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上海市松江区2005 - 2015年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方法 根据2005 - 2015年松江区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对该期间乙类传染病的动态、发病顺位、主要传染病的三间分布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 - 2015年全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22 794例,死亡48例,年均发病率156.33/10 万,年均死亡率0.33/10 万。11年间乙类传染病主要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近年来肠道传染病有逐年减少的趋势,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波动较小。发病数居前5位的乙类传染病依次为梅毒、肺结核、淋病、猩红热、病毒性肝炎,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发病地区主要集中在人口基数大和流动人口多的街道和乡镇。结论 2005 - 2015年松江区乙类传染病总体呈下降趋势,现阶段应根据梅毒、肺结核、猩红热、淋病、病毒性肝炎的不同流行特征采取监测和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楚雄州)乙类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楚雄州2006-2016年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1年间,楚雄州共报告乙类传染病22种45 541例,死亡408例,年均发病率152.45/10万,年均死亡率1.37/10万,病死率0.90%。发病居前5位的病种为肺结核(56.86/10万)、乙肝(37.37/10万)、痢疾(15.68/10万)、梅毒(14.27/10万)和丙肝(6.64/10万)。发病率居前3位的县市为元谋县(231.67/10万)、武定县(175.82/10万)、双柏县(172.27/10万)。农民(占69.79%)和学生(占5.53%)发病数最多。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42.04%)、呼吸道传染病(占38.95%)、肠道传染病(占17.45%)构成比较大。结论 肺结核、乙肝、痢疾、梅毒等仍是楚雄州重点防控的乙类传染病;元谋县、武定县、双柏县为防控的重点地区,农民、学生为防控的重点人群。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的防控仍是楚雄州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3.
1999-2009年祁阳县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1999-2009年祁阳县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制订该县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9-2009年祁阳县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1年祁阳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7种,13 656例,年均发病率124.50/10万。甲类传染病1种,14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13/10万;乙类传染病19种,累计发病12 712例,死亡83例,年均发病率115.90/10万,年均死亡率为0.76/10万,病死率为0.61%。年均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依次是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痢疾、麻疹、伤寒+副伤寒。11年间祁阳县共报告13起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结论 11年来祁阳县甲乙类传染病年发病率有升有降,由以肠道传染病为主改变为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因此,祁阳县应加强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5-2014年信阳市平桥区乙类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了解流行动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平桥区户籍人口2005-2014年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4年累计报告乙类法定传染病16种30 33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0.45/10万;死亡265例,年平均死亡率为3.94/10万,病死率0.87%。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传播途径居首位的是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均发病率283.08/10万,其次为呼吸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140.05/10万,肠道传染病年均发病率19.96/10万,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年均发病率7.29/10万,新生儿破伤风年均发病率0.07/10万。结论 2005-2014年平桥区乙类传染病疾病谱略有改变。艾滋病、肺结核等传统传染病持续高发,并呈现新的流行特点。建议分类管理,进一步加大艾滋病等性传播传染病、肺结核的防控力度,同时继续加强肠道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治,巩固其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襄阳市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襄阳市2007—2016年乙类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0年间报告乙类传染病18种104 944例,年均发病率为190.29/10万;死亡484例,年均死亡率为0.88/10万。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46 300例(44.12%),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45 921例(43.76%)、肠道传染病9 686例(9.23%)和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3 028例(2.89%);发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痢疾和疟疾,共计99 265例,占总发病数的94.59%。结论 2007—2016年襄阳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今后要重点防治肺结核、乙肝、梅毒、痢疾和疟疾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深入分析六合区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获取全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结果 2005—2010年全区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0种,累计发病6 733例,年均发病率为153.13/10万,总体发病率年均下降14.17%。呼吸道类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类传染病分别占53.15%、32.49%。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淋病、梅毒、痢疾、麻疹等是最常见的病种。结论六合区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今后应适当调整防治策略并加强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08-2018年银川市乙类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描述银川市乙类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8-2018年银川市共发生乙类呼吸道传染病17 368例,年均发病率为80.21/10万,整体呈下降趋势。肺结核(43.96/10万)、猩红热(28.13/10万)、甲型H1N1(5.33/10万)位居前三位。5~6月份和10~12月份为乙类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高峰。贺兰县发病率最高(91.98/10万),灵武市最低(43.74/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除百日咳)。肺结核多见于农民(占40.01%),以20岁及以上人群(93.50%)为主;猩红热在托幼儿童(54.53%)和学生(32.16%)中高发,主要为3~8岁儿童;甲型H1N1以10~25岁的学生(68.14%)为主;麻疹在0~1岁散居儿童(42.25%)中高发;百日咳以0~1岁的散居儿童(93.33%)为主。结论 2008~2018年银川市乙类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肺结核和猩红热为重点防控疾病,儿童、学生和农民为重点保护对象,提示应继续加强重点疾病和易感人群的防护。  相似文献   

8.
