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翁伦华  胡耀仁 《宁波医学》1998,10(5):201-202
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与乙型肝炎(乙肝)发病机理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69例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乙肝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体外经重组乙肝e抗原(rHBeAg)和重组乙肝核心抗原(rHBcAg)诱导后产生的IL-4和INF-γ水平。结果 慢性重度组,慢性重型组INF-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0.01)及慢性轻度组乙肝患者(P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豚鼠模型鼻腔灌洗液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及鼻相关淋巴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该模型中是否存在Th2/Th17细胞因子失衡。方法:建立AR豚鼠模型,收集鼻腔灌洗液,采用ELISA法检测灌洗液中IL-17和IL-4,分离鼻相关淋巴组织,通过RT-PCR半定量检测IL-23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模型组和对照组间细胞因子水平差异。结果:AR模型组鼻腔灌洗液IL-17水平为[(4.98±1.54) pg/ml],比对照组[(12.68±3.32) pg/ml]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5,P=0.006)。鼻相关淋巴组织中IL-23 mRNA的表达水平与IL-17的表达相似;而鼻腔灌洗液中IL-4的表达水平正好相反,与对照组 [(6.60±1.36) pg/ml]比较,模型组IL-4的表达水平[(31.20±4.25) pg/m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6,P=0.001)。结论: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IL-17、IL-23在AR动物模型中表达降低,而Th2细胞因子IL-4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从而推测在AR中可能存在Th2/Th17细胞因子网络失衡,这种Th2/Th17细胞因子网络失衡可能对变应性炎症的发生起到关键的重要。  相似文献   

3.
张东晓 《中医学报》2016,(5):746-749
目的:观察鼻炎灵丸对变应性鼻炎外邪犯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8例变应性鼻炎外邪犯肺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例。两组均予布地奈德比喷雾剂、氯雷他定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鼻炎灵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质-4、干扰素-γ)的变化,主要症状(鼻塞、鼻痒、喷嚏、流涕)积分、主要症状减轻时间及消失时间、生活质量,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白细胞介质-4、干扰素-γ水平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P0.01),而干扰素-γ/白细胞介质-4比值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白细胞介质-4、干扰素-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干扰素-γ/白细胞介质-4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鼻塞、鼻痒、喷嚏、流涕主要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后鼻痒、喷嚏主要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鼻塞、鼻痒、喷嚏、流涕主要症状减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鼻塞、鼻痒、喷嚏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均快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在流涕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7个维度评分(鼻部症状、非鼻眼症状、眼部症状、活动、睡眠、相关行为、情感)及鼻结膜炎生命质量调查问卷总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治疗后鼻部症状、眼部症状、活动及鼻结膜炎生命质量调查问卷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71.9%,观察组有效率为9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1,P=0.0070.01)。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鼻炎灵丸治疗变应性鼻炎外邪犯肺证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可能与改善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患者IL-9的表达水平,探讨IL-9在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收集4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其中未治疗组30例,临床缓解组19例,另取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IL-9基因在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IL-9含量。结果:变应性鼻炎未治疗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OmRNA表达水平及血浆IL-9含量明显高于变应性鼻炎临床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变应性鼻炎临床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变应性鼻炎未治疗组IL-9 mRNA表达水平与临床评分呈正相关。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9呈高表达。IL-9可能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病理过程,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Alzheimer病(AD)患者外周血Th1/Th2亚群5种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探讨其在AD慢性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反应体系分别检测AD患者?血管性痴呆(V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IL-2?IL-4?IL-6?IL-10?IFN-γ 5种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状况?结果:IL-2?IL-6的表达在AD患者明显上调,与VD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IL-10?IFN-γ的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1/Th2亚群分泌的5种细胞因子可以作为检测AD的外周血免疫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华枝睾吸虫患者血液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探讨华枝睾吸虫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36例不同感染程度的华枝睾吸虫病患者,采用厚膜涂片法对粪便虫卵进行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液中Th1型细胞因子IL-2和IFN-γ与Th2型细胞因子IL-4,分析细胞因子水平与感染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华枝睾吸虫病患者血液Th1型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中度和重度感染患者IL-2显著低于轻度感染患者;Th2型细胞因子IL-4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度感染患者显著高于轻度感染者。结论华枝睾吸虫病患者血液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失调,表现为Th1型细胞因子水平下降,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提示华枝睾吸虫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外周血Th1/Th2细胞功能平衡的调节作用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研究其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免疫机制。方法9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孟鲁司特组和布地奈德组各46例,另选同期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测定血清IFN-γ、IL-4的含量。结果孟鲁司特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的临床症状如鼻塞、鼻痒、流涕、喷嚏和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孟鲁司特组改善明显优于布地奈德组(P〈0.05)。孟鲁司特组、布地奈德组两组患者治疗前IL-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O.05)。治疗后孟鲁司特组血清中IL-4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IFN-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与布地奈德组比较,孟鲁司特组的IL-4、IFN-γ、IFN-γ/IL-4比值更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孟鲁司特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优于布地奈德,可能与其对变应性鼻炎患者Th1/Th2细胞功能平衡紊乱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妇女外周血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计算IFN-γ/IL-4值变化.方法:连续选择近期住院确诊的PIH妇女27例,进行外周血IL-4、IFN-γ浓度及IFN-γ/IL-4比值等指标检测,并与同期住院的正常妊娠者(对照组,20例)测试结果比较.结果:P...  相似文献   

9.
