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桥静脉破裂致急性硬膜下血肿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外伤性硬膜下血肿常常是额颢叶对冲性损伤皮层血管破裂出血的结果,多伴有较重的脑损伤。其他的原因之一是桥静脉破裂出血,这方面报道的不多。本文就近5年来我院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就其特点及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钻孔引流术BHID是目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最佳治疗方法。我院从1997年1月~1997年12月对CSDH18例行BHID。发现此方法简单有效,治愈率较高,但仍有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脑脊液漏。结合病例,我们对BHID治疗CSDH所致脑脊液漏谈一点护理体会。1病例简介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26岁和28岁,有明确的外伤史,外伤距手术时间1个月~3个月。临床症状都有头痛和头晕,都有脚体不同程度偏瘫,都有意识障碍,结合片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患者行BHID。术后引流量每天200ml~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颞肌下颅骨修补术中硬膜破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106例颞肌下颅骨修补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中32例术中硬膜破损的病例,从颅骨缺损范围,去骨瓣到修补时间,上次手术硬膜是否修补,骨窗部脑组织凹陷程度,修补前颞肌是否萎缩几方面,应用检验分析硬膜破损的危险因素。结果颞肌下颅骨修补硬膜破损发生机率为30.2%,颅骨缺损面积大,去骨瓣术时硬膜未修补是硬膜破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第1次手术硬膜敞开,颅骨缺损面积较大是分离肌皮瓣时硬膜破损的危险因素。颅骨修补前要了解上次手术情况,对上次手术未做硬膜修补,颅骨缺损面积大者术中要留薄层颞肌在硬膜表面是避免硬膜破损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时心肌桥的检出率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26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的27例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心肌桥捡出牟为8.3%.分布在左前降支26例、孤立性心肌桥志者23例、合并桥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3例、合并肥厚性心肌病者1例.结论 冠状动脉心肌桥多发生于左前降支,多数患者需要药物治疗以缓解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曾被认为良性病理现象,近年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普及,其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恶性事件报道日渐增多,现将我院2004年8月-2010年5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的50例冠状动脉肌桥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林宪如  郭新贵 《医学综述》2003,9(7):407-409
自 192 2年首次发现冠状动脉心肌桥[1 ] (coronarymyocardi albridges,MBs,肌桥 )以来 ,MBs备受重视并屡见报道 ,尤其是临床大规模开展冠状动脉造影之后 ,学者们对MBs的发生、病理生理、临床意义及处理等诸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2 ,3] 。本文就MBs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 MBs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MBs为覆盖于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上的心肌纤维束 ,是冠状动脉的一种先天性异常 ,其人群发生率为 5 %~12 % [4 ] ,一般尸检资料略高于冠状动脉造影。绝大部分MBs位于前降支 (LAD) [5] ,也有报道位于右冠状动脉主干[6 ] 及其他冠脉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提高缺损神经的再生效果,探求更为理想的肌桥。方法:对取材于犬的缝匠肌颅、尾侧部的肌桥进行了组化分型及桥接缺损神经的实验观察。结果:实验用的肌桥均由Ⅰ型和Ⅱ型的肌纤维混合配布组成,但构成比例有较大差异。取材于缝匠肌颅侧部的肌桥主要由Ⅱ型肌纤维组成,取材于尾侧部的肌桥主要由Ⅰ型肌纤维组成。由Ⅰ型肌纤维为主要构成的缝匠肌尾侧部肌桥桥接的缺损神经的再生效果较好。结论:肌桥的肌型配布差异对桥接后的缺损神经的再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冠状动脉肌桥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2005年1月~2008年10月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36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共发现冠状动脉肌桥12例(3.3%),主要发生在左前降支(LAD),仅1例发生在左回旋支(LCX),其中冠脉造影显示心肌收缩时冠状动脉狭窄(50—75)%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慌者,症状好转或明显缓解;而狭窄大于75%患者,主要表现为典型心绞痛症状之患者,部分好转,部分无效,其中1例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给予支架植入后随访时症状减轻,复查造影支架内无狭窄,1例因反复晕厥入外院外科行心肌桥松解术治疗,随访满意。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多发生于LAD,可致典型心绞痛症状,治疗上可应用B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极少病例需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或外科采用心肌桥松解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探求更为理想的肌桥。方法对取材于犬的缝匠肌颅、尾侧部的肌桥进行组化分型及桥接缺损神经的实验观察。结果实验用的肌桥均由Ⅰ型和Ⅱ型肌纤维混合配布,但数量比例有较大差异。缝匠肌的颅侧部主要由Ⅱ型肌纤维组成,尾侧部主要由Ⅰ型肌纤维组成。由Ⅰ型肌纤维为主要构成的缝匠肌尾侧部桥接的缺损神经再生效果较好。结论肌桥的肌型配布差异对缺损神经的再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性腰部蛛网膜下腔引流用于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处理的疗效。方法:对24例骨科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其中常规治疗组(A组)13例,根据脑脊液的漏出量每天更换敷料1~3次并加压;持续性腰部蛛网膜下腔引流组(B组)11例,在术后发现脑脊液漏后立即行持续性腰部蛛网膜下腔引流。比较2组脑脊液漏消失时间和引流管拔除时间。结果:A组患者脑脊液漏消失时间明显比B组延长(P<0.05),且A组患者引流管拔除时间也比B组明显延长(P<0.05)。A组有2例患者1周后漏出量无减少,追加腰部持续性蛛网膜下腔引流后第2天漏出消失;另2例出现中枢感染。B组无追加治疗及中枢感染。结论:持续性腰部蛛网膜下腔引流是治疗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脑脊液(CSF)的特点,为MS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诊断资料。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归纳、分析51例MS患者的临床和CSF资料。结果MS的CSF外观正常;压力大多正常;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有些CSF蛋白轻度升高,以IgG升高为主;血脑屏障(BBB)多数正常,部分被破坏;脑脊液寡克隆区带(CSF-OCB)和IgG指数(IgGI)的阳性率分别为35.3%、54.9%。国内MS患者CSF-OCB阳性率较低可能与国内视神经脊髓炎(ON)所占比率较高有关;CSF-OCB的呈现还受到MS活动性的影响,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亦可能参与其中。结论在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再结合CSF的检查有助于MS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CSF-OCB和IgGI的阳性结果(尤其是前者)对此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3.
