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山茱萸果核与果肉的抗炎药理作用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分别采用棉球植入法和二甲苯致耳肿胀法造成两种不同大小鼠炎症模型,然后分别将大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果肉对照组、果核低浓度组和果核高浓度组,灌胃给药一定时间后,对小鼠肉芽肿净重或大鼠耳肿胀度进行观察,结果发现果核提取物和山茱萸果肉一样对小鼠肉芽肿增生和大鼠二甲苯所致耳肿胀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同浓度的果核提取物的作用比果肉要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山茱萸果实的果肉、果核中甾醇含量和脂肪酸构成。方法利用岛津GC-2010型气相色谱仪、DB-1及DB-WAX毛细管色谱柱和sigma公司的甾醇及Supelco 37中脂肪酸甲酯混合标准品。结果果肉、果核(干重)中总甾醇含量分别为37.7 mg/100 g和24.7 mg/100 g,β-谷甾醇含量最高,豆甾醇在果核中没有检出,果肉、果核的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油酸,相对含量分别为14.22%,16.92%和46.50%,71.96%,其次为棕榈酸、硬脂酸和γ-亚麻酸。结论果肉、果核中甾醇含量及脂肪酸构成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3.
山茱萸果核与果肉化学成份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山茱萸果核中化学成分的结构.方法 采用DIAION HP20、Sephsdex-LH20、ODS等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采用DPPH和ABTS法评价所分离得到化合物的活性.结果 从山茱萸果核体积分数70%丙酮提取物中,共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特里马素Ⅰ...  相似文献   

5.
山茱萸果核中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山茱萸果核中多酚类成分抗氧化作用进行研究。方法从DPPH自由基、亚硝酸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以及总还原力四方面评价山茱萸果核中多酚类成分的抗氧化能力。结果山茱萸果核多酚对DPPH自由基、亚硝酸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均具有清除作用,且还原能力较强。结论山茱萸果核中的多酚类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山茱萸果核中矿质元素和氨基酸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杨加华  陈经悟 《中草药》1989,20(11):17-18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山茱萸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和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通过波谱解析和理化鉴别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桂皮酸(1),山柰酚(2),槲皮素(3),山柰素-3-O-β-D-葡萄糖苷(4),柚皮素(5),7-脱氢马钱苷(6),马钱苷(7),阿江榄仁树葡糖苷Ⅱ(8),山茱萸新苷(9),熊果酸(10),苹果酸甲酯(11),没食子酸(12)。结论:化合物1-5和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朱山寅 《中草药》2001,32(8):745-746
目的 对伪品山茱萸-葡萄果肉的鉴定,为正品山茱萸的鉴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性状、显微、薄层色谱、紫外光谱的鉴别方法。结果 发现比较明显的鉴别特征。结论 本研究提供的鉴别方法,能准确地把山株萸和葡萄果肉予以鉴别。  相似文献   

9.
诺丽果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其伟  吴培云  梁益敏  项晨  杜子伟  王刚 《中成药》2012,34(9):1729-1733
目的研究诺丽果肉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RP-18、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手段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和正丁醇部分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乌苏酸(2)、莨菪亭(3)、邻苯二甲酸二甲酯(4)、4-epi-dunnisinin(5)、(24S)-ergost-7-en-3β-ol(6)、19-羟基-乌苏酸(7)、胡萝卜苷(8)、丁二酸(9)、1-O-(3’-methylbut-3’-enyl)-β-D-glucopyranose(10)、borreriagenin(11)、3-methylbut-3-enyl-6-O-β-D-gluc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12)。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山茱萸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赵世萍  付桂香 《中草药》1997,28(3):187-188
从木属山茱萸中分到一些新的化合物,主要为环烯醚萜类、鞣质等。综述了山茱萸在免疫系统、降血糖、抗休克、强心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水红花子炮制品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水红花子炮制品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色谱柱进行分离,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烷酸(Ⅰ),β-谷甾醇(Ⅱ),白桦酯酸(Ⅲ),22-O-(4-hydroxy-3-methoxy-cinnamyl)-docosanoic acid(Ⅳ),3,5,7-三羟基色原酮(Ⅴ),paprazine(Ⅵ),槲皮素(Ⅶ),花旗松素(Ⅷ),胡萝卜苷(Ⅸ)。结论:首次对水红花子炮制品进行了系统分离。  相似文献   

