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摘 要目的:研究针刺内关穴、合谷穴预防剖宫产术中恶心呕吐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择晋江市第二医院在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间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 6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产 妇接受常规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产妇在常规腰硬联合麻醉上,采用针刺内关穴、合谷穴的方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产妇 术中恶心呕吐事件发生情况、临床指标、舒适度评分。 结果:观察组产妇恶心呕吐等级分布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Z = 5.232,P < 0.05)。观察组产妇剖宫产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产妇的舒适度评分为(90.18 ± 4.34)分,高于对照组的(73.56 ± 6.16)分,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剖宫产产妇采用针刺内关穴、合谷穴的方式,可以有效预防术中恶心呕吐情况发生,缩短 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按压内关穴、合谷穴对缓解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分娩的200例产妇。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干预A组、干预B组、干预AB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手术护理;干预组增加按压内关穴、合谷穴以及穴位联合按压。观察四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对比舒适度评分和满意度。结果:干预AB组产妇施术过程舒适度评分高于其他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干预AB组剖宫产术中恶心呕吐总发生率低于其他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按压内关穴、合谷穴能够有效预防、缓解剖宫产术中恶心呕吐,提高舒适度,是产妇满意度和手术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灸对骨科手术术后患者持续镇痛引起恶心呕吐的作用。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8月将进行骨科手术后留置硬外膜镇痛泵48 h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患者手术后返回病房进食1 h后,进行穴位艾灸。取穴:合谷、内关、中脘等穴位,每天3次,至拔除硬外膜镇痛泵6 h后停止;其它处理与对照组一样;观察两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比例。结果观察组60例患者,术后有5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对照组60例患者,术后有28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校正χ2检验,P=2.570.05。结论穴位艾灸可以缓解骨科手术术后镇痛引起的的恶心呕吐,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朱海亮 《北京中医药》2018,37(5):461-462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揿针治疗在减轻患者胃镜检查中恶心、呕吐症状的效果。方法将100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接受胃镜检查过程中,于右侧足三里穴行揿针治疗;对照组在接受胃镜检查时不作穴位按揉。结果在接受胃镜检查过程中,观察组恶心、呕吐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三里穴揿针治疗,可以有效减轻接受胃镜检查时患者的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  相似文献   

5.
蔡雪娇  闵永华  钱新洪 《新中医》2023,55(2):157-159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揿针对全麻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所致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96例全麻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2组术后均予以PCA,对照组给予常规止吐药物治疗,研究组给予穴位按摩联合揿针治疗。记录2组首次肛门排气、首次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2组术后24 h、48 h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术后恶心呕吐预防满意度。结果:研究组首次肛门排气、首次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48 h,研究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35.42%、16.67%,与对照组50.00%、31.2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恶心呕吐预防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揿针能促进全麻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效预防PCA所致恶心呕吐发生。  相似文献   

6.
内关穴磁贴压迫对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内关穴磁贴压迫对腹部手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引起恶心呕吐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中下腹部普通外科和妇产科中小手术、ASA分级Ⅰ~Ⅱ级的择期手术患者 40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 2 0例 ,所有患者在手术结束时硬膜外腔给予吗啡 2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 10mL)同时观察组在一侧内关穴给予磁贴压迫 ,而对照组仅在前臂非穴位处给予磁贴压迫。结果 术后 2 4h内对照组有 9例而观察组只有 3例发生恶心呕吐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内关穴位磁贴压迫对腹部手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引起恶心呕吐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临床观察应用耳穴压豆联合内关穴揿针的方法以预防胃镜所致的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随机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13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5例。研究组在行胃镜前予耳穴压豆联合内关穴揿针,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观察两组在胃镜检查过程中恶心、呕吐的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恶心呕吐频次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内关穴揿针可有效缓解胃镜所致的恶心、呕吐,从而保证胃镜顺利完成,增加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术期针刺内关穴减少腹腔镜胃肠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100例,双盲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术后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A).针刺组麻醉诱导前及术中持续针刺手术患者双内关,术毕拔出针灸针,针刺穴位处贴上不透明的贴膜.对照组未行针灸,术毕在内关穴位置贴上相同贴膜.术后6 h、12 h、24 h、48 h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恶心、干呕和呕吐发生率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针刺组在术后6 h、12 h、24 h、48 h的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2.0%、6.0%:6.0%、2.0%,干呕的发生率分别为0、0、2.0%、2.0%;对照组恶心的发生率分别为28.0%、20.0%、12.0%、2.0%,干呕的发生率分别为2.0%、6.0%、2.0%、0,术后6 h、12 h恶心发生率,术后6 h、12 h、48 h干呕发生率,针刺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01);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呕吐;两组间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内关可减少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干呕的发生率,尤其在术后24 h内.  相似文献   

9.
