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谈谈鹅管石之性味与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谈鹅管石之性味与功用周叔平(福建省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361005)鹅管石,现在市售的药源有两种,一种为天然碳酸盐类矿物钟乳石的尖端之细如管状部分,称滴乳石,又称钟乳鹅管石;另一种为腔肠动物珊瑚虫类株珊瑚、笛珊瑚或核珊瑚等的骨骼,称珊瑚鹅管石。目前所用鹅管石药材,除部分地区用滴乳石外,多数地区尤其沿海省份多使用后者。对其性味,许多中医药文献及药典均统称其“性味甘温”,此与本人临床应用所见有异,笔者认为应作区别....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准确把握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对药性理论彻底研究.本文基于中药性味当为"一味一性",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的假说,即"一药X味Y性,其中Y≤X",并提出验证新假说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本文提出的假说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深化对中药性味本质的认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构建中药性味研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特色的突出体现,准确把握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对药性理论彻底研究。本文基于中药性味当为“一味一性”,提出中药性味理论新的假说,即“一药X味Y性,其中Y≤X”,并提出验证新假说的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本文提出的假说和相应的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深化对中药性味本质的认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构建中药性味研究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药蟾酥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陈美珍 《中草药》2002,33(3):272-273
蟾酥为两栖纲蟾酥科动物中华大蟾酥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黑眶蟾酥Bufo 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耳后腺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收集加工而成的干燥品.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团蟾酥和片蟾酥.本品为较常用中药,性温,味甘、辛,有毒.有解毒消肿,通窍,止痛等功效,疗效确切.然而市售商品掺杂有各种杂质,为确保临床疗效,通常用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等方法,可以较好地鉴别其真伪和掺杂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阐明洋金花治疗银屑病的性味物质基础的同时,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与洋金花治疗银屑病相关的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10%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小鼠尾部皮肤鳞片角化、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活性及小鼠阴道上皮细胞PCNA表达等药理学指标体系,作为评价洋金花不同化学拆分组分治疗银屑病作用,并应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对其进行性味归属。结果:洋金花水煎液具有促进小鼠尾部皮肤鳞片角化及抗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细胞PCNA表达的作用;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组分具有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10%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促进小鼠尾部皮肤鳞片角化、抗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及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细胞PCNA表达的作用;生物碱组分具有促进小鼠尾部皮肤鳞片角化的作用。结论:洋金花治疗银屑病性味物质基础为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组分,根据中医传统研究方法初步判定,其性味为苦凉(寒)。  相似文献   

7.
中医方剂性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药性味理论的特点以及《内经》针对风、热、湿、火、燥、寒的病证所制定的气味合和组方规则对方剂性味进行阐释和论述。认为性味是方剂的重要性质和作用基础。提出方剂性味的量化处理原则;四性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是说明药物作用机理的理论依据之一;并通过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性味分析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8.
蟾酥的真伪鉴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中药性味归经的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中药理论的研究较为活跃,中药理论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中医药学者的关注。性味归经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从1949至1985年,全国发表的药性理论论文有675篇,其中性味归经的论文为165篇,占文献总数的24.4%。长期以来性味归经的标定较为混乱,标准不统一,随意性较强,影响了中药的科学性,给临床、教学、科研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对性味归经进行整理研究,使之规范化是一项较为紧迫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中药的性味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中药性味新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学有自己的理论。中药学的理论主要有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以及七情等等。中药的性味理论指“四气五味”(有时也称“四性五味)。”“四气”是根据阴阳理论将药物分成寒、热两类,再根据程度差异进一步分为寒、凉、温、热四类。“五味”是根据五行理论将药物分成辛、苦、酸、咸、甘五种。那  相似文献   

