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足跟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足跟是人体最主要的负重部位。由于解剖生理结构的特殊性,该处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一直是较棘手的问题。六十年代足跟的修复几乎均采用交肢皮瓣或管状皮瓣。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对足跟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不断增多,效果更进一步提高。本文就各种组织瓣修复方法的应用及进展,以及临床效果的评价等有关文献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2.
3.
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任健杨希宝雍江涛足跟部皮肤缺损跟骨外露,创面易感染而不易愈合,传统的交腿皮瓣转移,手术后需要将双下肢石膏固定在一起,病人十分不便。我院自1986年至1995年间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选用各种带血管蒂的轴型皮瓣修复跟部软组织缺损2...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采用逆行隐神经皮瓣交腿移位修复难治足踝部创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9月-2010年11月,采用逆行隐神经皮瓣交腿移位修复9例难治足踝部创面。男8例,女1例;年龄17~47岁,平均34.5岁。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压砸伤3例;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 h~6个月。脉管炎1例,病程18个月。缺损部位:踝部4例,足跟部3例,前足2例。缺损范围为6 cm×5 cm~17 cm×11 cm。术中皮瓣切取范围为8 cm×6 cm~16 cm×10 cm,术后3~5周行皮瓣断蒂。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1例感染创面术后4 d发生局限感染,经换药处理后愈合,皮瓣成活;其余交腿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无溃疡发生。术后22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为8~10 mm,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足踝均能负重行走,踝关节活动范围:背伸8~20°,跖屈10~35°。供区术后足背内侧感觉支配区麻木感范围随时间延长缩小。结论逆行隐神经皮瓣切取简便,厚薄适度,不损伤知名血管,术后可恢复皮瓣感觉,有效防止皮瓣再破溃,是修复足踝部创面的较好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临床上修复较为棘手,1988年11月~2000年6月,我们共收治足踝部各类软组织缺损65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足跟部组织缺损严重影响下肢的负重与行走功能,传统的治疗方法疗程长、疗效差。自1997年以来我院采用多种组织瓣修复足跟部皮肤、跟腱、复合组织缺损3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各种原因所至的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导致跟骨外露,极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难题之一,传统疗法难以奏效。自1985~1998年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选用各种不同部位的皮瓣作皮瓣移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30例,获得满意疗效。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60岁。损伤原因:高处坠落跌伤5例、机器辗压挫伤6例、车祸撕裂伤15例、黑色素瘤切除术缺损3例、血管内皮细胞瘤手术切除缺损1例。合并跟骨骨折11例,合并感染创面23例,伴有内踝或外踝或足底软组织缺损8例。病程最长19年,最短3d。本组均为二期修复。术前处理:感染严重者及时清除局部坏死组织,换药时…  相似文献   

8.
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我院自1992年以来,采用足底内侧作者单位:511748广东省东莞市凤岗医院骨科岛状皮瓣及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外伤性缺损病例23例,随访20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2例,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34.1岁...  相似文献   

9.
带蒂岛状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我院 1994年 8月~ 2 0 0 0年 6月利用带蒂岛状皮瓣移位修复跟部软组织缺损 4 9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 9例 ,男 32例 ,女 17例。年龄 6~ 5 9岁 ,平均 31岁。左侧 2 3例 ,右侧 2 6例。受伤原因 :压砸伤 2 4例 ,车祸伤 2 1例 ,火器伤 4例。单纯软组织缺损 4 0例 ,合并跟骨部分缺损 9例。急诊修复 2 9例 ,择期修复 2 0例 ,其中 3例合并跟骨骨髓炎。软组织缺损 2 cm×3cm~ 10 cm× 17cm。急性外伤者常规清创 ,合并跟骨骨折的进行复位及内固定 ,感染创面术前应用抗生素 ,每日换药 ,至创面肉芽组织新鲜分泌物明显减少后方可…  相似文献   