罗玲  刘忠 《医学争鸣》2008,29(14):1259-1262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对博莱霉素(Bleomycin,BLM)致大鼠肺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将雌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即BLM模型组(1组)、IL-12干预组(2组)、BSA治疗对照组(3组)及生理盐水(NS)对照组(4组).第1,2,3组经气管注入BLM制备肺纤维化(PF)大鼠模型,第4组给予同等体积的NS.制模后第1-12日腹腔注射干预药物.第2组为IL-12溶液,第3组为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溶液,制模后第7,14,28日每组各处死5只大鼠,观察其病理改变、肺脏重量、肺组织匀浆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水平及肺系数的变化,对病理切片进行肺泡炎和纤维化评分和灰度百分比分析.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自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NF-γ)水平,计算IL-4/INF-γ比值.结果:(1)与第4组比较,第1组出现明显肺泡炎及纤维化,肺脏重量、肺系数、肺组织匀浆中Hyp含量增加,肺泡炎及纤维化评分增高,BALF中IL-4增加、IL-4/INF-γ比值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灰度分析示7,14 d深染区百分比增加(P<0.01),7 d时浅染区百分比增加(P<0.05),但是BALF中INF-γ减少(P<0.05);(2)第3组各个指标同第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第2组与第1,3组比较肺泡炎及纤维化程度均减轻,7,14 d时的肺泡炎评分、深染区百分比以及28 d时肺纤维化评分、浅染区百分比减少,肺脏重量(7 d时)、肺系数、Hyp含量,BALF中IL-4含量减少,IL-4/INF-γ比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是INF-γ含量增加(P<0.01).结论:IL-12能通过调整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平衡而对BLM所致大鼠肺纤维化发挥抗肺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Thl细胞因子IFN-7和Th2细胞因子IL-4、IL-5、IL-13以及趋化因子Eotaxin、RANTES、I.TB4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过敏性疾病患者64例,正常对照21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IL-4、IL-5、IL-13、IFN-γ、LTB4、RANTES和Eotaxin水平。结果:(1)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IL-4、IL-5、IL-13和Eotaxin、LTB4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FN-7和RANTES在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IL-4、IL-5、IL-13和LTB4彼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4)Eotaxin、RANTES和IFNγ彼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⑤LTB4和Eotaxi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存在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复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咪喹莫特对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观察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前后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中IL-2、IFN-γ、IL-4的表达水平及比值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尖锐湿疣患者组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前后和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 4T细胞IL-2、IFN-γ、IL-4的含量. 结果 尖锐湿疣患者组治疗前IL-2、IFN-γ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IL-4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尖锐湿疣患者组治疗后IL-2、IFN-γ表达高于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锐湿疣患者组治疗后IL-4表达低于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5%咪喹莫特通过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应答而上调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的比值,发挥对尖锐湿疣患者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GITR mRNA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glucocorticoid-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GIT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变应性鼻炎未治疗组(n=23,男12例,平均年龄34岁)、临床缓解组(n=17,男8例,平均年龄31岁)及正常对照组(n=24,男11例,平均年龄28岁)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GITR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变应性鼻炎未治疗组GITR mRNA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变应性鼻炎临床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而变应性鼻炎临床缓解组GITR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ITR可能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病理过程,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手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趋化因子受体CXCR3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RT-PCR法测定20例银屑病患者皮损和10例健康正常人皮肤及其PBMC中CXCR3 mRNA的表达;直线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银屑病患者皮损及PBMC中CXCRB的表达水平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之间的关系.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损及PBMC中CXCR3 mKNA表达相对含量分剐为(1.44±0.72)和(1.49±0.10),正常人皮肤及PBMC中CXCR3 mRNA相对含量为(0.51±0.10)和(0.45±0.09).经统计学分析,银屑病皮损及外周血PBMC中CXCR3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银屑病患者CXCR.3 mRNA的表达水平与PASI呈正相关(P<0.05).结论 趋化性因子受体CXCR3可能参与了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卡介苗(BCG)细胞核有效成分CpG-ODN 2006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PBMCs)细胞因子表达的作用。