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五味子甲素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制备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五味子甲素高、中、低剂量组(80、40、20 mg/kg),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给予500 mg/kg柳氮磺吡啶(SASP),连续给药14 d。观察五味子甲素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临床症状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水平;用试剂盒检测结肠中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的活性和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取结肠后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五味子甲素可改善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临床症状,延长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转运时间,可显著降低MPO、TNOS活性,升高SOD活性,并降低MDA、NO、IL-6及TNF-α水平。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给予五味子甲素后,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病变严重程度减轻,动物结肠组织损伤范围明显减少,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结论:五味子甲素对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有治疗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因子NO、IL-6及TNF-α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五味子甲素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结肠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的调控作用。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乙醇混合液灌肠复制结肠炎SD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五味子甲素低剂量(20 mg·kg^-1)、中剂量(40 mg·kg^-1)、高剂量组(80 mg·kg^-1),每组10只。灌胃给药,正常组与模型组同期分别给予等体积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给予150 mg·kg^-1美沙拉嗪(5-ASA),连续治疗7 d后取大鼠结肠并评测其结肠重量、结肠长度、肠重指数、病理切片以及选择最佳剂量组的结肠组织检测SOD,GSH-PX,NO等氧化应激指标。结果经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五味子甲素中剂量组治疗效果最佳,肠重减轻、长度增加、肠重指数明显下降,炎症因子明显减少,GSH-PX,SOD,eNOS,iNOS和T-AOC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 or P<0.05),而NO及MPO水平显著降低(P<0.01 or P<0.05)。结论五味子甲素可能通过降低结肠组织中性粒细胞数量和NO含量以及升高SOD和GSH-PX的表达量缓解机体的氧化应激水平治疗实验性大鼠结肠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对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低强度电针组、高强度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复制UC模型。两个电针组电针"天枢""关元""足三里"("天枢""足三里"双侧交替取穴),低强度电针组电流强度1 mA,高强度电针组电流强度5 mA,每次15 min,每日1次,柳氮磺砒啶组大鼠每天给予柳氮磺砒啶混悬液灌胃1次,每次3 mL,均治疗15 d。HE染色法观察结肠病理情况,评估组织学损伤指数(TDI);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10、IL-17及前列腺素E2(PGE2)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血清IL-4和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TDI、血清IL-17和PGE2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对Notch/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UC的相关机制。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采用葡聚糖硫酸钠饮用法复制UC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另设6只为空白组。电针组给予电针“足三里”治疗,每日30 min,连续治疗7 d。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组织Claudin-1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黏液蛋白(Muc)-2、Notch-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Notch-1、Hes-1、核转录因子(NF)-κB、Toll样受体(TLR)-4、蛋白激酶B(AKT) mRNA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升高(P<0.001),血清中TNF-α、IL-6含量增加(P<0.01,P<0.001),结肠组织中Claudin-1、Mu...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原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NF-κB是一种核转录因子,参与多种炎症和免疫基因的转录与表达。笔者查阅近几年关于中医药通过6条信号通路介导核因子-κB(NF-κB)治疗UC的文献并进行了总结,旨在为今后研究中药治疗UC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雪枫  乔婧  高建德  陈正君  刘雄 《中成药》2021,(6):1445-1450
目的 观察党参多糖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结肠上皮NF-K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嘧啶(SASP)阳性对照组(0.3g/kg)、党参多糖高剂量组(9g/kg)、党参多糖低剂量组(3 g/kg),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乌梅丸及其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从分子层面探讨乌梅丸及其拆方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承气汤灌胃+TNBS灌肠诱导UC形成,通过乌梅丸拆方给药,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MYD88和NF-κBmRNA的表达.结果 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和寒热并用组表达降低(P<0.01),温热组和寒凉组表达降低(P<0.05);与乌梅丸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和寒凉组无差异(P>0.05)结论 乌梅丸全方,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和寒凉组药物均通过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抑制对UC起治疗作用,寒热配伍是乌梅丸中的重要配伍形式,寒热配伍后表现出协同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云母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肠黏膜保护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云母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和肠黏膜保护作用机制。方法:用7%醋酸2 mL灌肠制作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高、中和低剂量云母治疗组和SASP治疗组,灌肠给药1周。剖腹暴露全结肠,肉眼观察肠黏膜的病变并按损伤程度积分,切片HE染色镜下评价黏膜损伤指数。取病变肠组织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大体形态学观察可见溃疡性结肠模型大鼠近端结肠有多发或者>1 cm的溃疡,周围黏膜重度糜烂、充血和水肿;各剂量云母治疗组大鼠结肠黏膜无明显溃疡形成,仅有黏膜轻度糜烂、充血和水肿;SASP组大鼠黏膜面有小溃疡(<1 cm)存在,周围黏膜明显糜烂、充血和水肿。