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来源,结构,理化性质,生物作用及受体等方面研究情况进行了概括,同时介绍了其临床应用情况,并与神经生长因子等相关因子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大鼠胫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神经营养因子在骨组织工程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使用SD大鼠胫骨横行骨折髓内针内固定模型,术后处理组每隔一天皮下注射BDNF,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分别在第2、3、4、5周取胫骨对骨折愈合行大体比较、力学测试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术后2周两组骨折均为结缔组织连接;3周处理组已有编织骨愈合,对照组仍有明显的骨折端活动;4周两组均呈骨性愈合,但处理组的骨痂、成角畸形较小;5周时处理组骨折塑型好,对照组骨折端仍有较大骨痂。处理组骨折矢状面成角在第3、4、5周小于对照组(P<0.05)。各阶段处理组抗折应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BDNF对骨折愈合的各阶段均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鞘内注射芬太尼对慢性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孤啡肽(OFQ)mRNA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 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n=6):正常组(A组)、致炎组(B组,大鼠右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50μl)、电针组(C组,大鼠致炎后第4、7、10天电针阳陵泉和足三里,频率2 Hz/100 Hz,强度≤2 mA,30min/次)、芬太尼组(D组,大鼠致炎后第4天开始,连续7 d鞘内注射芬太尼10μl)和针药合用组(E组,针药使用方法同C组、D组)。热板法测定大鼠痛敏分数。于致炎后第11天取L4-6脊髓,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OFQ mRNA和BDNF mRNA表达,并采用电泳图像分析系统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与A组相比,B组OFQ mRNA及BDNF mRNA表达升高(P〈0.05);与B组相比,C组、D组、E组痛敏分数降低(P〈0.05),OFQ mRNA及BDNF mRNA表达降低(P〈0.05);与C组相比,E组痛敏分数降低(P〈0.05),OFQ mRNA及BDNF 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 慢性炎性痛大鼠针药合用的镇痛效果强于单独使用电针,其镇痛机制与抑制OFQ和BDNF在脊髓背角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卵泡发育及卵母细胞成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一种多种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近年来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不仅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对神经元的分裂和发育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生殖系统也有表达.并认为BDNF能够通过某种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促进卵母细胞成熟,尤其是胞浆成熟,从而促进移植前胚胎的发育.但其具体作用机制还不甚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疼痛刺激对兔背根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日本大耳白兔 18只 ,随机分成三组。采用右前肢足底皮下注射的方法建立炎症痛模型 ,低剂量组 (LD组 )用 1%福尔马林 0 5ml,高剂量组 (HD组 )用 8%福尔马林 0 5ml,对照组 (NS组 )用 0 5ml生理盐水代替。观察家兔伤害性行为反应 1h ,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疼痛评分。注射 2h后 ,灌注固定取刺激侧C7、C8和T1背根节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背根节内BDNF的阳性产物部位 ,计数恒定面积内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结果 对福尔马林伤害刺激HD组比LD组伤害反应程度强和持续时间长。BDNF阳性细胞主要是体积偏小的神经元 (10~ 5 0 μm) ,HD组恒定面积内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 (42 4 3± 0 71)明显高于LD组 (37 70± 1 12 ) (P <0 0 5 )和NS组 (2 4 17±1 6 1) (P <0 0 1) ,LD组高于NS组 (P <0 0 1)。结论 福尔马林刺激后背根节BDNF表达与疼痛刺激强弱有关 ,提示背根节BDNF可能参与伤害感受传入  相似文献   

6.