吕建琴  冯睿智  潘慧  李宁 《针刺研究》2013,38(3):245-248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对开颅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与治疗作用。方法:将60例拟行择期开颅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针刺组在由手术间转至苏醒室后,即刻针刺内关穴,留针20min后起针,其间行针1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6、24h发生事实呕吐的人数,比较两组恶心程度评分。结果:针刺组各时段术后呕吐发生人数及恶心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对开颅术后恶心呕吐具有预防与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内关穴预防全麻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针刺组全麻拔管后即刻针刺双侧内关穴,留针15min后拔针,其间予以行针1次,对照组未予针灸。观察记录术后2h、6h、12h、24h2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针刺组在术后各时段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恶心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对全麻术后恶心呕吐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Despite recent advances in anesthesiology and postoperative care,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re common complaints. Although acupuncture techniques have received attention in anesthesiology, the ideal technique and selection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acupuncture points are still under debate. This study compared the efficacy of two simultaneous acupuncture points with that of a single point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following general anesthesia through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volving 227 surgical patients undergoing general anesthesia who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 The first group received acupuncture by stimulation only on the PC6 point (single group), and the second group underwent concomitant stimulation of the PC6 and the L14 acupuncture points (combined group) during surger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The prevalences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Of 115 patients in the combined group, 80 (69.6%) complained about nausea and vomiting compared with 96 (85.7%) in the single group, a significantly lower proportion (p < 0.05). Our findings favor a combination of PC6 and LI4 stim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麻醉镇痛分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其中因产程中不同原因行剖宫产43例,故最终试验人数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3例。在宫口开3cm时,对照组产妇无特殊用药及其他干预措施,观察组产妇宫口开3 cm时给予针刺麻醉镇痛,取穴(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并接电针持续进行穴位刺激。根据数字疼痛分级(NPIS)标准判定镇痛前后不同阶段疼痛评分,观察两组产妇宫口扩张速度、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NPIS评分低于镇痛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宫颈扩张速度、第二产程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针刺镇痛分娩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有促进产妇宫口扩张及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对新生儿质量无影响,对母婴无任何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针刺内关配合腧穴、指揉按压法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症中的干预研究。方法:选择ASAⅠ-Ⅱ116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五组:针刺指揉组(AF,n=23)、恩丹西酮组(OH,n=23)、甲氧氯普胺组(MP,n=23)、氟哌利多组(DR,n=23)和生理盐水组(NS,n=24)。实施全凭静脉麻醉及术后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常规连续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外,采用A-Line麻醉-镇静深度监测仪监测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值,指导麻醉药物的使用。结果:针刺指揉组、恩丹西酮组、甲氧氯普胺组与氟哌利多组VAS评分相当,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1,各试验组之间比较P〉0.05,表明针刺指揉组、恩丹西酮组、甲氧氯普胺组和氟哌利多组疗效相同。结论:针刺配合指揉按压法在防治妇科腹腔镜恶心呕吐中适用于轻、中度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14.
