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丹参用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即有相关记载。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丹参功效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但历代医家对丹参的功效理解认识不一,甚至有相悖的现象。本研究分别从汉晋南北朝时期、唐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和近代时期,通过本草考证对历代本草进行深入挖掘与梳理。经过系统考证,梳理了历代主流本草中丹参功效认识的沿革。发现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正品丹参即为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的丹参品种,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2.
维吾尔药荜澄茄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放  汪阳 《新疆中医药》1997,15(4):26-27
  相似文献   

3.
中药接骨木最早记载于《新修本草》,因"接骨以功而名",是常用的植物药之一.接骨木易于存活,也是我国民间少数民族常用的骨伤科药材.本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药物志和地方志等相关文献,梳理接骨木的名称、品种、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炮制方法及毒性,以确定接骨木的正名、来源及古今药用.考证结果表明,现代以"接骨木"为正名,来源于...  相似文献   

4.
丹参本草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参为常用大宗药材,用药历史悠久,各地习用品较多,为正本清源,对丹参按颜色、功效等命名方法对其名称进行了考证,对历代本草及其药图中所记载的丹参,按照茎、叶、花、根的形态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得出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正品丹参即为历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Salvia miltiorrhiza,并对丹参历代产地变迁、品质评价进行了总结,为丹参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黄精的本草考证及民族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精最早载于《名医别录》,作为药食两用中药材出现,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但尚未见对其药食同源内容进行系统考证。黄精与玉竹形态相似,常被混淆使用,且“女萎”与“葳蕤”常被认为基原同为玉竹。通过整理历代本草古籍,以明晰“黄精”“女萎”和“葳蕤”三者关系;从品名、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食药记载和使用禁忌来追溯黄精药食同源的历史沿革;并梳理黄精在少数民族医药中的应用,以期传承和发展民族医药。结果表明,古时“黄精”及其异名源于象形、功能、产地等,名称蕴含丰富的神话色彩和道家思想;“黄精”“女萎”和“葳蕤”为3个物种,与前人考证不同;黄精幼苗、花、实及根茎均可食用或入药,其食用记载多于药用记载;《云南民族药志》《中国民族药志要》和《中国民族药辞典》等22本少数民族医药著作记载了26个民族对12种黄精的认识和应用;各民族因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人文习俗等差异,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6.
王宁 《中药材》1989,12(8):34-36
经考证,本草所载药用的狸主要是指猫属兔狲和豹猫;香狸是指灵猫科斑林狸等动物;海狸应是现今的河狸;风狸是指现今之懒猴。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扎鲁特旗蒙古族民间药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扎鲁特旗蒙古族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的传统知识是蒙古族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应用民族植物学的访谈调查和证据标本采集鉴定方法。调查了解内蒙古扎鲁特旗蒙古族民间药物,对扎鲁特旗蒙古族民间药进行本革考证,为挖掘抢救扎鲁特旗蒙古族民间药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对云南民族药“飞仙藤”的本草考证,结合现代研究,该品种为现代应用的“黑骨头”二个来源之一,并对二个来源的基源、名称、现代研究、性味与功效等进行对比,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维吾尔药指甲花本草学考证及其生药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降香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历代本草对其记载较为混杂,至今基原仍存在较大争议。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面进行考证可知,降香本名降真香,历代本草中多以降真香为正名记载,自明代《本草纲目》将降香作为降真香的简称,后至清末、民国时期逐渐以降香作为药材正名。从古至今降香基原历经变革,古代(1840年前)国产降香基原考证为黄檀属藤黄檀Dalbergia hancei Benth.、斜叶黄檀D. pinnata (Lour.) Prain、两粤黄檀D. benthamii Prain、滇黔黄檀D. yunnanensis Franch.等能够产生香材的藤本植物,进口降香基原则考证为黄檀属印度黄檀D. sissoo DC.、小花黄檀D. parviflora Roxb.等具有心材的木本植物;由于降真香(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 (L.) Miq.植物名与药材名相同,1840—1948年部分著作误将山油柑作降香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首次收录降香,规定其基原为降香檀D. odorifera T. Chen。据记载,古代国产和进口降香均无明确道地产区;1949年至今,唯一道地产区为海南省。历代本草记载,进口降香以颜色红且香气甜而不辣,或颜色紫而油润者入药为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降香檀心材替代进口降香入药,其品质以颜色紫红、质地坚硬油润者为佳。历代本草记载降香炮制方法包括将其刮下碾成细末和烧存性;近现代以加工成细粉或镑片为主。考证结果为今后成方制剂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草豆蔻在历代本草典籍中均有记载,药用历史悠久,功效显著。该文通过系统查阅草豆蔻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名称、基原、产地分布、道地产区、采收时间、炮制方法、性味和功效主治进行全面考证和整理,以期为草豆蔻的深入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草豆蔻别名有豆蔻、漏寇、草寇等,通过分析各类本草书籍中对草豆蔻的形态描述及附图,得出古人记载的草豆蔻可能出现与艳山姜、草果等出现使用混乱的情况,古今品种在部分地区发生了变化,今考证草豆蔻基原植物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主产于岭南等热带地区,以海南产质量较佳,采收时间一般为夏秋果实成熟季节。草豆蔻炮制方法多样,古有面裹煨制、吴茱萸制、炒制等,现代一般采用净制(去皮生用),具有健脾暖胃、下气开郁、燥湿驱寒等功效。现代研究应加强草豆蔻基础研究,制定炮制的量化标准和道地药材数字化标准,深入挖掘草豆蔻在古代方剂中的配伍规律及应用,使草豆蔻的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牛膝性味的科学内涵,为正确指导其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考证的研究方法,将历代本草著作按时间顺序排列,梳理牛膝性味的发展演变脉络,从而发现其性味变化的规律。经考证发现,牛膝常用品种有2种,即苋科牛膝属的怀牛膝和杯苋属的川牛膝;牛膝的"性"多记载为性平,少许文献记载为性温;牛膝的味由"苦"向"酸"逐渐发展为"苦、酸"和"苦、酸、甘"同时存在,川牛膝的味由苦、酸向苦、甘转变,并解释牛膝存在的各个"性"与"味"标定的依据。为怀牛膝、川牛膝的性味研究,怀牛膝、川牛膝药材的研制开发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牛膝性味的变化反映了中药性味理论是由萌芽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性味的初始标定原则由根据药物的真实滋味结合五行及藏象理论而定转为主要根据药物的功效而定。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古代相关本草、医籍、经史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藿香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栽培、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可为含藿香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通过本草考证分析可知,历代本草多以“藿香”为正名,所用主流基原均为Pogostemon cablin,为区别于明代以来我国民间习用的同科另一种植物土藿香Agastache rugosa及推崇道地产区而有“广藿香”之名;广藿香原产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早期因作香料经广东等地传入我国,宋代以来便已在我国南方引种成功;药用部位多为其干燥地上部分,亦有将其叶、梗分开单独使用;历代推崇的道地产区为广东,现广东广州、肇庆、湛江和海南省多有栽培,以石牌所产最为知名;广藿香主要为扦插繁殖,二月生苗,六月采收;产地加工方法主要为闷晒法,放置阳光下反复闷晒至有芳香气味、颜色转黄;炮制方法多以净选后生品入药。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养胃汤中所用藿香以P. cablin为基原,取叶片生品入药,而藿朴夏苓汤则建议选择土藿香A. rugosa除去根及老茎的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及方书相关记载并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所载经典名方中秦艽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进行系统梳理与本草考证,以期为包含秦艽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考证后发现历代皆以秦艽为正名,此外尚有秦胶、秦瓜、秦爪、左拧根等别称。历代本草所述秦艽基原植物主要有4种,即秦艽、麻花秦艽、小秦艽和管花秦艽,其中以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为主流。南北朝时期推崇以四川北部所产麻花秦艽、秦艽为最佳;唐代初期以陕西、甘肃交界六盘山一带所产秦艽为主流;北宋时期,形成了以管花秦艽为主的甘肃临夏、祁连山一带和以秦艽为主的陕西东部2个新产区;明清时期,秦艽逐步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基原及产区。历代采收以春秋两季采挖,经曝干或阴干处理储藏为主;炮制方式以净选切制干燥后的生品为主,此外还有炒制、酒制及牛乳制等方法。对经典名方中秦艽药材建议首选秦艽G. macrophylla,其中以甘肃、陕西所产野生品为佳,建议生品入药。同时建议后续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增加管花秦艽基原。  相似文献   

