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朱江  康骅  海涛  王亚军 《癌症进展》2013,11(5):392-399,419
目的总结乳房整形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可行性及其对美容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保乳手术中应用乳房整形技术与否分为乳房整形技术保乳组(A组,70例)和传统手术保乳组(B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复发转移率、生存率及术后乳房美容效果,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30.5个月(6~62个月),随访率为93.3%(140/150)。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主观满意率、乳房美容客观评分均优于B组。结论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乳房整形技术进行保乳手术治疗安全性好,而且术后乳房美容效果佳,是一项值得推荐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前保留乳房(简称保乳)手术后乳房外形的改变已成为目前肿瘤外科医师关注的焦点。常规保乳手术因受到乳房肿瘤较大或位置特殊等因素的影响,保乳切缘安全性和术后乳房外观往往难以兼顾,术后容易出现乳房畸形。肿瘤整形保乳手术将肿瘤切除与整形技术相结合,在扩大肿瘤切除范围和保证切缘安全的同时,兼顾美学效果,增加特殊部位肿瘤患者的保乳机会,扩大保乳手术的适应证,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治疗选择;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并改善患者术后心理状态。笔者针对肿瘤整形保乳手术的适应人群、安全性及手术操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乳房肥大(巨乳症)合并乳腺癌的患者接受传统保留乳房治疗后往往会出现难以接受的美容并发症。乳房肥大的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房手术后,放射治疗常常导致乳房外形不佳,巨大乳房又会影响放射治疗的剂量分布和定位,影响放射治疗效果。治疗性缩乳成形术可以使乳房肥大的乳腺癌患者达到保留乳房和美容成形的双重效果。笔者从治疗性缩乳成形术的肿瘤治疗安全性、并发症以及手术方式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总结。既往研究结果表明,治疗性缩乳成形术不仅可以提供安全的肿瘤治疗方式,还可以防止或减轻合并症,成为乳房肥大的乳腺癌保留乳房患者的有利选择。  相似文献   

4.
如何快速、高精度获取齿形CAD模型是目前畸齿矫正行业中的技术难题。介绍了一种基于3D-CT的牙颌数字模型快速获取方法。利用3D-CT扫描获得牙齿石膏阳模精细的三维灰度图像;对三维CT图像进行相应的图像、图形处理,获取实物内外表面点云数据;并将其输入CAD设计平台,逆求出实物原型的CAD模型。与传统逆求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扫描速度快、点云数据各向等分辨率和逆求精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微血管吻合术在乳腺肿瘤术后一期乳房再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4-25-2008-2-1收治11例乳腺肿瘤患者,其中保留乳房手术3例,保留或不保留乳头乳晕皮下全乳切除8例.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微血管吻合术,对缺损乳腺一期整形或再造.结果:11例乳腺肿瘤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4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导管内癌伴微小浸润3例,导管原位癌2例,恶性分叶状肿瘤1例.1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脂肪液化、腹壁切口疝等并发症发生,美容效果满意.结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微血管吻合术是乳腺肿瘤术后一期再造的理想术式.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1):66-68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现在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但是预后好、生存期长。乳腺外科医生的宗旨不再是简单的局部肿瘤控制,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保乳手术率的提高,并与整形外科合作的加强,肿瘤整形保乳手术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而对于肿瘤范围广、不适合保乳的患者,乳房重建也是重要的手段。该文就乳腺肿瘤整形保乳术的发展及方法的选择、联合假体植入的乳房重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做一述评。  相似文献   

7.
8.
