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 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酒精性脂肪肝(AFLD)患者的肠道菌群丰度差异。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本院消化内科经NAFLD和AFL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评估后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健康组、NAFLD组及AFLD组各20例,通过绝对定量PCR检测研究对象粪便中乳酸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大肠杆菌的细菌丰度,同时检测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水平和计算BMI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水平及BMI值在NAFLD组、AFLD组明显升高(P<0.05),且尿酸在AFLD组较NAFLD组明显升高(P<0.05);乳酸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丰度在NAFLD组、AFLD组明显减少(P<0.05),且拟杆菌丰度在AFLD组较NAFLD组明显减少(P<0.05);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大肠杆菌丰度在NAFLD组、AFLD组明显增多(P<0.05),且粪肠球菌、大肠杆菌丰度在AFLD组较NAFLD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NAFLD及AFLD患者的肠道菌群中大肠杆菌、屎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Toll样受体4(TLR4)、白介素-10(IL-10)、白介素-22(IL-22)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期间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26例NAFLD患者。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9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肠道菌群及肠道定植抗能力,血清TLR4、IL-10、IL-22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AFLD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B/E值更低(P0.05),肠杆菌、肠球菌更高(P0.05)。NAFLD组血清TLR4显著高于对照组,IL-10、IL-22低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NAFLD患者TLR4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B/E值呈负相关(P0.05),与肠杆菌、肠球菌呈正相关(P0.05);IL-10、IL-22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B/E值呈正相关(P0.05),与肠杆菌、肠球菌呈正负相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LR4、IL-10、IL-22是NAFLD患者B/E值的影响因素。结论 TLR4、IL-10、IL-22可能通过影响NAFLD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肠道菌群变化及粪菌移植(FMT)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NAFLD患者60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象,NAFL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FMT和保肝药物治疗,对照组行保肝药物治疗,各组患者均进行肝功能和血脂指标、腹部超声检查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NAFLD组ALT、AST、GGT、TC、TG和LDL-C显著高于健康组,而HDL-C显著低于健康组(P0.001)。NAFLD组肝脏脂肪浸润程度显著高于健康组(χ~2=64.804,P=0.000)。NAFLD组相对丰度2%的菌群依次为肠杆菌、双歧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拟杆菌、乳酸杆菌、普氏菌和普雷沃菌,其中肠杆菌、葡萄球菌、肠球菌显著高于健康组,而双歧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普氏菌和普雷沃菌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治疗后4周观察组ALT、AST和TG低于对照组;3个月后ALT、AST、GGT和LDL-C低于对照组;6个月后ALT、AST、GGT和TG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肠杆菌、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双歧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普氏菌和普雷沃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63.33%、76.67%和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33%、43.33%和53.33%(χ~2=5.406、6.944和12.273,P0.05)。[结论]NAFLD患者的肝功能和血脂指标、肝脏脂肪浸润程度和肠道菌群发生变化,FMT可显著改善NAFLD患者的肝功能和血脂指标和肠道菌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另取35例健康医护人员作为健康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加味胃苓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细菌培养中常见细菌(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的变化。结果:(1)与健康人比,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加(P 0. 01),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下降(P 0.05)。(2)治疗组患者经加味胃苓汤治疗后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下降(P 0. 05),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 0.05);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比较,治疗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较对照组低,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表现为肠道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增加,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数量下降。加味胃苓汤可有效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8种(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梭菌、酵母样真菌)进行培养和计数,检测所有被研究者的血清内毒素、TNF-α、IL-6和ALT的浓度.选择健康正常成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NASH共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B组)和观察组(C组)各30例,B组采用常规保肝治疗,C组常规保肝治疗的同时联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治疗,治疗4wk,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肠道细菌数量的变化和内毒素、TNF-α、IL-6、ALT的变化,并比较B组和C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治疗前NASH组肠杆菌显著增多(7.28±1.22 vs 6.54±1.08,t=4.83,P<0.01),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显著减少(7.13±1.28 vs 8.83±1.24,t=-6.65,P<0.01;6.67±1.21 vs 7.31±1.12,t=-2.16,P<0.05;6.99±1.31 vs 7.82±1.15,t=-2.41,P<0.05);血清中内毒素、IL-6、TNF-的浓度显著增高(168.37EU/L±24.13EU/L vs 110.53EU/L±18.33EU/L,t=11.69,P<0.01;42.62ng/L±12.65ng/L vs 21.58ng/L±8.47ng/L,t=7.71,P<0.01;15.98ng/L±3.19ng/L vs 8.63ng/L±2.49ng/L,t=11.97,P<0.01);C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多(P<0.01),肠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P<0.05),血清中内毒素、TNF-α、IL-6、ALT的浓度显著降低(P<0.01),C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较B组有显著改善.