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屈光角膜切削术(optimized refractive keratomy,ORK)后近视眼患者视力及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探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优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ORK-LASIK)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拟做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396例733眼,按球镜屈光度分成低度(≤-3.00D)、中度(-3.00~-6.00D)和高度(-6.00~-12.00D)3组,每组柱镜度数均小于-2.50D,各组再随机分成2组,一组行常规LASIK手术,另一组行ORK-LASIK。手术切削区直径为6.0~7.0mm。角膜波前像差分析为6mm瞳孔直径。术后随访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及角膜地形图并进行波前像差分析。结果成人近视眼角膜前表面波前像差在6mm瞳孔直径以3阶和4阶为主,占90%,在3阶和4阶中又以彗差和球差为主,分别占角膜全部像差的27.7%和28.4%;球差和球镜度数呈负相关(r=-0.501,P〈0.05),其他高阶像差和球镜度数无关。但在-6.00D以上的近视眼中,彗差和次级彗差均和球镜度数有关(F=8.808,7.123,P〈0.04,0.01)。角膜前表面各高阶像差均和年龄及性别无关。LASIK和ORK-LASIK2组比较,术后6个月时,低度和高度组2组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组,ORK-LASIK组视力明显好于LASIK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角膜前表面的球差、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度组,ORK-LASIK组和LASIK组比较角膜彗差和球差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度组ORK-LASIK组角膜彗差和球差较LASIK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ORK-LASIK手术能有效地矫正近视和散光,提高中度近视患者的视力,降低中、高度组术后彗差和球差,手术效果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球面像差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Orbscan-Ⅱ眼前段分析系统及Zywave波前像差仪对42例(80眼)近视LASIK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检测,分别记录在6.0mm瞳孔直径下的四阶球面像差值、角膜后表面的前凸值、Q值、术中切削光区直径和切削深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四阶球面像差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四阶球面像差值0.0923±0.0761,术后3个月四阶球面像差值为0.6067±0.2454,球面像差的变化量和术中切削深度(R=0.01,P〈0.01)、术后角膜后表面的前凸(R=0.06,P〈0.01)、Q值(R=0.36,P〈0.01)有正线性相关,与切削光区直径(R=-0.131,P〈0.01)有显著负相关。结论LASIK术后四阶球面像差呈负线性增大趋势,球面像差的变化值和术中切削深度、术后角膜后表面的前凸及Q值成正线性相关,和切削光区直径成负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低度近视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人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选择中低度近视病例40例,80只眼,行LASIK手术,使用Wavelight的Allegretto波前像差仪观察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时,C7(慧差)、C12(球差)、RMSH(总高阶像差均方根)三个变量。结果 LASIK术后C7、C12、RMSH在术后1月、术后3月均呈逐渐上升趋势(P〈0.01),在术后3个月时达到高峰,C12、RMSH术后6月时稍有下降(P〈0.05),术后6月时趋于稳定(P〉0.05),但均值仍高于术前水平。结论 LASIK术后早期高阶像差明显增加,随时间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corneal wavefront aberrations guidedL ASIK,CW-GLASIK)治疗近视眼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变化,探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对比敏感度和眩光以及角膜波前像差的影响,评价其手术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拟做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近视球镜≤-10.00D,散光≤-2.5D)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常规LASIK手术,另一组行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手术,手术均采用德国Schwind公司Esiris’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微角膜刀采用Moria LSK-ONE气动平推刀,对比敏感度检查采用Vector Vision CSV-1000HGT,角膜波前像差分析采用德国OPTIKON 2000 Keratron Scout分析仪。手术光学区直径为(6.0-7.0)mm,波前像差分析为6mm瞳孔直径。术前、术后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及角膜地形图并进行波前像差分析。