随着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在国内新的临床应用趋势,更鉴于新的循证医学数据不断累积,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召集外科、整形、放疗、内科、病理等多学科专家,在《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基础上共同商讨制定了《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2022年版)》,2022年版新增了腔镜乳房重建、胸肌前乳房重建及乳房重建的个案管理等内容,并将初版的保留乳头乳晕的全乳切除章节更名为保守性全乳切除,并做了大量内容补充及更新。共识也对胸肌前乳房重建、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perforator flap,DIEP)手术等临床热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相信本次更新会给各层级医院提高乳腺肿瘤整形及乳房重建临床水平,提升治疗规范化,优化治疗结局助力,最终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在保留乳房的基础上,结合肿瘤外科与整形外科技术以达到遵循肿瘤外科原则和审美观念的双重效果是目前乳腺癌治疗的发展趋势。作者就近年来在保乳术中应用到的整形技术包括:蝙蝠翼状乳房固定术、圆切技术、网球拍法、旋转皮瓣法和平行四边形乳房固定术,或以背阔肌小皮瓣重建、治疗性缩乳成形术修复乳房缺损等研究理论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术后一期乳房再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背景与目的:乳房再造使乳腺癌全乳切除患者重获完整的乳房外形。本文介绍乳腺癌术后应用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联合或不联合假体和带蒂横向腹直肌肌皮瓣(TRAM)行一期乳房再造的经验,并探讨适合中国乳腺癌患者的乳房再造方式。方法:2000年1月-2005年7月,74例乳腺癌患者乳房切除后,应用背阔肌肌皮瓣或带蒂TRAM行一期乳房再造。结果:再造手术均取得成功,背阔肌肌皮瓣再造62例(83.8%),其中联合假体13例、带蒂TRAM再造12例、联合假体1例。经过2~66个月随访,局部区域复发率4.1%。患者满意度高,可接受度96%。而且这两种自体再造方式在是否需要联合假体上没有差别(P=0.440)。结论:乳腺癌术后一期乳房再造能同时满足肿瘤治疗和形体美容的要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背阔肌肌皮瓣再造对中国女性适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整形保乳术与常规保乳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6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两组,将采取整形保乳术治疗的33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将常规保乳术治疗的3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乳房美容效果、手术情况、住院时间、肿瘤转移复发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乳房美容优良率(97.0%)明显高于对照组(78.8%),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两组患者肿瘤转移和复发比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组间比较P>0.05。结论:整形保乳术与常规保乳术在治疗早期乳腺癌中均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但整形保乳术的乳房美容效果更好,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已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不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虽然中国乳腺癌乳房整形外科起步较早,但近几年才逐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且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整形技术主要包括肿瘤保乳整形技术以及全乳切除术后乳房重建,而乳房重建又可分为自体皮瓣重建及植入物重建。同时,脂肪移植、生物材料等重建辅助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国内首个较为全面细致的乳房重建指南,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将于今年发布,对乳房整形重建问题进行全面探讨和分析。在遵循乳房重建共识和指南的基础上,积极完善专科医生培训体系,建立更广泛深入的学科合作,从而促进我国乳腺癌术后乳房整形与重建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随着乳腺癌综合治疗技术的进步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为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乳腺肿瘤整形外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乳腺肿瘤整形外科主要包括保乳整形和乳房重建两个技术体系。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乳腺肿瘤整形外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很多领域都取得长足的进步。本文将就植入物乳房重建、自体组织乳房重建、脂肪移植乳房成形、内窥镜辅助乳房重建、乳头乳晕重建、患者报告结局评价等亚专科领域,对我国乳腺肿瘤整形外科的研究进展、当前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乳腺癌保乳术在乳腺癌手术方式中的应用比例进行调查,分析保乳术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对124例乳腺癌的手术方式进行调查,利用结构性访谈法和统计学手段对数据进行整理。结果:乳腺癌保乳术在临床手术方式中应用的比例较低。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在临床应用比例较低,有其客观和主观原因,需要患者和医师共同努力,使乳腺癌保乳术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得到普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整形技术应用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的近期疗效和美容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应用周围腺体组织瓣转位修复法或背阔肌肌皮瓣转位修复法行保乳术(观察组)和25例行传统保乳手术(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除范围、切缘情况、RTOG美容等级评价、术后并发症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观察组中21例行周围腺体组织瓣转位修复,4例行背阔肌皮瓣转位修复,切除乳腺体积为26~1105 cm3,中位体积343 cm3;对照组切除乳腺体积为15~504 cm3,中位体积262 cm3。术中冰冻病理示切缘阳性者观察组有3例,对照组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4,P=0.478)。观察组和对照组美容等级评定为优或良的分别为22例(88%)和20例(8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1,P=0.737)。