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自1958年来,江苏省对黑热病继续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至1985年,全省共发生11例黑热病病人。为全面考核黑热病在江苏省的流行趋势.于1991和1996年两次对原黑热病流行区11个县市区56个村庄近万人进行了黑热病流行病学和免疫学观察。在1991年的调查中:未发现现患病人,未查见中华白蛉,人群LDT阳性率在0~9岁组最低,未有IFAT阳性者。在1996年的调查中:也未发现病人,0~9岁组没有LDT阳性者.未有IFAT阳性者。两次调查结果发现,各个年龄组LDT阳性情况与黑热病基本消灭地区(如山东)一致。可以认为,江苏省目前已无现患黑热病病人,中华白蛉密度极低,人群免疫状况与黑热病基本消灭地区相同。所以.江苏省黑热病防治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黑热病于1958年达到基本消灭后,坚持监测,继续防治,自1972年以来仅查见18例因长期误诊或治而未愈的残余病人,未再出现新感染的患者;白蛉显著减少,在85%的村庄已告绝迹。为了对防治效果作进一步的评价,1989年在13个地(市)、24个县(市区)的78个乡镇进行了免疫学监测,对10239名农村居民作利什曼素皮内试验(LDT),结果30岁以下人群无1例阳性反应(0/8020),30岁以上的居民阳性率平均为4.42%(98/2219),显示黑热病的传播早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在作LDT的人群中,对1232人同时采血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结果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省基本消灭黑热病后黑热病的发病及有关流行因素的变动情况.方法血清学结合病原学检查确诊病人,在代表地区调查媒介白蛉残存情况,抽样LDT检测了解人群黑热病感染情况.结果1983-1999年全省发现3例病人,1例为当地感染,2例输入;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尚有媒介白蛉残存;对16~25岁人群LDT结合IFAT抽样检测未发现有黑热病感染者.结论河南黑热病流行已经中止,基本消灭的成果是巩固的.  相似文献   

4.
鲍勇  吴中兴 《地方病通报》1993,8(1):101-104
本文用LDT方法于1989~1991年对山东、江苏两省15个地市、28个县区、89个村庄12835名农村居民进行了黑热病的免疫学研究。结果发现,在近30年无病人地区,30岁以下无一人呈LDT阳性反应;而近10年曾有病人地区,各年龄组均有阳性人群,且10岁组(1.81%)和30岁组(3.28%)阳性率差异不显著(x~2=2.18,P>0.05)。两地区LDT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对泰安地区青少年进行LDT的动态观察,发现其阳性反应和黑热病患病率呈正比关系。不仅证实LDT对黑热病流行病学研究的作用,而且初步肯定了LDT用于黑热病防治效果考核的可行性。对IFAT在黑热病研究方面的应用亦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1983—1999年黑热病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我省基本消灭黑热病后黑热病的发病及有关流行因素的变动情况。方法 血清学结合病在学检查确诊病人,在代表地区调查查媒介白蛉残存情况,抽样LDT检测了解人群黑热病感染情况。结果 1983-1999年全省发现3例病人,1例为当地感染,2例输入;京广铁路以西的丘陵,山区尚有媒介白蛉残存;对16-25岁人群LDT结合IFAT抽样检测未发现有黑热病感染者,结论 河南黑热病流行已经中止,基本消灭的成果是巩固的。  相似文献   

6.
广西消灭丝虫病后重点监测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达到消灭丝虫病后继续监测的措施。 [方法 ]1996~ 1998年选择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的 6个不同类型地区进行重点监测。病原学采取整群单耳双片法检查微丝蚴 ,昆虫学以个体解剖方法检测蚊媒感染幼丝虫情况 ,血清学应用成虫冰冻切片IFAT检测流行区人群抗丝虫抗体水平。 [结果 ]血检 2 7938人 ,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蚊媒 44 5 4只 ,未检出幼丝虫感染蚊 ;IFAT检测 3 6 0 6人 ,人群抗体检测平均阳性率为1 35 % (0 39%~ 4 97% )。 [结论 ]我区消灭丝虫病后成果巩固 ,未出现丝虫感染再现迹象  相似文献   

