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青海省2006-2016年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及流行特征,为制定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6年青海省法定传染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6年青海省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7种,发病360 760例,死亡402例,年均发病率为581.1/10万,年均死亡率0.65/10万,病死率0.11%。男女比例1.42∶1,职业以农民、散居儿童、牧民、学生为主。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为发病高峰年。5~7月发病数较多,冬季和春夏季为发病高峰。发病数居前6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其它感染性腹泻、梅毒、手足口病和流行性腮腺炎。结论青海省传染病疫情形势严峻,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为主,需加大重点传染病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0年坊子区传染病疫情特征,为下一步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坊子区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坊子区2010年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5种1 022例,报告发病率为335.19/10万;死亡3例,死亡率为0.98/10万,无甲类传染病病发生。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依次为手足口病(749例)、肺结核(99例)、病毒性肝炎(52例)、其它感染性腹泻病(39例)、流行性腮腺炎(27例),分别占发病总数的73.28%、9.68%、5.08%、3.82%、2.64%。各类传染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801例,占发病总数的78.38%;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134例,占发病总数的13.11%,血源性及性传播传染病共报告71例,占总发病数的6.94%。结论加强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控制工作是坊子区今后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邓州市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今后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邓州市2010年各类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采用统计描述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邓州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9种2865例,年发病率为182.03/10万.各类传染病发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1680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58.64%;其次为肠道传染病,共报告583例,占总数的20.35%;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共报告519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18.12%,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发病较低,共报告83例,占报告发病总数2.89%.发病前五位依次为肺结核、手足口病、乙型肝炎、梅毒、痢疾.结论 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是防治重点,同时应高度重视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惠农区传染病疫情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科学开展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疫情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6年报告乙、丙类传染病报告11种1727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年报告发病率882.19/10万;其中乙类占82.40%,丙类占17.60%;乙肝(304.45/10万)、痢疾(269.71/10TY)、其他感染性腹泻病(92.97/10万)、肺结核(77.13/10万)、流行性腮腺炎(60.79/10万)居报告发病的前5位,男女比为1.56:1,全年均有报告,呈夏秋季高发的特点。结论加强监测,提高信息的利用率,重点做好痢疾、乙肝等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宽城满族自治县传染病的流行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其流行特点,做好传染病预警监测,为今后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宽城满族自治县2004年至200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礼华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0):2591-2592
近年来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给传染病防治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能及时掌握全镇传染病发病和流行趋势,做到科学防控,现对曲塘镇2009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按现住址统计的2009年患病对象,人口资料来源于海安县2009年统计年鉴。  相似文献   

7.
沈伟英 《嘉兴医学》2000,16(2):97-98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法定传染病发病特征及规律,进一步控制和降低传染病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对我县1990-1999年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10年总发病率为439.67/10万,比1980-1989年下降88.44%,性传播性疾病大幅度上升,发病数居各病种之首。传染病发病仍以病毒性肝炎和伤寒等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蓟县2006年法定传染病疫情的流行规律,评价防治效果,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统计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从疾病分类、地区、时间、人群的分布情况分析其流行规律和趋势。结果:2006年全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类传染病11种,共报告病例总数为1280例,发病率为150.75/10万,死亡率为0.35/10万,病死率为0.23%,与2005年相比,报告发病率下降了6.57%,死亡率、病死率均上升了100%。结论:病毒性肝炎、痢疾、肺结核等仍是该地区的主要传染病,应加大农村地区传染病的防治力度,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农三师2006~2007年0~7岁儿童法定传染病发病的水平,根据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全师7岁儿童2006~2007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09.9/10万,无死亡病例,而全师为134.5/10万,0~7岁儿童报告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发病率,提示防治传染病的重点放到0~7岁儿童年龄组,要加大对儿童防治力度,群居(托幼)儿童,加强儿童家长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各种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市1年来法定传染病流行态势,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和影响因素,为制订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市2009年各类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我市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3种35 010例,发病率479.59/10万,无甲类传染病疫情。传染病构成以肠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其中感染性腹泻(30.33%)、病毒性肝炎(22.21%)、手足口病(21.37%)、肺结核(12.29%)和流行性腮腺炎(4.96%)等传染病发病率位居前5位。结论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染病是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东莞市厚街镇2001~2004年法定传染病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本镇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态势进行分析,为掌握和控制传染病疫情的发展和流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状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东莞市厚街镇2001~2004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态势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4年甲乙类传染病年发病率逐年增高,由2001年的333.67/10万增高到2004年的643.47/10万(χ2=460.9691,P<0.0001);肺结核发病率逐年增加(χ2=403.5444,P<0.0001);乙肝发病数2004年有所下降;肠道传染病发病数呈下降趋势;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类传染病呈上升趋势;人群分布方面本地发病率与外地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χ2=847.2731,P<0.0001)。结论加强和控制肺结核、麻疹、淋病这些主要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成为降低本镇传染病发病率的主要措施;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是控制肺结核病的关键措施;对外来人口中的易感人群进行麻疹疫苗接种,可减少和控制本地区的麻疹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东莞市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探讨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为制定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东莞市1995~2004年的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5~2004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99804例,年均发病率223.62/10万;其中血源与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为79.96/10万,居首位;其次为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为67.79/10万、60.26/10万。而新生儿破伤风及其它传染病和自然与虫媒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为9.03/10万、6.45/10万。结论血源与性传播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仍是东莞市今后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3.
潍坊市2006年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冬莹  吕翔 《医学动物防制》2007,23(10):744-745
目的分析全市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制定传染病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年全市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按三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全市共报告乙丙两类传染病22种、报告发病率为110.31/10万、死亡率为0.25/10万、病死率为0.23%。结论与2005年相比,全市传染病发病率稳中有降,死亡率有所上升,发病居前三位的传染病为肺结核、痢疾、其它感染性腹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安康市2012年法定染病的流行特征和发病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安康市2012年度法定传染病疫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安康市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3种12822例,报告发病率225.39/10万,死亡11例,报告死亡率0.42/10万。无甲类传病疫情,乙丙类传染病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其中乙类传染病第1位为肝炎,报告发病率112.25/10万,第2位肺结核,报告发病率79.78/10万,第3位梅毒,报告发病率20.18/10万;丙类传染病第1位为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率104.70/10万,第2位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92.07/10万,第3位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31.49/10万。结论预防和控制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是防控乙丙类传染病重点。  相似文献   