结果术后两组的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m时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和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m时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均有所恢复,但均未达到术前水平,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组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同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LASIK组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和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组在中(6c/d)、高(12c/d、18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明显好于常规LASIK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1m、3m角膜彗差、球差均比术前增大,但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LASIK组较常规LASIK组增大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能有效地矫正近视,改善近视眼患者术后对比敏感度,降低术后彗差和球差,手术效果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光学区大小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后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将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者236例(461只眼)分为高、中、低度近视组,每组根据激光切削光学区直径不同(5.75、6.00、6.25和6.50mm)分为Ⅰ~Ⅳ亚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用波阵面像差仪测量眼的像差。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分析手术前后各组内不同亚组间在瞳孔直径为4.00、5.00、6.00mm时眼总高阶像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和球差的差异。结果术前各组内不同亚组间眼高阶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组内不同亚组间眼总高阶像差和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大光学区亚组低于较小光学区亚组。高度近视组在不同瞳孔直径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在瞳孔直径为6.00m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瞳孔直径为6.00mm时,高度近视组各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在Ⅰ、Ⅳ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不同亚组间水平彗差和垂直彗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学区大小影响LASIK治疗近视后眼总高阶像差和球差,较大光学区组低于较小光学区组,在治疗高度近视时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近视LASIK术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视LASIK手术患者75例145只眼,比较患者术前术后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总体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h)、3~7阶像差均方根值(RMS3-RMS7)、球差、慧差、三叶草像差等数值,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引起术后角膜高阶像差改变的因素.结果 术前角膜高阶像差与年龄无相关关系;术后各观察值的大小主要受术前相应各数值的大小、预矫屈光度数、切削区大小等因素的影响,术前值越大、预矫屈光度越大以及切削区越小,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值越大;术后Q值、RMSh以及球差的增加量主要受预矫屈光度数和切削区大小的影响;慧差以及三叶草像差的增加与切削区大小无关.使用较小切削区(5.25mm)时的单位屈光度矫正引起的高阶像差增加值以及角膜前表而非球面系数改变值高于使用较大切削区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增大,预矫屈光度数高和切削区小是引起术后角膜高阶像差增加较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波前引导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于靖  王方 《眼科新进展》2007,27(2):123-126
目的探讨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m)术后角膜前表面地形图的变化。方法比较分析23例(46眼)波前引导LASIK(引导组)和27例(54眼)传统LASIK(传统组)术后不同时期角膜地形图变化。结果2组患者术前角膜平均曲率(K)、角膜散光屈光力(K1—K2)、表面不对称指数(surface asymmetry index,SAI)、表面规则指数(surface regularity index,SRI)均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后K1—K2减小,SAI明显增加,SRI亦有轻度增加(P〈0.05)。术后6个月引导组与传统组的K、K1—K2、SAI、SRI分别为39.70、0.71、0.15、0.39和39.86、0.85、0.20、0.46。术后6个月传统组SAI高于引导组(P〈0.05)。术后不同时间SRI与术前差值比较.结果显示引导组和传统组均以术后3个月为最高,术后6个月为最低,引导组SRI术后时间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引导组与传统组术后不同时间SAI、SRI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形态术前引导组与传统组均以不对称领结形为著,分别为50.0%和48.1%.术后不同时间2组均以均匀形为著。但引导组中不规则形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波前引导LASIK术后角膜的规则性和对称性优于传统LASIK,但角膜形态的不规则性明显增加。[眼科新进展2007;27(2):123-126]  相似文献   

8.