7.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IFAT)是血吸虫病诊断方法之一 ,能定位 ,是其它血清学方法无法实现的 ,本研究观察了IFAT用于血吸虫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用 IFAT、IHA和 ELISA同时检查日本血吸虫病疫区人群 ,比较检查结果差异性 ,现将 IFAT诊断日本血吸虫病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受检血清采集于 2个日本血吸虫病疫区人群。1 .2  IHA、ELISA试剂为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提供。1 .3  IFAT抗原片为本室制备。2 结果用 IFAT检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人 3 9例 ,急性日本血吸虫病人 3 0例 ,均呈阳性反应 ,阳性率为 1 …  相似文献   

8.
对黑热病的诊断 ,除病原检查外 ,过去还应用了微量补体结合试验进行过辅助诊断 ,但该法操作复杂 ,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 ,推广应用不够满意。自 1 978年以来我们试用微量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 IFAT)对黑热病进行诊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并取代了微量补体结合试验。本试验对疑似黑热病病人首先进行了 IFAT、球蛋白沉淀试验及醛凝试验 ,最后进行了病原学检查 ,并对以上三种试验做了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抗原制备按参考文献 [1 ]的方法 ,收集“NNN”培养基培养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经洗涤后加入适量抗凝兔血推片制…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期我国有 1 6个省、自治区流行黑热病 ,各流行区在地形地貌、流行程度、患病年龄、白蛉媒介的种类和生态习性、有无动物保虫宿主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管立人等 [1 ]根据这些差别将我国的黑热病分为 3种流行病学类型 :平原型或人源型、山丘型或人犬共患型、荒漠型或动物源型。通过大力防治 ,平原型的重流行区在 50年代后期便已取得很大成效 ,山东、安徽、江苏和河南等省的黑热病分别于 70年代和 80年代终止流行 [2~ 4]。 80年代以来 ,国内的黑热病主要发生在甘肃、四川和新疆 3省、自治区。甘肃、四川属山丘型黑热病 (亦称犬源型 ) ,…  相似文献   

10.
1989~1992年用LDT和MAT对山东和江苏两省17个地区(市)、38个县(区)的134个乡(镇)人群进行免疫学监测。山东省30岁以下人群LDT无1例阳性,30岁以上的人群阳性率平均为4.4%,显示山东省黑热病的传播早已得到有效控制。江苏省LDT阳性者最小年龄为8岁,1~9岁年龄组LDT阳性率是各年龄组中最低的,其中1~7岁1 409人无1例阳性,30岁以下与30岁以上人群平均阳性率分别为2.2%和9.0%;非流行区各年龄组人群LDT均为阴性,显示江苏黑热病的传播亦已得到有效控制。两省受检人群IFAT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汶川县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四川省汶川县黑热病流行情况的调查结果。1987年以来共确诊患者141例,分布在两区一镇六个乡,发病年龄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发病季节以春夏季为多。对5个村寨的调查,凡病犬多的村寨都有黑热病人发生,证实汶川黑热病流行与犬内脏利什曼病的感染有着密切关系。此外,间有病人相距很近或一家中有数例患者先后发病的现象。在调查的125只家犬中,以1~3龄的家犬发病较高。中华白蛉为当地唯一媒介。  相似文献   