各剂量组云母治疗后大鼠肠黏膜大体病变积分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发生溃疡和坏死,炎症累及肠壁全层,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肠黏膜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水肿,腺体囊状扩张。云母治疗组结肠黏膜无明显溃疡形成,黏膜下方肉芽组织形成,黏膜充血和炎症细胞浸润减少。SASP治疗组大鼠结肠黏膜充血,黏膜表面缺损坏死,中性粒细胞达黏膜下层。各剂量云母和SASP组病理损害级别较生理盐水组显著下降(P<0.05)。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MPO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01)。各云母治疗组和SASP组MPO水平均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云母可以减轻大鼠溃疡结肠炎肠黏膜损害和炎症指数,降低结肠组织MPO活性,具有肠黏膜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1 NF-κB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特点的、原因不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近年来,随着对核因子(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深入,UC和NF-κB关系已引起了人们高度的重视。NF-κB是一类能与多种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方中药清肠栓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修复结肠溃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右旋糖4000(FITC-dextran4000,FD-4)作为标记物,在体实验与离体实验相结合测定大鼠结肠通透性,观察中药清肠栓对UC大鼠结肠通透性的影响。结果 (1)在体动物实验:发现模型组大鼠结肠对FD-4的通透性较正常组显著增加,在30min内增加为对照组的6倍。清肠栓高剂量及中剂量组能不同程度的抑制UC大鼠结肠通透性的升高(P0.05)。(2)离体实验:通过测定FD-4的通透性系数(Papp)反映发现,大鼠升结肠黏膜通透性120min内,模型组FD-4的Papp为(5.001±1.316)×10-8cm/s,Papp增加为正常组的2.5倍,清肠栓高剂量及中剂量组能有效降低升结肠黏膜对FD-4的Papp(P0.05)。结论清肠栓能有效抑制UC大鼠结肠通透性的升高,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五色梅(WSM)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48只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0.3 g·kg-1)组、WSM高、中、低剂量组(12,6,3 g·kg-1);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连续给药10 d后,观察UC大鼠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组织病理学评分(HS)、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模型组CMDI,HS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WSM高、中剂量组及SASP组CMDI,HS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1),而WSM各剂量组与SASP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显著升高(P0.01),IL-4,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WSM不同剂量组及SASP组血清TNF-α,IL-1β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IL-4,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五色梅有效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的平衡而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及磷酸化NF-κB及相关细胞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表达,并进一步探讨体外黄芩苷干预的作用.方法:应用westernblotting蛋白水平检测U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p65和Phospho-NF-kBp65,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r、IL-4、IL-6、IL-10水平及体外黄芩苷干预下的检测上述指标.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IBS-D组相比较,p-NK-FB明显增高,NK-FB明显下降,p-NK-FB/NK-FB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IBS-D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体外培养体外黄芩苷干预下,在40umol浓度干预下p-NK-FB/NK-FB较未干预前、DMSO干预、5umol干预、10umol和20umol浓度干预下下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ELISA检测较高浓度的黄芩苷能够明显抑制IFN-r、IL-6等细胞因子,可以使IL-4、IL-10升高.结论:黄芩苷作为黄芩汤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免疫抑制剂,可能抑制p-NK-FB/NK-FB,调节免疫平衡而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反应,为深入研究UC的发病机制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糜蛋白酶联合锡类散保留灌肠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为UC的患者1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83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生理盐水保留灌肠,同时灌肠液中加入庆大霉素、氟美松,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灌肠液中加用糜蛋白酶、锡类散保留灌肠,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各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Mayo评分、Baron评分变化情况,检测2组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值及外周血TNF-α、IL-6、IL-4、IL-10水平,统计2组治疗2个疗程后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ayo评分、内镜Baron评分、大肠杆菌数量均明显下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上升,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IL-4、IL-10水平明显增高,治疗组以上指标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糜蛋白酶联合锡类散保留灌肠疗法治疗UC临床效果显著,纠正UC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恢复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平衡可能是其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病(Crohn’s disease,CD)合称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UC病机复杂,病因尚不明确,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及对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和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的研究,UC的发病机制正逐步得以揭示,TLRs/NF-κB通路的部分阐明为U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抑制此通路的关键分子进而阻断UC过激的炎症反应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方向[1]。现就TLRs/NF-κB通路及其与UC的发病机制及…  相似文献   

15.
