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的两个法则,而同证异治的提法却很少见,在古籍当中也未见明确记载,但是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临床的角度,同证异治都是客观存在的,也应是中医治疗的法则之一,且近年来陆续有所研究.现将近20年的有关研究总结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
3.
同证异治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证异治研究概况舒鸿飞(湖北省英山县医院436700)关键词同证异治,治则研究,综述同证异治是中医治疗的特殊法则之一,近年来陆续有所研究。现将其研究情况概述如下。1同证异治的含义舒氏和孙氏认为,所谓“同证异治”,是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相同的证”[1][...  相似文献   

4.
阳痿多辨证为肾阳虚证,一般治疗以补肾为主,但不同疾病所致阳痿疗效不同,故阳痿当同证异治,根据不同疾病导致的阳痿,采用不同治法,不能局限于同证同治,方可获效.  相似文献   

5.
同病异治的内涵及其临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晓刚 《中医药学刊》2003,21(6):973-974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探讨《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中,发现许多大证相同、细证不同、治法不同的临床运用范例,从而提出"同证异治"的辨治法则。认为该法则是从"异病同证"、"同证同治"中演化而成,又与之相互结合,并不违背"异病同治"的基本原则,是对辨证论治大法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扶阳和疏肝两种方法治疗不寐肝气郁结证的临床效果,初步探讨该病证同证异治的机制。方法:将辨证属于肝气郁结证的28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扶阳和疏肝两种方法治疗7-28d,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和治疗后第28天,分3次评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并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扶阳组和疏肝组第7天、第28天的PSQ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扶阳组优于疏肝组。扶阳组总有效率为85.71%,疏肝组总有效率为78.58%,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气郁结型不寐患者用扶阳和疏肝两种方法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且扶阳法对于PSQI的改善优于疏肝法。  相似文献   

8.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辨证论治的精髓,同病异证、异病同证是对疾病本质的深入探索。骨伤科疾病多为局部之病变,可伴有全身性改变。正确理解和掌握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辨证思维有助于骨伤科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9.
试论同证异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0.
11.
贺挺  吴文忠 《陕西中医》2020,(12):1806-1809
目的:观察针灸“同病异治”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纳入18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60例。A组失眠患者辨证属于心脾两虚证,B组失眠患者辨证属于肝郁化火证,C组则为对照组,本组患者未进行中医辨证。C组选取了常规的安眠俞穴进行针刺,A组、B组则在常规安眠俞穴基础上依据辨证结果“同病异治”分别加了健脾养心、清肝泻火的俞穴。每组患者针刺2次/d,1个疗程为连续治疗5 d,休息2 d,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结果评定分析。结果:治疗结束后及治疗后1个月,三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均较治疗前减低(P<0.05); A组、B组的PSQI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降低,而5-羟色胺含量升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B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低于C组、5-羟色胺含量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B组的PSQI得分、血清NE、5-HT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的总有效率均高于C组(P<0.05)。结论:“同病异治”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针灸“同病异治”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且疗效持续,有效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2.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乃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之关键 ,乃疾病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本质 ,即中医所称之证候。证同治同 ,证异治异。因之可知 ,中医治疗体系之核心 ,是证候的确立。故而《临证指南医案》云 :“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 ,此为三大关键 ,一有草率 ,不堪为医矣。……然三者之中 ,识证尤为紧要。”施治之时 ,法据证立 ,方随法定 ,是故一证有其主法 ,一法有其主方 ,如脾气虚弱证 ,治宜健脾益气 ,方选四君子汤 ,此乃众所周知之常理。然据临床实践 ,有同一证候治虽各异、而皆获其效者 ,亦颇为多见 ,乃临证处治之变局…  相似文献   

13.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由于每位患者有其各自不同病因,病机亦不尽相同,故证候虽似,但治疗上确有着明显的差异。今举同病异治癃闭证二则以说明之。 [例一]李某,女,58岁。2天前,因情志不畅致两胁胀满作痛,随即不能解尿,点滴难出,小腹胀痛窘迫难忍,伴烦躁,善叹息,口干渴思冷饮。急来我院给予导尿,尿色清无血,尿常规化验正常,诊断为“神经性尿闭”。给予双氢克尿噻及谷维素以利尿、调节植物神经,并服中药汤剂,药用车前子、滑石、通草、扁蓄、甘草等。但用药后,仍不能自行排尿,应用诱导、针灸等法…  相似文献   

14.
历代文献在治疗妇科疾病中,常遵循女子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的思想而从肝血入手进行调治,即便是论及肾时,也多从滋补肾精立法,往往忽略肾阳在经、带、胎、产、孕中的重要作用,该文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常见妇科疾病中同为肾阳虚证下的不同病机及其不同治法,体现了同证异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同证异治”这一新的辨治法则进行了阐述,通过对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大量“同证异治”的条文进行分析论证,结论认为“同证异治”是客观存在的,其是对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深入研究其内涵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方剂治法的分类论“同证异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治法在理、法、方、药中是证治的中介体谈起,提出方剂治法的逐级分类体现出治法的层次性,治法的分类和层次性中存在同证异治的现象。同证异治可以使辨证更加精细,更为准确,从而提高辨证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关于"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王洪海  谢鸣 《中医杂志》2006,47(4):253-254
从方药因素和证的因素角度对“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方证相对”与实际存在着的“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现象相悖。而“方证相关”在逻辑上蕴含着“同证异方、同方异证”的现象,体现了“方证相关”理论具有高度的逻辑概括性和广泛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从"一证多方"探讨"同证异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方证对应”、“方证相关”、“一证一方”、“一证多方”的角度,对“异病同证”、“同证同治”、“同证异治”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一证一方”、“一方一法”属“同证同治”,是最经典、最精确的辨证论治方法;“一证多方”,方变法变,是总的大法不变,而在此之下的具体细法发生变异,属“同证异治”,是辨证论治的变法或灵活运用,是对辨证论治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下列条文可视为“同病异治”的典范,《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笔者也是基于如此这般的条文来谈论“同病异治”的。  相似文献   

20.
[例1]张某某,女,45岁。右胁上腹疼痛,阵发性加剧,并放射右肩胛7d,伴恶寒发热1d就诊。伴神情倦怠,口干而苦,便秘干而臭,皮肤微黄,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数。体温38.2°C,莫非氏征阳性兼右上腹肌紧张。B超:胆囊结石7mm×4mm。诊为胆石症,证属胆肝湿热。宜清利胆热,通导腑气,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2g,枳实15g,厚朴12g,大黄10g,半夏12g,白芍15g,延胡索15g,川楝子15g,金钱草30g,海金砂30g;另用芒硝30~60g外敷右上腹痛处,每日1次,至胁腹痛缓解而不拒按为止。上方服2剂后右胁疼痛大减,大便已通畅,精神转佳。上方去延胡索、大黄,加山楂15g,再进5剂,嘱其复查B超,胆囊无结石影。 [例2] 王某某,男,38岁。诉右胁上腹部胀痛连及肩背,胸脘痞闷,嗳气则舒,体温38°C,苔薄白,脉弦微数。B超:胆囊结石6.8mm×5.4mm,证属肝郁气滞。治宜疏肝理气,用柴胡疏肝饮加减:柴胡12g,白芍15g,枳壳12g,青皮15g,香附12g,木香12g,川楝15g,延胡索15g,金钱草30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