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压力生物反馈行腹横肌及多裂肌协同训练治疗下背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运用压力生物反馈行腹横肌及多裂肌协同训练对下背痛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按常规给予物理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压力生物反馈行腹横肌及多裂肌协同训练;对照组配合五点支撑法及飞燕点水法等功能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SF-36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评定疼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年后跟踪随访复发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6个月及1年时2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逐步下降明显,SF-36逐渐上升(P〈0.05,0.0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表现更明显(P〈0.05,0.01)。1年后跟踪随访,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与33.3%,P〈0.01)。结论;配合运用压力生物反馈行腹横肌及多裂肌协同训练可有效减轻下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其功能障碍,并明显降低复发率,其远期疗效巩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骨超声视觉反馈作用下的核心训练相比传统核心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腹横肌厚度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进行超声视觉反馈下的核心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核心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测量2组患者患侧腹横肌厚度和深感觉障碍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定量评定老年下背痛患者多裂肌萎缩。 方法选取下背痛患者30例,设为腰痛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15例,设为正常组。2组受试均采用超导磁共振扫描机自带系统对L4-5和L5-L1水平多裂肌的横截面积、信号强度及臀部的脂肪组织强度测量。 结果经磁共振成像检测并计算,下背痛组L4-5和L5-S1水平的横截面积分别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下背痛组L4-5和L5-S1水平多裂肌与脂肪组织的对比度分别为L4-5右侧(0.425±0.050)、左侧(0.419±0.092)、L5-S1右侧(0.495±0.071)和左侧(0.518±0.059)与正常组的L4-5右侧(0.615±0.071)、左侧(0.601±0.086)、L5-S1右侧(0.567±0.060)和左侧(0.590±0.0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评定老年下背痛患者多裂肌的萎缩时,L4-5和L5-S1水平多裂肌与脂肪组织的对比度较相同部位多裂肌的横截面积更具敏感性、可比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肌骨超声观察慢性腰痛(cLBP)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静息及收缩时形态结构特征变化,并分析疼痛强度、持续时间与多裂肌形态特征间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肌骨超声对21例cLBP患者(纳入腰痛组)及3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进行腰部深层多裂肌形态学测量,观察指标包括多裂肌静息时厚度、横截面积及最大随意收缩时肌肉厚度变化,并分析多裂肌形态学指标与行为学数据间的相关性。 结果 入选cLBP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静息状态下厚度[(1.68±0.21)cm]及横截面积[(2.91±0.74)cm2]均明显不及健康对照组水平(P<0.01);多裂肌在最大等长收缩时厚度[(2.20±0.34)cm]也明显不及健康对照组水平(P<0.01)。此外入选cLBP患者多裂肌静息时厚度与疼痛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49,P<0.05),与疼痛强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无明显相关性(r=0.09,P>0.05)。 结论 cLBP患者腰部深层多裂肌发生萎缩,自主收缩能力下降,故临床制订康复方案时应强化腰部多裂肌力量及协调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下背痛患者双侧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平均肌电振幅值(AEMG)与肌肉横断面积(CSA)变化差异,分析两者之间变化相关性。 方法 选取3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对照组)和30例下背痛患者(病例组),利用表面肌电图检测仪和超声诊断仪分别对2组受试者L5~S1部位双侧多裂肌的AEMG值及CSA值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对照组多裂肌AEMG和CSA值的左右侧之间比较,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疼痛侧AEMG和CSA值均小于非疼痛侧,且两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疼痛侧的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呈显著相关(P=0.000,r=0.766),病例组非疼痛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亦呈显著相关(P=0.000,r=0.763);对照组左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呈显著相关(P=0.000,r=0.807),对照组右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亦呈显著相关(P=0.000,r=0.800)。 结论 下背痛患者疼痛侧多裂肌AEMG和CSA值与健侧相比偏小,且双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变化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走罐疗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4例C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62例)及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走罐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卧位非负重CSE训练。于入组时、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腰腹肌耐力测试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HAMD评分及腰腹肌耐力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69±0.40)分]、ODI评分[(20.65±2.66)分]、HAMD评分[(7.62±1.52)分]及腰腹肌耐力值[分别为(58.77±9.06)s和(55.18±8.83)s]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走罐疗法联合CSE训练治疗CNLB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及抑郁情绪,增强腰腹肌耐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NLBP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手法治疗基础上同时辅以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6周及治疗结束1年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定2组患者日常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及整体健康状况。 结果经2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6周治疗及治疗结束1年后,发现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86±0.82)分和(1.12±0.42)分]、SF-36评分[分别为(68.12±10.68)分和(78.68±10.9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手法治疗可迅速缓解NLBP患者疼痛,联合CSE训练能进一步减轻症状、增强腰椎功能,对改善患者日常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及整体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衡姿势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患者的疼痛及静动态平衡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共有40例CNLBP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19例)及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理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和姿势控制训练,对照组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核心稳定性训练30min/次,每天2次,每周5天,试验组核心稳定训练和姿势控制训练每天各1次,30min/次,每周5天,连续6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6周时对患者进行功能评定。