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煎剂药渣药味的尝检与饮片切制规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献云  江照云 《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2):1215-1215
目前,市场中药饮片规格切制偏厚或过厚,矿石、贝壳类粉碎程度过大,使中药有效成分在煎剂中难于溶出,直接影响中药临床疗效。笔者根据浙江著名中药师江照云老师从事中药药房工作5 6年的实践经验,对煎剂药渣的药味进行尝检,以判断饮片是否达到药汁基本溶出之标准,对制订合理的饮片切制规格提出建议。现介绍如下。1 材料选择从本院药房配方用的所有植物中药选出偏厚、过厚饮片10 0种,较薄饮片4 0种。2  尝检方法以口尝煎剂药渣的....  相似文献   

2.
药味产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药味产生的依据。方法:对133味药物水煎液PH值进行测定。结果:单酸药P较对照药PH值明显降低,二者经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单味药PH值较对照药P增高,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味产生的基础是药物疗效及其功能,同时也证明了药味起源于口偿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有其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药味产生的依据。方法 :对 13 3味药物水煎液 p H值进行测定。结果 :单酸药 p H值较对照药 p H值明显降低 ,二者经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P<0 .0 1) ;单味药 p H值较对照药 p H值明显增高 ,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 P<0 .0 5 )。结论 :药味产生的基础是药物疗效及其功能 ,同时也证明了药味起源于口尝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有其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卫  张瑞贤  李健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4):4928-4931
历代本草文献中对于中药药味的标注却别很大。《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研究该书对药味的标注方法和原则,探讨其优势与不足,对于药味的标注化标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草纲目》重视药味理论,采用了宋明理学的方式来阐释药味与功效的关系,但并未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系统论的观念,同时该书也并未使用理论反推药味的方式标注药味。《本草纲目》在药味的标定上主要采用口尝药味的标定方式,应作为当前主流标定药味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从五行理论探讨方剂的药味配伍。中药五味配五行而具有相应的五行功用,以药味配伍组成方剂,是治疗机体五脏功能失常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总结小儿泄泻脐疗用药的药味规律,为小儿泄泻脐疗临床组方遣药提供指导。方法:中文科技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检索近20 a(1991年~2010年)有关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现代论文,从650本中医古籍中手工检索脐疗治疗小儿泄泻的相关条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涉及的辛、苦、甘、酸、涩、咸、淡等7类药味中,辛、苦、甘味出现频次较高,其中辛味出现频次最高。结论:治疗小儿泄泻主要选用辛散、苦燥、甘补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这“命门”指的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睛明穴。腧穴里又有“命门穴”,为督脉上的要穴,位于后背两肾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对的区域。但这两个“命门”均与中医命门学说中的“命门”含义不同。彼一“命门”为脏腑的概念,因其主司元气,是人体元气的根本所在,元阳的发源地,为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其重要性无异于生命之门,故名之。  相似文献   

9.
许枬  谢雪  周翎  王丽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11):2389-2391
目的:研究免疫复方的药味配伍作用。方法:以H2O2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采用析因设计方法,考察免疫复方药味配伍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当免疫复方的君药和佐使药固定为黄芪、丹参和牡丹皮时,与只用一味臣药相比,白花蛇舌草与小蓟合用,可明显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小蓟与仙鹤草合用,仙鹤草与白花蛇舌草合用,只表现为单独使用小蓟或白花蛇舌草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白花蛇舌草与小蓟有交互影响,具有协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作用。小蓟与仙鹤草及白花蛇舌草与仙鹤草之间没有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认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味”,就一人们通常食用的食物看,大致可归纳为“酸:甜苦辣(辛)”四类。从养生保健角度出发,根据季节的变化相应地调整饮食,应遵循春增甜、夏增苦、秋增酸、冬增辣的饮食原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依据牵牛子的性味临床主要功效与主治建立相应的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对牵牛子化学拆分组分开展中药性味药理学研究,探索牵牛子的不同药味与不同化学拆分组分间的相关性,确定各化学拆分组分药味的归属,阐明牵牛子药味物质基础,并为验证“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的新假说,采用与牵牛子性味功效相关的利尿、化痰、泻下通便、兴奋子宫、抗炎、免疫作用等复合药理学指标作为牵牛子性味药理学评价系统,对牵牛子性味拆分组分的生物学效应进行研究。探索牵牛子的不同药味与不同化学拆分组分间的相关性。根据药理学研究结果,采用文献研究,结合聚类分析,分别从传统中医药学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对牵牛子拆分组分进行药味归属,阐明中药药味物质基础。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牵牛子多糖组分、脂肪油组分具有明显增加尿量、化痰、增加大肠推进率作用,其中多糖组分作用极为显著。酚酸组分、树脂苷组分具有促进胃排空、增加小肠推进率、抗炎、免疫增强、兴奋子宫作用,其中酚酸组分大多作用极为明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聚成2类进行分析,多糖组分、脂肪油组分为一类,主要与利尿、增加大鼠大肠推进率、化痰有关;酚酸组分、树脂苷组分为一类,主要对增加胃排空率、增加小肠推进率、抗炎、增强免疫、兴奋子宫有关。结论:分别从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对牵牛子的拆分组分进行了性味归属:牵牛子不是单药味中药,而是具有苦味和辛味的复合药味中药;牵牛子的苦味、辛味是可拆分的;牵牛子的利尿、增加大肠推进率、化痰作用可能是其苦味的功能体现,其物质基础是多糖组分、脂肪油组分;促进胃、小肠蠕动、抗炎、免疫增强作用、兴奋子宫的作用可能是其辛味的功能体现,其物质基础为酚酸组分、树脂苷组分。  相似文献   

