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淋巴肉瘤在病程中出现白血病血象及骨髓象改变者称之为淋巴肉瘤细胞性白血病。此病在儿童中并非罕见 ,且易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本院儿科自1974年5月至1977年12月共收治恶性淋巴瘤病人14例,其中淋巴肉瘤7例中,淋巴肉瘤细胞性白血病6例,又同时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例,今选两个典型病例摘要介绍如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73岁。因呕吐、腹泻排出咖啡样便,于1989年5月25日以上消化道出血收住入院。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粘膜无出血点。耳后、颌下、锁骨上、腋窝及腹股沟区的表浅淋巴结  相似文献   

3.
本病为淋巴肉瘤的白血病期,其特征除淋巴组织的病变外,骨髓中有肉瘤细胞弥漫性浸润,血液中出现较多的此类细胞。目前对于本病是否为一独立的疾病尚有争论。如 Schnitzer 等认为,所谓淋巴肉瘤细胞自血病,不是一个特殊的疾病,因为各种类型的淋巴瘤,不管它们是结节型或弥漫型,均可伴有这种现象。但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在早期大都有一段时间的淋巴肉瘤而无白血病表现。即使初次就诊时已有白血病,亦往往可根据细胞形态与  相似文献   

4.
淋巴肉瘤在病程经过中同时出现白血病血象及骨髓象者称为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亦有人称为白血肉瘤或肉瘤性白血病。本病于1905年由Sternberg首先报告,复习国内文献继1958年梁晋全等报告2例之后,陆续有见报导,但其总例数迄今不上百例。我校附属第一医院自1974年1月至1977年12月共收治经淋巴结病理活检证实的恶性淋巴瘤49例,其中淋巴肉瘤33例(占67.34%),何杰金氏病10例(占20.41%),网状细胞肉瘤6例(占12.25%)。在33例淋巴肉瘤中有5例在病程经过中发现白血病血象,并经骨髓片瑞氏染  相似文献   

5.
阮红岩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451-2453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淋巴肉瘤白血病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方法的比较。结果:尽管大多数学者认为淋巴肉瘤白血病是一种特殊类型,但通过收集上述两种疾病30例,分两组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结论:二者之间的鉴别诊断可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淋巴肉瘤在小儿并不少见,但并发白血病的报告国内尚不多见,本文报告我科收治5例淋巴肉瘤细胞性自血病。男3例、女2例。发病年龄5~12 1/2岁。起病至确诊淋巴肉瘤的时间为14~21个月。诊断淋巴肉瘤至并发白血病的时间,3例在确诊淋巴肉瘤同时并发白血病,另2例分别为7天及8个月。症状与体征以发热、苍白及淋巴结肿大为多见,肝大3例,脾大2例。血红蛋白7.3~13克%,白细胞2000~10800/mm~3,原、幼淋占8~58%。5例均经骨髓  相似文献   

7.
我院1988年至今共收治淋巴肉瘸(LS)44例,其中合并淋巴肉瘸细胞白血病(LSCL)7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7例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8—50岁,非何杰金氏病6例,何杰金氏病1例。诊断时临床分Ⅱ期6例,Ⅳ期1例,均符合汪振源1980年提出的诊断标准。 二、原发部位及活检:纵隔淋巴瘸5例,腹腔  相似文献   

8.
9.
我院自1976年至1989年共收治淋巴瘤107例,均经病理活检诊断。其中非何杰金淋巴瘤80例,15例并发淋巴肉瘤细胞性白血病,占18.75%,与国内作者报道大致相符。兹将15例的临床和血液学情况简要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2例,女3例。年龄13岁~79岁,45岁以上者12例。与其他作者报道不同:汪氏报告的20例中,50岁以上者仅3例。Schrartz报告23例中,30岁以下者仅3例。  相似文献   

10.
11.
大剂量氨甲喋呤(MTX)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及淋巴肉瘤20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6例,淋巴肉瘤4例)。进行分析,观察了副作用和四氢叶酸钙(CF)的解救效果。结果显示,大剂量 MTX 的治疗效果是明显增高的。由于合理使用四氢叶酸钙解救,无一例出现不可逆毒性反应。由此认为,大剂量 MTX 在治疗上有更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多种恶性肿瘤可同时或先后发生在同一患者体内,已有不少报导。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下简称“慢粒”)并发淋巴肉瘤的报导,则属少见。我院于1976年收治此病患者一例,现报告如下: 王姓妇女,42岁,汉族,已婚,宁夏籍,农民。于1976年6月16日因主诉淋巴结肿大一年余,乏力、腹胀、发热二个月而入院。既往史无特殊。体查:体温38.6℃,脉搏86/分,呼吸20/分,血压100/60毫米汞柱。发育正常,营养欠佳,呈慢性贫血病容,神志清楚,查体  相似文献   