六味地黄丸对脑脊液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种属(人、兔、大鼠)脑脊液及六味地黄丸含药脑脊液对PC12细胞的作用。方法收集脑脊液,选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种属(人、兔、大鼠)脑脊液及六味地黄丸脑脊液对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不同种属的脑脊液对PC12细胞的活性作用无显著差别,六味地黄丸脑脊液对Aβ1-40诱导的细胞活力减低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六味地黄丸脑脊液可抑制Aβ1-40的神经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脊液鼻漏的经颅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行三维CT及MRI检查,已确定漏口所在位置,并行手术治疗。明确漏口且外置靠前的20例患者应用硬膜外入路手术;4例术前漏口未能明确或靠后者,采用硬膜下入路手术。对术前未能确定漏口及确定漏口靠后者,采用硬膜下入路将硬膜打开,探查颅底骨折及漏口所在。探及漏口后仔细分离、冲洗,对有脑组织或硬脑膜、蛛网膜疝入者,予以回纳,不能回纳者切除。结果 24例患者经一次手术全部治愈,随访患者21例,平均随访2年,无一例复发,无手术后并发症。结论 在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中,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2.0%~20.8%;而在开放性颅脑损伤的患者中,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7%~10%,其中80%左右为脑脊液鼻漏。脑脊液鼻漏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清水样鼻漏,鼻漏的量随漏口的大小及形态不等,也可随体位改变。脑脊液鼻漏诊断的难点并不在于定性,而在于定位寻找脑脊液从何处流出,如何准确地定位漏口的位置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此确定漏口是术前准备中的一项最重要工作,是手术成功关键因素,也消除了阴性探查的机会。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经颅手术修补漏口,手术安全,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持续性脑脊液耳漏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持续性脑脊液耳漏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处理方法。方法:分析1987年6月-2000年12月收治26例持续性脑脊液耳漏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0例。成人18例,儿童8例。结果:26例中自发性脑脊液耳漏14例,因乳突及侧颅底手术引起的12例。15例伴有复发性脑膜炎。26例中25例在我院1次手术修补成功,1例听神经瘤术后脑脊液鼻漏行2次手术修补成功。结论: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中应注意颅底的修复,尤其对内听道、鼓室、咽鼓管、乳突尖等重要部位的处理,以预防术后脑脊液耳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两种采集SD大鼠脑脊液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实验SD大鼠脑脊液采集的两种方法。方法SD大鼠分为2组,采用经侧脑室穿刺和经枕大孔穿刺法采集脑脊液,比较2种方法穿刺成功率。结果经枕大孔穿刺法成功率明显高于经侧脑室穿刺法。结论经枕大孔穿刺法进针直观、简便、损伤小,明显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疗效.方法将原发性SAH病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8例,两组病例均进行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脑脊液(CSF)置换治疗.结果 SAH治疗组头痛、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较SAH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 CSF置换治疗原发性SAH简便易行、疗效显著,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容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的临床效果。方法 54例急性自发性SAH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7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2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容量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于置换术后第1~7天每日1次抽取脑脊液,分别取第1、4、7次脑脊液进行细胞学检查。对照组患者在同一时间取脑脊液。观察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脑脊液外观评分和细胞学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1.48%)显著高于对照组(62.96%,P<0.05)。第1次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2组患者脑脊液红细胞和白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7次脑脊液白细胞和红细胞数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第1次脑脊液外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4、7次脑脊液外观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容量脑脊液置换术可有效治疗急性自发性SAH。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实验动物脑脊液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用以探讨NGF对脑神经细胞生物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方法,测量经不同途径(Vi、M、鼻饲)供给外源性NGF1周后,家兔脑脊液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脑脊液中的兴奋性氨基酸(AST、Glu)明显减少(P<0.01),抑制性氨基酸(Ala、Gly)差异不显著(P>0.05)。而营养性氨基酸,特别是具有生物效应的His、Ser、TyT等均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 NGF进入体内可分解成小分子,并可通过血脑屏障调节脑内氨基酸浓度和神经细胞功能,达到保护和促进脑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测诊断多发性硬化 (MS)的价值。方法 应用PAGE法测定已确定MS诊断的 4 6例脑脊液寡克隆区带。结果  4 6例患者标本中寡克隆区带检测阳性者 4 3例 (占 93.4 8% )。结论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测有助于M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