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突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某些指标与临床近期预后险恶特点,方法:自1981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院收治围手术期AMI 49例(I组),另随机选择同期收治非手术住院AMI60例(Ⅱ组)进行多项指标对照分析。结果:心电图指标PTFv1负值增大,∑ST段抬高及Q波导联数增多,QTc延长以围手术期多见(P<0.05-P<0.01),诱发AMI以情绪焦虑,疼痛,吸烟等,并以前壁或复合前壁AMI发生率高,发病时间7:00-12:00及并发泵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扩展及病死率以围手术期AMI发生明显增多(P<0.05),结论:围手术期AMI心电图指标明显异常,提示近期预后险恶尤为关注患者上午情绪稳定及有效止痛等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终末形态变异(TQRSD)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预后的关系。方法:抽取123例AMI患者的首次心电图,根据有或无TQRSD变化分为TQRSD阳性和阴性2组,分析不同组别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峰值、心脏功能、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TQRSD阳性组CK峰值、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QT离散度、住院死亡率,均高于TQRSD阴性组(P〈0.05,P〈0.01);TQRSD阳性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TQRSD阴性组(P〈0.05)。结论:心电图TQRSD阳性可作为判断AMI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糖水平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66例ACS患者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组、糖耐量减低(IGT)组和糖尿病(DM)组。应用ECG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患者心肌梗死及(或)心肌缺血范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1)266例ACS患者血糖异常总检出率为73.7%。(2)血糖正常组及IFG组心肌梗死及(或)心肌缺血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GT组及DM组显著大于血糖正常组及IFG组。DM组及IFG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血糖正常组及IFG组。(3)心力衰竭总发生率为41.O%,DM组显著高于IGT、IFG及血糖正常组。(4)住院期间DM组病死率为9.3%,IGT组为3.5%,其他两组为0。结论ACS患者血糖水平异常与心肌梗死及(或)心肌缺血范围及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相关,IGT及DM患者近期心脏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糖水平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66例ACS患者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组、糖耐量减低(IGT)组和糖尿病(DM)组.应用ECG和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患者心肌梗死及(或)心肌缺血范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1)266例ACS患者血糖异常总检出率为73.7%.(2)血糖正常组及IFG组心肌梗死及(或)心肌缺血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GT组及DM组显著大于血糖正常组及IFG组.DM组及IFG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血糖正常组及IFG组.(3)心力衰竭总发生率为41.0%,DM组显著高于IGT、IFIG及血糖正常组.(4)住院期间DM组病死率为9.3%,IGT组为3.5%,其他两组为0.结论 ACS患者血糖水平异常与心肌梗死及(或)心肌缺血范围及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相关,IGT及DM患者近期心脏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患者的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能否作为梗死相关动脉的判定标准.方法 对比5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右冠状动脉(RCA)闭塞(RCA闭塞组)29例、左回旋支(LCX)闭塞(LCX闭塞组)28例,分析患者胸痛发作12h内的心电图变化特点.结果 RCA闭塞组Ⅱ、Ⅲ、aVF导联QRS波终末变形的发生率为44.8%(13/29),LCX闭塞组的发生率为39.3%(11/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闭塞组V4R~V5R导联QRS波终末变形的发生率为17.2%(5/29),LCX闭塞组的发生率为7.1%(2/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闭塞组V7~V9导联QRS波终末变形的发生率为6.9%(2/29),低于LCX闭塞组的发生率53.6%(15/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Y7 ~ V9导联QPS波终末变形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动脉为LCX的判定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3.6%(15/28)、93.1%(27/29)、88.2%(15/17)、67.5%(27/40).V7~W9导联QRS波终末变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动脉为LCX的曲线下面积为0.733 (95% CI 0.599~0.868).结论 V7~V9导联QRS波终末变形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梗死相关动脉的识别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erminal force,Ptf V1)与慢性心力衰竭(CHF)及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83例为CHF组,年龄(72.3±5.3)岁,其中男性40例,女性43例,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Ⅰ、Ⅱ、Ⅲ、Ⅳ分级标准,将CHF患者分为4个亚组。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70.5±5.2)岁]为对照组,两组均常规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计算Ptf V1值,并进行对比分析和CHF组Ptf V1值与心功能分级相关性检验。