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观察老年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血小板抑制率情况。方法对15例服用阿司匹林和85例服用氯吡格雷的老年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对血小板的抑制率平均值为67.85%±34.47%,其中有33.3%其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50%,提示患者对阿司匹林反应低下。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对血小板的抑制率平均值为56.00%±30.04%,其中有21.2%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30%,提示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结论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估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选取接受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治疗的老年住院冠心病患者139例,其中男性117例,女性22例,年龄65~92岁;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5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8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以获得花生四烯酸(AA)诱导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析两组不同途径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及两组患者血管栓塞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血栓弹力图结果显示,两组 AA 抑制率[(70.2±27.8)%比(61.4±25.2)%,P =0.499]、ADP 抑制率[(56.9±18.6)%比(44.1±9.2)%, P =0.875]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管栓塞发生率[8(15.4%)比13(14.9%),P =0.944],出血事件发生率[2(3.9%)比9(10.3%),P =0.294],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弹力图能评估老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血栓弹力图(TEG)结果,为临床抗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TEG@5000型凝血分析仪对398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患者凝血全过程进行检测,其中≥65岁高龄患者259例,65岁普通患者139例,分析二者检测结果的差异,总结其中38例高凝状态的3种常见情形。结果高龄患者较普通患者TEG主要数据检测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高凝状态有38例,均为高龄患者,其中酶动力型高凝状态23例(60.53%),血小板型高凝状态9例(23.68%),酶动力型和血小板型高凝状态6例(15.79%)。结论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老年患者较普通患者高凝倾向更明显,出现高凝状态时,应正确分析原因,使用有针对性的药物,使临床抗凝治疗更安全,减少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采用血栓弹力图观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血小板抑制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的135例冠心病患者,其中120例接受PCI治疗并联合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的患者作为联合用药组,15例未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单独用药组)分别单独服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组,8例)或氯吡格雷(氯吡格雷组,7例)。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并比较两组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结果阿司匹林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61.66±21.44)%,高于氯吡格雷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55.23±13.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AA和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65.52±24.61)%和(58.67±22.75)%,高于阿司匹林组AA途径和氯吡格雷组ADP途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用药组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良好率)均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组(40.00%郴12.50%,26.67% vs 0,P均〈0.01)。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能起到很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但氯吡格雷稍差,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能起到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血栓弹力图是评价血小板抑制率的有效工具,可根据AA/ADP抑制率的情况发现对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进而调整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72 h后,使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测定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首次发病的ACS患者,在确诊后给予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 mg,第2天起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治疗72 h后采血并记录当时胸痛症状,通过TEG测定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根据72 h后是否存在胸痛将患者分为2组,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应用药物、血小板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未缓解组的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74.38±9.13)%,明显低于胸痛缓解组[(82.08±8.68)%](P=0.002)。另外,当最大血块强度大于68 mm时,氯吡格雷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TEG测定能客观反映ACS患者药物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变化,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血栓弹力图(TEG)血小板图分析急性创伤后血小板抑制功能的改变。方法用TEG检测51例急诊创伤患者及48例健康人全血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及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创伤患者的高危风险因素。结果创伤患者平均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为85.9(38.4,97.6)、平均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为44.7(26.4,59.1),健康人平均ADP抑制率(%)为4.4(0,18.1)、平均AA抑制率(%)为0.7(0,3.03),创伤组与健康人对照组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ADP抑制率是否大于75%为cut off值,患者碱缺失(BD)6 m Eq/L(OR=3.21,95%CI:1.45~9.31)和6 h内至少输注血浆200 m L(OR=4.9,95%CI:0.89~28.8)为患者的高危风险因素;以ADP抑制率是否大于90%为cut off值,患者收缩压70 mm Hg(OR=12.4,95%CI:1.8~91.4)和患者6 h内至少输注红细胞悬液2 U(OR=8.7,95%CI:1.8~46.5)为患者的高危风险因素。