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ANCA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用2,4二硝基氯苯法[1]造模,造模结束后,第20天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组和穴位埋线治疗组.SASP组用4.5%柳氮磺胺吡啶悬液胃饲治疗,穴埋组采用"足三里""上巨虚"穴内埋线治疗.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病理组织切片技术观察病变.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大鼠ANCA阳性率达62.5%,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通过治疗后,两组ANCA阳性率均降低(P<0.05,P<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NACA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木犀草素对慢性肾衰竭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腺嘌呤法对大鼠进行灌胃,连续30 d,建立大鼠慢性肾衰竭模型,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将1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木犀草素高剂量组、木犀草素低剂量组,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5d.观察大鼠体态、毛发颜色及活动状况,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6、TNF-α、BU...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隔药灸改善UC大鼠结肠炎症的效应,通过NF-κB通路和STAT3磷酸化参与免疫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UC组和隔药灸组,每组8只。采用4% DSS诱导UC的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采用隔药灸大鼠双侧天枢穴,每穴灸2壮艾炷,每天1次,共7次。通过比较组织病理学、血清学促炎症因子的蛋白浓度观察隔药灸干预UC大鼠的效应。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NF-κB通路及STAT3活性探讨隔药灸改善UC大鼠结肠炎症反应的潜在机制。结果:UC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提示黏膜上皮表面溃疡形成,炎症反应明显,隔药灸能修复结肠上皮损伤,减轻UC大鼠结肠组织的炎症反应。与正常组比较,UC组大鼠血清IL-1β和IL-6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 < 0.05,P < 0.01),p-STAT3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pIκB-α和NF-κB p65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IκB-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与UC组比较,隔药灸组大鼠血清IL-1β和IL-6蛋白浓度显著降低(P < 0.05),结肠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和pIκB-α磷酸化水平均降低,IκB-α蛋白表达增加。结论:隔药灸可能通过抑制NF-κB通路和STAT3磷酸化,减少了促炎症因子IL-1β和IL-6的释放,从而减轻了UC大鼠的结肠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美珍颗粒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用2,4二硝基氯苯建立大鼠创伤性溃疡结肠炎模型,观察美珍颗粒剂对其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结肠损伤分数、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结肠黏膜过氧化脂质(LPO)的影响。结果造模大鼠经治疗,结肠黏膜光镜下组织学有明显改变,结肠损伤分数、大便乳酸含量降低,SOD升高,LPO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美珍颗粒剂组治疗后核转录因子κB(NF-κB),白细胞介素(IL)-6,IL-1β因子表达进一步减弱,与SASP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美珍颗粒剂发挥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之一可能与其减弱NF-κB,IL-6,IL-1β的表达,降低结肠黏膜LPO含量,增加红细胞SOD含量,进而增加机体对O2-的清除,从而达到促进大便乳酸排泄,减少结肠炎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甘草泻心汤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急性炎症过程和对TLR4/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探讨甘草泻心汤治疗UC的可能机制。方法 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甘草泻心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7只。以二硝基氯苯-醋酸复合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各组予相应药液灌胃。14 d后取材,镜下检测结肠组织黏膜,运用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6、IL-8、IL-10的表达,免疫组化分析结肠组织的TLR4、NF-κBp 65的阳性细胞率。结果中药组和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结肠组织黏膜病理形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甘草泻心汤高剂量组可明显降低UC大鼠结肠组织中的TLR4、NF-κB p65阳性表达,降低促炎性因子IL-6、IL-8水平,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结论甘草泻心汤对UC大鼠有较好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LR4/NF-κB为核心的炎症信号通路,参与免疫调节而实现。  相似文献   

20.
王鹏程  赵珊  冯健  赵宏  王秋红  匡海学 《中草药》2015,46(10):1556-156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的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固醇激素与免疫抑制剂3类药物为主,但是无法有效的防治,不可长期使用。近年来,大量研究以中药复方、单味药或者活性成分为研究对象,以期开发出治疗、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新型药物。就NF-κB信号通路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及以NF-κB通路中相关蛋白和酶为靶点的中药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