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功能障碍程度,使用三维平衡测试仪进行静动态平衡评估来评价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静态平衡指标为三种体位下的重心摆动速度;动态平衡指标为稳定时间。结果:治疗3周两组VAS、OD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闭眼站立和脚前后站立平衡得分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6周两组VAS、ODI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睁眼站立和闭眼站立平衡能力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静动态平衡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治疗6周试验组VAS、ODI、睁眼站立、闭眼站立、稳定时间得分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脚前后站立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平衡姿势控制训练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显著减轻CNLBP患者的疼痛及改善静动态的姿势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采用双任务干预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8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诊疗的CNLBP患者4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采用双任务干预训练进行治疗)和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理疗及腰背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总体稳定指数(overall stability index,OS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结果 治疗前两组VAS、TUG、OSI、ODI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VAS、TUG、OSI、OD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TUG、OSI、ODI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对照组治疗后的VAS、TUG、OD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对比垫上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疗效.方法:3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组(悬吊组)和垫上核心稳定训练组(垫上组)两组,每组15例.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和背伸肌肌肉力量测定,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对患者疼痛、腰部功能和背伸肌肌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VAS得分改变值高于垫上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悬吊组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VAS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垫上组在治疗结束时VAS评分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得分改变值均大于垫上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ODI评分均有下降(P<0.05),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ODI评分下降(P<0.05).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患者背伸肌肌力测定改变值均高于垫上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6个月时悬吊组背伸肌肌力均提高(P<0.05),而垫上组患者背伸肌肌力仅在治疗结束时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悬吊式核心稳定训练与垫上训练均可以减轻下腰疼痛,改善腰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悬吊组改善下背痛疼痛的长期效果可能优于垫上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观察组同时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及核心肌群训练,筋膜松解组则辅以筋膜松解术治疗,核心肌训练组则辅以核心肌群训练,3组患者均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进行为期12周的随访,观察3组患者远期疗效情况。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70±0.78)分]、ODI指数评分[(17.47±2.75)%]以及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与治疗前差值[分别为(4.28±1.13)分、(22.47±2.69)%]均明显优于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发现观察组在治疗结束后6周、12周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80±0.66)分、(3.50±0.97)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无明显变化(P>0.05),而上述时间点筋膜松解组及核心肌训练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结束时明显增加(P<0.05)。 结论 筋膜松解术联合核心肌群训练治疗NLBP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腰部功能,且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指导下的康复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CNLBP患者分为实验组(25例)及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指导下的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集患者两侧竖脊肌和多裂肌肌电信号,分析其时域指标均方根值(RMS)及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本研究同时于上述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背痛评分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竖脊肌、多裂肌RMS及MF痛侧与对侧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发现2组患者痛侧竖脊肌、多裂肌RMS较治疗前明显增高,MF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发现实验组痛侧竖脊肌、多裂肌RMS[分别为(33.65±6.43)μV、(28.46±4.54)μV]均较对照组增高,MF[分别为(77.45±13.08)Hz、(68.30±8.61)Hz]均较对照组降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64±0.81)分、(2.04±0.61)分]及JOA评分[分别为(23.40±1.58)分、(25.76±1.20)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指导下的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CNLBP患者疼痛程度,增强腰部核心肌群控制能力,提高脊柱稳定性,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核心肌力训练联合呼吸训练治疗慢性下背痛(LBP)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LBP患者分为核心训练组、吸气训练组及呼气训练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核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吸气训练组、呼气训练组则分别辅以吸气肌强化训练或呼气肌强化训练,每周训练5 d...  相似文献   

14.
