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白介素(IL)-17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普通肺炎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sTREM-1、IL-17水平及肠道菌群(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观察组血清sTREM-1、IL-17水平与肠道菌群数量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血清sTREM-1、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多于对照组,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sTREM-1、IL-17水平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呈正相关,与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血清sTREM-1、IL-17水平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呈独立正相关,与拟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呈独立负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肠道菌群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为MMP的诊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河间市人民医院儿科入院治疗的100例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48例)和恢复期组(52例),并取同期于河间市人民医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肠道菌群(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拟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数量和血清PPARγ、MMP-9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拟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与血清PPARγ、MMP-9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期和恢复期MPP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PPARγ、MMP-9及乳酸杆菌水平对急性期MPP的诊断价值。结果 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以及血清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急性期组高于恢复期组(P <0.05);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双歧杆菌、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以及血清PPARγ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急性期组低于恢复期组(P <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重症肺炎患者连蛋白(Zonulin)、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表达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泰州市姜堰中医院自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并确诊的80例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泰州市姜堰中医院收诊的82例普通肺炎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Zonulin、sRAGE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用于检测肠道菌群数量;采用Pearson法分析Zonulin、sRAGE水平与重症肺炎患者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根据患者出院后28d内生存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结果 研究组血清中Zonulin、sRAG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4.293、12.033,P<0.05);研究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瘤胃球菌数量均较对照组降低(t=9.139、7.838、5.130,P<0.05),研究组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数量均高于对照组(t=3.397、4.807、3.960,P<0.05);血清Zonulin、sRAGE水平分别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瘤胃球菌数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结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亲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5例结肠癌患者为结肠癌组,另选取35例结肠腺瘤患者和35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采用培养法检查粪便菌群分布,并进行比较分析。手术前后采集结肠癌组患者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D-乳酸、内毒素水平,并与两对照组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结肠癌组患者术前的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弯曲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活菌集落数[(7.71±1.59)Log10、(6.93±1.69)Log10、(7.37±1.49)Log10、(7.43±0.89)Log10、(7.37±1.31)Log10]和术后的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弯曲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活菌集落数[(8.68±1.68)Log10、(7.85±1.76)Log10、(5.97±1.53)Log10、(6.12±1.14)Log10、(5.83±1.25)Log10]与结肠腺瘤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患者术后与术前比较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弯曲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活菌集落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腺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弯曲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活菌集落数[(6.85±0.97)Log10vs(6.01±0.62)Log10、(6.61±0.92)Log10vs(5.59±0.68)Log10、(7.95±1.52)Log10vs(8.71±1.28)Log10、(8.41±1.08)Log10 vs(9.24±1.07)Log10、(7.96±1.42)Log10vs(8.72±1.22)Log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D-乳酸、内毒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肠癌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D-乳酸和内毒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且术后更为严重。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有利于结肠癌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另取35例健康医护人员作为健康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加味胃苓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细菌培养中常见细菌(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的变化。结果:(1)与健康人比,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加(P 0. 01),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下降(P 0.05)。(2)治疗组患者经加味胃苓汤治疗后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下降(P 0. 05),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 0.05);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比较,治疗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较对照组低,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表现为肠道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增加,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数量下降。加味胃苓汤可有效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年特应性皮炎患者粪便中肠道菌群状况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8例成年特应性皮炎患者(观察组)及2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的粪便标本,采用PCR荧光定量法对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数量进行检测;同时用SCORAD标准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价,分析病情严重程度与肠道菌群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病情为轻、中、重度者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有组间差异;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数量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成年特应性皮炎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尿酸代谢与其肠道菌群分布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冠心病患者,检测血尿酸含量,并根据血尿酸含量范围分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肠道菌群数量;使用OTU聚类分析各组肠道菌群多样性。