12.
药味配伍对小承气汤中蒽醌类衍生物溶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席先蓉  刘江书  陈庆 《中草药》2000,31(11):824-826
目的:研究药味配伍对小承气汤中有效成分蒽醌类衍生物溶出率的影响。方法:用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大黄及大黄与不同药物配伍组水煎液中游离蒽醌及结合型蒽醌的含量。结果:测定数据经统计检验显示,与大黄水煎液相比合煎方中结合型大黄酸及游离大黄素含量变化不显著,其余各配伍组水煎液中游离蒽醌、结合型蒽醌含量变化均极显著(P〈0.02,P〈0.02,P〈0.001)。结论:各种配伍药材对不同的蒽醌类成分产生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3.
尚晴 《养生大世界》2008,(11):30-31
提到素食,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两个方面:“正心修德”和“有益健康”。不错,自从人类走出蛮荒,素食就一直在这两种理念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着。  相似文献   

14.
1实验材料BS110S电子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恒温水浴锅;0.1mol/L硫代硫酸钠液;0.1mol/L碘液;其它试剂均按药典配制。所用药材均为市售品,粉碎过40目筛。2实验方法2.1总糖测定精密称取5g药材粉末置锥形瓶100ml中加水150ml润湿于沸水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哈尔滨医科大学于汉力教授接触了这样一个奇怪病例:刚刚迈入中年门槛的汪女士每到晚上“性趣”全无,厌恶老公“沾边”,不知是什么病。跑了多家医院,几经周折,最后经很多专家综合分析才找到原因:居然是饮食不当,喝牛奶过多引起的,令人十分惊讶!  相似文献   

16.
魏今波 《科学养生》2007,(12):44-45
魏大夫:我是一名退休职工,最近发现患有乙肝"小三阳"。正好看到广告讲某医院义诊,化验不收费,就去了。医生说我面色、舌象不佳,要抓紧治疗否则会转癌。在他那里用6个月药就可以转阴,要我注射一种一个月一针的药,同时服用一些药物。回来翻看《科学  相似文献   

17.
人类对生命的关注演绎至今,成为气功的热点、生命科学的热点,我们展开《柯云路新疾病学》的讨论也源于此——尊重生命,弘扬生命,让生命之花在宇宙绽放,吐露芬芳。最近,《东方养生》仿佛敝开了所有的窗户,迎接着从神州各地吹送的八面来风。我们希望这八面来风从这里鼓荡开去。  相似文献   

18.
《养生大世界》2008,(11):25-25
健康人生,从健康心理开始,小测试,看你是否具有可怕的癌症性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适合中药汤剂苦味研究的口尝评价方法。方法:选择35种不同苦度的单味中药煎煮液,以不同浓度的盐酸小檗碱溶液为参照溶液,通过20名健康志愿者的口尝测试,参照预设的苦度评级与评分表进行评价,并采用Grubbs检验法对评价数据中的离群值进行必要的剔除。结果:得到35种单味中药煎煮液的苦度值及其分布特征,初步建立了适于中药汤剂苦味研究的口尝评价方法。结论:建立的口尝评价方法客观、准确,可以作为中药苦味评价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20.
槟榔十三味丸源于19世纪著作《蒙医金匮》,在该书中名为高尤-13,首载槟榔十三味丸方名者为1977年版《吉林省药品标准》。本方曾用名为泰德乎然古鲁格其乃然塔、色么吉德吉德等,《通瓦嘠吉德》虽载色么吉德吉德,但为同名异方,与今之用槟榔十三味丸无渊源关系。槟榔十三味丸在不同时期药物组成有13、14、15味不同,至少出现5个不同药物组成的高尤-13,方药演变集中在19—20世纪上半叶,自1971年以后方药组成和配比均无发生大的变化。其中,槟榔、广枣、木香、丁香、肉豆蔻、紫硇砂、干姜、荜拔、胡椒、沉香等10味药物是固定不变的,单味药物配比变化较大的属制草乌,其次有木香、丁香、沉香。《吉林省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所载槟榔十三味丸虽未标注其来源,但根据方药组成及配比认为来源于《蒙医金匮》,《内蒙古蒙成药标准》注其来源于《蒙医金匮》。3部标准与《蒙医金匮》载高尤-13药物组成除野牦牛心外均一致,唯独制草乌配比有所不同,其余药物配比均相同。只有《内蒙古蒙成药标准》在附录中标注了与原方的区别,其余两部标准也应与原方异同进行标注为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