慢性腰痛患者在脊柱突然失衡时多裂肌的肌电表现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多裂肌在维持腰椎稳定中的作用及其与慢性腰痛的关系。方法:腰痛组为慢性腰痛病人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33.53岁。正常组为无腰痛病史的健康志愿者15例,年龄、性别与腰痛组相匹配。运用表面电极记录上肢快速前屈、外展、后伸时多裂肌、最长肌、腰髂肋肌及三角肌的肌电信号,对各椎旁肌收缩的潜伏期与三角肌收缩的潜伏期之差值作比较。结果:正常组多裂肌在上肢三个方向的运动中收缩均早于最长肌、腰髂肋肌;腰痛组各椎旁肌几乎同时收缩,多裂肌在上肢三个方向的运动中均较正常人收缩延迟。结论:椎旁肌群中多裂肌在腰椎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慢性腰痛病人多裂肌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功能训练体系干预与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慢性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核心稳定训练,观察组则采用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FMA)对患者进行评估后再给予个体化功能训练,持续治疗14d。于治疗前、治疗7d及治疗14d时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评定项目包括患侧竖脊肌及多裂肌表面肌电检查、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及McGill疼痛问卷(MPQ)评分等。 结果 治疗7d时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竖脊肌时域指标均方根值(RMS)[分别为(10.48±1.58)μV、(11.20±2.05)μV]及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分别为(97.34±9.74)Hz、(92.26±12.12)Hz],多裂肌RMS[分别为(9.78±1.94)μV、(10.60±1.61)μV]及MF[分别为(98.71±11.67)Hz、(96.38±8.15)Hz]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时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竖脊肌RMS[分别为(15.94±1.48)μV、(19.19±2.54)μV]及MF[分别为(91.85±8.61)Hz、(84.97±10.86)Hz],多裂肌RMS[分别为(14.44±2.59)μV、 (18.07±3.07)μV]及MF[分别为(91.85±11.13)Hz、(81.82±7.66)Hz]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5),并且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时2组患者SF-36评分及MP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时2组患者上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功能训练体系治疗慢性NLBP患者疗效明显优于核心稳定训练,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疼痛,增强腰部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背痛(DLBP)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D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短波及右旋布洛芬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及1年后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 结果 经8周治疗及1年后随访时发现观察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99±1.21)分、(1.98±0.75)分]、ODI评分[分别为(10.80±3.85)分、(6.12±2.48)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12±1.40)分、(2.73±1.58)分]、ODI评分[分别为(14.51±4.79)分、(8.30±3.8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超短波与药物(右旋布洛芬)治疗DLBP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健康人和慢性腰椎间盘突出(CLDH)患者疼痛侧与非疼痛侧多裂肌的形态变化,比较其超声影像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CLDH患者32例(实验组)和健康受试者35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分别观察俯卧位时L4-5节段双侧多裂肌的前后径(A-P)、横径(Lat)、多裂肌扁平率(FR)及横截面积(CSA).结果 健康受试者双侧多裂肌A-P、Lat、FR及CSA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DH患者疼痛侧A-P、Lat、CSA值均较非疼痛侧小(P<0.05);实验组疼痛侧多裂肌A-P[(2.9028±0.3960) cm、Lat[(2.8607 ±0.3656) cm]、FR(1.0355 ±0.2169)及CSA[(6.4850±0.9528) cm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疼痛侧Lat[(3.2993 ±0.3950) cm]、FR(0.9683 ±0.168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A-P、Lat、FR及CSA值平均差异百分比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DH患者的双侧多裂肌均发生局部萎缩,且呈现出不对称性改变,超声可作为评价其指标变化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1核心稳定训练的提出在20世纪80年代,Bergmark[1]把作用于腰椎的肌肉分为两组:局部的和整体的。局部肌肉包括直接作用于腰椎并附着于腰椎的肌肉(如:多裂肌),整体肌肉(如:竖脊肌、腹直肌)传导胸椎和骨盆之间的负荷。Panjabi[2]提出:被动的、主动的和神经的亚系统起着稳定脊柱的作用。被动肌肉骨骼亚系统包括:椎体、椎间盘、韧带、关节突关节及相连的肌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柱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单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LBP)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单侧CLBP患者42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在初次就诊期间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腰部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于康复治疗前及康复1年后进行VAS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及腰椎MRI检查,使用Image J软件检测MRI图像L3/L4及L5/S1节段多裂肌的脂肪浸润率(FSF)。结果:治疗1年后,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训练组VAS评分明显降低,SF-36评分均明显提高(P <0. 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3/L4及L5/S1节段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训练组L3/L4、L5/S1节段双侧FSF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前,2组L3/L4、L5/S1节段患侧FSF明显高于健侧(P <0. 05)。治疗1年后,训练组L3/L4、L5/S1节段患侧FSF与健侧FSF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L3/L4、L5/S1节段患侧FSF明显高于健侧(P <0. 05)。结论:对CLBP患者行核心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产后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诊治中心就诊的产后NLBP患者共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针对下背部肌筋膜触发点的TENS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在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 (EPD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4周,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观察组VAS评分、ODI指数与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EPDS评分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而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4周EP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联合TNES可有效改善产后NLBP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以及抑郁情绪状态,减少NLBP的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