结论:NASH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革兰氏阴性杆菌过度生长,提示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参与了NASH的发生发展.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可明显改善NASH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清中内毒素、TNF-α、IL-6、ALT的水平,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JAK)2、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水平及其与肠道菌群、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6例为AIS组,另选取同期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0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JAK2、SOCS1水平和肠道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及免疫功能指标(CD_(3)+、CD_(4)+、CD_(8)+T淋巴细胞百分比);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AIS患者血清JAK2、SOCS1水平间的相关性及二者与肠道菌群数量、免疫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IS组血清JAK2水平高于对照组,SOCS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AIS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AIS组CD_(3)+、CD_(4)+T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CD_(8)+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IS患者血清JAK2水平与血清SOCS1水平呈负相关(P<0.05);AIS患者血清JAK2水平与乳酸杆菌数量、双歧杆菌数量、CD_(3)+T淋巴细胞百分比、C_(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呈负相关,与大肠埃希菌数量、肠球菌数量、CD_(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呈正相关(P<0.05);AIS患者血清SOCS1水平与乳酸杆菌数量、双歧杆菌数量、CD_(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_(4)+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呈正相关,与大肠埃希菌数量、肠球菌数量、CD_(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AIS患者血清JAK2水平升高,SOCS1水平降低,且二者间呈负相关;此外,血清JAK2、SOCS1水平均与肠道菌群数量及免疫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即随着血清JAK2水平升高、SOCS1水平降低,乳酸杆菌数量、双歧杆菌数量、CD_(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_(4)+T淋巴细胞百分比逐渐降低,大肠埃希菌数量、肠球菌数量、CD_(8)+T淋巴细胞百分比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道菌群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和γ-干扰素(INF-γ)水平变化。方法 2019年1月~2022年1月我院诊治的102例NAFLD患者【单纯性脂肪肝64例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38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48例,行粪便培养,分离双歧杆菌(B)、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E),计算B/E比值,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和INF-γ水平。结果 NAFLD患者粪便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和B/E比值分别为(8.9±0.3)lg CFU/g、(8.6±0.3)lg CFU/g和(0.9±0.2),均显著小于健康体检者【分别为(9.9±0.4)lg CFU/g、(9.7±0.4)lg CFU/g和(1.1±0.3),P<0.05】,而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分别为(8.2±0.3)lg CFU/g和(9.3±0.4)lg CFU/g,均显著大于健康体检者【分别为(7.4±0.2)lg CFU/g和(8.4±0.3)lg CFU/g,P<0.05】;NAFLD患者血清INF-γ水平为(172.6±28.7)ng/L,显著低于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白细胞介素-23(IL-23)/白细胞介素-17(IL-17)轴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溃疡性结肠炎组,另选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以及溃疡性结肠炎组内不同分型患者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IL-17、IL-23进行对比,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对肠道菌群、IL-17、IL-23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组肠杆菌、肠球菌、IL-17、IL-23高于对照组,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组内轻型患者肠杆菌、肠球菌、IL-17、IL-23最低,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最高,重型患者肠杆菌、肠球菌、IL-17、IL-23最高,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最低,中型介于其间,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肠杆菌、肠球菌与IL-17、IL-23呈正相关性(P<0.05),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与IL-17、IL-23呈负相关性(P<0.05),肠杆菌、肠球菌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酵母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P<0.05),IL-17、IL-23与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肠道菌群,IL-23/IL-17轴与溃疡性结肠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或可能为该病症的重要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及对肠道菌群指标影响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6月符合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20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5例,最终观察组纳入56例、对照组55例。对照组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观察组联合针灸疗法;且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中医症状评分、肠道菌群状况及随访3个月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9.29%,高于对照组的78.18%,复发率3.57%低于对照组的10.91%(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腹泻型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大肠杆菌数量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腹泻型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便秘型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及对照组乳酸杆菌数量、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大肠杆菌数量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便秘型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显著,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但目前仅涉及了较为常见的菌种类且数量有限,而更详实的作用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共5种进行培养和计数。