角膜屈光手术对眼波前像差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目的 探讨大光斑式切削屈光手术对眼波前像差的影响 ,观察不同瞳孔区眼波前像差的改变。方法 检查 4 5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患者术前、术后 10d和术后 1个月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visualacuity ,UCVA)、最佳矫正视力 (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等效球镜度 (sphericalequivalent,SE)及波前像差 ,根据术前SE将患者分为高度、中度和低度 3个不同的屈光度数组。使用Allegretto客观式波前像差分析仪检查眼部的波前像差 ,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前平均BCVA为 4 98± 0 0 7;术后 10d平均UCVA为 4 92± 0 10 ,BCVA为 4 95± 0 0 9;术后 1个月时平均UCVA为 4 96± 0 0 9,BCVA为 4 99± 0 0 9。视力在术后随时间延长而好转 ,术后 1个月时 2 6只眼 (30 6 % )BCVA好于术前。术后 10d各组的SE为轻度远视或正视状态 ,随时间延长向近视方向漂移。各屈光度数组内 ,术后 10d与 1个月时 ,高阶像差为术前的 2倍以上 ,以 5阶二次彗差为最 (P <0 0 5 ) ;术后 1个月 ,高阶像差比术后 10d有减小 (P >0 0 5 ) ,但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总像差术后较术前减小。各组内 ,无论术前术后 ,瞳孔直径为 6 5mm时的像差显著大于瞳孔直径为 4mm时的像差 (P <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EK)手术前后角膜前、后表面球差(C球)、彗差(C慧)、三叶草像差(C三)和总高阶像差(C高)的变化.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应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采集并计算LASIK组17例(34眼)、LASEK组17例(34眼)患者的角膜前后表面的各像差.对检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LASIK组角膜前表面C球、C高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角膜前表面C球、C慧和C高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明显增加,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LASIK组的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高于LASEK组,术后3个月仍呈现同样趋势,而角膜前表面C慧始终低于LASEK组,C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LASIK组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的增高值(△C球、△C高)高于LASEK组,而C慧和C三的变化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与矫正的等效球镜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种术式间、同种术式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各像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和LASEK术后角膜前表面的C球、C慧和C高会增大,且在术后3个月时尚无明显恢复;到术后3个月,角膜前表面△C球和△C高在LASIK组始终高于LASEK组,而这种变化与所矫正等效球镜度呈正相关;两种术式对角膜后表面的各像差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早期(1d内)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的变化情况。

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应用3D SIRIUS角膜地形图仪采集并分析LASIK手术后100例200眼患者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5,30,60min及1d)的角膜前表面4mm光学区的各高阶像差的RMS值,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LASIK术后5~60min角膜前表面顶点区各高阶像差均明显增大,但均于术后1d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各像差中Z17的RMS值增大幅度最大达1126.98%(P<0.01),Z12增加幅度最小为147.92%(P=0.03); 各高阶像差增大的峰值不同,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单峰值期、双峰值和平台型三类; 平均角膜中央厚度在术后30,60min较术后5min时明显增加,并在术后1d明显降低。

结论: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顶点区高阶像差会出现明显增大并于1d内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博士伦Zyoptix节约角膜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同时分析术后高阶像差的变化。方法:因角膜相对较薄不适宜接受常规LASIK手术,而采用Zyoptix节约角膜个体化LASIK治疗的患者32例64眼,分析节约角膜的程度、术后1a余视力的恢复和6mm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的变化。结果:手术平均节约角膜组织29.27μm,节约组织达21.36%;术后1a余,裸眼视力为0.93±0.24,较术前裸眼视力显著提高(P<0.01),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96±0.09相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1%的眼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1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在6mm瞳孔直径下,总体高阶像差、三阶彗差、四阶球差较术前分别增大1.76倍、2.10倍、3.90倍,与常规LASIK术相似。结论:Zyoptix节约角膜个体化LASIK可以节约角膜组织20%~25%,扩大近视治疗度数范围,临床上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预测性。  相似文献   

12.
LASIK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应用SP_3 0 0 0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64 1例(12 10眼)近视在施行LASIK手术前及术后1月、3月的中央角膜厚度;根据术前的屈光度分为4组,对各组所测得中央角膜厚度的数值进行分析。结果 -6 0 0D以上近视者的屈光度每增加1. 0 0D ,中央角膜厚度平均减少1 .3 1μm ;手术后1月及3月的实际角膜厚度与预计切削角膜厚度的差异非常显著(P <0 . 0 1) ,其差值与剩余屈光度±0 5 0D以内及±1 .0 0D以内的百分率呈负相关(r =-0 . 1及r =-0 . 3 ,P <0 . 0 1)。结论 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的角膜厚度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而变薄。LASIK术后1月及3月的实际角膜厚度大于预计角膜厚度,实际与预计角膜厚度的差值与术后剩余屈光度呈正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术后波前像差并与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波前像差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手术对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使用美国VISXStarS4准分子激光系统对A组10例(18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常规LASIK手术。B组10例(15眼)行Verisyse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verisyse iris-fixated 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AMO)。