10.
带腓肠神经筋膜交腿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交腿皮瓣修复严重膝关节损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2月至2010年3月,收治7例严重膝关节损伤患者,膝关节稳定重建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男6例,女1例;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6岁。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5 cm×6 cm~9 cm×13 cm。4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交腿皮瓣修复,3例采用隐神经营养交腿皮瓣修复,皮瓣切取范围6 cm×7 cm~10 cm×14 cm,供区直接缝合或中厚皮片植皮。结果 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全部存活,均最大限度保留和恢复膝关节功能和外观。结论采用交腿皮瓣修复严重膝关节损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血供可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带隐神经交腿随意皮瓣修复足底皮肤缺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报道用带隐神经的小腿内侧带蒂随意皮瓣修复对侧足底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健侧小腿内侧隐神经走行区设计皮瓣,将隐神经保留在皮瓣中央,根据患足创面大小切取皮瓣,带深筋膜,蒂保留在胫前侧,将皮瓣缝合于患足的创面,皮瓣中的隐神经与患足足底内侧皮神经吻合,双下肢固定3周后断蒂。1997~2001年,临床应用13例。结果 用该皮瓣修复13例足底皮肤缺损均获得成功,皮瓣外形良好,术后6~12个月恢复感觉,无再破溃发生。结论 带隐神经交腿随意皮瓣切取简单,厚薄适度,不损伤知名血管,术后带感觉神经可恢复皮瓣的感觉,有效防止皮瓣再破溃。是修复足底皮肤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对36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分别采用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足背岛状皮瓣以及小腿下内侧逆行筋膜蒂皮瓣进行修复.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质地优良.随访无一例足跟溃疡发生,足跟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足底内侧岛状皮瓣、足背岛状皮瓣以及小腿下内侧逆行筋膜蒂皮瓣血供可靠,取材容易,此三种皮瓣是修复足底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组织材料;一般不宜皮片移植修复.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多功能外固定架与交腿组织瓣修复下肢严重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6年1月以来,利用对侧健肢不含下肢主要血管(胫前、胫后血管)的带蒂组织瓣修复创面并用外固定架固定,对21例严重的下肢组织缺损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自2003年以来,我们应用腓肠神经或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筋膜瓣逆行翻转联合中厚皮片游离植皮的方法,一期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骨骼外露7例,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我院1994年3月~2003年6月,采用皮瓣及肌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18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逆行胫后动脉皮支蒂复合瓣修复足跟部瘢痕的疗效。方法:应用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逆行胫后动脉皮支为蒂的复合瓣修复足跟部瘢痕共11例。设计的皮瓣面积为6cm×8cm~9cm×16cm。结果:11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患者3~24个月,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隐神经一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与逆行胫后动脉皮支蒂复合瓣相对较长,血供可靠,皮瓣可切取面积大,是修复足跟部瘢痕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8.
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应用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方法 解剖学研究证实与大隐静脉伴行的隐神经的营养血管呈丛状分布 ,与深浅筋膜内的血管网广泛交通 ,在此基础上以大隐静脉为轴线 ,设计逆行岛状皮瓣 ,扩张后转移至受区。结果  1999年 6月以来临床应用 6例 ,皮瓣面积最大为 12cm× 10cm ,皮瓣完全成活。结论 扩张后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安全可靠 ,操作简单 ,为足踝部创面修复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用于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主要分为知名血管皮瓣和非知名血管皮瓣,前者主要包含小腿外侧、内侧皮瓣和足背皮瓣等;后者主要包括足底内侧皮瓣、足外侧皮瓣、外踝上逆行岛状皮瓣,以及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等。本文对用于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各种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和治疗优缺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足跟部皮肤软组织常因外伤等原发性因素或手术、感染坏死、肿瘤切除等继发性因素造成缺损Ⅱ]。足跟部皮肤具有耐磨耐压的生理特点,其角质层肥厚伴有皮下脂肪垫,作为人体主要的承重部位,足跟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后的修复需考虑到以上的解剖结构特性。宜采用质地接近的皮瓣进行修复。岛状皮瓣由于具有血供可靠、旋转角度大、皮瓣厚度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