两组病例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心律失常情况和Ptf V1值进行相关分析,计算CHF组各亚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CHF组的Ptf V1值[(0.047±0.018)mm·s]明显高于对照组[(0.007±0.006)m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组各亚组间比较(其中Ⅰ组和Ⅱ组Ptf V1比较虽有所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tf V1值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732,P<0.05)。Ptf V1值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732,P<0.01)。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心律失常率[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阵发房扑、阵发房颤、交界区早搏和(或)房室传导阻滞]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f V1值越大,心率失常发生率越高(r=0.422,P<0.05)。结论 CHF及心律失常与Ptf V1值具有相关性,其可以作为评价CHF患者心功能水平的可靠指标,并对临床预测CHF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 (EH)患者左心室几何构型对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1 38例患者和 86例正常者 (对照组 )的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检测。依据左室质量指数 (LVMI)、相对室壁厚度 (RWT)将 1 38例EH患者分为左室正常构型组 (5 8例 )、向心性重构组 (2 2例 )、向心性肥厚组 (2 1例 )、离心性肥厚组 (37例 )。应用单元和多元回归分析观察左房内径指数 (LADI)、左房射血力 (LAEF)与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 EH各左室构型组的LADI、LAEF较对照组增大 (P <0 .0 5~P <0 .0 1 )。结论 LADI、LAEF增大出现于EH患者左室肥厚之前 ,并存在于各种左室几何构型中。肥厚性左室构型、年龄、收缩压 (SBP)分别与左房扩大及做功增强相关 ,是导致EH患者左房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心脏重塑患者的心电图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tfv1)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检测91例Ptfv1负值增大的原发性高血压心脏重塑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并以50例Ptfv1正常者为对照.结果 Ptfv1负值增大患者:(1)单纯左心室肥厚者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69.3%)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53.1%)均显著增高(P值均<0.05).(2)左心室肥厚并左心房内径增大者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66.7%)、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71.4%),复杂室性及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57.1%、59.5%)均显著增高(P值均<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心脏重塑患者的心电图Ptfv1值可能成为心律失常的辅助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与年龄的关系,我们把432例AMI患者,按年龄分组,研究了临床表现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X~2检验),认识不同年龄组AMI的特点,对诊断、治疗、预后有很大意义。 一、临床资料 1.按年龄分组432例AMI中,60岁以上为老年组,共232例,其中男145例,女87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电图PV1终末电势(Ptf-V1)对诊断煤工尘肺肺心病并发左心室肥大的价值.方法 选择煤工尘肺尸检病例中病理诊断为肺心病并发左心室肥大并有测量Pff-V1资料者,按心电图心电轴左偏、无偏和右偏分别选择14例,进行左心室壁厚、右心室壁厚测量,并进行分析.结果 心电轴左偏组、无偏组和右偏组左、右心室壁厚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18,P<0.01;F=8.02,P<0.01);心电轴左偏组左心室壁厚[(1.81±0.18)cm]明显大于无偏组[(1.47±0.15)cm]和右偏组[(1.39±0.1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轴左偏组右心室壁厚[(0.79±0.14)cm]明显大于无偏组[(0.58±0.1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轴右偏组有心室壁厚[(0.71±0.14)cm]明显大于心电轴无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轴左偏组Ptf-V1检出率(85.71%)明显高于无偏组(35.70%)及右偏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f-V1绝对值与心电轴左偏组及无偏组左心室壁厚呈正相关(r1=0.92,P<0.01;r2=0.93,P<0.05).结论 Pff-V1绝对值增大可作为左心室形态和功能(尤其是左心房负荷增重改变)的判断指标,心电图Ptf-V1结合心电轴左偏对煤工尘肺肺心病患者并发左心室肥大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老中青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但近年来,中青年AMI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为了解各年龄段AMI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现对某院近年来收住的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评估室性电风暴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317例AMI后室电风暴组(Ⅱ组),另随机选127例AMI无室性电风暴组(I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和持续心电监护,分析室性电风暴心电图特征与床高危特点。结果室性电风暴组心电图PTFv1(心房终末电势)异常,∑ST段抬高振幅,ST段抬高导联数,QTc间期延长,对应联ST段下移,梗死部位以前壁或复合前壁和前降支合并回旋支或/和右冠脉完全闭塞多支病变为主,与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0.01);临床发生泵衰竭、AMI扩展、住院病死率,室性电风暴发病AMI后6~12h明显增多(P〈0.05—0.01)。