实验选取同一时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尿酸含量分别为(481.56±36.13)μmol/L和(203.36±18.67)μmol/L,细菌总量(logN/g)分别为9.74±0.82和7.96±0.5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按血尿酸含量由低到高分为Ⅰ-Ⅳ组,Ⅳ组粪便大肠埃希菌数量和细菌总量均显著高于Ⅱ、Ⅲ组和对照组(P0.05),幽门螺杆菌和产气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Ⅰ、Ⅱ组和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低于Ⅰ、Ⅱ组和对照组(P0.05);Ⅲ组大肠埃希菌、幽门螺杆菌、产气杆菌数量及细菌总量均高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低于Ⅰ组和对照组(P0.05);Ⅱ组大肠埃希菌及产气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Ⅳ组和Ⅲ组OTU指数分别为1679.00±38和1622.00±25,与对照组1352.00±48、Ⅰ组1375.00±35和Ⅱ组1536.00±8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尿酸代谢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分布。检测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对监测冠心病患者病情及其肠道菌群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分析其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IBD患者178例,其中活动期112例(活动组)、缓解期66例(缓解组),另选择82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各组新鲜粪便,使用梯度稀释法定量培养分析肠道菌群;采集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7、IL-22、IL-33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缓解组比较,活动组粪便中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升高,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血清IL-6、IL-17、IL-22和IL-33水平升高(P均<0.05)。对照组、缓解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与IL-6、IL-17、IL-22和IL-33水平呈正相关,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与IL-6、IL-17、IL-22、IL-33水平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IBD活动期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后者与炎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肠道细菌菌群失调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炎症反应及体液免疫的相关性,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85例(研究组),85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85例(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集受试者血液,采用免疫荧光试剂盒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C3、C4、IgG、IgA、IgM水平;采集患者粪便标本进行培养,分析肠道菌群结构与炎症因子和体液蛋白的相关性。结果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粪便大肠埃希菌丰度为(10.42±0.34)logN/g,酵母菌丰度为(3.56±0.74)logN/g,双歧杆菌丰度为(7.08±0.85)logN/g;健康对照组分别为(9.68±0.82)logN/g、(3.31±0.54)logN/g和(8.99±1.71)logN/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粪便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丰度与血清TNF-α、IL-6、IL-18和hs-CRP等炎症因子水平均存在相关性(均P<0.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丰度与血清IgA、IgG、IgM、C3和C4水平亦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炎症因子和免疫蛋白水平异常,且肠道菌群分布与炎症因子和免疫蛋白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肠道菌群分布情况进行诊断并采取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肾功能指标以及肠道菌群分布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9-2021年本院就诊的138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并发DN分为DN组(n=76)与单纯T2DM组(n=62),同期匹配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研究对象血清Sirt6水平,收集研究对象肾功能指标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RFR)、血清胱抑素C(CyS C),测定研究对象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目,Pearson法分析DN患者血清Sirt6与Cr、BUN、肾小球滤过率、CyS C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单纯T2DM组与DN组患者血清Sirt6水平、双歧杆菌数[(7.38±0.94)、(5.21±0.62)vs(9.43±1.12)]、真杆菌数[(9.26±1.15)、(7.51±0.89)vs(10.44±1.28)]降低(P<0.05),大肠埃希菌数[(10.72±1.34)、(12.10±1.51)vs(9.41±1.16)]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1.
程言明  田芝奥  李慧 《肝脏》2023,(10):1208-1211+1226
目的 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加用益生菌治疗后的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84例ACLF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常规+肠道益生菌制剂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菌群分布及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6.9±0.8)log10nCFU/g、(5.5±0.9)log10nCFU/g,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数量(9.2±1.4)log10nCFU/g、(8.8±0.4)log10nCFU/g;治疗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分别为(8.4±0.6)log10nCFU/g、(9.7±0.8)log10nCFU/g,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数量分别为(5.9±0.5)log10nCFU/g、(6.1±0.4)log10nCFU/g。对照组治疗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分别为(6.8±0.7)log10nCFU/g、(5.4±0.8)log10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酒精性脂肪肝(AFLD)患者的肠道菌群丰度差异。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本院消化内科经NAFLD和AFL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评估后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健康组、NAFLD组及AFLD组各20例,通过绝对定量PCR检测研究对象粪便中乳酸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大肠杆菌的细菌丰度,同时检测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水平和计算BMI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水平及BMI值在NAFLD组、AFLD组明显升高(P<0.05),且尿酸在AFLD组较NAFLD组明显升高(P<0.05);乳酸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丰度在NAFLD组、AFLD组明显减少(P<0.05),且拟杆菌丰度在AFLD组较NAFLD组明显减少(P<0.05);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大肠杆菌丰度在NAFLD组、AFLD组明显增多(P<0.05),且粪肠球菌、大肠杆菌丰度在AFLD组较NAFLD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NAFLD及AFLD患者的肠道菌群中大肠杆菌、屎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对免疫抑制小鼠吞噬细胞吞噬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运用氢化可的松制造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用高剂量穿心莲内酯(200 mg/kg)、低剂量穿心莲内酯(100 mg/kg)处理模型组小鼠,检测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力和肠道内容物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吞噬细胞吞噬力和吞噬率均显著降低(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显著升高(P0.05),肠杆菌、肠球菌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穿心莲内酯(200 mg/kg)治疗模型组小鼠可使吞噬细胞吞噬指数和吞噬率及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的含量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穿心莲内酯可提高小鼠非特异性免疫,改善肠道菌群,将为穿心莲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急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急慢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差异。方法对20例慢性腹泻、31例急性腹泻及20例对照组的粪便进行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的培养及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腹泻患者肠杆菌增加,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类杆菌减少(P<0.01),慢性腹泻患者肠杆菌增加,乳酸杆菌减少(P<0.05)。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比较,类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更明显(P<0.05)。结论急慢性腹泻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中急性腹泻更严重。  相似文献   

15.