结论创伤患者血小板AA及ADP抑制率明显升高,血小板活化功能降低;血制品输注增加创伤患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脑出血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PCI术后脑出血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行抗血小板治疗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发作性胸闷、胸痛2 h收入院。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后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6 d出院。出院3 d后出现头痛、视物模糊、步态不稳,自行口服感冒药无效,夜间出现嗜睡、恶心、呕吐,急诊头颅CT检查示脑出血(右侧颞枕顶部)。考虑脑出血与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矛盾,予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同时利用血栓弹力图指导抗血小板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随访4个月,病情稳定。结论应用血栓弹力图可实现PCI术后脑出血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维生素D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后血小板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北京博爱医院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90例,用药1~2周期间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聚集率、25-羟维生素D[25(OH)D]及临床生化指标检查,按照25(OH)D四分位数分为:Q1组(≤7.18μg/L)50例,Q2组(>7.18~≤9.39μg/L)50例,Q3组(>9.39~≤13.74μg/L)50例,Q4组(>13.74μg/L)40例。为了评估骨化三醇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健康组(15名)和氯吡格雷抵抗组(15例)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均用骨化三醇(10 nmol/L)和生理盐水分别处理(37°C预处理5 min),比较两种处理方式下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差异。结果维生素D四分位数各组间(升次)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49.36±23.34)%,(48.80±20.90)%,(37.02±18.24)%,(36.02±14.46)%,F=3.426,P=0.018)、氯吡格雷抵抗/敏感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20,24/26,15/35,10/30,χ^2=15.119,P=0.002),且随着维生素D浓度的升高,二者均呈依次下降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抑制因素(Q4与Q1,OR=0.699,95%CI 0.582~0.838,P<0.001;Q3与Q1,OR=0.848,95%CI 0.755~0.953,P=0.006)。在体外实验中,与生理盐水比较,骨化三醇预处理后,健康组与氯吡格雷抵抗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健康组:(69.8±12.7)%与(58.6±11.5)%,t=12.13,P<0.001;抵抗组:(65.5±8.3)%与(56.3±7.6)%,t=11.48,P<0.001]。结论维生素D降低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的高残留血小板反应性,需进一步研究证实补充维生素D是否会改善氯吡格雷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16例ACS行PCI患者分成糖尿病组(n=30)与非糖尿病组(n=86),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情况。结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11例(36.7%)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非糖尿病患者中13例(15.1%)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易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老年高血压患者凝血状态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患者75例(老年高血压组),老年脑梗死60例(老年脑梗死组),健康老年人(健康老年组)47例。采用TEG-5000血栓弹力仪检测3组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最大强度或硬度(MA)、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α-Angle)、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凝血综合指数(CI)并进行比较,同时检测老年高血压组由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老年高血压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及白细胞计数(WBC);老年高血压组的TEG参数与PLT、WBC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老年组比较,老年高血压组MA及CI明显升高(P0.05),α-Angle及K值明显降低(P0.05),R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老年脑梗死组R值明显缩短(P0.05),CI明显升高(P0.05),K值明显降低(P0.05);与老年高血压组比较,老年脑梗死组R值明显缩短(P0.05);老年高血压组内,PLT与MA、α-Angle及CI呈正相关,与K值呈负相关,与R值不相关;WBC与MA、α-Angle、CI呈正相关,与K值呈负相关,与R值相关度低。ADP抑制率≥30%患者比例为41.94%(13/31),AA抑制率≥50%患者比例为20.00%(8/40)。结论 TEG检测对辅助老年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病情监测有重要的意义,并可预防老年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血小板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并探究其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0四医院接受诊治的172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因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Ⅱ组为小血管闭塞患者。另外,选择同期于我院接受体检的172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受试者均接受TEG与血小板指标检验,分析并比较各组血小板、TEG指标,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Ⅰ组血小板、TEG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血小板、TEG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大血小板占比、血小板平均体积高于对照组(P 0.05)。3组M A值、血小板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脑梗死患者中,随着TEG中R值增高,血小板平均体积、大血小板占比相应降低,而MA值越高,血小板体积越大(P0.05)。结论:TEG中R值与血小板平均体积、大血小板占比呈负相关,MA值与血小板体积呈正相关,TEG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小板功能,为临床上诊治疾病提供参考数据,值得运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研究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两种方法:Verifynow抗血小板功能检测系统与血栓弹力图实验.方法 ①随机选取2011年3月~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及门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48例(所有患者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男性35例,女性13例,年龄60~90岁,其用药方案是首先给患者300mg的负荷量,继之以75mg/d维持量治疗.②选择在治疗的第三天服用氯吡格雷75mg/d后2h抽血取样.③采用Verifynow抗血小板监测系统检测氯吡格雷药物抑制率INHI(%),血栓弹力图实验检测氯吡格雷药物的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两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果 48例观察对象均进入结果分析,Verifynow的1NHI(%)主要集中在0%~20%之间,大于20%的有10例,占总数的20.8%,其结果的变异系数(CV)为0.74%;血栓弹力图的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结果主要集中在10%~60%,小于10%的对象2例,占总数的4.17%,大于60%的对象6例,占总数的12.5%,其结果的变异系数(CV)为:0.54%;两者呈正相关(r相关系数 =0.480 6,P=0.000 54<0.01);回归方程:Y=0.267X+4.577[Verifynow的INHI(%)为因变量Y;血栓弹力图的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自变量X].