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EAT)厚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1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n=35)和冠心病组(n=107).比较两组患者的...  相似文献   

2.
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肺炎衣原体或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有关 ,上述病原体感染引发体内的慢性炎症性反应 ,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随着对感染机制的深入研究 ,可望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吸烟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烟是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全球,烟草相关疾病每年约引起500万人死亡,其中超过1/3死于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与吸烟关系最为密切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吸烟者冠心病发生率可增加2~3倍[2]。研究吸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致病机制有助于禁烟、戒烟及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同型半胱氨酸(Hcy)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作用机制与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等相关。本文综述了Hcy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希望可以为冠心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内质网应激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细胞内质网生理功能发生紊乱的一种亚细胞器病理状态,其过度应激可导致细胞凋亡、炎症反应及自噬等多个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近期,内质网应激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广泛的关注,内质网应激可能成为治疗该疾病的新靶点。本文就内质网应激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关系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Periostin是一种细胞外基质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血管损伤修复及急性心肌梗死的修复。现就目前periostin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由于睡眠时气道塌陷而引起反复缺氧、白天嗜睡等症状,且与高血压、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OSAHS在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OSAHS作为CHD的重要危险因素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就OSAHS引起CHD的发病机制,OSAHS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之间的联系,OSAHS合并CHD的不良预后及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该类患者预后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抑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两大杀手,两者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并增加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病死率,然而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行为方式、基因、免疫调节紊乱、凝血机制紊乱、内皮功能受损、多不饱和脂肪酸缺乏、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等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小干扰RNA(microRNA)是新近发现的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长度为21~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它参与人体多种生理病理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microRN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HD)的发生、发展与预后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本文就microRNA与CAHD的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microRNA的发现及产生机制 Lee Feinbaum和Ambros等于1993年首次在线虫体内发现一种RNA,该RNA虽然在体内不编码任何蛋白质,但却可以形成一对RNA转录本,单独的一个转录本能通过抑制lin-14核蛋白的表达,调节线虫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是21世纪的医学目标.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通过修正已知的风险因素,其病死率和发病率可下降30%~40%.然而,遗传风险对引发冠心病有着40%~60%的敏感度.因此,冠心病相关基因研究成为热点.继第一个由遗传引发冠心病的变体于2007年被发现之后,共36个冠心病的遗传风险因素被发现和证实,从而使冠心病的发病机理进一步明确,潜在的新的治疗靶点已出现.其实,这些遗传风险因素的发生很普遍,已超过了人们的预期,有超过一半的因素发生在50%的人口中,而且,有10个因素发生在至少75%的人口中.在针对心脏疾病预防的基因筛选中,遗传风险因素所扮演的角色迄今已被得到肯定.虽然技术已得到允许,但其中的功能分析可能是临床应用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2.
陈锦峰  综述  徐新  审校 《心脏杂志》2010,22(3):444-446
近年研究发现,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不同于白细胞介素、细胞间黏附分子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传统冠心病危险因子,成为冠心病新的预测因子,并指出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及斑块稳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Salusins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心血管活性多肽,可通过促进炎症反应、泡沫细胞形成及血管平滑肌增殖等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salusin-β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希望可以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4.
Adropin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可以通过保护内皮细胞、调节脂质代谢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来抑制冠心病的发生和进展。检测血清中adropin浓度有可能作为冠心病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同时,唾液中的adropin浓度高低也可作为一种心肌细胞死亡的标志物。现就adropin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萌芽状态早在胎儿发育期已经开始。胚胎期是人类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并对成人冠心病的预防和发生起着关键作用。在众多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因素中,胎儿宫内生长情况及遗传因素受到了广泛关注。胎儿生长受限可造成重要器官营养缺乏,同时扩血管因子功能失调将损伤心血管系统,进而造成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可能进一步打破后天机体的代谢平衡,最终导致中老年期冠心病的发生。然而,遗传因素作为独立的风险因子,贯穿了人类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包括冠心病易感基因位点以及与之伴随的家族史,对冠心病的程序性发生起着主导作用。现从胚胎期冠状动脉各种形式的异常发育、子宫内因素对胚胎发育及后天生长的影响,以及冠心病多种易感位点的遗传因素等方面共同阐述胚胎发育与成人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抑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许多研究表明,抑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而且增加这些患者的死亡率,而对这些患者进行干预,能改善预后,现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最常见的类型,CHD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脉压指数(PPI)克服了脉压评价血管硬化存在的局限性,能更好地反映血管硬化程度,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密切相关,是预测CHD发生发展的理想指标.尿酸是人体嘌呤类化合物代谢的最终产物,随尿酸水平升高,CHD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增加.本文拟对PPI和尿酸与CHD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非对称二甲基 L 精氨酸 (asymmetricdimethylarginine ,ADMA)是一氧化氮合成酶 (nitricoxidesynthase ,NOS)的内源性竞争性拮抗剂。研究表明 [1] 血清ADMA在 3~ 15μmol/L时即可抑制NOS的活性 ,进一步使得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明显减少 ,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目前的研究表明血清ADMA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一、NO的产生及其作用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NO为已知最重要的内源性血管舒张因子 ,其通过刺激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生成cGMP发挥扩血管作用 ,从而进一步起到…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致死率仍逐年上升,除传统已知的危险因素外,研究发现氧化三甲胺水平与冠心病发病机制具有相关性,调控肠道菌群及代谢物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肠道菌群分型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氧化三甲胺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以及采用调节肠道菌群、降低氧化三甲胺水平和地中海饮食来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心血管疾病。据WHO统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最常见原因,超过所有肿瘤死亡人数总和,位列人类死因首位[1]。近年来,得益于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强力干预和有效的二级预防,冠心病死亡率开始有所下降,寻找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标志物和防治措施,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重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是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