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T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T载体完成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mse chain reaction,PCR)产物克隆的可行性。方法:提取大鼠脑组织总RNA,利用M-MLV逆转录酶及oligo-dT引物逆转录合成cDNA第一条链,再利用exTaq酶及BDNF上、下游引物扩增出BDNF cDNA.最后利用Buffer Ⅰ连接液将BDNF基因克隆入T载体用于测序及下一步克隆。结果:成功构建了BDNF基因T载体.经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证实为大鼠BDNF基因。结论:利用T载体克隆BDNF基因PCR产物简便、快捷,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8.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是在脑内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并且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它属于神经营养因子的一种,对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和成熟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就BDNF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功能、影响因素及在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瑞芬太尼麻醉后切口痛大鼠行为的影响,探讨瑞芬太尼诱发痛觉过敏的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术前6d鞘内置管,随机分为5组(n=12):对照组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切口痛I +NS组(切口并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切口痛I+BR组(切口并鞘内注射BDNF抗体),瑞芬太尼I+R+NS组(应用瑞芬太尼、切口并鞘内注射生理盐水),瑞芬太尼I+R+BR组(应用瑞芬太尼、切口并鞘内注射BDNF抗体).按照Brennan法行切口模型手术,生理盐水、瑞芬太尼和BDNF抗体均在术中给予.分别于术前24 h(基础值),术后24、48h测定机械痛阈.结果 与术前24h比较,C组术后机械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S组、I+BR组、I+R+NS组及I+R+BR组机械痛阈明显降低(P<0.05).术后24 h及48 h机械痛阈,与C组比较,I +NS组、I+BR组、I+R+NS和I+R+BR组机械痛降低(P<0.05);与I+NS组比较,I+BR组机械痛阈升高,I+R+NS组和I+R+BR组机械痛阈降低(P<0.05);与I+BR组比较,I+R+NS组和I+R+BR组机械痛阈降低(P<0.05);与I+R+NS组比较,I+R+BR组机械痛阈升高(P<0.05).结论 瑞芬太尼可能通过上调切口痛大鼠中枢神经系统BDNF表达而诱导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凋亡现象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抑制凋亡的作用。方法 成年SD大鼠 2 7只 ,体重 1 80~ 2 2 0 g,随机分为对照组、BDNF组和生理盐水 (NS)组。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于梨状肌下缘 0 .5cm处锐性切断 ,硅胶管套接神经 ,将BDNF和NS分别加入管中。于术后 3、6、1 2、2 4d取L4~ 6 脊髓作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TUNEL)检测 ,切片作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计算脊髓内神经元的数目。结果 与NS组和对照组比较 ,BDNF组神经元凋亡数在伤后 6d由 (1 2 .5± 2 .2 ) %下降到 (9.3± 1 .8) % (P <0 .0 5) ;神经元存活率由(82 .6± 1 .2 ) %增加到 (88.1± 1 .4) % (P <0 .0 5)。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发生凋亡 ,BDNF可显著抑制这种凋亡  相似文献   

11.
NGF和BDNF在炎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福尔马林致痛大鼠外周、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背角的表达变化及相互关系,探讨神经营养因子在疼痛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后足掌皮下注射福尔马林溶液的外周炎性痛模型。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对照组(A组);致痛组根据取材时间不同分为,致痛后2h取材(B组)、致痛后24h取材(C组)、致痛后48h取材(D组)。观察致痛1h内疼痛行为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致炎足底皮肤、DRG和脊髓背角浅层内NGF的表达,及DRG和脊髓背角浅层表达BDNF的变化。结果 所有致痛组大鼠都表现出明显的两期伤害性反应。在致痛后2h患侧足底皮肤、DRG和24h时脊髓背角浅层表达的NGF开始增加,致痛24h后BDNF在患侧DRG表达开始增加,且与NGF在患侧DRG神经元的表达变化成正相关。48h时BDNF在患侧脊髓背角浅层表达开始增加。结论 NGF不仅是产生炎性痛外周机制的重要介质之一,还可通过促进BDNF在脊髓背角的表达,共同参与中枢敏感化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突触后致密物质-95(PSD-95)多肽疫苗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制备保留性神经损伤(SNI)模型,7d后选取SNI模型成功的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NP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匙孔虫戚血蓝蛋白(KLH)组及PSD-95组.PSD-95组沿背部两侧皮下多点注射PSD-95多肽疫苗3次,每隔2周注射1次;PBS、KLH组分别给予PBS和KLH.分别于制备SNI前1 d(基础值)、第1次免疫前1d及第3次免疫后7d和14 d(T0-3)时测定机械痛阈;于T3时处死大鼠,取脊髓腰膨大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mRNA表达.