方法 获取正常人HPBMCs,采用不同浓度的CpG-ODN 2006体外刺激HPBMCs 72h,收集上清液培养,用亲和素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含量。结果 CpG-ODN 2006能诱导HPBMCs产生较高水平的IL-12,并呈剂量依赖性;但对IL-4的产生没有影响。结论 卡介苗细胞核有效成分CpG-ODN 2006能有效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L-12,为膀胱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血Treg细胞和IL-10水平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不同疗程特异性脱敏治疗后的差异以及能否预测特异性脱敏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变应性鼻炎(AR)患者60例,随机分配至不同疗程治疗组(12个月治疗组和24个月治疗组)。治疗前后采集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reg细胞(Foxp3^+CD4^+CD25^+细胞)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比例和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检测IL-10水平。结果 AR患者外周血Treg 细胞百分比和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AR患者在特异性脱敏治疗后,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和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相关分析提示外周血IL-10水平与Treg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性。24个月疗程脱敏治疗组比12个月疗程治疗组有效率更高,且24个月疗程患者治疗后其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和IL-10水平明显高于12个月疗程组。脱敏治疗有效人群治疗后的IL-10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而治疗无效人群治疗前后的IL-10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特异性脱敏治疗的疗效;24个月疗程脱敏治疗效果优于12个月疗程脱敏治疗。  相似文献   

16.
夏中华  李全忠 《华夏医学》2006,19(4):629-631
目的:探讨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效应后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变化以及他汀类药物短期治疗对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作用。方法:将33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3组,A组常规治疗,B组使用厄贝沙坦(75m g/d),C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 g/d)。治疗2周后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清白细胞介素-1β的浓度及其刺激的肝细胞C-反应蛋白分泌的量。结果:①3组高血压患者血压降低幅度无统计学差异。②治疗前后3组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β自发分泌无统计学差异。③与A组比较:B组治疗前后脂多糖(LPS)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β分泌量下降趋势较明显,且有统计学差异。C组治疗前后脂多糖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β分泌量下降趋势较明显,且存在统计学差异。④治疗前后3组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诱导的C-反应蛋白的分泌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可能与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炎症激活有关,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部分逆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激活,且与降压和降脂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小儿肾病综合征 ( NS)泼尼松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PBMC)的细胞凋亡变化 ,探讨泼尼松诱导细胞凋亡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5 0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分别泼尼松治疗前和治疗后第二、四、六、八周采血 ,进行细胞凋亡形态观察 ,计算百分率。结果 治疗前凋亡率为 ( 9.9± 6.2 ) % ;第二周为 ( 1 7.3± 5 .83) % ;第四周为 ( 1 5 .6± 4.5 8) % ;第六周为 ( 1 3.6± 6.0 6) % ;第八周 (减药两周后 )为 ( 1 0 .1 8± 4.0 1 ) %。治疗前与治疗后二 ,四 ,六周比较均 P <0 .0 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与第八周 (减药两周后 )比较 P>0 .0 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小儿 NS患者使用足量泼尼松治疗可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PBMC)细胞凋亡增加 ,也诱导大部分患者病情缓解 ,当泼尼松减量后诱导细胞凋亡随之相对减少。由此可见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PBMC )的细胞凋亡变化对 NS的激素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儿肾病综合征(NS)泼尼松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细胞凋亡变化,探讨泼尼松诱导细胞凋亡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50例小儿肾病综合征患者分别泼尼松治疗前和治疗后第二、四、六、八周采血,进行细胞凋亡形态观察,计算百分率.结果治疗前凋亡率为(9.9±6.2)%;第二周为(17.3±5.83)%;第四周为(15.6±4.58)%;第六周为(13.6±6.06)%;第八周(减药两周后)为(10.18±4.01)%.治疗前与治疗后二,四,六周比较均P<0.01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与第八周(减药两周后)比较P>0.05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小儿NS患者使用足量泼尼松治疗可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细胞凋亡增加,也诱导大部分患者病情缓解,当泼尼松减量后诱导细胞凋亡随之相对减少.由此可见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的细胞凋亡变化对 NS 的激素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AD患者45例,同年龄对照组30例,采集外周血,并分离单核细胞,采用RT-PCR半定量方法测定MCP-1的表达;采用western方法测定单核细胞中MCP-1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同年龄对照组相比:MCP-1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均下调(P<0.05).结论 MCP-1参与AD的病理过程;血清中MCP-1随AD病情变化而改变,并可能反映AD发病过程中外周免疫系统损伤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