结论 口服氯吡格雷后,Verifynow抗血小板监测系统的INHI(%)与血栓弹力图的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有较好的一致性,其操作更为简便、费用更为低廉,可以作为临床氯吡格雷药物抗血小板功能监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自的 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抑制剂阿昔单抗在体外抑制全血中血小板来观察血小板图(PlateletMapping(R))技术的方法学可靠性,并对血小板图和凝血激活检测试剂盒(Rapid TEGTM,快速血栓弹力图)两种方法进行评估.方法 根据临床性能评价的要求,将不同浓度的阿昔单抗与健康志愿者全血混合后进行血小板图测试,并用Rapid TEG试剂盒测定肝素抗凝血的活化凝血时间(TEG(R) ACT)等参数,计算两种方法的线性、重复性和有效性.结果 随着阿昔单抗浓度的升高,除纤维蛋白原以外各激活方式凝集曲线的MA都有明显的线性减低;在(1~4)×10-2 mg阿昔单抗作用下,不同通道和系统的血小板抑制率重复性良好(CV<10%);加入阿昔单抗后,AA激活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由28.0%±2.8%升至63.4%±0.0%(t=21.9,P<0.01);ADP激活途径血小板抑制率由35.9%±0.56%升至91.4%±1.1%(t=58.9,P<0.01).TEG(R) ACT与肝素呈现明显的剂量线性关系;快速血栓弹力图检测参数除R以外,K、α、MA和TEG(R)ACT的测量重复性良好(CV<5%).结论 血小板图能够灵敏地反映出血小板所受抑制程度的不同,具有良好的测量精密度和剂量效应关系.Rapid TEG在以TEG(R) ACT监测肝素浓度的同时,还提供了对总体凝血功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TEG参数及常规凝血实验对复发性流产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6月来我院产检的198例既往有不良孕产史的孕妇为试验组,并按照孕妇既往不良孕产史次数分为T1、T2、T3三个亚组。另选取61例既往无不良孕产史的孕妇为对照组,收集两组TEG参数、常规凝血实验及PLT和HB结果,分析两组凝血功能差异,并通过TEG参数CI联合MA对孕妇复发性流产进行风险预测。结果 T3组MA、C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T3组Angle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组TT、H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3组PT、INR、APTT、FIB、FDPs、D-二聚体、ATⅢ、P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组TEG参数R、K、Angle、MA、C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G参数CI对复发性流产的预测价值优于MA;CI值与MA值联合使用预测价值优于两者单独使用,其ROC曲线AUC为0.722,当选取MA值截断值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及流式细胞术评价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分离对心脏手术患者不同阶段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选择心血管外科心脏手术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18例予以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术中自体血回输给患者,研究组18例予以ANH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APRP)及术中自体血回输给患者。分别于肝素化前(T1)、术后l h(T2)和24 h(T3)时应用TEG测定凝血功能参数及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PAC-1和CD62。结果 2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点凝血指标均发生变化,研究组围术期T3时间点PT、APTT分别为[(13.21±1.59,31.11±4.21)s]明显低于对照组,Fib为2.99±0.61 g/L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围术期T3时间点的R、K分别为[(5.42±2.01,2.12±0.49)min]显著低于对照组,a角、MA分别为[(44.67±6.72),63.75±6.42)m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围术期T2、T3时间点PLT、PAC-1和CD62P分别为[(135.23±34.41)×109/L,(13.57±0.86,4.41±1.29)%和(148.23±35.59)×109/L,(15.81±1.23,4.35±1.21)%]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自体血小板在心脏手术围术期发挥了明显的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的作用,通过TEG参数评价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患者围术期的凝血功能,比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功能更具优势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TEG)是描述因纤维蛋白聚合而导致血液粘弹性(viscoelasticity,VE)变化而产生的图形,通过监测凝血全过程整体评价凝血功能。自1948年德国人Hellmut Harter首次报道以来,TEG已成功应用于对患者出凝血状态的评估。近年来,TEG除用于指导手术中成分输血外,还广泛应用于检测凝血功能障碍和监测抗栓治疗等。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患者血栓弹力图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珊  汪德清  于洋  孙丹  陈麟凤  冯倩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6):1950-1951,1953
目的 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探讨食管癌患者(EC)体内的凝血情况.方法 选取无血液疾病的150例食管癌患者为实验组,行TEG及常规凝血测定;另选取50例健康人(N)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反应时间(R值)为(4.14±1.90)min、凝固时间(K值)为(2.19±1.83)min,对照组R值为(5.13±1.70)min、K值为(3.19±1.63)min,两组比较,实验组明显缩短(P<0.01);实验组血栓最大幅度(MA 值)为(65.54±6.25)min、血栓弹力度(Mε值)为(229.89±65.08),对照组MA值为(52.32±5.90) min、Mε值为110.23±30.14,实验组较对照组增宽明显(P<0.01).实验组TEG结果与疾病病理分期呈正相关,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常规凝血检测结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体内存在病理性高凝状态,其高凝状态与病理分期有关,在常规凝血检测中不易测出.应用TEG可以明确诊断食管癌患者凝血状态,并能够进行动态观察;在判断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方面比常规凝血检测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血液高凝状态和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 选取118例行PCI的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采取TEG分为TEG组和常规组,比较2组患者TEG检测结果和凝血指标水平,观察术后6个月缺血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TEG组和常规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和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高于常规组,而血凝块形成速率(α角)和血块最大振幅(MA)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低于常规组,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缺血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指导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利于CHD患者PCI后快速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可降低CHD患者PCI后缺血事件、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