掌握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其构成变化趋势 ,对于科学制订传染病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现将 1991-2 0 0 0年攀枝花市西区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资料来源 全区 1991-2 0 0 0年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来自常规疫情报告系统。人口资料来自攀枝花市公安局西区分局。1 2 病种及分类 把乙类传染病归为 4大类进行分析 ,即 :肠道传染病———甲肝、未分型肝炎、痢疾、伤寒 ;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百日咳、流脑、猩红热、肺结核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乙肝、艾滋病、淋病、梅毒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5-2019年银川市乙类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预测发病趋势,为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描述2015-2019年银川市乙类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用ARIMA模型预测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乙类肠道传染病的发病趋势。 结果 2015-2019年银川市乙类肠道传染病共报告2 525例,年均发病率为23.01/10万,整体呈下降趋势。发病高峰为5-10月份。细菌性痢疾(20.55/10万)、甲肝(1.25/10万)、戊肝(0.55/10万)位居发病前三位。金凤区发病率最高(66.26/10万),灵武市最低(11.18/10万)。男性发病率(23.98/10万)高于女性(22.00/10万)。甲肝、戊肝、肝炎未分型均在75岁及以上人群中高发,甲肝以农民(26.28%)、家务及待业人员(23.36%)为主;戊肝以工人(38.33%)、家务及待业人员(18.33%)为主;肝炎未分型在其它职业(47.06%)中高发;细菌性痢疾以0~1岁儿童(234.82/10万)为主,主要为散居儿童(25.85%)、学生(13.39%)、家务及待业人员(13.39%);伤寒+副伤寒在0~1岁(14.33/10万)散居儿童(51.79%)高发。 2020年1月-2021年6月银川市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2019年呈略下降趋势。 结论 2015-2019年银川市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金凤区为重点防控地区,散居儿童、农民、家务及待业人员为易感人群,提示我们应更加关注易感人群的健康,加强对高发地区及1岁以下儿童肠道传染病的监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潍坊市乙类传染病流行特点,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9—2016年人间疫情监测资料和人口学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999—2016年潍坊市累计报告乙类传染病24种、115 708例,累计报告死亡32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73.62/10万,年均报告死亡率0.20/10万,总病死率0.28%。2009年以前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近年来略有回升;发病率最低是2002年(58.20/10万),最高为1999年(102.07/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居前5位的病种分别是:肺结核、细菌性痢疾、乙肝、出血热、梅毒,分别占总累计发病数的33.45%、21.16%、10.07%、8.38%、7.08%。结论潍坊市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在2009年之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0—2016年主导病种发生了显著变化,从2004年的肠道传染病菌痢等主导变为肺结核、梅毒为主导,应及时调整防控重点。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甲乙类肠道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特点,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97-2012年九龙坡区法定报告的甲乙类肠道传染病三间分布特点,并比较
分析各种疾病的变化情况;率的比较采用双侧χ
2 检验,犘<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甲乙类肠道
传染病年均发病率155.79/10 万,占甲乙类传染病总数的37.13%,死亡率0.02/10 万。主要病种痢疾占
80.97%;甲型肝炎占11.56%。发病时间集中在7~9月,占34.58%;城区高于农村,城乡发病率比例为
2.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91.98,犘<0.01);人群分布:0~4岁散居儿童占25.37%,20~49
岁青壮年占38.32%,男女性发病率之比为1.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6.93,犘<0.01)。结论 
甲乙类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痢疾是肠道传染病疫情的主要病种,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健康教
育、饮水和食品监管等综合防制工作。
关键词:传染病;肠道;流行病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R18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2 0091 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西乙型肝炎(乙肝)发病现状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乙肝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2年乙肝疫情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2年广西报告乙肝病例307302例,年均发病率为81.54/10万,2005--2012年年报告发病率(发病数)分别为:64.12/10万(29637例)、73.64/10万(34317例)、73.12/10万(34507例)、78.31/10万(37337例)、85.21/10万(41035例)、85.29/10万(41418例)、95.81/10万(44099例)、96.77/1077(44952例);0~14岁组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年报告发病率(发病数)由2005年的17.52/10万(1752例)下降至2012年7.02/10万(713例),其他各年龄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病例以20—39岁年龄组为主占50.16%(154132/307302),男女比例为2.27:1(213321/9398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59.21%(181946/307302)。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市为防城港市(137.63/10万)、北海(94.70/10万)和百色(91.37/10万),年均发病率最低的市为钦州市(45.42/10万),14个市中柳州市乙肝年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北海市年报告发病率相对稳定,其他12个市年报告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无明显的季节性。2005--2012年报告新生儿首针接种率为97.71%(686200/702300)-99.30%(738871/744080)。结论广西儿童乙肝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成年人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加强乙肝防治知识宣传教育、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和疫情监测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是广西乙肝防控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5-2019年广州市输入性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输入性传染疾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输入性传染病信息,描述广州输入性传染病的三间分布等特征。结果 2005-2019年广州市共报告输入性传染病1613例,以登革热和疟疾为主。登革热占输入病例总数的46.99%(758/1613), 疟疾占输入病例总数的45.13%(728/1613)。输入病例以男性为主,占75.88%(1214/1613);主要为中国籍,占75.57%(1219/1613);年龄集中在20~45岁,占83.01%(1339/1613)。职业排前3位的是工人(12.83%,207/1613), 家务及待业(11.78%,190/1613),干部职员(7.19%,116/1613)。输入病例每年从5月开始上升,在8、9月到达高峰。输入的主要地区为亚洲其它国家、非洲。结论 广州市输入性传染病以登革热和疟疾为主,病例以中国籍、男性、青壮年、工人为主。应根据发病人群特点,加强监测,进一步做好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掌握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现状及特点,分析其发病、死亡的变化趋势,为传染病防治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佛山市2005-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佛山市报告甲乙丙法定报告传染病共29种259 855例,年均发病率615.51/10万;死亡11种164例,年均死亡率0.39/10万,年均病死率0.06%.2005-2011年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前5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梅毒和乙型肝炎(乙肝).发病种类(按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分类)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主,年平均发病率为192.67/10万;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65.91/10万;再次是手足口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52.49/10万.结论 佛山市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应重点做好手足口病、肺结核、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等的预防控制工作,不能放松麻疹的防治和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15.
