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气郁结证诊断的必备症状以及与抑郁状态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理论和实验研究等方面 ,阐明肝气郁结证的诊断标准必备 2类症状 :情绪低落和肝经循行部位症状如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等 ,是诊断肝郁证的必要条件。其中情绪低落主要对应抑郁状态 ,由此得出肝气郁结证必有抑郁状态 ,而抑郁状态不全是肝气郁结证 ,从而为揭示肝气郁结证的实质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抑郁是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的慢性状态.糖尿病与抑郁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对糖尿病的治疗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研究发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与抑郁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有调查报告表明糖尿病合并抑郁的漏诊率高达40%以上,且被发现并得到治疗的糖尿病抑郁患者不足1/3[1-2].因此,对糖尿病合并抑郁情绪患者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控制糖尿病患者病情和提高其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就认识到情志不遂与消渴病(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认为长期的肝气郁结、疏泄失常、郁而化火、火热炽盛、上灼肺津、中伤胃液、下耗肾水,而诱发消渴病;并提出治疗消渴必须"节喜怒""减思虑".现就近年来糖尿病合并抑郁与肝气郁结的关系以及疏肝对其治疗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肝气郁结是高血压病早期最多见的重要病机,临床常见眩晕、头痛、头目不清利、胸胁胀痛、抑郁寡欢、善太息、脉弦等表现。现代研究显示,该病与机体抗氧化酶活力降低、血微量元素下降、脂质代谢异常、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孕酮等激素水平异常以及精神因素影响等密切相关,其证治规律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具体治法以疏肝解郁为要,兼以清火、理气、活血等法辅之。临床文献显示,以疏肝解郁法为主治疗高血压病疗效确切,在中医证候得到缓解的同时,患者相应的生化检测指标也有改善,从而为明确疏肝解郁为高血压病早期肝气郁结证的主要治法提供了微观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纤维肌痛综合征(FMS)主要中医证型及其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调查2015年5月至2016年3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风湿科连续就诊的FMS患者。设计调查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患者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程)、压痛点个数(TPC)、中医证候分型,由医生记录;第二部分为FMS病情,由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的评估组成,包括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AS)、纤维肌痛症影响问卷(FIQ)、多维疲劳量表(MAF)、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Ⅱ)、压力知觉量表(PS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SF-36可分为SF-36生理部分(PCS)和SF-36心理部分(MCS)2个分量域。躯体症状相关量表总评分=疼痛VAS评分+FIQ总分+MAF总分+PSQI总分+SF-36 PCS评分+TPC;心理症状相关量表总评分=BDI-Ⅱ总分+PSS总分+SF-36 MCS评分。结果共纳入124例FMS患者,主证为肝气郁结证的患者有93例(7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FMS肝气郁结证患者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呈正相关(r=0.470,P<0.001);具体表现在FIQ总分、躯体疼痛程度(疼痛VAS评分)、疲劳程度(MAF总分)、睡眠质量(PSQI总分)和身体健康水平(SF-36 PCS评分)与患者的抑郁程度、心理压力程度、精神健康水平具有相关性(P<0.001)。结论肝气郁结证是FMS常见的中医证型,本证患者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扶阳和疏肝两种方法治疗不寐肝气郁结证的临床效果,初步探讨该病证同证异治的机制。方法:将辨证属于肝气郁结证的28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扶阳和疏肝两种方法治疗7-28d,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和治疗后第28天,分3次评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并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扶阳组和疏肝组第7天、第28天的PSQ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扶阳组优于疏肝组。扶阳组总有效率为85.71%,疏肝组总有效率为78.58%,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气郁结型不寐患者用扶阳和疏肝两种方法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且扶阳法对于PSQI的改善优于疏肝法。  相似文献   

6.
潘毅  高璟 《中医药学刊》2010,(6):1135-1138
目的:对心理应激人群中肝气郁结证者进行计量诊断。方法:对心理应激人群中肝气郁结证者以Bayes逐步判别、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以及频数优势法3种方法,分别结合原诊断标准指标、计算机筛选指标、计算机筛选指标+原诊断标准指标等不同指标的方式进行量化研究。结果:以Bayes逐步判别法分别以3种指标筛选法,建立了3种判别模式,其判别符合率均在92.7%以上,敏感度均在90.2%以上,特异度均在94.6%以上;以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别以3种指标筛选法,建立了3种回归模型,其诊断判别符合率均在92.4%以上,敏感度均在92.7%以上,特异度均在92.2%以上。结论:上述方法及指标不同组合所建立的对肝气郁结证的诊断或判别模式均具良好的诊断判别效果。  相似文献   

7.
肝气郁结证是中医肝病的核心证候,又是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根据近年来肝气郁结证的研究现状,将其研究结果作了总结性的论述,并对肝气郁结证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肝气郁结证是中医肝病的核心证候,又是临床辨证论冶体系的核心,根据近年来肝气郁结证的研究现状,将其研究结果作了总结性的论述,并对肝气郁结证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加味柴胡疏肝散与氟西汀联合治疗肝气郁结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肝气郁结PS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氟西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5–HT、N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5–HT、NE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三大常规、肝肾功、心电图均在正常范围。结论:采用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结PSD患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典型病案的治疗,讨论了肝气郁结证从肺论治的机理:①肺与肝五行相克,宣肺解表能减除肺气对肝气的异常克制;②肝肺左升右降,宣肺解表能促进肝气的升发条达;③肺合皮毛,肝主疏泄,宣肺解表能够宽中解郁;④肺主悲旺于秋,肝主怒旺于春,宣肺以缓秋刑,可使肝气舒展。同时以四逆散、小柴胡汤、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麻黄汤等的治疗作用阐释“解表宽中”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正焦虑症患者常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常表现为胸闷、胸痛、气急、心动过速伴肢体发麻、出汗、发抖、头晕、恶心、失眠等。抑郁症常表现为疲劳、精力减退、兴趣缺失、失眠伴胸闷、气急甚至有绝望感[1]。部分患者同时存在焦虑与抑郁状态。由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根治率低,可能出现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故对乙肝认知度较差的患者容易出现精神紧张、心理负担过重、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表现,如焦虑、抑郁、恐惧、躯体不适、强迫及精神病性行为等症状[2]。有研究表明,慢性乙肝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均高于正常人(P0.05)[3]。  相似文献   

