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神经信息学是中医学、神经科学、信息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其目的是借用现代神经科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有关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中医的学术优势,使之促进中医脑科学的发展,促进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使中医脑研究真正融入到现代科学的模式中,为人类了解脑、保护脑、创造脑寻找新的思路和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医神经信息学是中医和现代脑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互相交叉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利用脑功能成像、神经电生理学、生物信息学和行为医学等技术,从整体功能水平、分子细胞水平、行为水平3个方面,对人体和实验动物进行研究,寻找与中医脑病相关的的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针灸、中药方剂等的实质,并且获得和建立中医脑病数据库,构建中医神经信息学研究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共享平台等。  相似文献   

3.
中医神经信息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信息学(Neuro Informaties)是以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为研究目标的学科分支,是一门由脑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互相交叉的、新兴的边缘学科,位于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学、数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点上,它包括分子神经信息学和系统神经信息学,即包括微观神经电生理信息(离子通道水平、细胞水平和细胞群水平,  相似文献   

4.
从信息学的角度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现状和误区进行思考,从信息学的角度论述了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现状,研究的不足,提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神经信息学与针刺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的理论基础是经络,针灸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结合现代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对针刺机理及经络的实质提出了种种假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目前对针灸治病的作用机理尚不完全清楚,经络的实质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是当今自然科学研究的两大热点。  相似文献   

6.
醒脑散的BOLD-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BOLD-fMRI技术研究醒脑散对脑功能的影响,探索醒脑散的中枢机制。结果:醒脑散可明显激活小脑、桥脑、右侧楔叶、左侧舌回、双侧颞下回等脑区。结论:桥脑中的网状结构,对意识觉醒起关键作用,距状沟上下的楔叶和舌回是经典的视觉中枢,实验结果为醒脑散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客观的可视性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肝脏与脑密切相关,肝气郁结证在肝病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可能存在,其以情绪、认知功能障碍为核心症状,但所涉及的脑高级中枢定位尚未完全阐明.脑功能成像技术能够对脑功能进行动态活体观察,非常符合中医学整体性、功能性观念.近年来,脑功能成像技术不断应用于肝气郁结证的研究中,为该证所致脑功能改变提供了部分可视性客观依据,为肝气郁结证...  相似文献   

8.
中医证候调控规律研究是中医证候信息学的核心。中医体质辨识作为最具临床操作性的健康状态评价方法,被认为是绘制证候状态标准曲线的基础之一。因此,本文通过建立中医体质状态标准曲线,将证候调控规律研究确立的状态演变曲线与之拟合并综合分析,明确体质对中医证候的干预方法与影响因素,从而实现中医临床疗效的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9.
神经介质和消化道激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对不同病种不同证型的病人同步观察血中甘胆酸,胃泌素,乙酰胆碱,胆碱酯酶,5-羟色胺和组胺等六项指标,结果,乙酰胆碱水平在肝胃不和证,脾气虚证及脾阳虚证中均增高,而胆碱酯酶均降低,5-羟色胺和组胺水平在三种证型中趋向增高,甘胆酸和胃泌素变化形成双相交叉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进行肝气郁结证的脑功能成像研究中,采用金益强等制定的肝气郁结证临床诊断标准,其标准可分为两类症状:情绪障碍和躯体症状。肝气郁结证的情绪障碍以情绪低落为主。指“抑郁太息、闷闷不乐、忧郁、沉闷思虑无穷。流泪”等症状。是本证的核心症状,同时是躯体症状的基础。躯体症状可分“胸胁、乳房、少度胀痛”等肝经循行部位症状的必备症状,  相似文献   

11.
脑功能成像技术在中医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中医理论构建了整体研究脑功能的模型 中医学和西医学以不同的认识方法研究同一对象.中西医的本质区别是方法论的不同.西医强调病理生理机制,注重微观,从形质角度研究人体组织、器官、物质的能量代谢及其联系和控制;中医注重宏观整体,通过"以象测脏、司外揣内",构建了一个基于辩证法、对立统一、整体性等思想在内的理论模型."象"是输出于外的"象变量"或"症状变量",是表现于外的客观实际,而"内部变量",包括脏、经络、气血阴阳、风、火、痰、湿、瘀等,则是在简单解剖的基础上对外在客观表现的总结和抽象.中医学是一个系统的、极其难得的资源,包括丰富的药物知识、证候认识、针刺经验等.  相似文献   