13.
非霍奇金淋巴肉瘤骨髓浸润与白血病转变细胞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芳 《海南医学》2005,16(8):139-139,164
目的探索非霍奇金淋巴肉瘤骨髓侵犯是疾病转变为白血病的前期。方法观察24例非霍奇金淋巴肉瘤转变为白血病前期发生因素。结果在临床实践中,往往由于对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少数的淋巴肉瘤细胞存在重视不够,导致不恰当的治疗,贻误病情。结论对非霍奇金淋巴肉瘤患者确定是否属非霍奇金淋巴肉瘤骨髓侵犯,必须认真观察外周血片及骨髓片,以便及早发现和诊断非霍奇金淋巴肉瘤骨髓侵犯。为此,本文对霍奇金淋巴肉瘤骨髓侵犯的诊断进行外周血片及骨髓片细胞形态作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淋巴肉瘤白血病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志明 《海南医学》2004,15(10):49-49
淋巴瘤与白血病为两个独立疾病,均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而淋巴瘤发展到某一阶段时,部分可向白血病转化。因此,他们关系非常密切,而一旦转化为白血病,预后极差。我科1990年1月至2001年12月,共收治恶性淋巴瘤135例,其中12例合并白血病,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2例患者中,9例经淋巴结活检,确诊为NHL或HD,3例就诊时,骨穿结果:见大量肉瘤细胞,故来做淋巴结活检。  相似文献   

16.
郑少青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59-2059
恶性淋巴瘤发展为白血病现象,称为白血病变,这一阶段的淋巴瘤称为白血病相的淋巴病或称肉瘤白血病。所谓淋巴瘤白血病不是一个特殊的疾病,而是高度恶性淋巴瘤在国际分类中Ⅰ淋巴母细胞型及J小无核裂型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可向白血病转化,他们关系非常密切,而一旦转化为白血病,预后极差。于2004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淋巴瘤120例,其中有10例合并白血病,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淋巴肉瘤白血病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志科 《广西医学》1996,18(6):782-784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男性,53岁.因腹胀,纳差一年加重一周于1987年6月来我院门诊。查体:一般情况欠佳,贫血貌,左侧颈部,左右侧锁骨上、腹股沟均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数枚,直径2~8厘米,质中,心肺正常,腹部膨隆,肝肋下5~6厘米,剑突下lOcm,脾肋下4厘米。胸部X线检查,心肺正常。实验室检查;血自细胞计数77*l0~(9)/l,中性粒细胞0.33,淋巴细胞0.22,单核细胞0.11,淋巴瘤细胞0.34。血红蛋白130g/l。血小板192*10~(9)儿。左侧颈部巴结活检(病理871254)恶性林巴瘤(T细胞混合型),骨髓检查(87—72)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原始细胞0.16,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4~18cm,核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仁1~2个,染色质粗糙,浆蓝至深蓝色POX(一)。意见;淋巴肉瘤细胞性白血病。临床诊断:恶性淋巴瘤并淋巴肉瘤细胞性白血病。于1987年7月始行全身化疗COCP方案:(环磷酰胺2OOmg第1、3、5天,长春新碱2mg第1天,阿糖胞苷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7岁,因腹痛半月,加重3 d于2013年4月24日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院前半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胀痛,放散至后背部,前倾位可好转,无恶心、呕吐,伴有食欲下降,无发热。3 d前上腹痛加重,伴低热,最高体温37.7℃。查体:营养中等,体型消瘦,皮肤黏膜及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左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辅助检查:尿淀粉酶763 U/L,略高,血淀粉酶及脂肪酶正常,血常规:WBC 12.54×109/L、NEUT 53.04%、LYMPH 31.34%、MONO 12.74%、HB 158 g/L、PLT 181×109/L。上腹CT:胰头占位性病变伴腹膜后淋巴结增大(图1)。腹部MRI:胰头部占位,考虑胰头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胸12椎体、腰3椎体高信号灶,考虑转移。初诊诊断:胰腺恶性肿瘤伴腹腔转移及胸腰椎体转移;急性胰腺炎。予以抗炎、抑酶、止痛治疗,病情无好转,左侧腹痛逐渐加重,并出现左侧腰背部疼痛,伴高热,体温波动于38.0~39.0℃。监测白细胞恢复正常,但血小板逐渐下降至56×109/L。行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低下占1%,红系少见,全片见巨核细胞39个,淋巴细胞系占98.5%,其中淋巴肉瘤细胞占96.5%,该细胞体积较大,形态较不规则,浆量少,色偏碱,细胞核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可见凹陷、折叠等现象,核染色质致密,核仁可见1~3个。外周血涂片:示易见幼粒细胞,可见幼红细胞,其中淋巴瘤细胞占6%。确定诊断: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遂行DOCP方案化疗,腹痛逐渐缓解,体温恢复正常, PLT逐渐升至136×109/L。化疗2个疗程后复查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2.29∶1,粒系增生活跃占58.5%,淋巴肉瘤细胞占0.5%,红系增生活跃占25.5%,全片见巨核细胞266个。外周血涂片: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血小板成堆分布,骨髓象示呈缓解状态,复查腹部CT:胰头病变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均未见显示(图2)。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34岁,因腹胀腹痛,伴呕吐1个月.曾按粘连性肠梗阻及结核性腹膜炎治疗,均不见效,收住本院.查体:一般情况较差,呈恶液质,全身淋巴结肿大,心肺正常,腹部膨隆叩鼓音,肝脾均触及,肠型明显,左腹部可触及不规则包块,有触痛,约10cm×15cm.血象:Hb90g/L;RBC3.1×10~(12)/L;WBC5.8×10~9/L.分类:网状肉瘤细胞占0.75,胞体大小不等,核多呈偏位,核染色质呈细网状结构,核仁1~5个,较明显,胞浆灰蓝色,不透明,量少.因核偏位,胞浆就有较多的一侧,此处无颗粒或有细小紫红色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