结果 与T0时比较,T1时各组机械痛阈均降低(13.2±1.1比1.9±0.5:12.9±0.9比1.9 ±0.7;13.5±1.0比1.8±0.5;13.1±1.1比1.7±0.6);T2、T3时NP、PBS和KLH组机械痛阈降低(2.4±0.6、2.5±0.6;3.2±0.9、3.4±0.8;3.3±0.8、3.5±1.1)(P<0.05).与T1时比较,PSD-95组T2、T3时机械痛阈升高(1.7±0.6比10.5 ±2.1、11.2±1.9),BDNF mRNA表达下调(1.48±0.21比0.92±0.13、0.88 ±0.12)(P<0.05);PBS组和KLH组其余时点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P组比较,T2、T3时PSD-95组机械痛阈升高(2.4±0.6比10.5±2.1;2.5±0.6比11.2±1.9),BDNF mRNA表达下调(1.48±0.17比0.92 ±0.13;1.52±0.23比0.88±0.12)(P <0.05);PBS组和KLH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D-95多肽疫苗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脊髓BDNF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及脊髓背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45只,8~ 12周龄,体重230 ~ 27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9):假手术组(S组)、坐骨神经分支损伤组(SNI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氯胺酮组(K组)以及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组(K+D组).除S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外,其余各组均制备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模型.从术后24h开始,D组、K组和K+D组每天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定40μg/kg、氯胺酮10 mg/kg和右美托咪定20 μg/kg复合氯胺酮5 mg/kg,连续21 d,S组和SNI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ld、术后3、7、14、21 d时测定机械痛阈;机械痛阈测定结束后,分别于术前1d、术后7、21 d时处死3只大鼠,取L4-6脊髓背角,采用实时PCR法测定BDNF mRNA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SNI组、K组、D组和K+D组术后机械痛阈均降低,脊髓背角BDNF mRNA表达上调(P<0.05);与SNI组比较,K组、D组和K+D组术后机械痛阈升高,脊髓背角BDNF mRNA表达下调(P<0.05);与K组和D组比较,K+D组术后机械痛阈升高,脊髓背角BDNF 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具有协同镇痛作用,其机制与直接或者间接抑制脊髓背角BDNF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成员,不仅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也在非神经组织如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和生殖系统表达。本文综述了BDNF在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和作用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BDNF在卵泡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和可能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异氟醚麻醉对大鼠血皮质醇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方法 成年SD雄性大鼠36只,10周龄,体重25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C组,n=6)、O2组(O组,n=6)和异氟醚组(I组,n=24).I组通入2%异氟醚2h,纯氧流量3 L/min,O组仅通入纯氧.O组于停止通入纯氧后进行水迷宫实验,Ⅰ组分别于停止给药后2h、1、7、14 d取6只大鼠、进行水迷宫实验,定位航行实验中记录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空间探索实验中记录穿越平台次数和游泳总路程.每个时点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取眼眶血,测定血浆皮质醇浓度;取海马组织,测定BDNF和NGF的含量.结果 与C组比较,O组空间探索实验中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游泳总路程缩短,血浆皮质醇浓度降低,Ⅰ组于停止给药后1d时定位航行实验中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均延长,空间探索实验中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游泳总路程缩短、海马BDNF含量降低(p<0.05或0.01).结论 异氟醚麻醉对大鼠认知功能短期内有一过性抑制作用,其机制与促进皮质醇释放与海马BDNF合成有关,而与海马NGF合成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老龄大鼠术后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影响。方法老年雄性SD大鼠144只,18~20月龄,体重450~500g,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C组,n=48),骨折复位模型组(M组,n=48)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n=48)。D组于骨折复位手术开始前20min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3.0μg/kg,之后以3.0μg·kg-1·h-1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术前1d、术后1、3、7d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记录逃避潜伏期和游泳总距离。