12.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考历代本草中有关吴茱萸性和味的记载,从而厘清了吴茱萸由单独辛味到辛、苦两味的发展演变脉络。进一步分析了吴茱萸辛、苦两味与其所主功效的关系,为深入开展吴茱萸性味研究奠定本草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中药性味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其中,中药的四性五味作为中药的核心药性在中医临床诊治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近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先后立项支持性味理论相关项目的深化研究,旨在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解析中药四性五味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和药学体系。本文对近20年来有关中药四气五味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从生物效应、物质基础等方面对中药四气五味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概述,结合课题组中药药性研究中的发现和体会,剖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深入开展中药性味理论的科学实质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蟾酥的采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敬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8):675-675
蟾酥 ,系指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耳后腺或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加工品。其形状扁圆似饼 ,直径 7~ 10cm ,中心厚度为 1.5~ 2 cm ,8~ 10个 / kg,主产于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其特点是酥质优良 ,纯度高 ,外表油润光洁 ,对光视之半透明 ,断面角质状 ,红棕色 ,沾水即呈乳白色。该地产的蟾酥 ,除供应当地配方用药和成药生产外 ,还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 ,并出口日本、香港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蟾酥具有解毒、消肿、强心、止痛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疔疮、痈疽、发背、瘰疬、慢性骨髓炎、咽喉肿痛、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洋金花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阐明洋金花性味辛温的物质基础,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和中药性味的可拆分、可组合性研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洋金花的化学成分,组合应用多种色谱法及溶剂法等,建立洋金花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采用与洋金花性味功效相关的止咳、平喘、镇痛、解痉复合药理学指标作为洋金花性味辛温评价系统,对洋金花及其不同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归属进行研究。结果:将洋金花中的化学成分拆分为生物碱组分和非生物碱组分;各给药组同空白对照组比较证明,洋金花水煎液和生物碱组分具有止咳、平喘、镇痛、解痉的作用,非生物碱组分不具有此类作用。结论:本文建立的洋金花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可行,工艺稳定、重现性好;洋金花性味辛温的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组分,即生物碱组分具有辛温的药性;非生物碱组分的性味与洋金花的传统药性不同,其性味的确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1历史和现状祖国医学源远流长,中医利用天然物质入药.其药物已涵盖动物、植物和矿物各个领域;其数目洋洋大观,几乎到了无物不为药的程度。为了总结用药经验,历代医药家纷纷制药典,修本草。最早的《神农本草经》和较晚的《本草纲目》堪称典范。制药典,修本草需要对众多药物进行分门别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有博物法、应症法和笔划法。①博物法:该法利用博物学的分类法对中药进行分类。李时珍《本草纲目卿按此法。现代中药典籍如最近重庆大学主编的《中华医药全典》也按此法编排。此法有利于寻找和开发新药,并根据物种的亲缘关系寻找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温热中药(附子、干姜、花椒)对正常大鼠能量代谢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温热中药在性味—功效—药理作用上的共性和差异性,为阐明温热中药性味的科学内涵提供依据。方法:选择Sprague Dawley(SD)雌雄大鼠,给药21 d后,大鼠通过腹腔内注射1%戊巴比妥钠麻醉(每100 g体重0.15 mL),差速离心法提取蛋白,BCA蛋白定量和SDS-PAGE检测蛋白完整性,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结合2D LC-MS/MS筛选肝脏中的差异蛋白。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温热中药(附子、干姜、花椒)共筛选出50个共有差异蛋白,其中11个差异蛋白在肝脏中低表达,39个差异蛋白在肝脏中高表达,50个共有差异蛋白主要分布在18个通路中,其中绝大多数与能量代谢相关。结论:附子、干姜、花椒等热性中药在蛋白质组学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性,这种共性不仅体现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上,也体现在其他药理作用上,其中,主要是通过增加体内热量生成和提高对能量的利用两个方面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研究结果为以“中药同时具有性(气)与味,性(气)与味是中药(包括方剂、单味中药、有效部位或组分、单体化合物)同时兼具的两种特性。药味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相关。药性(气)是药物通过不同途径以主要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为特征的,可影响药物疗效发挥或与副作用发生有关的一类生物学效应。”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评价中药寒热药性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为了真正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建立了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的新模式,明确了“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以及“中药性味组分组合”等新概念,对文献、药物选择、“中药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的建立与各拆分组分的化学表征、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性味归属、中药性味组分的可组合性、实验研究数据及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应用等与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的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开展中药药性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药炮制是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进行的各种加工处理技术;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遗产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