12.
胃脘痛证型与胃镜诊断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脘痛(胃痛)是临床常见疾患之一。为了探讨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纤维胃镜诊断的关系,我们将199例胃脘痛患者及其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所有患者均以胃脘痛为主症,均经有经验的中医师按照标准[1]进行辨证分型,同时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温和灸治疗卒中后抑郁肝气郁结证的疗效。方法:选取卒后抑郁肝气郁结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在进行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指导,试验组40例根据中医辨证取穴加用温和灸治疗,1次/d;对照组口服盐酸氟西汀(百优解),每次20mg,1次/d。两组均在治疗前以及治疗2周、4周后评定疗效,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减分率评定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临床愈显率、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HAMD评分的减分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说明抑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差值比较,4周后MESSS量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试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优于对照组;4周后Barthel量表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试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优于对照组。结论:温和灸治疗卒中后抑郁肝气郁结证与口服抗抑郁药物在改善患者抑郁、早醒、悲观失望等方面疗效相当,而且,温和灸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水平以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水平。  相似文献   

14.
肝气郁结与冠心病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亚平 《陕西中医》1992,13(9):400-401
认为肝气郁结的表现广泛存在于冠心病的患者之中,并影响着本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转归,因此加强对肝气郁结与本病关系的研究,对于揭示本病的发病规律、指导本病的治疗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中医理论指导下筛选高血压病肝气郁结证诊断量表条目并进行检验。方法通过检索整理古今文献和历代医案等四诊信息,结合百分位数法和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通过离散趋势法等统计学分析进行备选条目筛选,形成测试版诊断量表,并进一步进行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由统计学分析进行条目筛选,形成包括肝失调畅维度、气机郁滞维度和舌脉维度在内的共15个条目的高血压病肝气郁结证诊断量表,并且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结论借鉴国际上公认的医学量表研制方法对中医证候诊断进行规范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发性高血压病肝气郁结证诊断量表具备较高的一致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肝气郁结证的实验研究近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浩军 《国医论坛》1996,11(2):45-48
肝气郁结是中医脏腑证俱中常见的证候之一,也是中医肝病发病学的主要环节。近年来,为了探讨此证的实质,在其病理生理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特别在此证的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将近年来有关此证的实验研究综述如下.1肝气郁结证动物根型复制动物模型的复制是实验研究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湖南医学院L’J最早用CCI;4建立了小白鼠急性中毒的肝气郁结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是选用体重为259~309的雄性小白鼠或体重为2209~3009的雄性大白鼠,在第1目及第6日皮下注射10%CCI.糖油溶液,每次剂量小鼠为0.lml/10g,大白鼠为0…  相似文献   

17.
肝气郁结证作为临床的多发证,在内、妇、外、五官等临床各科中极为常见,一般界定为"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1],即是说本证的病理机制在于"气机郁滞".  相似文献   

18.
从心理———应激反应来研究肝脏象的中医证候是近几年证候研究的热点。肝气郁结证在肝脏象证候中处于核心地位,与许多疾病的发病相关,患者多表现为认知、人格等心境障碍,病理反应涉及中枢及外周神经内分泌等调节网络的失衡。  相似文献   

19.
胃癌的中医证型与病理诊断关系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自1986年8月~1997年7月,笔者选了有中医辨证治疗的61例胃癌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与病理组织学关系分析,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61例胃癌患者均有完整的中医辨证资料及病理诊断结果,其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在40~78岁。本组癌肿所在部位:贲门7例,胃窦部45例,胃体9例;大体标本:结节蕈伞型6例,溃疡型46例,弥漫型9例。2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结果2.1肝气犯胃9例,胃脘胀痛,走窜不定,连及两胁,呕吐暧气,泛酸纳差,苔薄黄,脉弦。病理结果:管状腺癌6例,乳头状腺癌2例,早期浸润癌1例。…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自 1996 年以来,我通过对 279 例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断分析和中医辩证分型治疗。通过现代医学检测手段,结合中医四诊,为中医对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辩证和分型治疗提供客观依据。从而使药证相符,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1 对象:本组病例全部为我所住院及门诊病人,其中男 186 例;女 93 例;男:女=2:1,年龄最大 66 岁,最小 12 岁,平均年龄 39 岁。1.2 诊断:按照 1995 年北京第 5 次传染病学术会议肝炎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经乙肝六项指标、肝功能和B 超检查证实。患者经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检查。其中轻度 142 例,中度 91 例,重度 46 例。慢性乙型肝炎 279 例,其中重叠感染甲肝 25 例,乙肝合并丙型肝炎者 5 例,乙肝合并早期肝硬化者 18 例。1.3 中医辩证分型: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证根据 1991 年天津会议病毒性肝炎中医辩证标准,血瘀血热证以中医四诊辩证为要点,其中湿热中阻型 53 例,肝郁脾虚型 64 例,肝肾阴虚型 29例,脾肾阳虚型 7 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