选择健康正常成人、单纯性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各30例,计数各组肠道菌群中5种细菌的数量,比较各组细菌数量的变化。结果 NASH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厌氧菌减少(P<0.05),而需氧菌显著增多(P<0.05),而兼性厌氧菌酵母样真菌没有显著变化(P>0.05)。结论 NASH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革兰阴性杆菌过度生长的现象,提示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参与了NASH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胃癌患者在化疗前后肠道中菌群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探讨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及微生态调节剂对胃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0例符合标准的中晚期胃癌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80例胃癌患者被随机分成观察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化疗方案,干预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金双歧联合治疗方案。使用粪便细菌及真菌培养法培养粪便中的大肠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类杆菌、酵母菌、葡萄球菌、消化链球菌。结果治疗组胃癌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均高于治疗前干预组(P0.01);治疗后干预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杆/球比例均高于治疗后观察组(P0.01);干预组患者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均低于观察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肠道菌群处于一种失平衡状态;化疗药物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一步加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扶植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肠道菌群失调,对胃癌患者化疗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有预防作用,可明显降低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为MMP的诊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河间市人民医院儿科入院治疗的100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48例)和恢复期组(52例),并取同期于河间市人民医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肠道菌群(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拟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数量和血清PPARγ、MMP-9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拟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与血清PPARγ、MMP-9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MPP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PPARγ、MMP-9及乳酸杆菌水平对急性期MPP的诊断价值。结果 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以及血清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急性期组高于恢复期组(P <0.05);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双歧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以及血清PPARγ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急性期组低于恢复期组(P <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68例老年轻中度肺部感染患者肠道菌群。方法选取邯郸市第一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轻中度肺部感染患者68例,根据痰培养结果分为单纯球菌感染者20例、单纯杆菌感染者26例、混合感染者22例;根据治疗情况分为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者37例,采用抗生素联合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者31例。比较不同病原菌感染类型患者肠道菌群菌落计数,比较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患者及采用抗生素联合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菌落计数。结果不同病原菌感染类型患者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及乳酸杆菌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患者治疗后肠球菌、肠杆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拟杆菌及乳酸杆菌菌落计数低于治疗前(P0.05)。采用抗生素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患者治疗后肠杆菌、酵母菌及乳酸杆菌菌落计数低于治疗前(P0.05);但肠球菌、双歧杆菌及拟杆菌菌落计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原菌种类与老年轻中度肺部感染患者肠道菌群改变无明显关系;肠道微生态制剂有助于预防老年轻中度肺部感染患者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对免疫抑制小鼠吞噬细胞吞噬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运用氢化可的松制造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用高剂量穿心莲内酯(200 mg/kg)、低剂量穿心莲内酯(100 mg/kg)处理模型组小鼠,检测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力和肠道内容物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吞噬细胞吞噬力和吞噬率均显著降低(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显著升高(P0.05),肠杆菌、肠球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穿心莲内酯(200 mg/kg)治疗模型组小鼠可使吞噬细胞吞噬指数和吞噬率及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的含量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穿心莲内酯可提高小鼠非特异性免疫,改善肠道菌群,将为穿心莲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肺癌及肺结核患者肠道菌群差异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鉴别诊断意义。 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132例肺癌及肺结核患者,按病理结果分为肺癌组83例及肺结核组49例;检测患者肠道菌群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肠道菌群鉴别肺癌及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结果肺癌组患者肠球菌、肠杆菌水平均明显高于肺结核组,类杆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均明显低于肺结核组(P<0.05);以肠球菌、肠杆菌、类杆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对肺癌及肺结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85%,且AUC高于0.85。 结论肺癌与肺结核患者肠道菌群存明显差异,检测肠道菌群可有效鉴别诊断肺癌及肺结核。  相似文献   

16.