随访持续时间为2~1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个月,观察组中1例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多发骨转移,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整形外科技术行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在达到切缘无瘤累及的基础上,可获得更好的美容效果,且短期临床效果满意,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亲水性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AHG)隆乳术后对乳腺组织CD68巨噬细胞和CD25免疫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P-V6000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PAAHG隆乳术后局部硬结患者(A组)、28例PAAHG隆乳术后无任何异常体征者(B组)以及30例正常乳腺(C组)组织中CD68和CD25的表达。结果:A、B和C组CD68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390 3±0.046 8、0.205 9±0.027 2和0.070 9±0.001 9,CD25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0.334 8±0.001 8、0.135 9±0.002 0和0.035 4±0.001 6;A、B和C组CD68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6%、50.0%和16.7%,CD25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1%、32.1%和6.7%。A和B组CD68和CD25的平均吸光度和阳性表达率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D68和CD25的平均吸光度和阳性表达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AHG隆乳术后乳腺出现较强的免疫应答反应和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特别是乳房硬结患者表现为较强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腋窝反向淋巴作图是国外近两年提出的旨在保护上肢淋巴回流通路的一项新的微创技术,其目的在于通过作图示踪上肢淋巴回流通路,术中尽量予以保护,从而减少上肢水肿这一乳腺癌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局部缺损即刻修复的适应证、方法、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37例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房手术后应用背阔肌肌皮瓣(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LDM)和邻近皮瓣(adjacentflap)即刻乳房缺损修复。结果:手术均取得成功。LDM修复22例,邻近皮瓣修复15例,术后随访6月至3年以上乳房形态自然,效果满意,外观评价可接受率100%。结论:Ⅱ期及部分ⅢA期患者行保乳手术并即刻乳房修复是安全可靠,其外形自然,顺应性佳且能够保留原有乳房皮肤的感觉,从而获得最佳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保乳术局部缺损即刻整形修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局部缺损即刻修复的适应证、方法、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37例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房手术后应用背阔肌肌皮瓣(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LDM)和邻近皮瓣(adjacentflap)即刻乳房缺损修复。结果:手术均取得成功。LDM修复22例,邻近皮瓣修复15例,术后随访6月至3年以上乳房形态自然,效果满意,外观评价可接受率100%。结论:Ⅱ期及部分ⅢA期患者行保乳手术并即刻乳房修复是安全可靠,其外形自然,顺应性佳且能够保留原有乳房皮肤的感觉,从而获得最佳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20.
Pain 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surgery for breast cancer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Background. In breast cancer (BC) patients, conservative surgery (CS) followed by irradiation or immediate breast reconstruction (IBR) after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MRM) has been proposed in the attempt to avoi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MRM on feminine body image. Regardless of the type of operation, BC patients may feel pain even without recurrent disease with poor adjustment in terms of quality of life (QL). Methods. We adopted a questionnaire comprising the short form of 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and a previously validated questionnaire able to identify four subscales exploring physical well-being, physical autonomy, relational life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 questionnaire was mailed in 1999 to a consecutive series of 757 (CS: 481 cases; MRM + IBR with skin expander: 93 cases; MRM: 183 cases) disease-free patients treated for BC between March 1995 and March 1998. Results. The final analysis assessed the data relating to 529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xillary dissection. Pain was reported by 39.7% of women with higher incidence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S than in those who underwent MRM ± IBR, but this difference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7). The on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between the surgical groups was the pain appearance that occurred earlier in the CS patients and later in the MRM + IBR patients. No other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The women with pain had significantly worse QL scores on all of the subscales than those without. Conclusion. Pain after surgery for BC distress almost one-third of patients, regardless of the type of treatment, and had a negative effect on patients QL. The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s may marginally influence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p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