论AMI后室性电风暴患者多项ECG指标异常,表明临床近期预后险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评估室性电风暴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317例AMI后室性电风暴组(Ⅱ组),另随机选127例AMI无室性电风暴组(Ⅰ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和持续心电监护,分析室性电风暴心电图特征与临床高危特点.结果 室性电风暴组心电图PTFv1(心房终末电势)异常,∑ST段抬高振幅,ST段抬高导联数,QTC间期延长,对应导联ST段下移,梗死部位以前壁或复合前壁和前降支合并回旋支或/和右冠脉完全闭塞多支病变为主,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临床发生泵衰竭、AMI扩展、住院病死率,室性电风暴发病AMI后6~12 h明显增多(P<0.05~0.01).结论 AMI后室性电风暴患者多项ECG指标异常,表明临床近期预后险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评估室性电风暴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317例AMI后室性电风暴组(Ⅱ组),另随机选127例AMI无室性电风暴组(Ⅰ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和持续心电监护,分析室性电风暴心电图特征与临床高危特点.结果 室性电风暴组心电图PTFv1(心房终末电势)异常,∑ST段抬高振幅,ST段抬高导联数,QTC间期延长,对应导联ST段下移,梗死部位以前壁或复合前壁和前降支合并回旋支或/和右冠脉完全闭塞多支病变为主,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临床发生泵衰竭、AMI扩展、住院病死率,室性电风暴发病AMI后6~12 h明显增多(P<0.05~0.01).结论 AMI后室性电风暴患者多项ECG指标异常,表明临床近期预后险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评估室性电风暴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317例AMI后室性电风暴组(Ⅱ组),另随机选127例AMI无室性电风暴组(Ⅰ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和持续心电监护,分析室性电风暴心电图特征与临床高危特点.结果 室性电风暴组心电图PTFv1(心房终末电势)异常,∑ST段抬高振幅,ST段抬高导联数,QTC间期延长,对应导联ST段下移,梗死部位以前壁或复合前壁和前降支合并回旋支或/和右冠脉完全闭塞多支病变为主,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临床发生泵衰竭、AMI扩展、住院病死率,室性电风暴发病AMI后6~12 h明显增多(P<0.05~0.01).结论 AMI后室性电风暴患者多项ECG指标异常,表明临床近期预后险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评估室性电风暴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317例AMI后室性电风暴组(Ⅱ组),另随机选127例AMI无室性电风暴组(Ⅰ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和持续心电监护,分析室性电风暴心电图特征与临床高危特点.结果 室性电风暴组心电图PTFv1(心房终末电势)异常,∑ST段抬高振幅,ST段抬高导联数,QTC间期延长,对应导联ST段下移,梗死部位以前壁或复合前壁和前降支合并回旋支或/和右冠脉完全闭塞多支病变为主,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临床发生泵衰竭、AMI扩展、住院病死率,室性电风暴发病AMI后6~12 h明显增多(P<0.05~0.01).结论 AMI后室性电风暴患者多项ECG指标异常,表明临床近期预后险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评估室性电风暴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317例AMI后室性电风暴组(Ⅱ组),另随机选127例AMI无室性电风暴组(Ⅰ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和持续心电监护,分析室性电风暴心电图特征与临床高危特点.结果 室性电风暴组心电图PTFv1(心房终末电势)异常,∑ST段抬高振幅,ST段抬高导联数,QTC间期延长,对应导联ST段下移,梗死部位以前壁或复合前壁和前降支合并回旋支或/和右冠脉完全闭塞多支病变为主,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临床发生泵衰竭、AMI扩展、住院病死率,室性电风暴发病AMI后6~12 h明显增多(P<0.05~0.01).结论 AMI后室性电风暴患者多项ECG指标异常,表明临床近期预后险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评估室性电风暴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317例AMI后室性电风暴组(Ⅱ组),另随机选127例AMI无室性电风暴组(Ⅰ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和持续心电监护,分析室性电风暴心电图特征与临床高危特点.结果 室性电风暴组心电图PTFv1(心房终末电势)异常,∑ST段抬高振幅,ST段抬高导联数,QTC间期延长,对应导联ST段下移,梗死部位以前壁或复合前壁和前降支合并回旋支或/和右冠脉完全闭塞多支病变为主,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临床发生泵衰竭、AMI扩展、住院病死率,室性电风暴发病AMI后6~12 h明显增多(P<0.05~0.01).结论 AMI后室性电风暴患者多项ECG指标异常,表明临床近期预后险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评估室性电风暴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317例AMI后室性电风暴组(Ⅱ组),另随机选127例AMI无室性电风暴组(Ⅰ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和持续心电监护,分析室性电风暴心电图特征与临床高危特点.结果 室性电风暴组心电图PTFv1(心房终末电势)异常,∑ST段抬高振幅,ST段抬高导联数,QTC间期延长,对应导联ST段下移,梗死部位以前壁或复合前壁和前降支合并回旋支或/和右冠脉完全闭塞多支病变为主,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临床发生泵衰竭、AMI扩展、住院病死率,室性电风暴发病AMI后6~12 h明显增多(P<0.05~0.01).结论 AMI后室性电风暴患者多项ECG指标异常,表明临床近期预后险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电图特征性改变,评估室性电风暴与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317例AMI后室性电风暴组(Ⅱ组),另随机选127例AMI无室性电风暴组(Ⅰ组)进行心电图检查和持续心电监护,分析室性电风暴心电图特征与临床高危特点.结果 室性电风暴组心电图PTFv1(心房终末电势)异常,∑ST段抬高振幅,ST段抬高导联数,QTC间期延长,对应导联ST段下移,梗死部位以前壁或复合前壁和前降支合并回旋支或/和右冠脉完全闭塞多支病变为主,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临床发生泵衰竭、AMI扩展、住院病死率,室性电风暴发病AMI后6~12 h明显增多(P<0.05~0.01).结论 AMI后室性电风暴患者多项ECG指标异常,表明临床近期预后险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