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手术室护士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技术不断发展,手术难度越来越大,并发症也相对增多,其中以感染最为常见.感染的病原菌来自外界皮肤、肠道等内脏器官或原有的感染病灶.如何将感染率降低,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从而减轻患者的治疗费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是医务人员和患者都期望的.  相似文献   

2.
敬洁  白晓霞 《护理学杂志》2011,26(24):50-51
目的 了解手术室护士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预防和控制技术相关知识的掌握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继续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自行设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对90名手术室护士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手术室护士相关知识掌握得分(5.66±3.34)分,及格57.78%;不同工龄、职称的护士相关知识得分差异显著(均P<0.01).结论 手术室护士对SSI预防和控制技术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欠佳,护理管理者应根据护士不同层次拟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培训计划,以便更好地掌握和实施预防及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降低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Seldinger穿刺法用于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Seldinger穿刺法应用于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 将66例需要置管化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法,观察组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置管.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Seldinger穿刺法可显著提高老年肿瘤患者PICC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出血,保证置管效果.  相似文献   

4.
Seldinger穿刺法用于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Seldinger穿刺法应用于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66例需要置管化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法,观察组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置管。结果两组一次穿刺、一次置管成功率以及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O.01)。结论Seldinger穿刺法可显著提高老年肿瘤患者PICC穿刺及置管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出血,保证置管效果。  相似文献   

5.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赛梅 《护理学杂志》2003,18(7):518-519
回顾分析38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失败的原因,认为定位误差、体位摆放不当、体型特殊等是引起置管失败的相关因素。鉴此,根据个人的解剖差异.遵循“由浅入深,从远到近”的试针原则方能取得置管成功。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感染性腹泻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最佳穿刺部位,将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我科留置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98例感染性腹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2组患者取不同部位穿刺留置针,观察组取前臂静脉,对照组取手背静脉.比较2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疼痛程度(V A S评分)、手部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7.
PICC置管患者导管断裂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颖 《护理学杂志》2011,26(17):57-59
目的探讨PICC置管患者导管断裂的处理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对10例导管体外部分断裂患者采取修复导管,对1例导管断裂体内患者经静脉切开术取出断端导管。结果 10例导管体外部分断裂患者通过导管修复后继续使用,未出现导管修复后相关性并发症,患者均按计划完成全部化疗疗程后顺利拔除PICC。1例经静脉切开术取出断端导管患者,术后血管恢复良好,术后第12天复诊行切口拆线,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断裂导管,同时增强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正确维护导管,规范操作,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可减少和预防PICC断裂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穿刺口细菌感染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后穿刺口局部细菌感染情况,为临床规范护理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将75例深静脉置管患者按置管部位分为颈内静脉组40例、股静脉组35例,分别于置管后第1、3、7、10天行穿刺局部取样细菌培养,拔管时经导管采血5ml,并取导管头端5 cm行细菌培养.结果 股静脉组穿刺口局部细菌培养第3天阳性率及总阳性率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组(均P<0.05),第1、7、10天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穿刺口细菌培养阳性率高峰期均出现在1周内.结论 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置管用途及使用时限,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并做好穿刺口感染高发期的护理,以减少置管局部的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主研发的加温充气固定装置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28例拟行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4例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干预组204例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制的加温充气固定装置行PICC置管。结果 干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中疼痛评分显著轻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穿刺置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及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PICC置管加温充气固定装置的应用可提高PICC置管效率,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情况.方法:将置入PICC导管的85例病人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以肘窝为界,肘窝以上穿刺者为观察组,肘窝以下穿刺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6%,对照组为2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ICC置管时选择肘上静脉穿刺可有效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效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目的探讨视锐5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将13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在视锐5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结果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低于观察组,静脉炎、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P0.01)。结论视锐5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较常规置管具有准确定位靶向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局部组织损伤,减少并发症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PICC置管过程中支撑导丝撤除时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支撑导丝撤除时间对导管异位后复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32例血液病患儿按其是否立即拔出导丝的意愿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58例),观察组留置PICC结束保留导丝,待X线确认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后撤除导丝;对照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预定的长度后,固定、撤除导丝。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置管相关并发症及导管异位后复位的情况。结果两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导管异位后复位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留置PICC结束保留导丝,至X线确认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后再撤除导丝,有利于导管异位后的复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核算和比较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从置管到拔管全程的总成本,为两种中长期静脉输液通路的选取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横断面调查和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成本分析和项目成本阶梯分摊法,从卫生服务提供者角度,对置管成本、维护成本、拔管成本和并发症处理成本进行核算并比较PICC和输液港留置全程的总成本.结...  相似文献   