周红星 《职业与健康》2013,(19):2515-2516
目的了解海门市甲乙类传染病流行趋势,为制定传染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海门市2005--2012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2年海门市甲乙类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52.27/10万,死亡率为1.05/10万。除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有波动外,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类传染病发病率均呈现下降趋势。目前排在前5位的传染病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梅毒、淋病、细菌性痢疾。结论海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应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避免出现暴发疫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广西疾病监测点1994—2001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特点进行分析,为广西甲、乙类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方法 运用Epi Info2000统计软件将监测点1994~2001年甲、乙类传染病报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监测点的报告发病率高于常规疫情,甲、乙类传染病总体发病水平呈下降趋势,农村地区所报病种远多于城市;肠道传染病呈逐年下降,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呈上升趋势,肺结核已成为广西高发病种。结论 广西疾病监测工作的建设仍需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不能放松,呼吸道传染病和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控制力度要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泉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发病规律,以建立趋势预测模型。方法收集疫情报告资料、病例个案调查和实验室结果,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利用发病率建立灰色系统GM(1,1)预测模型,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泉州市在2005—2011年间共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127例,呈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081,P〈0.01),无暴发疫情和死亡病例报告。发病人群多见于男性和青壮年,分别占总数的74.80%(95/127)和57.48%(73/127),职业分布中农民和民工多发,共占61.42%(78/127);HFRS区域特征明显,沿海地区发病率(86/34721861)显著高于山区(31/15454545)和中心城区(31/9075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31,P〈0.05),农村(53/122)高于城市(24/122),病例发病地点以租赁房或自建房为主,占94.26%(115/122)。时间分布为11月至次年5月,但近几年来发病季节性特点渐趋不明显,有常年化发病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51,P〉O.05)。建立的GM(1,1)预测模型对于泉州市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趋势预测效果较好。结论泉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近年有重新抬头趋势,应加强对高发地区和发病率上升较快地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珠海市性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性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珠海市的7个行政区抽取4个区(镇) 2005-2012年的疫情上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2年间共上报性病病例3 566例次,年均发病率为116.64/10万。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2005-2012年分别为14.63/10万、19.64/10万、16.89/10万、78.03/10万、56.91/10万、160.27/10万、232.99/10万、245.63/10万。梅毒、艾滋病、淋病、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和尖锐湿疣的发病率分别为15.90/10万、2.00/10万、17.83/10万、16.58/10万、37.09/10万和27.25/10万。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20~39岁人群,约占80%。>60岁人群梅毒发病率(25.92/10万)高于该病在20~39岁性活跃人群的发病率(19.06/10万);15~19岁年龄组尖锐湿疣发病率(32.82/10万)高于该病年均发病率(27.25/10万);家务及待业者患性病人数有增多趋势。结论该市性病发病率有升高趋势,某些性病上升幅度较大,且普通人群发病有增多趋势,提示性病防治工作应深入到各类人群,尤其是社区和学校。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05~2010年涪城区甲、乙类传染病疫情的流行状况。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涪城区2005~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涪城区共报告甲、乙类法定传染病15种13518例,死亡1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43.39/10万,2007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458.32/10万,2010年最低,报告发病率为232.05/10万;死亡率为0.38/10万,2007年死亡率最高为0.61/10万,最低为2010年,死亡率为0.15/10万;年均病死率为0.11%,最高为2009年,病死率为0.24%,最低为2005年,病死率为0.04%。结论 2005~2010年涪城区甲、乙类报告传染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