使用VISX Wavescan像差仪检测两组术前,术后3,6mo的波前像差。结果:PIOL组与常规LASIK组两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最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6mo慧差(C8)、球差(C1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LASIK组总高阶像差(0.749±0.096)μm,PIOL组总高阶像差(0.685±0.091)μ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LASIK组术后慧差(C8)、球差(C12)、总高阶像差(RMSh)术后均有增加,球差(C12)增加倍数更多,较术前增加到2~3倍。随访期间两组屈光度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最后一次随访LASIK组等效球镜为(-1.42±0.67)D,PIOL组等效球镜为(-1.43±0.31)D。结论: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值入矫正高度近视,相对于常规LASIK手术,术后屈光度数及视觉质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波阵面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 epithel ialkeratomileusis,LASEK)对近视眼高阶像差的影响,并作对比分析。方法: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IK组)共18例36眼和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EK手术(EK组)共10例20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0d;1,3mo测量高阶像差,用t检验分析手术前后高阶像差的变化和不同手术方式对高阶像差影响。结果:两组术后总高阶像差RMS值均较术前增加,以三、四阶像差增加为主,五、六阶像差和水平彗差无明显变化;两组的球差均较术前增加,两组间无差异;术后EK组的总高阶像差、三阶、四阶像差和垂直彗差均小于IK组。结论: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IK和LASEK都会使眼高阶像差不同程度的增加,LASEK的增加幅度小于LASIK。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机械法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的近视患者52例(104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常规Epi-LASIK手术的患者54例(108眼)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术后疗效进行比较.2组患者年龄、术前屈光状态及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果 术后6个月,2组间球镜与柱镜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裸眼视力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裸眼视力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眼数分别为43眼(41.3%)和24眼(22.2%),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总高阶像差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15.6%和38.3%.试验组术后总高阶像差的增加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试验组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值为(0.89±0.30)μm,对照组为(1.12±0.41)μm,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表示满意的分别有102眼(98.1%)和98眼(90.7%),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术后视觉质量优于常规Epi-LASIK,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治疗近视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Kappa角调整近视性LASIK手术对术后高阶像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Kappa角调整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否有利于减少术后高阶像差,提高视觉质量.方法 选取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40例80眼,设立Kappa角调整与传统LASIK治疗近视的自身对照,比较手术后球差和彗差的变化量.结果 测量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高阶像差,Kappa角调整组在术前和术后,球差变化量分别为(0.553±0.193)×10-3mm、(1.603±0.619)×10-3mm,彗差变化量分别为(0.428±0.278)×10-3mm、(0.521±0.766)×10-3mm;传统模式的LASIK组球差变化量术前、术后1个月分别为(0.570±0.201)×10-3mm、(1.543±0.609)×10-3mm,彗差变化量术前、术后1个月分别为(0.711±1.412)×10-3mm、(0.334±1.495)×10-3mm;2组经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术前、术后高阶像差变化量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目前采用的Kappa角调整的LASIK较传统LASIK没能有效减少高阶像差的形成,术后效果无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MP)的变化。方法: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53例,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所有被测者均进行规范的主觉验光,采用移近法在术前、术后1wk;1mo和3mo测量左眼调节幅度,所得结果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包。结果:LASIK术后1wk和1mo调节幅度明显低于术前AMP(P<0.05),术后3mo不同近视程度患者调节幅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近视程度近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至术后3mo时AMP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LASIK手术对近视患者单眼调节幅度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LASIK手术前后高阶像差和对比、眩光敏感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高阶像差和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关系,探讨LASIK手术前后高阶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对行LASIK手术的66例患者132眼(平均球镜度-5.57±2.30D,柱镜度-0.61±0.53D)分别测量术前和术后各期的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术前,球差对12.0c/d频段的对比敏感度(CS)、眩光敏感度(GS)有影响。(2)术后1wk,彗差对12.0c/d和18.0c/d频段的CS、GS有影响;三叶草像差对6.0c/d、12.0c/d频段的CS和全频段的GS有影响;球差对6.0c/d、12.0c/d和18.0c/d频段的CS、GS有影响;高阶散光对全频段的CS、GS均有影响。(3)术后1mo,彗差对12.0c/d和18.0c/d频段的CS、GS有影响;球差对12.0c/d频段的CS、GS有影响。(4)术后3mo,彗差对12.0c/d频段的CS和GS有影响。结论:(1)术前,高阶像差对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影响以球差为主;术后中晚期则以彗差为主。(2)术前术后,高阶像差对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的影响均以12.0c/d频段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