定量测定了雏鸡,中鸡和成鸡的11个正常肠道菌群,结果①随日龄增长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显著增加,肠球菌显著减少;②不同肠段作T测验比较,除需氧芽胞杆菌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均有显著差异(P<0.01);③在空肠和直肠占优势的菌群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拟杆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特征与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诊治的171例活动性UC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根据活动性UC病情分为轻度组(79例)、中度组(47例)、重度组(45例)三个亚组,另选同期院内体检的健康人群100例为对照组。ELISA法测定外周血炎症因子,对比各组外周血内炎症因子与肠道菌群特征情况,分析活动性UC患者病情与外周血内炎症因子及肠道菌群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TNF-α、IL-1 β、IL-6、IL-17水平及大肠杆菌和拟杆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0和肠球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TNF-α、IL-1β、IL-6、IL-17、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是影响活动性UC患者病情的独立因素(P <0.05),肠球菌不是影响活动性UC患者病情的独立因素(P>0.05)。ROC曲线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肝癌术后感染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对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普通外科就诊并行肝癌切除术的22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内微生物群的情况,并分析相关指标与肝癌术后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220例患者中有36例术后发生感染列为感染组,剩余184例未发生感染列为正常组,肝癌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6.36%。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IL-6、PCT和CRP均高于正常组(P<0.05)。感染组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低于正常组(P<0.05),而感染组的Simpson指数高于正常组(P<0.05)。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感染组患者的肠道菌群中以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链球菌属、幽门螺旋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类占主要优势,而正常组患者肠道菌群中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普氏菌属和振荡菌属占主要优势(LDA>4log10)。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属、链球菌属、幽门螺旋杆菌和金黄色...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性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及药物干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老年性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以及老年便秘患者服用微生态制剂干预后肠道菌群改善的情况。方法从肠道菌群失调的角度,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老年性便秘及非便秘老年人群的肠道菌群的差异,并应用队列研究试验设计方案,用微生态制剂进行生物学干预试验。结果老年便秘人群肠道中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数量增多,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减少。经过微生态制剂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梭杆菌数量有所下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数量有所增高。结论老年性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分布与非便秘者比较有差异,且微生态制剂干预对便秘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9.
林萌  陈贤娥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8,11(12):1246-1249
目的探讨金双歧联合美沙拉嗪治疗儿童活动期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确诊为活动期IBD的患儿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服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服用金双歧和美沙拉嗪联合治疗。均持续治疗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肠道菌群分布、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介素-23(IL-23)表达及Th17细胞水平,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肠道大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肠球菌数量均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增加,肠球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中CRP、ESR、IL-23水平及Th17细胞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7例。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5%(P0.05)。结论金双歧联合美沙拉嗪在儿童活动期IBD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调节免疫功能,减少美沙拉嗪的胃肠道副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益生菌治疗老年肺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炎性反应、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老年肺炎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肠道菌群〔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及真杆菌〕,治疗前及治疗72 h后血清炎性因子〔包括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4+细胞分数、CD8+细胞分数及CD4+/CD8+细胞比值〕;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FVC%pred、FEV1%pred、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FVC%pred、FEV1%pred、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真杆菌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真杆菌菌落数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2、IL-6、TNF-α水平及CD4+细胞分数、CD8+细胞分数、CD4+/CD8+细胞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2、IL-6、TNF-α水平及CD8+细胞分数低于对照组,CD4+细胞分数、CD4+/CD8+细胞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生菌治疗老年肺炎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肠道菌群及细胞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