各时点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处死取海马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BDNF和ChAT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海马BDNF和ChAT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M组术后1、3d和D组术后1d水迷宫测试的逃避潜伏期及游泳总距离明显延长,海马BDNF和ChAT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M组比较,D组术后1、3d水迷宫测试的逃避潜伏期及游泳总距离明显缩短,而海马BDNF和ChAT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术后1d比较,M组术后7d和D组术后3、7d水迷宫测试的逃避潜伏期及游泳总距离明显缩短,而海马BDNF和ChAT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改善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海马BDNF及ChAT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氯胺酮对抑郁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酪氨酸受体激酶B(TrkB)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0只,体重180~220 g,月龄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对照组(C组)和不同剂量氯胺酮组(K1~4组).采用强迫游泳实验建立抑郁大鼠模型.药物干预前1 d大鼠强迫游泳15 min,药物干预当日,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C组)、氯胺酮2.5 mg/kg(K1组)、5.0 mg/kg(K2组)、10.0mg/kg(K3组)、20.0 mg/kg(K4组).给药后30 min将大鼠再次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动时间.行为学测试后,取海马组织测定BDNF及TrkB的含量.结果 与C组比较,K1~4组不动时间缩短,K3组和k4组海马BDNF、TrkB含量升高(P<O.05);K1~4组随氯胺酮浓度升高,不动时间缩短(P<0.05),与K1组或K2组比较,K3组和K4组海马BDNF、TrkB含量升高(P<0.05).结论 氯胺酮可呈剂量依赖性地发挥抗抑郁作用,可能与增加大鼠海马BDNF和TrkB含量有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s of ketamine on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and tyrosine receptor Idnase B (TrkB) in the hippocampus in mentally depressed rats.Methods Fifty male Wistar rats weighing 180-220 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5 groups ( n = 10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C) and groups K1-4 ketamine 2.5, 5.0, 10.0 and 20.0 mg/kg. On the 1st day the animals were forced to swim for 15 min. On the 2nd day ketamine 2.5, 5.0, 10.0 and 20.0 mg/kg were given iniraperitoneally in groups K1-4 respectively at 30 min after administration. The immobility time of the rats during the forced swimming test was recorded. The animals were then decapitated. The hippocampus was harvested for determination of BDNF and TrkB levels. Results Ketamin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immobility time during forced swimming test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The BDNF and TrkB levels in the hippocampu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K, and K4 groups as compared with group C, and K1 and K2 groups. Conclusion The increased levels of BDNF and TrkB in the hippocampus are involved in the dose-dependent 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ketamin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传入神经损伤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形成的影响及其与脊髓和背根神经节(DRG)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组)、腓肠神经损伤组(SUR组)和腓肠肌-比目鱼肌(GS)神经损伤组(GS组).SUR组和GS组分别暴露腓肠神经和GS神经并剪断,S组仅暴露腓肠神经和GS神经而不剪断.于术前1 d和术后3、7 d时测定大鼠机械痛阈.于术后7 d痛阈测定结束后,取术侧L5的DRG和脊髓节段,测定脊髓背角的BDNF表达,计算BDNF阳性神经元和受损神经元(ATF-3阳性神经元)占总DRG神经元的百分比和ATF-3阳性神经元中BDNF阳性神经元的百分比.结果 与术前1 d时比较,GS组术后各时点机械痛阈降低(P<0.01).与S组和SUR组比较,GS组机械痛阈降低,脊髓背角BDNF表达上调,BDNF阳性神经元占总DRG神经元的百分比升高(P<0.01);S组和SUR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UR组比较,GS组ATF-3阳性神经元占总DRG神经元的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TF-3阳性神经元中BDNF阳性神经元的百分比升高(P<0.05).结论 切断来自大鼠骨骼肌的传入神经可形成神经病理性痛,其原因与上调DRG和脊髓背角中BDNF的表达有关;而切断来自皮肤的传入神经则不会形成神经病理性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