15.
综合医院1995~2004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的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5~2004年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来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4793例,其中,甲类传染病24例,乙类传染病14282例,丙类传染病487例;1999~2004年甲、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丙类传染病尤为显著;报告的主要病种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痢疾、流行性腮腺炎等;其中,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伤寒一直排在前三位,占了各年度发病总数的85%以上;从2001年开始,肺结核从原来的第2位升至第1位。结论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仍是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应加大管理力度,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广东省梅州市1951~2003年53年来六种与预防接种相应的传染病:白喉、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六病)发病与死亡情况,评价预防接种成效。方法利用1951~2003年梅州市人口及疫情报告资料对以下六病按年份、病种进行分析,并对计划免疫冷链系统实施前(1951~1985年)和实施后(1986-2003年)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自实施计划免疫冷链系统以来,六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大幅下降,年均总发病率从实施前的624.99/10万,降至实施后的5.31/10万,下降了99.16%。死亡率从实施前的7.21/10万降至实施后的0.05/10万,下降了99.31%。结论实施计划免疫冷链系统是控制和消灭急性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目前,仍要警惕麻疹和乙脑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7.
傣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傣族聚居地传染病高发,傣医药防治传染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对傣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源流、理论及实践的梳理,总结傣医药防治疫病的经验,以期对防治传染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宁夏2004年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掌握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运转情况,分析网络直报形式对传染病报告的影响,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方法 对宁夏2004年网络直报数据及运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4年传染病报告发生重大错误报告11起,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平均零、缺报率32.0%,乡镇卫生院平均零、缺报率55.9%,有9.55%的报告单位全年无病例报告;卡片未及时审核率2.37%,重卡率0.04%。结论 网络直报系统运行状况良好,达到了直报的目的,但报告的及时率和审核工作有待提高和加强。  相似文献   

19.
南阳市1954-2006 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情况,为制定乙脑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南阳市乙脑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发病以小年龄组为主。1990年以前每8~10年发生一次较大流行,1991年以来乙脑发病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加强乙脑病例的主动监测,提高血清学检测率以提高乙脑诊断的符合率,是进一步降低乙脑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11年南宁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制定有效的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南宁市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整理,采用率、构成比等指标对法定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1年南宁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4种73007例,死亡232例,发病率为1095.94/10万,死亡率为3.48/10万。报告发病人数中乙、丙类传染病分别占32.00%、68.00%,死亡病例中乙类传染病所占构成比为99.14%。乙类传染病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最多,报告发病数在前5位的病种分别是病毒性肝炎(37.1%)、肺结核(25.45%)、梅毒(23.26%)、淋病(6.06%)和痢疾(4.16%)。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分别是手足151病(72.31%)、流行性腮腺炎(13.97%)和其它感染性腹泻(9.62%)。结论南宁市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较高,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不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疾病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