细胞的凋亡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的1H-NMR指纹图谱进行解析。方法应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吴茱萸的SCEA和SCEB化学成分,鉴定其结构,并对SCEA和SCEB进行1H-NMR研究,从而实现吴茱萸的1H-NMR指纹图谱的解析。结果吴茱萸SCEA的1H-NMR指纹图谱,主要显示evodiamine、rutaecarpine、dehydroevodiamine 3个化合物的特征共振信号,吴茱萸SCEB的1H-NMR指纹图谱,主要显示dehydroevodiamine的特征共振信号。不同来源的样品其1H-NMR指纹图谱有很好的重现性和特征性。结论吴茱萸的1H-NMR指纹图谱可用于其基源鉴定。 相似文献
14.
吴茱萸果实的肝脏毒性研究及毒性部位初步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吴茱萸的肝脏毒性提供证据.方法 ①肝脏毒性研究中,将ICR小鼠平分为四组,其中三组作为剂量组分别经口灌胃给予吴茱萸水煎剂40,60,80 g/kg体重,最后一组给予蒸馏水.所有动物均在24h以后处死,并且测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总胆红素.同时观察肝脏的病理组织学变化.②将吴茱萸水煎剂用氯仿,正丁醇直接萃取分为三个极性部分并且准备了挥发油.所有组均是分别经口以120 g/kg给予以上萃取物.24h后测定ALT.结果 比较对照组,60 g/kg,80 9/kg组的小鼠的血清ALT,AST,LDH和T-Bil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病理组织学研究也表明了肝脏组织的变化.氯仿提取物受试组小鼠血清ALT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 吴茱萸水煎剂有肝脏毒性作用;毒性成分存在于氯仿萃取部分.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5,(2):36-37
目的以吴茱萸为原料,研究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对照品的制备与分析技术。方法采用溶剂法和色谱法提取、分离、纯化、制备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对照品,采用核磁共振和薄层色谱方法鉴定结构,采用TLC、HPLC方法检查纯度。结果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经TLC检查与对照品一致,无杂质斑点,经HPLC检测纯度达98.5%以上。结论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对照品已达到中药质量检测用化学对照品技术要求,所建立的分离、纯化方法简单,成本低、污染小、可行性强。 相似文献
16.
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HPLC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中药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的方法.方法:以乙酸乙酯为溶剂用超声震荡提取法提取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提取液用HPLC法分析,色谱柱:YWG-C18(10μm,250mm×4.6mm).流动相:水-甲醇-乙腈(42:20:38).流速1.0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60nm.结果:吴茱萸碱的回归方程为Y=56.47X 29.89,相关系数为0.9997,线性范围为5~1000μg·mL-1,回收率为99.83%,日内和日间RSD分别为0.85%和1.40%;吴茱萸次碱的回归方程为Y=49.08X 27.10,相关系数为0.9999,线性范围为4.5~900μg·mL,回收率为98.72%,日内和日间RSD分别为0.63%和1.17%.本文所用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分别为0.387%和0.309%.结论:方法稳定,重现性好,操作简单,耗费时间短.是检测吴茱萸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对连萸总生物碱胃滞留双室渗透泵片(TCOPT)的制备方法进行研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处方与工艺。结果:最佳处方为:膨胀剂为PEO(Mw 5000000)与HPMC混合物(4∶1),用量50 mg,助推层渗透剂氯化钠用量为20 mg,包衣液致孔剂PEG 400用量10%,包衣增重9%。释药行为符合零级方程,具有明显的控释特征。结论:TCOPT具有良好的体外控释效果,可进一步进行体内释药行为考察。 相似文献
19.
黄连抗抑郁症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自杀率的特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11%,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患,中国抑郁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