脑磁图检测在合谷穴特异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磁图检测在合谷穴特异性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对6例健康志愿者分别采用经皮电刺激正中神经、电针非穴点、电针合谷穴,同步观察脑磁图(MEG)的变化,比较3种刺激在脑磁图的同一时间段的不同。结果电针合谷穴较非穴点及正中神经刺激的脑磁场强度为低(P<0.05)。结论脑磁图检测对合谷穴循经感传(PSM)的经络研究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三阴交、合谷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足月分娩孕妇的镇痛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要求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4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联合组给予针刺三阴交、合谷配合硬模外阻滞镇痛,对照组仅给予硬膜外阻滞镇痛.在镇痛前(T1)、硬膜外阻滞镇痛后30 min(T2)、硬膜外阻滞镇痛后1h(T3)和宫口全开(T4)4个时间点分别观察孕妇宫腔压力、宫缩间歇时间、宫缩持续时间及VAS评分等4项指标,并详细记录孕妇分娩过程中硬膜外镇痛用药量、催产素用量、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不良反应、新生儿Apgar评分及新生儿脐静脉血气.结果:两组VAS评分、子宫收缩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5 min)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及新生儿情况均良好,无不良反应出现;联合组硬膜外用药量、催产素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联合组新生儿Apgar评分(1 min)、脐静脉血气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刺三阴交、合谷联合硬膜外阻滞镇痛在孕妇分娩中可有效减少镇静镇痛药物及催产素的使用量,明显改善新生儿一般情况,安全性较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麻行甲状腺手术常用穴位扶突穴、合谷穴及内关穴的感觉传入及其与甲状腺感觉传入在颈脊神经节的汇聚与整合,揭示针麻行甲状腺手术的形态学基础。方法:①实验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合谷穴、内关穴、扶突穴和甲状腺4组(每组6只),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别注入上述穴区及甲状腺内,观察穴位和甲状腺的感觉传入。②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甲状腺-扶突穴组、合谷-甲状腺组、内关-甲状腺组(每组6只),分别将荧光素碘化丙啶(PI)、双苯甲亚胺(Bb)注入上述3个穴位和甲状腺,观察穴位和甲状腺的传入感觉在脊神经节的汇聚及神经节细胞的分支投射。③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针刺组(每组12只),手针针刺以上穴位及"足三里"和非穴位,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穴区局部缝隙连接蛋白43(Cx 43)表达。结果:①HRP结果显示,3个穴位与甲状腺的感觉传入在C 3-C 5脊髓节段存在汇聚与重叠。②扶突穴注入PI、甲状腺注入Bb,合谷穴注入PI、甲状腺注入Bb,内关穴注入PI、甲状腺注入Bb后,3组出现的单标记神经元分布的部位部分不同,但均在C 3-C 6的脊神经节观察到双标记神经元。③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不同穴位针刺组Cx 43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穴位处Cx 43的表达显著高于非穴位处(P<0.05);非穴位处针刺后Cx 43表达的变化与非针刺非穴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突穴、合谷穴、内关穴及甲状腺的传入投射在颈脊神经节存在汇聚与分支投射,为针麻行甲状腺手术提供了新的形态学依据,同时也证实穴位针刺可以调节穴位局部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以影响局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17.
针灸治疗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国内外临床研究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国内外针灸治疗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研究的差异及今后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方法:总结近20年来相关文献的内容,比较国内外研究在结论和临床试验方法学上的差异,并指出国内研究的存在的问题。结论:有必要严格按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对针灸治疗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有效性进行进一步证实,同时应加强具有中医特色的辨证论治和针灸介入时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Zhang L  Jiang J  Jin ZG  Liu JL 《针刺研究》2010,35(6):438-42, 447
目的:观察"合谷""内关""扶突"穴区与甲状腺区之间的传入神经联系途径,为针刺该3穴区行甲状腺针麻手术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3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合谷-扶突穴组、内关-扶突穴组、甲状腺-扶突穴组、合谷-甲状腺组、内关-甲状腺组,每组6只。分别采用荧光素碘化丙啶(PI)及双苯甲亚胺(Bb)从上述穴区皮下和甲状腺周围微量注射。PI注射后60 h、Bb注射后12 h将动物以常规方法灌流固定,剥取颈节段脊神经节及脊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PI、Bb单双标记细胞。结果:所有组中PI及Bb单标记细胞在C1-T1脊神经节均可见到,其中"合谷"穴与"内关"穴PI单标记细胞集中分布在C4-C8脊神经节,"扶突"穴与甲状腺Bb单标记细胞集中分布在C1-C6脊神经节。合谷-扶突穴组、内关-扶突穴组、合谷-甲状腺组、内关-甲状腺组双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C3-C7脊神经节,甲状腺-扶突穴组双标记细胞分布于C1-C4脊神经节。在脊髓前角也可见少量单标记细胞,约占同一节段脊神经节全部标记细胞数的8%左右,并可见散在的双标记细胞。结论:"合谷""内关""扶突"之间及3穴位与甲状腺之间均存在双标记细胞,即上述穴位之间及穴位与甲状腺之间存在由外周到脊髓的联系途径,为这些穴位组方配伍使用在甲状腺手术针麻过程中发挥镇痛作用的机制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内麻点和内关穴对胸部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择期行胸部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60例)和药物组(60例).电针组使用电针刺激内麻点和内关穴进行手术后镇痛治疗;药物组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进行手术后镇痛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镇痛效果、安全性及血清β-内啡肽含量.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均P<0.0l),且电针组低于药物组(P<0.01);两组镇痛疗效比较,电针组术后2h优良率为96.7%(58/60),优于药物组的75.0%(45/60,P<0.01);两组治疗安全性等级比较,电针组高于药物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β-内啡肽含量较治疗前均增高,且电针组高于药物组(P<0.01).结论:电针刺激内麻点和内关穴对胸科手术后镇痛效果(术后2 h)及安全性均优于PC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