16.
党参为大宗商品药材之一,是临床常用的补益类药材,同时也是药食同源物质,其地方习用品众多,尤以藏党参较为显著.藏党参是藏医临床常用药,又名鲁堆多吉,具有消炎散肿、健脾胃、补气等功效,其基原复杂,替代、混用现象严重.为对其名称、基原植物、药用部位及功效、地方习用品等进行考证,本文通过查阅《四部医典》《晶珠本草》及部颁、地方...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历代文献古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牵牛子的名称、基原、规格等级和药效等方面进行考证。牵牛子入药常记作“黑丑、白丑”,历代本草中记载的黑丑以裂叶牵牛为主;白丑存在争议,圆叶牵牛或丁香茄儿。一般认为黑丑力速,白丑效迟。药性以苦寒为正,而辛热可能在于皮,可通过去皮、炒黄或蜜炙来降毒。  相似文献   

18.
当归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自陶弘景始分3类并为后世所沿用,其中以马尾当归品质最佳,其叶形、产地、药材性状等均与今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一致,为历代推崇的主流品种,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时选用。其道地产区甘肃岷县及周边地区历史悠久,至今仍为业界公认。当归古代炮制方法主要有酒制和炒制,其中酒制经历代发展衍变为多种,后逐步演变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记载的“酒炙”法。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中采用酒当归炮制规格。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当归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情况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选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和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地榆药材的名称、基原、学名演变、产地、采收时间、品质评价及炮制加工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考证。据考证可知,地榆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后历代本草均以之为正名并沿用至今。历代主流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或其变种长叶地榆S. officinalis var. longifolia的根。古代本草以其根绵软、肥大者为好,据此性状特征,基原应为今长叶地榆;近现代著作则以根条粗、质硬、断面粉红或红色、无根茎及须根者佳,据此性状特征,基原应为今地榆。地榆历代主流炮制方法多为生用,偶见以醋炒、焙等方法炮制加工;自清代以来出现地榆炒炭使用并沿续至现今。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有地榆的经典名方使用长叶地榆的根入药,其炮制方法应结合具体药物条文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文献,结合现代相关研究资料,笔者对乌药的名称、基原、拉丁学名、入药部位、道地产区、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乌药以“旁其”之名首载于唐代《本草拾遗》,自五代《日华子本草》以来,历代本草均以乌药为其正名;历代所用乌药的主流来源为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 aggregata的干燥块根;历代本草记载乌药的产地主要有广东、广西、湖南、浙江、安徽等,自宋代起以浙江天台所产者为佳,现代仍以浙江天台为道地产区;古代采收时间多为八月采根,而现代乌药多于冬春二季采挖或全年采收,采后直接干燥,或者在产地趁鲜切薄片干燥;乌药古代炮制有去皮心、酒炙、醋炙等方法,现代多以生品入药。建议经典名方开发中涉及乌药时,采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在产地趁鲜切片、干燥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