急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急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差异。方法对20例慢性腹泻、31例急性腹泻及20例对照组的粪便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的培养及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腹泻患者肠杆菌增加,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减少(P<0.01),慢性腹泻患者肠杆菌增加,乳酸杆菌减少(P<0.05)。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比较,类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更明显(P<0.05)。结论急慢性腹泻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中急性腹泻更严重。  相似文献   

17.
老年性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及药物干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老年性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以及老年便秘患者服用微生态制剂干预后肠道菌群改善的情况。方法从肠道菌群失调的角度,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老年性便秘及非便秘老年人群的肠道菌群的差异,并应用队列研究试验设计方案,用微生态制剂进行生物学干预试验。结果老年便秘人群肠道中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数量增多,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减少。经过微生态制剂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数量有所下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有所增高。结论老年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分布与非便秘者比较有差异,且微生态制剂干预对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重症肺炎患者连蛋白(Zonulin)、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表达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泰州市姜堰中医院自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并确诊的80例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泰州市姜堰中医院收诊的82例普通肺炎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Zonulin、sRAGE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用于检测肠道菌群数量;采用Pearson法分析Zonulin、sRAGE水平与重症肺炎患者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根据患者出院后28d内生存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结果 研究组血清中Zonulin、sRAG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4.293、12.033,P<0.05);研究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瘤胃球菌数量均较对照组降低(t=9.139、7.838、5.130,P<0.05),研究组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t=3.397、4.807、3.960,P<0.05);血清Zonulin、sRAGE水平分别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瘤胃球菌数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微生态与胆汁酸代谢的关系,为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1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期57例健康婴儿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婴儿粪便标本,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其肠道菌群多样性,定量检测DNA-A260、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数量,计算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数值比值(B/E值)。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肠道微生态指标及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通过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评估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B/E值与TBA指标间相关性。观察组患儿根据是否发生肝硬化分为肝硬化组和无肝硬化组,比较组间肠道微生态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与肠道微生态指标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儿TBil、DBil、ALT、AST、ALP、GGT、血氨、TC、大肠杆菌数量、TB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DNA-A260、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B/E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B/E值与TBA水平具有负相关(r=-0.838,P<...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健康人群肠道微生态的差异,探讨年龄与肠道菌群组成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少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健康人群的粪样,对其主要菌群进行细菌培养和计数,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主要菌群在属水平上的定性和定量变化,计算其反映肠道定植抗力的指标B/E值(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数值比).结果 粪便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成年组和老年组的双歧杆菌数量较少年组明显减少(均P<0.01),乳酸菌数量也明显减少(分别为P<0.01、P<0.05);老年组类杆菌和肠杆菌数量较少年组和成年组均显著增加(均P<0.01);成年组和老年组肠球菌数量较少年组明显增加(分别为P<0.05、P<0.01),老年组与成年组比较也明显增加(P<0.05);老年组的B/E值(0.88±0.13),较少年组(1.15±0.15)和成年组(1.01±0.20)显著减少(均P<0.05).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双歧杆菌、类杆菌、肠杆菌数量及B/E值结果差异同细菌培养结果相符;荧光定量PCR检测少年组与老年组的乳酸菌数量差异、少年组与成年组的肠球菌数量差异较培养结果更为显著(定量PCR结果P<0.01;培养结果P<0.05).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数量明显减少,类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显著增加,肠道定植抗力也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