12.
《光明中医》2021,36(11)
为探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常见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帕金森病病变主要在"肝""肾"二脏,"阴虚"是根本,主要证候为"气血亏虚"和"肝肾阴虚",常见证素为"肝""肾"和"阴虚"。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位主要在"肾",常见证候为"痰浊阻窍""脾肾两虚"和"髓海不足",主要证素为"肾""精亏""血瘀"和"痰浊","精亏髓减"为本,"痰瘀阻窍"为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伴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神经心理学特征,为中医早期干预,防治血管性痴呆提供辨证依据。方法选择有轻度MCI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200例,在应用Folstein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和临床记忆量表对患者进行认知评估后,参照《血管性痴呆辨证量表》拟订MCI的辨证草案,对患者进行辨证,并对证候进行定量积分。结果MCI患者的最常见证候是肾精亏虚证,其次是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热毒内盛证。结论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证候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从这些因素入手,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防治MCI及血管性痴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DPN早期无自觉症状和临床体征,若诊治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患者足部溃疡,甚至截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2]。DPN诊断依据包括临床症状、神经系统体检以及神经肌电图(EMG)的检查[3]。EMG属于肌电图的一种。目前EMG被公认为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延伸,可以有效反映患者神经病变的程度[4]。DPN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消渴”等范畴,消渴日久,阴津日亏,无以载气,气血无力鼓动,血行不畅阻于脉络[5]。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不同中医证型DPN与EMG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患者神经心理变化特征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辨证论治早期干预WD神经心理功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 对中医辨证符合为肝胆湿热证(31例)、肝肾阴虚证(47例)和气血亏虚证(18例)的96例WD患者进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aven′s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R′SPM)、Stroop色-字干扰测验(Stroop color word test,CWT)及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3项神经心理测验,并分析中医证型积分与3项神经心理测验成绩的相关性。结果 (1)3个中医证型的R′SPM总分、CWT-字义干扰时间、TMT-干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气血亏虚证的R′SPM总分、CWT-字义干扰时间与肝肾阴虚证、肝胆湿热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TMT-干扰量与肝胆湿热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个中医证型积分均与R′SPM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肝胆湿热证积分与CWT-干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肝肾阴虚证积分与TMT-B项耗时数、TMT-干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气血亏虚证积分与CWT-字义干扰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WD患者神经心理改变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受损程度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胆湿热证,虚证严重程度高于实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2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亏虚型、肾阴亏虚型、阴阳两虚型、津伤燥热型、瘀血阻滞型共五组,每组40例;比较五组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MCV和AMP的变化。结果:中医辨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各证型患者的MCV及AMP均有改变,并且瘀血阻滞型患者神经损害最严重。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测可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谢世平  左刚 《世界中医药》2011,6(5):369-371
中医的现代化研究和中医理论的更深层次的发展离不开中医证候的研究,而当今对中医证候的研究多注重于某一证型或某一层次的研究,缺乏从整体上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对证候的系统性研究,系统生物学的引入为中医证候学的研究提供了契机,并提供了科学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与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该病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脑-肠互动异常所致。针灸治疗IBS疗效肯定,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其中枢作用机制提供了可能。目前研究发现针灸对IBS患者多个脑区具有调节作用,但目前结论尚不一致。本研究将对应用神经影像学手段研究针灸对IBS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李瑞琴  宋建平 《新中医》2009,(6):117-118
1 疾病的中医基本病机、证型有规律可循 中医学认为,每一种疾病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演化趋势、转归预后等方面均有其特点与规律,治疗有相应的基本原则与方药。同一疾病由于病变阶段、个人体质、外部环境等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证,有着不同病机,其治法与方药亦相应有别。根据疾病在变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病位、病变程度分类所产生的中医证型均可称为基本证型,所反映的病机即是该病的病机特点,其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寻求其它原因如病人体质、身患其他疾病、治疗经过、工作生活环境等对中医证型的影响规律相对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颅脑核磁共振检查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庆芳  刘华 《浙江中医杂志》1995,30(12):550-550
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与颅脑核磁共振检查关系的研究310009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周庆芳,刘华,许存森我们于1994年3月至1995年3月,对104例急性及亚急性出血性中风患者核磁共振(MRI)检查与中医诊断及中医辨证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出血性中风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