12.
用DIFA 检测肿瘤患者的弓形虫抗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为了解湖北肿瘤患者弓形虫感染概况并探索新技术直接免疫固相凝集试验(DIFA)等3项试验联合筛选诊断弓形虫感染的意义。方法: 使用DIFA检测100 例肿瘤患者的弓形虫IgG 抗体, 阳性者用IgG-IFAT 复查, 再用Toxo-IgG/IgA/IgM-ISAGA 检测。结果: DIFA 检测阳性率为12% (12/100), IgG-IFAT 检测符合率为100%; IgA 可疑1 例; IgM 抗体阳性4 例, 可疑1 例, 其中2 例提示为活动性感染。合并弓形虫感染的12 例分布于肺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和乳腺癌患者中, 其感染率分别为受检人数的22.2% (6/27)、19.3% (5/26) 及7.1% (1/14)。结论: DIFA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佳, 3 种方法的联合应用适宜作弓形虫感染的常规筛选诊断。提示免疫功能降低的肿瘤患者, 特别是肺癌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容易感染弓形虫病或促使潜伏的弓形虫病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rK39免疫层析试条对新疆不同类型黑热病的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rK39试条检查不同地区确诊的黑热病患者;用rK39-ELISA和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查不同流行地区居民血清标本与利什曼素皮内反应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来自新疆不同地区的黑热病患者共1204例,用rK39试条检测抗体阳性者1169例,阳性率97.09%。其中人源型黑热病患者1052例中1031例阳性,阳性率98.0%;荒漠型黑热病患者158例中阳性143例,阳性率90.5%。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01),荒漠型患者阳性率较低。人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居民中rK39抗体阳性率在既往有黑热病史者中为42.7%~59.3%,在无既往史的居民中仅为2.2%~5.8%。在随访的rK39阳性,皮内反应阴性的18人中有4人在4和6个月后出现症状,确诊为黑热病。在黑热病治愈后2年内94.6%的患者rK39抗体仍为阳性。9年后仍有82.5%保持阳性。结论rK39层析试条对新疆黑热病患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其保存、携带方便,操作简单适于在基层现场使用。由于其可在潜伏期中发现黑热病患者。故可用于在流行地区皮内反应阴性的居民中进行免疫学检测,早期发现病人。由于黑热病患者治愈后血清中rK39抗体长期存在,故不适用于预后判定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9~1994年横向监测69个县(市)的1096个村,血检1115302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143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013%,各年微丝蚴率依次为0.028%、0.025%、0.008%、0.006%、0.004%、0.002%。解剖致倦库蚊26725只,未发现幼丝虫,解剖中华按蚊32960只,仅1989年发现阳性蚊2只,1992年发现阳性蚊1只。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2.08%~2.70%,与非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表明湖北省已有效地阻止了丝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IEST、IFAT和Dot-ELISA诊断华枝睾吸虫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成虫冰冻切片抗原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斑点-ELISA(Dot-ELISA)对比检测了51例华枝睾吸虫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2%、88%和92%.检测健康人血清50例,假阳性率分别为2%、4%和2%.用3法检测22例急性血吸虫病人血清、20例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和15例肺吸虫感染者血清.IEST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4%、5%和0;IFAT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4%、10%和0;Dot-ELISA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4%、5%和0.显示3种方法诊断华枝睾吸虫病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IEST和Dot-ELISA更适于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及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对比检测了 51份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和 50份健康人血清,两法的阳性率分别为 92%和 88%;假阳性率分别为 2%和4%,应用 IEST和IFAT对比检查 22份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20份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及 15份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IEST 出现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 14%、5%和0;IFAT出现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 14%、10%和0。表明两法诊断华支睾吸虫病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抗原定位好。而 IEST不需要特殊仪器,更适合于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17.
An epidemiological and entomological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Badohi town of Varanasi district of Uttar Pradesh (India) from where an outbreak of kala-azar was reported. Serological and clinical results showed 83 cases who responded to sodium antimony gluconate. Phlebotomus argentipes and P. papatasi could be detected in area of outbreak. An active transmission of kala-azar is strongly indicated.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frequency of 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through parasit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tests. A total of 77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33 with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and 44 controls with other types of cancers. All the patients were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and 14 (18.2%) were receiving concomitant radiotherapy. For a parasitological diagnosis, we applied the Baermann and Lutz methods. The immunological diagnosis involved the indirect fluorescence antibody test (IFAT) and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to detect IgG antibodies using Strongyloides ratti antigens. The frequency of positive S. stercoralis in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diagnosed by parasitological methods was 3 cases (9.1%), by serology it was 8 cases (24.2%). In the control group 1 case (2.3%) of S. stercoralis was diagnosed by parasitological methods and 2 cases (4.5%) by immunological tests (p<0.05).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had a 6.7-fold greater chance of testing positive for S. stercoralis infection. Our data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parasit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diagnosis for S. stercoralis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living in endemic areas of strongyloidiasis, since they have a higher risk of becoming infected with S. stercoralis than patients with other types of cancer.  相似文献   

19.
Door to door search during 1991 in 85 villages in Ballia district of Uttar Pradesh revealed 29 sporadic cases of Kala-azar in four villages.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dicated indigenous transmission in Phulwaria village (PHC: Dubhar) with 25 cases while the remaining three villages showed four imported cases from the endemic states. No kala-azar cases had been reported in Ballia between 1947 and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Phlebotomus arqentipes, the known vector of kala-azar in India, was encountered in 10 PHCs including the four villages having kala-azar cases. Regular vigilance in Ballia and the neighbouring districts in Uttar Pradesh bordering Bihar is suggested in view of indigenous transmission detected in one village with multiple infection in families. The presence of high vector density, ambie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absence of regular residual insecticidal spray warrant constant surveillance in Kala-Azar prone areas in Uttar Prades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