14.
指腹揉搓配合尿激酶处理PICC导管堵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指腹揉搓配合尿激酶解除PICC导管堵塞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PICC导管完全堵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即尿激酶溶解疏通;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用拇指、示指指腹揉搓外露导管至穿刺点1 cm处.结果 两组导管再通率及再通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均未发生与使用尿激酶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PICC导管堵塞采用指腹揉搓配合尿激酶进行溶解疏通,再通效果好,方法简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PICC技术规范化培训后培训迁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纵向变化,为促进PICC技术持续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参加PICC技术规范化培训学员30名,应用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护理人员培训迁移行为问卷、护理人员培训迁移影响因素量表于培训结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调查。结果PICC技术规范化培训后3个时间点培训迁移行为评分分别为23.00±2.20、16.00±2.20、15.50±1.46。培训迁移影响因素中管理支持、培训项目有效性维度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均P<0.01),组织中的阻碍因素维度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P<0.01)。结论PICC技术规范化培训迁移行为随时间延长不断降低,其影响因素也存在一定变化规律,管理者需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推动PICC技术的持续规范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ICC置管患者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的相关性,为临床PICC置管深度提供一种较为准确的预测方法。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患者97例,进行体表置管长度测量,根据X线摄片计算理想置管深度,分析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之间的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关系。结果除左侧头静脉外,体表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显著相关(P0.05,P0.01),并得出相应回归方程。结论 PICC置管体外测量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具有相关性,所得回归方程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PICC质量评价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就国内外PICC质量评价组织结构、护理过程及终末质量方面进行综述,提出需建立PICC专业化组织,实施专业化管理,以循证为依据开展PICC临床实践,构建PICC专科护理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PICC脱出的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ICC脱出的预防及护理方法进行综述,认为发生导管脱出的原因主要有固定不牢、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依从性差;护理对策包括专职护理人员置管及维护、掌握正确的皮肤消毒方法,选择敷贴,应用适宜的导管固定方法,掌握敷贴更换方法及做好健康教育等。提出PICC脱出的护理重点在于预防,只有控制可能引起PICC脱出的每个环节,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导管脱出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留置PICC治疗间歇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与县乡医院建立维护合作关系、免费培训县乡网络维护员、建立患者维护档案、对患者实施安全与健康教育。结果 40例留置PICC患者在实施网络维护过程中仅2例发生了并发症,其中堵管1例,穿刺点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97.5%的患者对网络维护点的服务态度、维护技术和收费感到满意。结论对留置PICC患者实施网络维护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信心。  相似文献   

20.
PICC置管并发阴沟肠杆菌感染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阴沟肠杆菌感染的原因,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发生PICC置管阴沟肠杆菌感染的12例患者的导管行细菌培养,现场调查;针对调查结果采取拔除患者的PICC导管,建立PICC置管、维护室,加强医务人员导管知识培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等措施。结果 12例血细菌培养均培养出阴沟肠杆菌;11例PICC导管、7例穿刺处皮肤、8例肝素帽及1例患者的分泌物亦有阴沟肠杆菌生长;检测工作人员手、室内空气及物品均有不同程度的细菌超标。12例均治愈出院;之后PICC置管55例,均未发生阴沟肠杆菌感染。结论消毒隔离技术执行不严格是引起阴沟肠杆菌感染的的主要原因;针对性防护可防止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