12.
枳壳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枳壳中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ODS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枳壳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伞形花内酯(1),马尔敏(2),6',7'-二羟基香柠檬素(3),佛手酚(4),水合橙皮内酯(5),阿魏酸(6),柠檬苦素(7),胡萝卜苷棕榈酸酯(8),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3~4,6,8~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锦灯笼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锦灯笼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分离纯化,结合ESI-MS,UV,NMR等现代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丁香脂素-O-β-D-双吡喃葡萄糖苷(1),(+)-松脂酚-O-β-D-双吡喃双葡萄糖苷(2),(+)-杜仲树脂酚-O-β-D-双吡喃葡萄糖苷(3),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4),金圣草黄素-7-O-β-D-葡萄糖苷(5),香叶木素-7-O-β-D-葡萄糖苷(6),莨菪亭-7-O-β-D-葡萄糖苷(7)和对羟基苯乙醇-(阿魏酸-4-O-β-D-葡萄糖酯)苷(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枳壳活性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武亮  陈海芳  余宝金  张普照  严志宏  介磊  徐欢 《中药材》2008,31(12):1812-1815
目的:研究枳壳活性成分。方法:在药理活性跟踪下进行药材乙醇提取物的萃取、色谱分离,利用核磁、质谱等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具有强促进正常小鼠胃肠运动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川陈皮素(Ⅰ)、红橘素(Ⅱ)、5-羟基-6,7,8,4′-四甲氧基黄酮(Ⅲ)、3-羟基-5,6,7,8,3′,4′-六甲氧基黄酮(Ⅳ)、5,6-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Ⅴ)、伞形花内酯(Ⅵ)、葡萄内酯(Ⅶ)、eposyaurapten(Ⅷ)、Meranzin(Ⅸ)、Marmin(Ⅹ)、Marmin acetonide(Ⅺ)和β-谷甾醇(Ⅻ)。结论:化合物Ⅲ、Ⅴ、Ⅵ、Ⅶ、Ⅷ、Ⅸ、Ⅺ和Ⅻ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吴茱萸水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果实水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小孔树脂凝胶(MCI),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吴茱萸果实的水提物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包括5个酚酸及其苷,分别为绿原酸(1),新绿原酸(2),隐绿原酸(3),松柏苷(4),咖啡酸(5);4个黄酮及其苷,分别为槲皮素-3-O-α-D-吡喃阿拉伯糖苷(6),金丝桃苷(7),芦丁(8),槲皮素(9);1个柠檬苦素苷,为limonin diosphenol 17-β-D-glucopyranoside(10);1个生物碱,为去氢吴茱萸碱(11)。结论:化合物2~4,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二维核磁波谱确证,首次完整报道化合物10的氢谱数据。鉴于吴茱萸的基原有3个(吴茱萸、石虎和疏毛吴茱萸),通过对照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分析,对3种植物基原的吴茱萸药材进行成分确认,从石虎和疏毛吴茱萸中首次鉴定出绿原酸(1),新绿原酸(2)和隐绿原酸(3),从石虎中鉴定出金丝桃苷(7)。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不同产地山茱萸中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明确不同产地气象因子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对河南、陕西及浙江3个主产区14个产地山茱萸药材中熊果酸、马钱苷、总多糖、有机酸、鞣质、水溶性浸出物及醇溶性浸出物进行含量测定,运用数理统计学软件(PASW STATISTICS 18)各化学成分指标与产地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山茱萸药材中马钱苷、醇浸物、总有机酸、鞣质的含量与产地气象因子没有显著相关性;熊果酸含量与产地日照呈现负相关,多糖含量与产地年日照时数和年均温度呈正相关;水浸物含量与产地年均温度成正相关.结论:明确了山茱萸化学成分与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为培育质优、高产的山茱萸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山茱萸的GAP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分心木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心木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ODS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分心木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分心木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yoniside(1)、nudiposide(2)、5'-methoxyisolariciresinol-9'-O-β-D-xylopyranoside(3)、4,5-二羟基-α-萘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4)、4,5,8-三羟基-α-萘酮-5-O-β-D-吡喃葡萄糖苷(5)、4-羟基-α-萘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6)、leonuriside A(7)、儿茶素(8)、胡萝卜苷(9)。结论:其中,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准确快速鉴定山茱萸药材及其混伪品。方法:提取山莱萸及其混伪品的基因组DNA,利用PCR技术扩增它们的ITS序列。所得序列经双向测序后用CodonCode AlignerV3.5.4软件进行拼接和质量评估,用MEGAV5.0计算种内、种间的遗传距离,构建NJ(邻接)树鉴定山茱萸药材及其混伪品。结果:山茱萸药材的ITS序列长度均为659bp,种内变异较小,平均K2P遗传距离为O.005,远小于其与混伪品的种间平均K2P遗传距离0.357。不同来源的山茱萸药材ITS2序列无变异,长度均为250bp,其与混伪品的种间平均K2P遗传距离为0.571。ITS/ITS2序列的NJ系统聚类树和BLAST比对结果均可明显区分山茱萸药材及其混伪品,表现出良好的单系性。结论:ITS/ITS2序列可准确有效鉴定山茱萸药材,为临床安全用药奠定了基础,也为其它药材的分子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Orbitrap HRMS)技术,分析鉴定中药川佛手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Thermo Scientific Accucore~(TM)C_(18)色谱柱(3 mm×100 mm,2.6μm),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3 m L·min~(-1),柱温30℃。高分辨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扫描,扫描方式为全扫描/数据依赖二级扫描(Full MS/dd-MS~2)。数据运用Compound Discoverer 3.0软件分析,根据化合物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色谱保留时间、特征离子碎片信息,结合mz Cloud网络数据库、中药成分高分辨质谱数据库(OTCML)、文献信息和相关对照品进行鉴定。结果:从川佛手中共鉴定了54个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16个,香豆素类17个,柠檬苦素类3个,核苷及其碱基类6个,有机酸类2个,芳香醛类3个,氨基酸类1个,其他类成分6个。结论:该法可全面、准确地分析鉴定川佛手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研究结果为阐明川佛手的药效物质基础、优选质量控制指标提供了方法学参考和理论依据,对进一步开发利用川佛手资源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肤子抗真菌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云辉  黄浩  郭兆霞  张念  孔德云  华茉莉 《中成药》2012,34(9):1726-1729
目的研究地肤子抗真菌活性部位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的活性。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与不同溶剂依次提取的方法,制备地肤子的不同部位,体外实验显示其正丁醇提取部位对白色念珠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由此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其正丁醇提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地肤子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β-胡萝卜苷(2),槲皮素(3),金丝桃苷(4),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也称地肤子皂苷ⅠC)(5),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6),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也称地肤子皂苷ⅡC)(7),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8)。结论化合物3、4、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8对白色念珠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